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父母均非常重视孩子的智力教育,劳动教育在家庭教育处于边缘化状态。家庭“包干”了孩子的一切劳动。然而,劳动教育是家庭教育的组成部分,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的重要补充,本文旨在通过“学校→家长→孩子→学校”的传播路径来实现劳动教育观念泛化,形成“学校引导家长、家长帮助孩子、孩子具体实践、学校评价孩子”的机制,来培养孩子“自觉自动”的劳动习惯,磨炼孩子“吃苦耐劳”的意志,促进孩子“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家庭教育;劳动教育
一、研究缘起:被家长摒弃的劳动教育及其表现
(一)家庭“包干”了孩子的一切劳动
有的家长在家里分工特别明确,家里的一切事情都由家长包办,孩子的任务除了学习还是读书,各种各样的兴趣班也压的孩子无法喘气。在家长眼里,孩子的任务就是读书,何况以后还要升学,如果再做点家务,肯定会耽误学习。照他们的观点,似乎除了读书,孩子便可以不做任何事情,跟劳动有关的全可以由家长“包办”。这种“包办替代”劳动中的苦和累,也使父母觉得苦中有乐,累中有甜。这真是名副其实的“家长承包制”。
(二)家庭中的“小公主”“小皇帝”
现在的孩子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疼爱还来不及,更何况让孩子参加劳动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造成孩子不爱劳动、不愿劳动、不会劳动,一旦走向社会踏上工作岗位,没有正确的劳动观念,经不起挫折,逃避社会,更有甚者甚至走上不归路。筷子掉在了地上都不用他们低头捡一下:坐好,妈妈给你换一副,妈妈来捡。一切跟劳动有关的事都被家长的溺爱所剥夺。
二、研究目标:劳动在家庭教育中的价值意义所在
(一)体会劳动之快乐,理解生命之意义,促进德、智、体、美教育之发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形成使其终身受益的生活能力和文明生活方式。《幼儿园工作指导纲要》中也指出:指导幼儿学习自我服务技能,培养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乐于接受任务,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说明了孩子在用手指劳动的同时,也促进了其智力的发展。在我们教育的过程中也有这样一句话:“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边。”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动手对于孩子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我们在独立自主能力培养中一定要重视“做”的过程。
(二)培养儿童独立意识与责任感,营造互相尊重的家庭氛围
如今的家庭中,家人对他们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家庭中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通过给儿童安排适当的劳动,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精神;自己事情自己做中,培养其独立意识。另外交给孩子适量的劳动任务可以使其体验到责任感。孩子为了完成劳动任务,自己动手实践,去努力,去创造,这一过程,使其对自己对他人的责任感慢慢提升,这为以后形成良好的品德奠定了基础。同时,劳动教育能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孩子经常不理解父母为什么勤俭,为什么总是唠叨自己糟蹋劳动果实。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体会父母劳动的辛苦,劳动果实的来之不易,同时,在劳动时增加亲子间的交流,儿童渐渐理解父母,帮助父母,营造互相尊重的家庭氛围。
三、研究过程
(一)分析原因:造成孩子家庭劳动教育现状表现的原因
1. 家庭教育观念
家长的话语和行为都是紧紧围绕着孩子的学习。许多父母为了让孩子专心学习,什么事都不让孩子帮忙做,让孩子有尽可能多的时间去学习。家长下班回家不由自主地问:“幼儿园里今天学了什么?”学习学习,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当孩子在正确需要驱动下表现出“学了——”,父母是不加区分地拒绝孩子的需求。这是对孩子要动手劳动欲望的扼杀。父母的心情可以理解,关注孩子的学习不错,但是只关注孩子作业就片面了。
2. 家庭关爱程度
家长的溺爱导致了家庭劳动教育的欠缺。现在的家庭呈倒三角形,即四个老人,两个大人和一个小孩,长辈,父母把孩子当成众星簇月一般,捧在手里怕碎,含在口里怕化,还唯恐服侍不周,舍不得让孩子吃一点苦,受一点累,实行“暖箱式”与“襁褓式”教育。
(二)提炼策略:家庭教育中劳动的影响、传播
1. 传递劳动的健康观念,在幼儿园实践体验感受劳动的快乐
(1)班级值日生的服务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儿童只有对劳动有了正确的认识,才会产生行动的动力。所以家长要给孩子传递劳动的健康观念: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珍惜自己及他人的劳动成果。有了意识做先导,劳动行为将成为儿童的优良习惯。
(2)幼儿园种植园地的劳动实践
我们丁蕙幼种植园地的播种道路一直在进行着,为的就是能够进一步拓宽孩子们的视野,让孩子亲近大自然,养成爱劳动、爱观察的良好习惯。孩子们趁着中午散步时、下午室外活动时、自由活动时、纷纷拿起小铲刀,小耙子努力收获着属于他们的成果。
五、实践研究成效以及反思
实践研究表明:劳动使孩子更加独立,孩子们的“我自己来”“我能”“我来做”的声音需求越来越多,促进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不依赖别人帮助”的独立意识逐渐形成。能使孩子正确的认识自己,也能正確对待别人,并进一步形成了自我服务,更为他人服务的意识,促进孩子良好个性,道德品质的发展。
从小培养孩子生活劳动自理能力,提高幼儿的自信心,最大程度上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这对幼儿的健康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季湄 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D],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3月1日
