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感悟?《辞海》指出:感悟就是“受到感动的醒悟”。感悟就是悟,有浅悟、深悟、渐悟、顿悟等等,形式复杂多样。感悟因人的差异,呈现不同的层次。感悟的获得是“渐修”,日积月累、阅历经验、个性认识是感悟的先决条件。新课标强调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如何培养?这里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策略。
1.形象感悟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创设生动的情境能训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感悟。比如教学《瑞雪图》时,由于南方不大容易见到下雪,可首先让学生观看下雪时和雪后情景的录像,使学生对雪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并让他们谈谈自己对雪的初步认识;再让学生自己运用自己喜欢的自学方式——或单独、或合作,去深入理解、感悟课文,最后在全班交流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这样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就实现了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2.朗读感悟
语文课离不开朗读,好的朗读能把作者的感情准确地表达出来,表现出读者与作者的感情共鸣,心灵相通。支玉恒老师教学《丰碑》为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范例。为引导学生,他整整读了一课时,在第二课时中,仍然着力指导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段。教师反复地用自己的范读向学生传递不同语句的不同感情,让学生反复跟读、体会、揣摩、领悟。渐渐地,教师的语感变成了学生的语感。
3.比较感悟
比较是指对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辨别异同或高下。语文教学中的比较通常让学生通过对词语、句子、段落的比较来感悟语言,培养语感。在《观潮》一文中为了让学生理解潮大、潮响、潮壮观的景象,教学时教师采用了比较的方法,出示两个句子,让学生比较哪个句于写得好。
A.那浪潮越来越近,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越来越大,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B.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颤动起来。
通过比较。学生明白B句中比喻的运用写出潮来之形、潮来之声、潮来之猛、潮来之感。比较引导学生感悟了语言,学生的朗读也跳出语言生动而形象,读出了大潮来时水势之大、来势之猛、人之心赞。
语文教学中巧用比较,可有效培养学生敏锐的感悟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和对生活的敏锐。
4.想象感悟
文本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所描写的景物融为一体所达到的一种艺术。语文教学中对意境的感悟最容易引起学生的心理共鸣,引导学生抓住作者描写的景物,联系自己的阅读经验,放飞想象,是语文教学常常采用的有效方法。
《日月潭的传说》一文中有这么一句:“大尖哥和水社姐手拿砍刀,高举火把,来到阿里山。他们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从阿里山的山洞里拿到了金斧头和金剪刀。’教师精心设计填空,启发学生想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他俩手握砍刀,行进在布满荆棘的山林中________。
(2)山中天气变化无常,刚刚还是闷热无比,________ ,一会儿就大雨滂沱,________,可又过了一会儿,气温骤降,大雪纷飞,________。
(3)为了早点拿到金斧头和金剪刀,他俩夜以继日地赶路,白天________,晚上________。
(4)崇山峻岭、山高路险,有一次,________ 。
这个环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想象大尖哥和水社姐一路上遇到的重重艰难险阻,抠住“千辛万苦”,理解“翻山越岭”“披荆斩棘”,让主人公不畏艰难险阻、勇敢顽强的英雄形象在学生心里得到升华。
5.设疑感悟
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头脑已开始用原认知结构来同化新知识,一旦新知识出现差异,就会在认知心理上产生认知冲突,引起探究性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愤”“悱”就出现了。学生只有进入“愤”“悱”状态,并加以老师的启发、开导,才能促进感悟。如《鸟的天堂》一文中有这么一句话:“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教师设疑:“颜色”怎么会照耀“眼睛”?绿叶上哪来“新的生命”?作者这种热爱生命、礼赞生命之情的方法,与学生原认知没有什么联系点,于是教师帮学生找准旧知,让学生回忆一下,雨过天晴,树叶有什么特点?给你什么感觉?你对它产生什么样的感情?然后借助以往的亲身体验,感悟到了作者那颗因生命美丽而激动的心。
学生设疑,合作解疑,反映了学生对作者用词准确度的考究。不仅是有所感,而且深有所感;不仅有所悟,而且深有所悟,这就是好的设疑的魅力。它往往能使学生在语境、语情、语技的联系中,具体而深入地理解词语对当时情境的准确叙述,对人物情感的准确传达,对自我情感的准确表达。
6.独特感悟
诗画大家郑板桥说:“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要想学生的感悟独特,必须引导学生培养求异思维。如写莲,诗人杨万里这样写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以一种大视野、大手笔的笔触为我们展示了一种壮阔的美。“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则从细微处着眼,给我们描绘出一种清丽的美。这两首诗从莲与荷的外部形态去描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后人很难超越,但周敦颐却另辟蹊径,从内涵、气质上去写莲与荷,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感悟:做人应胸怀坦荡、朴实无华,任凭风吹雨打宁折不弯。因此,我们应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这样他的求异思维才会闪现。
