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现代艺术的发端来看,是由塞尚、梵高、高更等为主的后印象主义使现代艺术形成了和以往三千年完全不同的艺术观念、思维和形式,艺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批画家对于绘画观念的转变和表现形式的探索,使人们对绘画的认识发生了质的转变,并且直接引起了20世纪现代艺术的发展和探索。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印象主义陷入危机,一些富有创新精神的画家已经认识到印象派肤浅的一面,他们主张重新重视美术中形式的观念,重视形体结构和构成形体的线条、色块和体积。他们强调艺术的形式要渗透作者的主观情感和情绪,主张用艺术家的主观情感去改造客观形象,于是出现了新的艺术思潮,后印象主义。
印象主义是以当时光学理论的启发下得以兴起的,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发展到后印象主义更是将光学原理的运用发挥到了及至。若从艺术是情感的产物的角度来讲,它们就偏颇了艺术,从艺术最本真的出发,后印象主义才真正是算是艺术,一如印象派对传统的反叛一样,后印象熔铸了个人的情感,思想,出现了史无前例的革命。在中国文化里从庄子提出的“天人和一”在西方的这个时期出现了端倪。后印象主义绘画偏离了西方客观再现的艺术传统,启迪了两大现代主义艺术潮流,即强调结构秩序的抽象艺术(如立体主义,风格主义等)与强调主观情感的表现主义(如野兽主义,德国表现主义等)。所以,在艺术史上,后印象主义被称为西方现代艺术的起源。
后印象主义, (POST-IMPRESSIONISM)时间大约为1890-1900年:也称“印象派之后”或“后期印象派”。是上世纪末期被神学家和现代学家开始经常使用的一个词语,是法国美术史上继印象主义之后的美术现象。
后印象主义一词是英国人和美国人用来描述文保罗·塞尚(Paul Cezanne,1839-1906)、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1890)、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等为代表的一批画家以及画风的。该词由英国艺术评论家并曾任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馆长福莱(Roger Fry,1866-1934)提出的。他想对保罗`塞尚立论,就需要一个新术语。
几十年来,法国人并没有将这三个人和印象主义加以区别,只是近期才用这一术语把他们和那些主要名家区分开来。虽然保罗·塞尚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和那群画家起展出作品,但“后印象主义”仍是一个方便的术语用来突出这三位后来的画家,而且他们也确实与该群体十分不同。
塞尚、梵·高、高更三人的创造实践实际已经奠定了现代艺术的大体特征,现代艺术的发展又把这一特征进一步强化,使其更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视觉冲击力。
一、出现了风格多元化的局面。
风格多元化的局面带来了艺术欣赏的混乱与茫然。在印象主义之前,大师们的作品往往很容易与大众沟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前人的艺术表现始终遵循着一个基本的原则,那就是写实、再现。他们三个人最初都是学印象主义。而艺术欣赏除了用内心去细细体味之外,还要有知识层面的沟通,正如塞尚所说的:“艺术只能被少数有限的人所理解。”因此,风格多元化显示了现代艺术生机勃勃的文化生态。
早期印象派的画家们尽管一开始不被接受,但经过多次画展及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他们在色彩、造型领域的新发现已经成为专家以及公众最津津乐道的话题。
印象主义是一个松散的艺术社团。这个社团没有明确的纲领。艺术家集合在一起,仅仅因为画风比较一致,便于共同举办展览。参与展出的艺术家,有的仅在一段时间内迷恋于印象主义画风,后来则另有追求;有的在绘画风格上曾多次变化反复。此外,参与画家的水平也不尽一致。绘画中的印象主义是和法国文学中的自然主义流派相对应的。印象主义和自然主义都曾受到哲学上实证主义的影响。
二、鲜明的个性语言。
塞尚、梵高、高更,他们三人开始了个性化语言的探索,他们的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体现了各自的艺术思潮。塞尚和高更还参加过印象主义画展,凡·高虽然没有参加过印象主义展览,但他一直自称是印象主义。后来他们三人都认为绘画不能仅仅像印象主义那样去模仿客观世界,而应该更多地表现画家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他们虽有共同的创作倾向又有各自鲜明的艺术个性:塞尚一生的创作活动都是为了追求心目中永恒性的形体和坚实的结构,以创造形象的重量感、体积感、稳定感和宏伟感,最后达到简单化和几何化的效果,这使他成为后来的立体主义和抽象主义的始祖。
塞尚曾在八年内画了二十与副肖像,其中一半是自画像.但是他总是把自己画成一副不讨人喜欢的模样。黄色的皮肤、突出的双眼、紧缩的眉头,和永远不带微笑的嘴角;一头乱发上不是戴一顶马车夫帽、软绵帽,就是戴园丁帽—在那个仍需要戴帽子表示礼貌的年代,塞尚的大胆作风,显露了他想赋予自己一种社会性格:一个粗矿豪迈而富野心的传奇人物。
