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英语课程教育指明了新的前进的方向,带来了新的发展的希望,尤其是对于小学而言,英语作为一名新成员加盟小学课程体系,更需要教育思想的指导和教学理念的引领。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了重大改革,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三大学习方式,从而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单一、机械、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呈现出基于三大学习方式指导下的各种新的学习模式,为英语课堂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使学生的生命成长历程更富有个性,充满灵气。然而纵观当前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现状,我们的英语教师似乎都在默默地践行新课程的指导理念,尝试着课堂学习方式的转变,但究其本质和实效而言,情况却不容乐观,实践之路出现了误区和茫然,许多老师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了学生就算是自主学习了,把课桌一拼方向一转就算是合作学习了,把任务一抛学生闹起来就算是探究学习了,显然这样的做法只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一般,没有能够切实把握好新课程学习方式转变的本质和目的,笔者结合平日在一线教学实践中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提出三方面的认识与同仁们共勉。
一、地位价值取向,勿将“自主”放任为“自流”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这一地位的界定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立足学生自由发展的本质需求,合理地设计和组织自身的教学,方方面面都不得不为满足学生的这一需求让路。新课程背景下的英语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学生的发展,教学不是被动的“制造”和“生产”,而是主动的“创造”和“生成”,我们无论采取哪种课堂教学模式,都必须基于这一核心思想。然而当前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存在着明显的随意性、盲目性、笼统性和虚渺性,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要求不严格,学习指导不到位,学习过程不精密,学习结果不重视,课堂上教师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学,任其自由参与,整个课堂闹哄哄,然而学生所做的事却毫无意义,甚至无所事事,“自主”学习放任成为一种“自流”学习。这种“自流”现象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如学生完全失去了常规的制约,不懂得尊重他人和认真倾听,不愿意深入思考,追求精致等等。例如一位老师教学《In a toy shop》一单元B部分动物类单词,由于这些单词大部分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接触过,相对比较熟悉,于是便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汇报,由于缺乏明确的要求和具体的任务,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是一味地读,显得有些漫不经心,教师相信学生,只是在一旁静静地关注,一阵哄闹之后学生开始汇报了,可学生除了读单词还能汇报些什么呢?学生的自主离开了教师的主导显然就不由自主了。
二、任务价值取向,勿将“合作”误解为“合组”
英语课堂的学习方式应根据具体的学习任务来确定,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有时是可以采取一种学习方式独自完成学习任务,但有时却必须整合多种学习方式通过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成了英语教师惯用的学习形式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然而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有效运用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有着其本质的规律和内在的要求,如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设计要明确,问题选择要精心,时机把握要准确,过程引导要到位等等,此外还要考虑小组内不同成员的个性差异性和发展均衡性,调动全体成语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关注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更应关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把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来把握和调控,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去干预他们,影响他们,这样才能将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有效地避免了“合作”学习被误解为“合租”学习。例如教学《At a snack bar》一单元A部分,学完句型后为了巩固操练所学句型,熟悉课文内容,调动学生说英语、用英语的热情,一位老师课上安排了分角色进行对话表演的活动,但由于没有对各小组的任务分工、语言运用、表演细节等环节进行精心的指导,小组分角色对话表演似乎等同于一般的课文朗读,并没有收到期待的效果,这样的合作学习只是形式上的合租,显然是无效的。
三、生本价值取向,勿将“探究”扭曲为“研究”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以生为本,即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必须为努力促进学生的素养提升而服务。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需求,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分层教学,循序渐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或障碍,传统的做法是教师帮助学生解决困难或扫除障碍,掌握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新课程主张的做法是引导学生正确地面对问题,树立积极的情绪和充足的信心,尝试着在探究学习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最终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上两种做法的结果似乎一样,但过程却有天壤之别,后者重视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目标的培养。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有效的解决问题的途径,然而对儿童来说,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必须建立在一定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学习经验之上,在这一过程中探究学习应重视“探讨”而轻视“研究”,教师应正确地把握力度,做到适可而止,大可不必像做课题一样深入研究下去,因为这样对于儿童而言既不现实,又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例如教学《Nice to meet you》一单元B部分的“Colours”,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单词进行探究,探究它的发音,探究它的拼写,探究它的运用,当我问学生还想探究什么时,有学生提出不同的颜色分别是如何得来的问题,这个问题显然超出了英语学科的范畴,如果深入研究下去毫无意义,收效甚微,于是我肯定了这位学生的想法好,并告知他下次利用活动课时间专门研究颜色的合成。
总之,新课程三大学习方式对传统学习方式既有继承和发扬,又有变革与创新,并不意味着对接受性学习的全盘否定。选择和运用何种学习方式并不是绝对化的,必须遵循适合的原则,必须坚决杜绝产生误解和步入误区现象的发生,只有当学生的学习方式切实使学生的课堂学习充满了趣味化,意义化,价值化和有效化,才能真正有利于学生的终身英语学习!