语文教材凝聚了先人的灵气、作者的心智、编者的领悟和智慧。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审美性。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教材的内涵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探索更是任里道远的。
1.形象感悟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创设生动的情境能训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感悟。比如教学《瑞雪图》时,由于南方不大容易见到下雪,可首先让学生观看下雪时和雪后情景的录像,使学生对雪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并让他们谈谈自己对雪的初步认识;再让学生自己运用自己喜欢的自学方式——或单独、或合作,去深入理解、感悟课文,最后在全班交流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这样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就实现了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2.朗读感悟
语文课离不开朗读,好的朗读能把作者的感情准确地表达出来,表现出读者与作者的感情共鸣,心灵相通。支玉恒老师教学《丰碑》为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范例。为引导学生,他整整读了一课时,在第二课时中,仍然着力指导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段。教师反复地用自己的范读向学生传递不同语句的不同感情,让学生反复跟读、体会、揣摩、领悟。渐渐地,教师的语感变成了学生的语感。
3.比较感悟
比较是指对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辨别异同或高下。语文教学中的比较通常让学生通过对词语、句子、段落的比较来感悟语言,培养语感。在《观潮》一文中为了让学生理解潮大、潮响、潮壮观的景象,教学时教师采用了比较的方法,出示两个句子,让学生比较哪个句于写得好。
A.那浪潮越来越近,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越来越大,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B.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颤动起来。
通过比较。学生明白B句中比喻的运用写出潮来之形、潮来之声、潮来之猛、潮来之感。比较引导学生感悟了语言,学生的朗读也跳出语言生动而形象,读出了大潮来时水势之大、来势之猛、人之心赞。
语文教学中巧用比较,可有效培养学生敏锐的感悟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和对生活的敏锐。
4.想象感悟
文本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所描写的景物融为一体所达到的一种艺术。语文教学中对意境的感悟最容易引起学生的心理共鸣,引导学生抓住作者描写的景物,联系自己的阅读经验,放飞想象,是语文教学常常采用的有效方法。
《日月潭的传说》一文中有这么一句:“大尖哥和水社姐手拿砍刀,高举火把,来到阿里山。他们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从阿里山的山洞里拿到了金斧头和金剪刀。’教师精心设计填空,启发学生想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他俩手握砍刀,行进在布满荆棘的山林中________。
(2)山中天气变化无常,刚刚还是闷热无比,________ ,一会儿就大雨滂沱,________,可又过了一会儿,气温骤降,大雪纷飞,________。
(3)为了早点拿到金斧头和金剪刀,他俩夜以继日地赶路,白天________,晚上________。
(4)崇山峻岭、山高路险,有一次,________ 。
这个环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想象大尖哥和水社姐一路上遇到的重重艰难险阻,抠住“千辛万苦”,理解“翻山越岭”“披荆斩棘”,让主人公不畏艰难险阻、勇敢顽强的英雄形象在学生心里得到升华。
5.设疑感悟
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头脑已开始用原认知结构来同化新知识,一旦新知识出现差异,就会在认知心理上产生认知冲突,引起探究性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愤”“悱”就出现了。学生只有进入“愤”“悱”状态,并加以老师的启发、开导,才能促进感悟。如《鸟的天堂》一文中有这么一句话:“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教师设疑:“颜色”怎么会照耀“眼睛”?绿叶上哪来“新的生命”?作者这种热爱生命、礼赞生命之情的方法,与学生原认知没有什么联系点,于是教师帮学生找准旧知,让学生回忆一下,雨过天晴,树叶有什么特点?给你什么感觉?你对它产生什么样的感情?然后借助以往的亲身体验,感悟到了作者那颗因生命美丽而激动的心。
学生设疑,合作解疑,反映了学生对作者用词准确度的考究。不仅是有所感,而且深有所感;不仅有所悟,而且深有所悟,这就是好的设疑的魅力。它往往能使学生在语境、语情、语技的联系中,具体而深入地理解词语对当时情境的准确叙述,对人物情感的准确传达,对自我情感的准确表达。
6.独特感悟
诗画大家郑板桥说:“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要想学生的感悟独特,必须引导学生培养求异思维。如写莲,诗人杨万里这样写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以一种大视野、大手笔的笔触为我们展示了一种壮阔的美。“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则从细微处着眼,给我们描绘出一种清丽的美。这两首诗从莲与荷的外部形态去描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后人很难超越,但周敦颐却另辟蹊径,从内涵、气质上去写莲与荷,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感悟:做人应胸怀坦荡、朴实无华,任凭风吹雨打宁折不弯。因此,我们应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这样他的求异思维才会闪现。
语文教材凝聚了先人的灵气、作者的心智、编者的领悟和智慧。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审美性。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教材的内涵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探索更是任里道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