[2]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1941年9月
关键词:家庭教育;劳动教育
一、研究缘起:被家长摒弃的劳动教育及其表现
(一)家庭“包干”了孩子的一切劳动
有的家长在家里分工特别明确,家里的一切事情都由家长包办,孩子的任务除了学习还是读书,各种各样的兴趣班也压的孩子无法喘气。在家长眼里,孩子的任务就是读书,何况以后还要升学,如果再做点家务,肯定会耽误学习。照他们的观点,似乎除了读书,孩子便可以不做任何事情,跟劳动有关的全可以由家长“包办”。这种“包办替代”劳动中的苦和累,也使父母觉得苦中有乐,累中有甜。这真是名副其实的“家长承包制”。
(二)家庭中的“小公主”“小皇帝”
现在的孩子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疼爱还来不及,更何况让孩子参加劳动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造成孩子不爱劳动、不愿劳动、不会劳动,一旦走向社会踏上工作岗位,没有正确的劳动观念,经不起挫折,逃避社会,更有甚者甚至走上不归路。筷子掉在了地上都不用他们低头捡一下:坐好,妈妈给你换一副,妈妈来捡。一切跟劳动有关的事都被家长的溺爱所剥夺。
二、研究目标:劳动在家庭教育中的价值意义所在
(一)体会劳动之快乐,理解生命之意义,促进德、智、体、美教育之发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形成使其终身受益的生活能力和文明生活方式。《幼儿园工作指导纲要》中也指出:指导幼儿学习自我服务技能,培养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乐于接受任务,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说明了孩子在用手指劳动的同时,也促进了其智力的发展。在我们教育的过程中也有这样一句话:“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边。”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动手对于孩子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我们在独立自主能力培养中一定要重视“做”的过程。
(二)培养儿童独立意识与责任感,营造互相尊重的家庭氛围
如今的家庭中,家人对他们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家庭中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通过给儿童安排适当的劳动,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精神;自己事情自己做中,培养其独立意识。另外交给孩子适量的劳动任务可以使其体验到责任感。孩子为了完成劳动任务,自己动手实践,去努力,去创造,这一过程,使其对自己对他人的责任感慢慢提升,这为以后形成良好的品德奠定了基础。同时,劳动教育能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孩子经常不理解父母为什么勤俭,为什么总是唠叨自己糟蹋劳动果实。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体会父母劳动的辛苦,劳动果实的来之不易,同时,在劳动时增加亲子间的交流,儿童渐渐理解父母,帮助父母,营造互相尊重的家庭氛围。
三、研究过程
(一)分析原因:造成孩子家庭劳动教育现状表现的原因
1. 家庭教育观念
家长的话语和行为都是紧紧围绕着孩子的学习。许多父母为了让孩子专心学习,什么事都不让孩子帮忙做,让孩子有尽可能多的时间去学习。家长下班回家不由自主地问:“幼儿园里今天学了什么?”学习学习,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当孩子在正确需要驱动下表现出“学了——”,父母是不加区分地拒绝孩子的需求。这是对孩子要动手劳动欲望的扼杀。父母的心情可以理解,关注孩子的学习不错,但是只关注孩子作业就片面了。
2. 家庭关爱程度
家长的溺爱导致了家庭劳动教育的欠缺。现在的家庭呈倒三角形,即四个老人,两个大人和一个小孩,长辈,父母把孩子当成众星簇月一般,捧在手里怕碎,含在口里怕化,还唯恐服侍不周,舍不得让孩子吃一点苦,受一点累,实行“暖箱式”与“襁褓式”教育。
(二)提炼策略:家庭教育中劳动的影响、传播
1. 传递劳动的健康观念,在幼儿园实践体验感受劳动的快乐
(1)班级值日生的服务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儿童只有对劳动有了正确的认识,才会产生行动的动力。所以家长要给孩子传递劳动的健康观念: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珍惜自己及他人的劳动成果。有了意识做先导,劳动行为将成为儿童的优良习惯。
(2)幼儿园种植园地的劳动实践
我们丁蕙幼种植园地的播种道路一直在进行着,为的就是能够进一步拓宽孩子们的视野,让孩子亲近大自然,养成爱劳动、爱观察的良好习惯。孩子们趁着中午散步时、下午室外活动时、自由活动时、纷纷拿起小铲刀,小耙子努力收获着属于他们的成果。
五、实践研究成效以及反思
实践研究表明:劳动使孩子更加独立,孩子们的“我自己来”“我能”“我来做”的声音需求越来越多,促进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不依赖别人帮助”的独立意识逐渐形成。能使孩子正确的认识自己,也能正確对待别人,并进一步形成了自我服务,更为他人服务的意识,促进孩子良好个性,道德品质的发展。
从小培养孩子生活劳动自理能力,提高幼儿的自信心,最大程度上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这对幼儿的健康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季湄 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D],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3月1日
[2]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1941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