一、地位价值取向,勿将“自主”放任为“自流”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这一地位的界定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立足学生自由发展的本质需求,合理地设计和组织自身的教学,方方面面都不得不为满足学生的这一需求让路。新课程背景下的英语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学生的发展,教学不是被动的“制造”和“生产”,而是主动的“创造”和“生成”,我们无论采取哪种课堂教学模式,都必须基于这一核心思想。然而当前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存在着明显的随意性、盲目性、笼统性和虚渺性,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要求不严格,学习指导不到位,学习过程不精密,学习结果不重视,课堂上教师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学,任其自由参与,整个课堂闹哄哄,然而学生所做的事却毫无意义,甚至无所事事,“自主”学习放任成为一种“自流”学习。这种“自流”现象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如学生完全失去了常规的制约,不懂得尊重他人和认真倾听,不愿意深入思考,追求精致等等。例如一位老师教学《In a toy shop》一单元B部分动物类单词,由于这些单词大部分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接触过,相对比较熟悉,于是便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汇报,由于缺乏明确的要求和具体的任务,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是一味地读,显得有些漫不经心,教师相信学生,只是在一旁静静地关注,一阵哄闹之后学生开始汇报了,可学生除了读单词还能汇报些什么呢?学生的自主离开了教师的主导显然就不由自主了。
二、任务价值取向,勿将“合作”误解为“合组”
英语课堂的学习方式应根据具体的学习任务来确定,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有时是可以采取一种学习方式独自完成学习任务,但有时却必须整合多种学习方式通过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成了英语教师惯用的学习形式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然而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有效运用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有着其本质的规律和内在的要求,如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设计要明确,问题选择要精心,时机把握要准确,过程引导要到位等等,此外还要考虑小组内不同成员的个性差异性和发展均衡性,调动全体成语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关注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更应关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把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来把握和调控,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去干预他们,影响他们,这样才能将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有效地避免了“合作”学习被误解为“合租”学习。例如教学《At a snack bar》一单元A部分,学完句型后为了巩固操练所学句型,熟悉课文内容,调动学生说英语、用英语的热情,一位老师课上安排了分角色进行对话表演的活动,但由于没有对各小组的任务分工、语言运用、表演细节等环节进行精心的指导,小组分角色对话表演似乎等同于一般的课文朗读,并没有收到期待的效果,这样的合作学习只是形式上的合租,显然是无效的。
三、生本价值取向,勿将“探究”扭曲为“研究”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以生为本,即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必须为努力促进学生的素养提升而服务。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需求,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分层教学,循序渐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或障碍,传统的做法是教师帮助学生解决困难或扫除障碍,掌握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新课程主张的做法是引导学生正确地面对问题,树立积极的情绪和充足的信心,尝试着在探究学习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最终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上两种做法的结果似乎一样,但过程却有天壤之别,后者重视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目标的培养。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有效的解决问题的途径,然而对儿童来说,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必须建立在一定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学习经验之上,在这一过程中探究学习应重视“探讨”而轻视“研究”,教师应正确地把握力度,做到适可而止,大可不必像做课题一样深入研究下去,因为这样对于儿童而言既不现实,又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例如教学《Nice to meet you》一单元B部分的“Colours”,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单词进行探究,探究它的发音,探究它的拼写,探究它的运用,当我问学生还想探究什么时,有学生提出不同的颜色分别是如何得来的问题,这个问题显然超出了英语学科的范畴,如果深入研究下去毫无意义,收效甚微,于是我肯定了这位学生的想法好,并告知他下次利用活动课时间专门研究颜色的合成。
总之,新课程三大学习方式对传统学习方式既有继承和发扬,又有变革与创新,并不意味着对接受性学习的全盘否定。选择和运用何种学习方式并不是绝对化的,必须遵循适合的原则,必须坚决杜绝产生误解和步入误区现象的发生,只有当学生的学习方式切实使学生的课堂学习充满了趣味化,意义化,价值化和有效化,才能真正有利于学生的终身英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