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提问是教师课堂有效教学中所运用的最普遍、最重要的教学手段。若能很好运用,能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优化教学效果。然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存在大量的无效提问现象。避免冗余提问,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要循序渐进,有层次性;把握时机,有启发性;难易适度,有连接性;突破难点,有指向性。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
课堂提问就是教师对学生有目的地设置疑问,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进行深入而广泛的思考,以此来完成从有疑到无疑,再由生疑到解疑的一个教学过程。课堂提问是教师课堂有效教学中所运用的最普遍、最重要的教学手段。在大力推行有效教学的课改形势下,用好课堂提问这个“常规武器”,搞好新时期的语文教学工作,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
一、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提问的作用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若能很好的运用,能帮助学生走进新课程,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优化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恰到好处地提问设疑,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较快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而且还能捕捉到学生的思想动态, “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反之,不恰当的置疑,课堂则会“一潭死水,微波不现。”课堂提问设计成功与否对教师驾驭课堂,调动学生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課堂教学无效提问的表现
如上所述,课堂提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存在大量的无效提问现象。
1.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
有些教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行不行”等,这些提问只有形式而没有实质性的内容,根本没有多大价值。
2.提问数量过多,淹没教学重点
有的教师一节课提几十个问题,上课内容东抓一下西摸一把,看起来什么都有了,其结果却是教师什么也没教、什么也教不会。这种“满堂问”的教学方式,必然淹没了教学重点,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教师只是用一些过于琐碎的且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3.提问空泛、难度大,不利于学生积极思维
如一开篇就问“本文写的是什么内容?”、“本文有什么写作特点?”其实这对学生只能是启而不发。
4.提问没有新意
篇篇都是雷同的提问,“文章分几段?”“各段大意是什么?”、“文章中心是什么?”,长此以往,学生必然会厌烦。
5.提问后对学生的回答反馈不及时和没有实质性评价
提出问题,学生有所表现之后,有些教师没有及时进行反馈,有些教师意识到鼓励的重要性,但除了空洞的“好极了”、“不错”之外,再没有实质性的评价。
6.提问对象过于集中
只顾优生,忽略潜能生,很容易挫伤潜能生的学习积极性。
以上的种种做法,都是不科学的,它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思维训练更是无从谈起。
三、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对策
如何避免冗余提问,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
1.循序渐进,提问要有层次性
提问的顺序要浅入深,循序渐进,呈阶梯状行进。这种提问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能促进学生参与教学的对话,激发和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如在教学《孔子游春》第八然段时,可以这样提问:这段话中那些词或句子你还不理解?利用工具书解决或者与同桌交流。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为什么说水是真君子?孔子以流水为喻,有何用意?“善施教化”后有个省略号,省略了什么?你能合理地补充水的哪些特点呢?这个教学片断从理解词语到理解句子再到理解段落,层层深入。由于提问有层次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锻炼学生的思维方法,久而久之,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会变强,而且乐学,善学,爱学。
2.把握时机,提问要有启发性
问题要选择最佳时机,力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提问的时机迎合了教学的需要并与教学视角相吻合,我们就可以称之为“最佳时机”。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或课前设疑、引人入胜,或课中置疑、波澜跌宕,或课后留疑、回味无穷,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探求状态。如在教《海伦.凯勒》时,当学生明白海伦.凯勒的不幸遭遇后,就应该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海伦.凯勒是怎样面对这一切?你觉得她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句子知道的?这一问,无疑放飞了学生的思维翅膀,学生就得认真地看书,寻求答案。通过学生的学习、思考、讨论,学生很快就明白了:海伦.凯勒是个刻苦学习,不向命运屈服的人。这种课中置疑提问,是针对学生急于知道主人公命运的“愤悱”状态下提出的,学生的情感处于“高原地带”,不一睹为快都难。教学实践证明:提问时机过早,学生因对教材认识缺乏准备,只会使教师启而不发;时机过迟,问题已解决,提问成了马后炮。
3.难易适度,提问要有连接性
问题要难易适度,要让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本质性的联系。问题还要能启发学生思考,既不能过于浅白,又不能太艰深。太浅白,没有思考的空间,索然无味,提不起学生兴致,学生无从学到新知识,只能在“原地踏步”;太艰深,新旧知识无法找到衔接点,学生无从下手。难度太大的问题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易挫伤其学习积极性,事与愿违。因此,所提问题要难易适度,既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又能使学生通过努力从“已有的经验区”达到“最近发展区”,“跳一跳,摘到桃子”。
4.突破难点,提问要有指向性