然而,在他粗矿的外表下,却潜藏着胆怯以及惶恐—他自认是个性情犹豫的失败者,一辈子活在严父的阴影之下。但在这两者之间,却又存在着一股强大的意志力。就是这样的个性,使他终于成为最富创造力的大师。
塞尚将色彩作为其绘画的整体形势结构的构成因素。他专注于物质的具体性、稳定性和内在结构的表现。例如他的《奥维尔的曲径》(油画)构成形的线 条、色块和体、面,以及强烈的内心化和个性化。只是每人所采用的艺术语言不同。塞尚注重物质的具体性、稳定性和内在结构的表现,对立体主义、构成主义等有较大促进。
再看塞尚的另一幅油画作品《一篮苹果》,画面上一张粗陋的木桌,放上一块桌布,上面陈设一些苹果、酒瓶、篮子、盘子……塞尚非常认真地寻求每一只苹果的体和面的结构,色彩严谨,笔触浑厚浓重。当画笔不能体现色彩的强烈质感时,他就用调色刀厚厚地直接抹上去。为追求物体立体感,他几乎是在激情洋溢地分划它们的体积与面积关系,着眼于物体的厚度与立体的深度。画面通过白色的桌布与鲜艳水果的强烈对比,反衬出冷暖的色彩对比。圆形、半圆形、方形和棱形互相衬托,弧线、竖线、斜线互为交错,这些色和线的交响,构成了统一和谐的布局,视觉上给人以强烈的刺激,也给观者留下了难忘的艺术效应。静物的色彩是那样的单纯,那样富有活力。 《坐在红沙发上的塞尚夫人》是塞尚为他夫人画的肖像。塞尚的夫人名叫菲凯,1869年与塞尚私定终身。在这之前,她是一个女工,业余为塞尚做模特,她的耐心与顺从使塞尚十分感动。
这一作品中,塞尚完全不考虑西方传统肖像画所要表现的人物性格、心理状态以及社会地位等等。在表现手法上,也不是用传统的以光影表现质感的方法来描绘的。而是采用色彩造型法达到他一生追求的色彩与形体的结合。色彩与形体的表现便成了塞尚一生所追求的“造型的本质”。 塞尚主张绘画摆脱文学性和情节性,充分发挥绘画语言的表现力,推动了欧洲纯绘画观念的流行和形式主义绘画的发展他的这种重在艺术形式的追求的创作倾向,对西方现代主义美术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故被人称为“西方现代绘画之父”。
塞尚不再像以前的大师那样,给人以最后的结果、完美的形式,而是把人带到幕后,坦率地让观众和他一起分享观察和权衡的过程,分享他的思路和迟疑。
梵高的作品同样具有鲜明的个性化。丰富的情感与敏锐的心灵,正是梵高创作的原动力,却给他带来了神经的冲动及病困,他的一生,正如毕加索所说:“这个人如不是一位疯子,就是我们当中最出色的。”他的作品采用粗暴而短促的笔触、强烈鲜明的色彩和戏剧性的形体变形来表现他强烈的感受。
梵高可以说是一位自学成才的画家,没有受过专业系统的绘画训练,他对绘画的理解,完全是他自己的喜好和追求,他追求线和色彩自身的表现力以及画面的装饰性,直接启发了野兽主义、表现主义等流派。梵·高的新画风,可以说是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日本的浮世绘版画融合在他个人气质中的产物,是东西方绘画合流的结果。他的画,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强烈地表现了自己的个性。有人说,他的画都是他的自画像。
梵高的《星月夜》是一幅带有强烈的主观情感的作品。画家以奔放的类似火焰般的笔触,描绘了夜空中奇特的月亮和星星。本来,夜晚,温暖的灯光,会使人想起温暖的家人,温馨的情感,但那一大片陷入蓝色和黄色的旋涡之中的天空,好像已经变成一束反复游荡的光线的一种扩散,使人头晕目眩。这是梵高的躁动不安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其中也包含着画家身受精神创伤后的某种非理性的成分。梵高的这种强调主观情感的表现,充分发挥了色彩的情感因素。与印象主义绘画只是停留在描绘客观世界外表的光与色的美有着根本的区别。
《吃土豆的人》(油画),梵高早期接触社会下层,对劳动者的贫寒生活深有感触。他受米勒影响,想当一名农民画家。 《吃土豆的人》便是他该时期的代表作。这幅画,充分反映了凡高的社会道德感。他选择画那些农民,主要是因为他发现自己与这些贫穷劳动者之间,有某种精神上和感情上的共鸣。他在给其弟弟提奥的信中写道:“我想强调,这些在灯下吃土豆的人,就是用他们这双伸向盘子的手挖掘土地的。因此,这幅作品描述的是体力劳动者,以及他们怎样老老实实地挣得自己的食物。”
在这幅画上,朴实憨厚的农民一家人,围坐在狭小的餐桌边,桌上悬挂的一盏灯,成为画面的焦点。昏黄的灯光洒在农民憔悴的面容上,使他们显得突出。低矮的房顶,使屋内的空间更加显得拥挤。灰暗的色调,给人以沉闷、压抑的感觉。画面构图简洁,形象纯仆。画家以粗拙、遒劲的笔触,刻画人物布满皱纹的面孔和瘦骨嶙峋的躯体。背景设色稀薄浅淡,衬托出前景的人物形象。凡高自己称这幅画是“表现主义的诞生”。他说: “我不想使画中的人物真实。真正的画家画物体,不是根据物体的实况,而是根据自己的感受来画的。我崇拜米开朗基罗的人物形象,尽管它们的腿太长,臀部太大”。有人指责他这幅画中的形象不准确,而他的回答是: “如果我的人物是准确的,我将感到绝望,……我就是要制造这些不准确、这些偏差,重新塑造和改变现实,是的,他们能不真实,你可以这样说——但是比实实在在的真实更真实。”
梵高生前一直靠弟弟提奥的资助生活,对弟弟的情感十分特殊也十分深厚,从上段的信中,可以看出他创作时的心理是十分狂热的。1890年7月27日,梵高在他所创作的《乌鸦麦田》那个群鸦飞舞的田野举枪自杀,弟弟提奥陪他度过了他最后的时光。29日凌晨,梵高平静的离去。梵高生前是默默无闻的,但如今全世界都知道他。
