新课程背景下化学作业有效性浅探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veyh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教师衡量自己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学生要面对升学竞争的压力,教师要面对考核的压力,受“熟能生巧”、“多做,多练,肯定会出好成绩”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出现了教师和学生一起搞“题海战术”,“魔鬼训练”的现象。许多教师从中尝到了“甜头”,从此,乐此不疲,而学生的休息时间是越来越少,身心是越来越疲惫。这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因此,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化学作业的有效性势在必行。本人结合自己的一些思考与实践,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灵活分配课堂时间,合理布置作业
  目前江苏省普通高考模式为“3 学业水平测试 综合素质评价”,高考的竞争主要是语文、数学、英语的竞争,化学作为一门选修科目,各个学校在课时安排上相对较少,这一现象在高一、高二普遍存在(一周只有两节或三节课)。教师唯恐学生不重视化学,课后不去学习化学,因而布置了大量的化学作业,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日益衰减。新课程倡导少讲精练。洋思中学是全国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多年来,学校倡导“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表明,当堂训练是实现减负增效的有效途径,当堂训练要求教师合理分配课堂时间,一部分时间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一部分时间留给学生练习。较好的做法是每节课用5~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练习,巩固课上所学的知识。合理布置作业,也是减负增效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如果布置大量的、无效的作业,学生为了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必然会作弊或抄袭,这样交上来的作业就不具有反馈与交流的功能,失去了作业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合理、适量,要严格执行课程标准中的有关规定,让学生乐于做作业,并享受作业成功的喜悦。
  二、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有效反馈作业
  所谓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与老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中首次出现了“过程性”目标。这里所指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作业完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暴露出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教师应进行针对性指导,从而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孔子也把学习过程划分为学、思、习、行四个阶段。孔子所说的“习”有练习的意思。他不仅重视学,而且重视习,主张“学而时习之”,强调了“习”的重要性。孔子把“习”看作是掌握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习”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这就是孔子所说的“温故而知新”。要想使“温故而知新”取得效果,必须对作业进行有效反馈,因为及时、有效的作业反馈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及时有效地对作业进行反馈,那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就可以解决在萌芽之中,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1.对作业要及时批改反馈;2.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使用多种有效的符号;3.对错误率较高的作业进行变式训练等。
  三、师生互换角色,有效诊断作业
  在教学过程中,常有不少学生有这样的反映:上课时,教师讲的我都听懂了,但是作业做不出来。为什么会出现“上课听懂,不会做题”的尴尬局面呢?调查发现,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作业出现了“难、偏、怪”的现象。中国教育报曾经报道了山东某小学四年级上了一堂“角色互换”课,让学生给教师布置作业,有的学生给教师布置的作业居然是抄写课文50亿遍。孩子们给教师布置如此之多的作业,说明他们对过重的作业十分反感,目前作业中出现的“难、偏、怪、多”现象已成为阻碍高中化学教学改革的瓶颈之一。如在必修一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作业中,出现硫化氢、溴、碘的知识内容,这样的作业会影响教学计划的实施。因此,教师在给学生布置作业时要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作业的难易,作业的数量和质量。每个班的学生发展情况不一样,班上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会出现好、中、差三个层次,要想了解班上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布置作业时,就要有梯度和区分度,设置分层作业。
  四、丰富作业类型,促进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不同类型的习题对巩固知识、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有不同的作用。教科书编写时,应注意开发新的题型,增加思考题、讨论题、实践题和开放题的比例;编制的习题应有助于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要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实际,调查、咨询或进行实验,最终解决化学问题;要鼓励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知识,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传统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作业以书面练习为主,作业形式单一、机械,这样的作业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价值不是太大,这样的作业已经成为考试的附庸,不利于学生化学素养的提高。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可以布置多元化的作业,丰富作业类型。事实上,化学学科在这方面有其自身的优势,如实验报告、实践活动、社会调查、家庭小实验等。《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明确指出:“化学科(江苏卷)将进一步体现高中化学课程的基础性、应用性、时代性的特征,进一步体现化学科(江苏卷)的宽基础、厚实践、重能力的特色。”如果作业还是采用传统的单一书面作业,如何能达到“厚实践、重能力”的要求。而且新课程倡导的是“知識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结合,只有丰富作业类型,才能出现学生乐于学、乐于作业的和谐、融洽的氛围,达到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
  总之,合理适量的作业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和提高化学能力的基本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只有符合新课程理念的作业,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乐于学习,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钱士宽,郭斌.作业设计应把握好四个“度”[J].中国教育学刊,2011(4).
  (责任编辑 易志毅)
其他文献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