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重点内容对全篇课文来说牵一发动全文,是阅读教材中能体现中心思想的点睛之笔。阅读短文中有“题眼”,诗歌中有“诗眼”,教学中教师抓住“文眼”,再分析全文,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我们教师只有努力优化课堂的“问”,“问”出对话,“问”出精彩,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开拓学生的思维,从而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
课堂提问就是教师对学生有目的地设置疑问,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进行深入而广泛的思考,以此来完成从有疑到无疑,再由生疑到解疑的一个教学过程。课堂提问是教师课堂有效教学中所运用的最普遍、最重要的教学手段。在大力推行有效教学的课改形势下,用好课堂提问这个“常规武器”,搞好新时期的语文教学工作,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
一、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提问的作用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若能很好的运用,能帮助学生走进新课程,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优化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恰到好处地提问设疑,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较快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而且还能捕捉到学生的思想动态, “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反之,不恰当的置疑,课堂则会“一潭死水,微波不现。”课堂提问设计成功与否对教师驾驭课堂,调动学生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課堂教学无效提问的表现
如上所述,课堂提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存在大量的无效提问现象。
1.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
有些教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行不行”等,这些提问只有形式而没有实质性的内容,根本没有多大价值。
2.提问数量过多,淹没教学重点
有的教师一节课提几十个问题,上课内容东抓一下西摸一把,看起来什么都有了,其结果却是教师什么也没教、什么也教不会。这种“满堂问”的教学方式,必然淹没了教学重点,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教师只是用一些过于琐碎的且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3.提问空泛、难度大,不利于学生积极思维
如一开篇就问“本文写的是什么内容?”、“本文有什么写作特点?”其实这对学生只能是启而不发。
4.提问没有新意
篇篇都是雷同的提问,“文章分几段?”“各段大意是什么?”、“文章中心是什么?”,长此以往,学生必然会厌烦。
5.提问后对学生的回答反馈不及时和没有实质性评价
提出问题,学生有所表现之后,有些教师没有及时进行反馈,有些教师意识到鼓励的重要性,但除了空洞的“好极了”、“不错”之外,再没有实质性的评价。
6.提问对象过于集中
只顾优生,忽略潜能生,很容易挫伤潜能生的学习积极性。
以上的种种做法,都是不科学的,它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思维训练更是无从谈起。
三、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对策
如何避免冗余提问,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
1.循序渐进,提问要有层次性
提问的顺序要浅入深,循序渐进,呈阶梯状行进。这种提问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能促进学生参与教学的对话,激发和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如在教学《孔子游春》第八然段时,可以这样提问:这段话中那些词或句子你还不理解?利用工具书解决或者与同桌交流。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为什么说水是真君子?孔子以流水为喻,有何用意?“善施教化”后有个省略号,省略了什么?你能合理地补充水的哪些特点呢?这个教学片断从理解词语到理解句子再到理解段落,层层深入。由于提问有层次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锻炼学生的思维方法,久而久之,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会变强,而且乐学,善学,爱学。
2.把握时机,提问要有启发性
问题要选择最佳时机,力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提问的时机迎合了教学的需要并与教学视角相吻合,我们就可以称之为“最佳时机”。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或课前设疑、引人入胜,或课中置疑、波澜跌宕,或课后留疑、回味无穷,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探求状态。如在教《海伦.凯勒》时,当学生明白海伦.凯勒的不幸遭遇后,就应该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海伦.凯勒是怎样面对这一切?你觉得她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句子知道的?这一问,无疑放飞了学生的思维翅膀,学生就得认真地看书,寻求答案。通过学生的学习、思考、讨论,学生很快就明白了:海伦.凯勒是个刻苦学习,不向命运屈服的人。这种课中置疑提问,是针对学生急于知道主人公命运的“愤悱”状态下提出的,学生的情感处于“高原地带”,不一睹为快都难。教学实践证明:提问时机过早,学生因对教材认识缺乏准备,只会使教师启而不发;时机过迟,问题已解决,提问成了马后炮。
3.难易适度,提问要有连接性
问题要难易适度,要让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本质性的联系。问题还要能启发学生思考,既不能过于浅白,又不能太艰深。太浅白,没有思考的空间,索然无味,提不起学生兴致,学生无从学到新知识,只能在“原地踏步”;太艰深,新旧知识无法找到衔接点,学生无从下手。难度太大的问题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易挫伤其学习积极性,事与愿违。因此,所提问题要难易适度,既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又能使学生通过努力从“已有的经验区”达到“最近发展区”,“跳一跳,摘到桃子”。
4.突破难点,提问要有指向性
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重点内容对全篇课文来说牵一发动全文,是阅读教材中能体现中心思想的点睛之笔。阅读短文中有“题眼”,诗歌中有“诗眼”,教学中教师抓住“文眼”,再分析全文,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我们教师只有努力优化课堂的“问”,“问”出对话,“问”出精彩,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开拓学生的思维,从而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