高更是一个什么样的画家?美术史家奥古斯特说:“他有点像泰坦,嫉妒造物主,而在空闲时独立地进行创造。”但他自己却说:“我是双重存在的,我是野蛮人,也是小孩。野蛮人比文明人更优秀…”这个憎恨束缚人的文明的“野蛮人”就是高更。
高更主张不要面对实物,而凭记忆作画,提倡综合的和象征的美学原则。高更的作品有明亮的颜色和自由的构图,以原始土著人为题材,以平涂为主要手段,不过分强调画面的肌理和物体的质感,夸张色彩,强调画面的平面性、节奏性和装饰性,强调画面的象征性意义。后印象注意鲜明的个性化语言对后来的现代艺术影响巨大,现代派都以各具特色的个性化语言为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对于个性化语言的探索与锤炼更是许多艺术家苦苦最求的目标。高更则专注于艺术表现的原始性和象征性,给予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等流派以重要影响。后印象主义完全抛弃了自然主义的态度,动摇了西方绘画中以模仿为职能的根基,将绘画引向一个更新奇、更加渗透着强烈情感的主观世界,为20世纪西方现代诸美术流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式。
高更的《海边的两个塔希提妇女》是他远涉重洋初到塔希提岛以当地土著民族为对象创作的绘画。这一作品首先给予人们的印象是带有原始的异国情调和由强烈的色块组合所形成的装饰性。西方传统绘画所注重的画面的空间感被画面的平面性所取代。高更的这种单纯而强烈的色彩画法,包含着画家强烈的主观情感。这对后来野兽派和表现派绘画有重要的影响。
《雅各与天使搏斗》这幅看起来象是宗教题材的作品,实际上是以象征主义为特点,描绘布列塔尼半岛上农妇在教区牧师讲解教义时,眼前所产生的幻象。画的是人们脑海里的幻觉,画上以现实主义手法展现,因此画的人物不是基督徒形象。布列塔尼农妇头上戴着的古怪帽子,加强了画面的装饰效果,而宗教传说中“搏斗”场面,却被处理在不太明显的地方,以象征这些虔诚的布列塔尼农妇头脑里所映现的幻象。 这个主题使他的绘画显得神秘化了,这里的红兰黑和白色组成的画,是一幅图案,弯曲起伏的线条,类似拜占庭镶嵌画。由于内容和形式的复杂性,也使高更的艺术风格复杂化,故史家称它是一种“综合主义”高更的这种风格后来还影响了法国纳比派和野兽主义。 油画《黄色基督》,以其平铺的块面、浓重的色彩、大胆的轮廓线以及简约的造型,反映出高更“综合主义”绘画的风格特点。整个画面被前景的人物、十字架的垂直立柱以及顶端的水平横木所支撑。田野、天空及十字架的道道条状的形,与妇女及树木图像圆转起伏的曲线,产生鲜明对比;那平直延展的形,与圆曲封闭的形,形成强烈的对照。所有物象都统一于一种明快而简约的图形中。色彩虽然华丽,却显示出布列顿景色的天然质朴;妇的形象虽显得优雅,然而其庄稼人的气质却仍是一了然。
画中,色彩统一的平面和围绕图象线条,体现出高更对于纯朴、简化意味的刻意追求,这与印象主义画风形成鲜明对比。此画反映出画家对于所绘对象的细致观察:农妇的服饰样式十分精确,画面的光是布列塔尼地方特有的冷光,田野中透出绿色、赫色及黄色的和谐。此外,那个十字架也是参照着阿旺桥附近教堂里的一件着色的基督受难木雕像所绘。然而,画家在这里已超越自然主义的观察,而追求情感的表现。他在其日记中写道: “印象主义者一味地研究色彩,而没有自由可言,……他们只关注眼睛,而对思想的神秘核心,则漠不关心,从而落到了只是科学推理的境地。”而对“思想的神秘核心”的表达,恰是高更的目标所在。虽然他根本不是一个农民,但他却要以他的画,传达他在布列顿的人们身上所发现的“具有浓厚乡土气息及迷信色彩的纯朴与天真”。因而,他以简化的构图,使空间平面化,同时,使轮廊线变得粗重,并加强色彩的浓度,其目的,是要让画面不再仅仅是一个客观的观察者所作的记录,而是一种对朴实、虔诚的宗教信仰的直接的视觉象征。
这三位画家都是在去世后很久才得到社会的承认,像梵高生前贫困潦倒,如果没有弟弟的资助,几乎连生存都成问题。更是几乎没有卖出过一幅画,但死后梵高的《叼烟斗的男孩》开创了美术作品的天价。他的作品就像常春藤一样,展现出无比坚韧的生命力,即使过了一个多世纪,仍然叫人感动、赞叹和惊奇。他们三人共同开启了现代艺术的大门,在他们的创作思想、艺术观念影响下产生了野兽主义、立体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等,是他们彻底地改变了西方绘画面貌,由客观再现走向主观表现,并使之走向现代,他们被誉为现代艺术之父。
严格意义讲后印象主义不是一个画派,他们之间不是团体,也没有联合开过画展,更没有什么宣言,只是三人都脱胎于印象主义又有着共同创作倾向而已。后来的美术史家们发现他们既有与印象主义联系又不同于印象主义,便称他们是“后印象主义者”。
此外在一些美术史中:后印象派其他代表人物还有劳特列克(残疾贵族,下肢残疾,他的画作主要以红灯区的旅馆和酒吧中的妓女等下层人物为题材)等人。
三、对传统的背弃。
塞尚、凡高、高更,他们三人在各自的领域都打破了传统的束缚,从个人需要出发,对传统绘画元素进行取舍,甚至有意去从传统的对立面进行思考和实践。塞尚抛弃了传统透视中固定试点的透视规律,选取多个视点来对物体进行观察和表现,从多个角度来表现出具有平面感的画面空间。高更放弃了传统的体积概念,不再依靠强调明暗对比来塑造形体的真实,而是用平涂的手法追求浮雕的感觉,抛弃传统的空间观念,追求画面的平面感和装饰性,依照主观感受组织画面的构成,使其具有象征意义。
距印象主义第一次画展大约十年之后,一个“独立艺术家协会”的组织在法国宣告诞生。他们是印象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和反拨,他们用光学科学的试验原理来指导艺术实践,是把科学自觉地运用于色彩的探索。他们自称新印象主义,修拉是这一流派惟一的理论家和卓越的艺术家,西涅克则是该派的重要画家与宣传喉舌。
新印象派的技法基础是分割主义,又称点彩主义——用对比强烈的不同的纯色彩小点或小块作科学的并列,使观众从一定距离观看时自行去获得混合的色彩效果。整个画面布满小色点(块),形象划分也不用线条,所有景物都沉浸在闪烁的光线中。色点(块)大小相同并与整个画面的比例相适应。光线的运用仍然像印象主义 那样强烈,但整体效果却是稳定、准确、和谐而庄严的,他们试图在作品中重新恢 复被印象主义所忽视了的物体造型的重量感,是印象主义转瞬即逝的光线和氛围的理想化形式。新印象主义一方面把印象主义的试验科学化和法则化,另一方面也被固定的法则所束缚,因而注定了它的短命。新印象主义的影响到19世纪90年代即告消失。
后印象主义是继印象主义之后存在于19世纪80至90年代的美术现象,并不含有风格意义。这些艺术家既不同于印象派狂热地追求外光和色彩,也不同于新印象派对光色进行分析和运用逻辑思维进行艺术创作。他们主张重新重视美术中形的观念,重视作者的主观个性,注意在作品中表现作后印象主义画家的探索过程与成果对20世纪西方现代美术流派产生很大的影响。他的作品注重理念、注重结构,注重画面的建筑美。他对体面的深入研究和高度重视,孕含了立体主义的因素。凡高的作品含有深刻的悲剧意识,他大胆地探索、自由地抒发内心的感情,追求强烈的个性和独特的形式,远远走在了时代的前面。后来的野兽主义、德国表现主义、以至于20世纪初出现的抒情抽象派,都从凡高的艺术中获得丰 厚的收益。高更受象征主义美学观念的影响,作品充满原始艺术的抽象性、神秘性和象征因素,结合他精致的艺术趣味,平绘的构成形式,浓郁的装饰效果,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征。他推动了近代象征艺术的发展,对后来的超现实主义也有深远的影响。
四、印象主义与后印象主义的异同
印象派运动可以看作是19世纪自然主义倾向的巅峰,也可以看作是现代艺术的起点。印象主义绘画专注外光画,主题的作用被弱化了,而且把兴趣扩大到从前认为难以处理的题材。印象主义绘画以再现自然对象瞬间的光色关系为目的,它基本上属于一种图绘的风格,从这个意义上说,印象主义是巴罗克风格的发展,是写实主义视觉实验的延伸,是文艺复兴以来“再现性”传统绘画发展的极至。前期印象派的大师人物主要有莫奈、德加和雷诺阿。
后印象主义艺术运动是1885年至1905年间出现于法国的一种绘画风格,它包括所有印象主义派生出来的或者与之对立艺术运动,譬如:新印象主义、象征主义、综合主义和纳比派等等。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皆是以感觉而用科学的方法作画, 是一种非常客观的艺术,也是写实主义过分发达的结果。受哲学及文学方面反客观的科学之影响,绘画不得不加入了主观的成份,亦即以个性为基础的强烈自我表现。另受东方简洁明了的山水画风影响,以及更为精密和正确的照相术之纯客观比较观点来看,都是激起后期印象派艺术兴起的原因。 通俗地说,印象主义表现的是瞬息即逝的光色效果,过分的最求感受光色,以偶然代替必然。既然是凭感觉,那必然是主观的,所以印象派所描绘的是运用主观的颜色来描绘的客观事物。
后印象派完全不一样了,能够先自己主观的感情,表现自己的主观情绪,这种色彩就是客观物体的原来色彩已经不重要了,更重要的是用这种的物象来表达人类自身内心的一种主观情感,所以这种画派更多的是认为不能像印象主义模仿世界,而是表达画家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感受。如果你那天心情非常不好,或者心情灰暗,哪怕是阳光灰暗你都会觉得很惨淡。这就是人的主观感受对客观世界的不同的反映。
艺术作品有重内容和重形式的两种类型。可以这么说,在后印象主义之前,侧重的都是重在内容和客观的再现,尤其古典主义,直接取裁于宗教神话题材,为宗教服务,不曾脱离文学的影子,没有找寻到美术本身,即提上“美”这样的概念上来。而“美”本身,纯粹的美,换言之,即“形式”。并不是剔除内容不要,而是更侧重于情感的外在表现,我思故我画,我画故我在,更注重人生个人的存在价值;而这时的西方美术真正迈入一个个性强烈张扬,表现自由的时代了,艺术不再是宗教宣传的工具,从此,艺术也对人生有着哲学一样的终极思索。
其实,越是个性的也便越具有共性,越是个人的也便越是世界的,因为,人都是群体中的一员,后印象主义的出现,是人类在挖掘自身内在的情感规律。
因此,印象,后印象对前是继承,对后是拓展,是继往开来,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这样打个比方,印象主义相当于开国元勋,而后印象主义则是昌盛时期的治世能臣,真正的艺术从此欣欣向荣。后印象主义画派,注重如何在绘画中强调表现画家的主观情感和内心世界,不在片面追求外光和色彩效果在画面上产生的真实感觉,而是具有更为主观化的感情因素和象征性的精神观念。这种观念的变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后印象主义画家对于绘画观念的转变和表现形式的探索,使人们对绘画的认识发生了质的转变,并且直接引起了20世纪现代艺术的发展与变革。
参考文献:
[1] 图说西方当代艺术(特刊)[M]现代艺术杂志社出版.
[2] 你应该读懂的100世界名画,易乐,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 大师自画像,黄晨淳,上海书店出版社.
[4] 你应该读懂的100世界名画,易乐,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5] 艺术里的秘密,陈杉杉,上海书店出版社.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印象主义陷入危机,一些富有创新精神的画家已经认识到印象派肤浅的一面,他们主张重新重视美术中形式的观念,重视形体结构和构成形体的线条、色块和体积。他们强调艺术的形式要渗透作者的主观情感和情绪,主张用艺术家的主观情感去改造客观形象,于是出现了新的艺术思潮,后印象主义。
印象主义是以当时光学理论的启发下得以兴起的,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发展到后印象主义更是将光学原理的运用发挥到了及至。若从艺术是情感的产物的角度来讲,它们就偏颇了艺术,从艺术最本真的出发,后印象主义才真正是算是艺术,一如印象派对传统的反叛一样,后印象熔铸了个人的情感,思想,出现了史无前例的革命。在中国文化里从庄子提出的“天人和一”在西方的这个时期出现了端倪。后印象主义绘画偏离了西方客观再现的艺术传统,启迪了两大现代主义艺术潮流,即强调结构秩序的抽象艺术(如立体主义,风格主义等)与强调主观情感的表现主义(如野兽主义,德国表现主义等)。所以,在艺术史上,后印象主义被称为西方现代艺术的起源。
后印象主义, (POST-IMPRESSIONISM)时间大约为1890-1900年:也称“印象派之后”或“后期印象派”。是上世纪末期被神学家和现代学家开始经常使用的一个词语,是法国美术史上继印象主义之后的美术现象。
后印象主义一词是英国人和美国人用来描述文保罗·塞尚(Paul Cezanne,1839-1906)、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1890)、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等为代表的一批画家以及画风的。该词由英国艺术评论家并曾任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馆长福莱(Roger Fry,1866-1934)提出的。他想对保罗`塞尚立论,就需要一个新术语。
几十年来,法国人并没有将这三个人和印象主义加以区别,只是近期才用这一术语把他们和那些主要名家区分开来。虽然保罗·塞尚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和那群画家起展出作品,但“后印象主义”仍是一个方便的术语用来突出这三位后来的画家,而且他们也确实与该群体十分不同。
塞尚、梵·高、高更三人的创造实践实际已经奠定了现代艺术的大体特征,现代艺术的发展又把这一特征进一步强化,使其更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视觉冲击力。
一、出现了风格多元化的局面。
风格多元化的局面带来了艺术欣赏的混乱与茫然。在印象主义之前,大师们的作品往往很容易与大众沟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前人的艺术表现始终遵循着一个基本的原则,那就是写实、再现。他们三个人最初都是学印象主义。而艺术欣赏除了用内心去细细体味之外,还要有知识层面的沟通,正如塞尚所说的:“艺术只能被少数有限的人所理解。”因此,风格多元化显示了现代艺术生机勃勃的文化生态。
早期印象派的画家们尽管一开始不被接受,但经过多次画展及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他们在色彩、造型领域的新发现已经成为专家以及公众最津津乐道的话题。
印象主义是一个松散的艺术社团。这个社团没有明确的纲领。艺术家集合在一起,仅仅因为画风比较一致,便于共同举办展览。参与展出的艺术家,有的仅在一段时间内迷恋于印象主义画风,后来则另有追求;有的在绘画风格上曾多次变化反复。此外,参与画家的水平也不尽一致。绘画中的印象主义是和法国文学中的自然主义流派相对应的。印象主义和自然主义都曾受到哲学上实证主义的影响。
二、鲜明的个性语言。
塞尚、梵高、高更,他们三人开始了个性化语言的探索,他们的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体现了各自的艺术思潮。塞尚和高更还参加过印象主义画展,凡·高虽然没有参加过印象主义展览,但他一直自称是印象主义。后来他们三人都认为绘画不能仅仅像印象主义那样去模仿客观世界,而应该更多地表现画家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他们虽有共同的创作倾向又有各自鲜明的艺术个性:塞尚一生的创作活动都是为了追求心目中永恒性的形体和坚实的结构,以创造形象的重量感、体积感、稳定感和宏伟感,最后达到简单化和几何化的效果,这使他成为后来的立体主义和抽象主义的始祖。
塞尚曾在八年内画了二十与副肖像,其中一半是自画像.但是他总是把自己画成一副不讨人喜欢的模样。黄色的皮肤、突出的双眼、紧缩的眉头,和永远不带微笑的嘴角;一头乱发上不是戴一顶马车夫帽、软绵帽,就是戴园丁帽—在那个仍需要戴帽子表示礼貌的年代,塞尚的大胆作风,显露了他想赋予自己一种社会性格:一个粗矿豪迈而富野心的传奇人物。
然而,在他粗矿的外表下,却潜藏着胆怯以及惶恐—他自认是个性情犹豫的失败者,一辈子活在严父的阴影之下。但在这两者之间,却又存在着一股强大的意志力。就是这样的个性,使他终于成为最富创造力的大师。
塞尚将色彩作为其绘画的整体形势结构的构成因素。他专注于物质的具体性、稳定性和内在结构的表现。例如他的《奥维尔的曲径》(油画)构成形的线 条、色块和体、面,以及强烈的内心化和个性化。只是每人所采用的艺术语言不同。塞尚注重物质的具体性、稳定性和内在结构的表现,对立体主义、构成主义等有较大促进。
再看塞尚的另一幅油画作品《一篮苹果》,画面上一张粗陋的木桌,放上一块桌布,上面陈设一些苹果、酒瓶、篮子、盘子……塞尚非常认真地寻求每一只苹果的体和面的结构,色彩严谨,笔触浑厚浓重。当画笔不能体现色彩的强烈质感时,他就用调色刀厚厚地直接抹上去。为追求物体立体感,他几乎是在激情洋溢地分划它们的体积与面积关系,着眼于物体的厚度与立体的深度。画面通过白色的桌布与鲜艳水果的强烈对比,反衬出冷暖的色彩对比。圆形、半圆形、方形和棱形互相衬托,弧线、竖线、斜线互为交错,这些色和线的交响,构成了统一和谐的布局,视觉上给人以强烈的刺激,也给观者留下了难忘的艺术效应。静物的色彩是那样的单纯,那样富有活力。 《坐在红沙发上的塞尚夫人》是塞尚为他夫人画的肖像。塞尚的夫人名叫菲凯,1869年与塞尚私定终身。在这之前,她是一个女工,业余为塞尚做模特,她的耐心与顺从使塞尚十分感动。
这一作品中,塞尚完全不考虑西方传统肖像画所要表现的人物性格、心理状态以及社会地位等等。在表现手法上,也不是用传统的以光影表现质感的方法来描绘的。而是采用色彩造型法达到他一生追求的色彩与形体的结合。色彩与形体的表现便成了塞尚一生所追求的“造型的本质”。 塞尚主张绘画摆脱文学性和情节性,充分发挥绘画语言的表现力,推动了欧洲纯绘画观念的流行和形式主义绘画的发展他的这种重在艺术形式的追求的创作倾向,对西方现代主义美术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故被人称为“西方现代绘画之父”。
塞尚不再像以前的大师那样,给人以最后的结果、完美的形式,而是把人带到幕后,坦率地让观众和他一起分享观察和权衡的过程,分享他的思路和迟疑。
梵高的作品同样具有鲜明的个性化。丰富的情感与敏锐的心灵,正是梵高创作的原动力,却给他带来了神经的冲动及病困,他的一生,正如毕加索所说:“这个人如不是一位疯子,就是我们当中最出色的。”他的作品采用粗暴而短促的笔触、强烈鲜明的色彩和戏剧性的形体变形来表现他强烈的感受。
梵高可以说是一位自学成才的画家,没有受过专业系统的绘画训练,他对绘画的理解,完全是他自己的喜好和追求,他追求线和色彩自身的表现力以及画面的装饰性,直接启发了野兽主义、表现主义等流派。梵·高的新画风,可以说是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日本的浮世绘版画融合在他个人气质中的产物,是东西方绘画合流的结果。他的画,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强烈地表现了自己的个性。有人说,他的画都是他的自画像。
梵高的《星月夜》是一幅带有强烈的主观情感的作品。画家以奔放的类似火焰般的笔触,描绘了夜空中奇特的月亮和星星。本来,夜晚,温暖的灯光,会使人想起温暖的家人,温馨的情感,但那一大片陷入蓝色和黄色的旋涡之中的天空,好像已经变成一束反复游荡的光线的一种扩散,使人头晕目眩。这是梵高的躁动不安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其中也包含着画家身受精神创伤后的某种非理性的成分。梵高的这种强调主观情感的表现,充分发挥了色彩的情感因素。与印象主义绘画只是停留在描绘客观世界外表的光与色的美有着根本的区别。
《吃土豆的人》(油画),梵高早期接触社会下层,对劳动者的贫寒生活深有感触。他受米勒影响,想当一名农民画家。 《吃土豆的人》便是他该时期的代表作。这幅画,充分反映了凡高的社会道德感。他选择画那些农民,主要是因为他发现自己与这些贫穷劳动者之间,有某种精神上和感情上的共鸣。他在给其弟弟提奥的信中写道:“我想强调,这些在灯下吃土豆的人,就是用他们这双伸向盘子的手挖掘土地的。因此,这幅作品描述的是体力劳动者,以及他们怎样老老实实地挣得自己的食物。”
在这幅画上,朴实憨厚的农民一家人,围坐在狭小的餐桌边,桌上悬挂的一盏灯,成为画面的焦点。昏黄的灯光洒在农民憔悴的面容上,使他们显得突出。低矮的房顶,使屋内的空间更加显得拥挤。灰暗的色调,给人以沉闷、压抑的感觉。画面构图简洁,形象纯仆。画家以粗拙、遒劲的笔触,刻画人物布满皱纹的面孔和瘦骨嶙峋的躯体。背景设色稀薄浅淡,衬托出前景的人物形象。凡高自己称这幅画是“表现主义的诞生”。他说: “我不想使画中的人物真实。真正的画家画物体,不是根据物体的实况,而是根据自己的感受来画的。我崇拜米开朗基罗的人物形象,尽管它们的腿太长,臀部太大”。有人指责他这幅画中的形象不准确,而他的回答是: “如果我的人物是准确的,我将感到绝望,……我就是要制造这些不准确、这些偏差,重新塑造和改变现实,是的,他们能不真实,你可以这样说——但是比实实在在的真实更真实。”
梵高生前一直靠弟弟提奥的资助生活,对弟弟的情感十分特殊也十分深厚,从上段的信中,可以看出他创作时的心理是十分狂热的。1890年7月27日,梵高在他所创作的《乌鸦麦田》那个群鸦飞舞的田野举枪自杀,弟弟提奥陪他度过了他最后的时光。29日凌晨,梵高平静的离去。梵高生前是默默无闻的,但如今全世界都知道他。
高更是一个什么样的画家?美术史家奥古斯特说:“他有点像泰坦,嫉妒造物主,而在空闲时独立地进行创造。”但他自己却说:“我是双重存在的,我是野蛮人,也是小孩。野蛮人比文明人更优秀…”这个憎恨束缚人的文明的“野蛮人”就是高更。
高更主张不要面对实物,而凭记忆作画,提倡综合的和象征的美学原则。高更的作品有明亮的颜色和自由的构图,以原始土著人为题材,以平涂为主要手段,不过分强调画面的肌理和物体的质感,夸张色彩,强调画面的平面性、节奏性和装饰性,强调画面的象征性意义。后印象注意鲜明的个性化语言对后来的现代艺术影响巨大,现代派都以各具特色的个性化语言为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对于个性化语言的探索与锤炼更是许多艺术家苦苦最求的目标。高更则专注于艺术表现的原始性和象征性,给予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等流派以重要影响。后印象主义完全抛弃了自然主义的态度,动摇了西方绘画中以模仿为职能的根基,将绘画引向一个更新奇、更加渗透着强烈情感的主观世界,为20世纪西方现代诸美术流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式。
高更的《海边的两个塔希提妇女》是他远涉重洋初到塔希提岛以当地土著民族为对象创作的绘画。这一作品首先给予人们的印象是带有原始的异国情调和由强烈的色块组合所形成的装饰性。西方传统绘画所注重的画面的空间感被画面的平面性所取代。高更的这种单纯而强烈的色彩画法,包含着画家强烈的主观情感。这对后来野兽派和表现派绘画有重要的影响。
《雅各与天使搏斗》这幅看起来象是宗教题材的作品,实际上是以象征主义为特点,描绘布列塔尼半岛上农妇在教区牧师讲解教义时,眼前所产生的幻象。画的是人们脑海里的幻觉,画上以现实主义手法展现,因此画的人物不是基督徒形象。布列塔尼农妇头上戴着的古怪帽子,加强了画面的装饰效果,而宗教传说中“搏斗”场面,却被处理在不太明显的地方,以象征这些虔诚的布列塔尼农妇头脑里所映现的幻象。 这个主题使他的绘画显得神秘化了,这里的红兰黑和白色组成的画,是一幅图案,弯曲起伏的线条,类似拜占庭镶嵌画。由于内容和形式的复杂性,也使高更的艺术风格复杂化,故史家称它是一种“综合主义”高更的这种风格后来还影响了法国纳比派和野兽主义。 油画《黄色基督》,以其平铺的块面、浓重的色彩、大胆的轮廓线以及简约的造型,反映出高更“综合主义”绘画的风格特点。整个画面被前景的人物、十字架的垂直立柱以及顶端的水平横木所支撑。田野、天空及十字架的道道条状的形,与妇女及树木图像圆转起伏的曲线,产生鲜明对比;那平直延展的形,与圆曲封闭的形,形成强烈的对照。所有物象都统一于一种明快而简约的图形中。色彩虽然华丽,却显示出布列顿景色的天然质朴;妇的形象虽显得优雅,然而其庄稼人的气质却仍是一了然。
画中,色彩统一的平面和围绕图象线条,体现出高更对于纯朴、简化意味的刻意追求,这与印象主义画风形成鲜明对比。此画反映出画家对于所绘对象的细致观察:农妇的服饰样式十分精确,画面的光是布列塔尼地方特有的冷光,田野中透出绿色、赫色及黄色的和谐。此外,那个十字架也是参照着阿旺桥附近教堂里的一件着色的基督受难木雕像所绘。然而,画家在这里已超越自然主义的观察,而追求情感的表现。他在其日记中写道: “印象主义者一味地研究色彩,而没有自由可言,……他们只关注眼睛,而对思想的神秘核心,则漠不关心,从而落到了只是科学推理的境地。”而对“思想的神秘核心”的表达,恰是高更的目标所在。虽然他根本不是一个农民,但他却要以他的画,传达他在布列顿的人们身上所发现的“具有浓厚乡土气息及迷信色彩的纯朴与天真”。因而,他以简化的构图,使空间平面化,同时,使轮廊线变得粗重,并加强色彩的浓度,其目的,是要让画面不再仅仅是一个客观的观察者所作的记录,而是一种对朴实、虔诚的宗教信仰的直接的视觉象征。
这三位画家都是在去世后很久才得到社会的承认,像梵高生前贫困潦倒,如果没有弟弟的资助,几乎连生存都成问题。更是几乎没有卖出过一幅画,但死后梵高的《叼烟斗的男孩》开创了美术作品的天价。他的作品就像常春藤一样,展现出无比坚韧的生命力,即使过了一个多世纪,仍然叫人感动、赞叹和惊奇。他们三人共同开启了现代艺术的大门,在他们的创作思想、艺术观念影响下产生了野兽主义、立体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等,是他们彻底地改变了西方绘画面貌,由客观再现走向主观表现,并使之走向现代,他们被誉为现代艺术之父。
严格意义讲后印象主义不是一个画派,他们之间不是团体,也没有联合开过画展,更没有什么宣言,只是三人都脱胎于印象主义又有着共同创作倾向而已。后来的美术史家们发现他们既有与印象主义联系又不同于印象主义,便称他们是“后印象主义者”。
此外在一些美术史中:后印象派其他代表人物还有劳特列克(残疾贵族,下肢残疾,他的画作主要以红灯区的旅馆和酒吧中的妓女等下层人物为题材)等人。
三、对传统的背弃。
塞尚、凡高、高更,他们三人在各自的领域都打破了传统的束缚,从个人需要出发,对传统绘画元素进行取舍,甚至有意去从传统的对立面进行思考和实践。塞尚抛弃了传统透视中固定试点的透视规律,选取多个视点来对物体进行观察和表现,从多个角度来表现出具有平面感的画面空间。高更放弃了传统的体积概念,不再依靠强调明暗对比来塑造形体的真实,而是用平涂的手法追求浮雕的感觉,抛弃传统的空间观念,追求画面的平面感和装饰性,依照主观感受组织画面的构成,使其具有象征意义。
距印象主义第一次画展大约十年之后,一个“独立艺术家协会”的组织在法国宣告诞生。他们是印象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和反拨,他们用光学科学的试验原理来指导艺术实践,是把科学自觉地运用于色彩的探索。他们自称新印象主义,修拉是这一流派惟一的理论家和卓越的艺术家,西涅克则是该派的重要画家与宣传喉舌。
新印象派的技法基础是分割主义,又称点彩主义——用对比强烈的不同的纯色彩小点或小块作科学的并列,使观众从一定距离观看时自行去获得混合的色彩效果。整个画面布满小色点(块),形象划分也不用线条,所有景物都沉浸在闪烁的光线中。色点(块)大小相同并与整个画面的比例相适应。光线的运用仍然像印象主义 那样强烈,但整体效果却是稳定、准确、和谐而庄严的,他们试图在作品中重新恢 复被印象主义所忽视了的物体造型的重量感,是印象主义转瞬即逝的光线和氛围的理想化形式。新印象主义一方面把印象主义的试验科学化和法则化,另一方面也被固定的法则所束缚,因而注定了它的短命。新印象主义的影响到19世纪90年代即告消失。
后印象主义是继印象主义之后存在于19世纪80至90年代的美术现象,并不含有风格意义。这些艺术家既不同于印象派狂热地追求外光和色彩,也不同于新印象派对光色进行分析和运用逻辑思维进行艺术创作。他们主张重新重视美术中形的观念,重视作者的主观个性,注意在作品中表现作后印象主义画家的探索过程与成果对20世纪西方现代美术流派产生很大的影响。他的作品注重理念、注重结构,注重画面的建筑美。他对体面的深入研究和高度重视,孕含了立体主义的因素。凡高的作品含有深刻的悲剧意识,他大胆地探索、自由地抒发内心的感情,追求强烈的个性和独特的形式,远远走在了时代的前面。后来的野兽主义、德国表现主义、以至于20世纪初出现的抒情抽象派,都从凡高的艺术中获得丰 厚的收益。高更受象征主义美学观念的影响,作品充满原始艺术的抽象性、神秘性和象征因素,结合他精致的艺术趣味,平绘的构成形式,浓郁的装饰效果,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征。他推动了近代象征艺术的发展,对后来的超现实主义也有深远的影响。
四、印象主义与后印象主义的异同
印象派运动可以看作是19世纪自然主义倾向的巅峰,也可以看作是现代艺术的起点。印象主义绘画专注外光画,主题的作用被弱化了,而且把兴趣扩大到从前认为难以处理的题材。印象主义绘画以再现自然对象瞬间的光色关系为目的,它基本上属于一种图绘的风格,从这个意义上说,印象主义是巴罗克风格的发展,是写实主义视觉实验的延伸,是文艺复兴以来“再现性”传统绘画发展的极至。前期印象派的大师人物主要有莫奈、德加和雷诺阿。
后印象主义艺术运动是1885年至1905年间出现于法国的一种绘画风格,它包括所有印象主义派生出来的或者与之对立艺术运动,譬如:新印象主义、象征主义、综合主义和纳比派等等。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皆是以感觉而用科学的方法作画, 是一种非常客观的艺术,也是写实主义过分发达的结果。受哲学及文学方面反客观的科学之影响,绘画不得不加入了主观的成份,亦即以个性为基础的强烈自我表现。另受东方简洁明了的山水画风影响,以及更为精密和正确的照相术之纯客观比较观点来看,都是激起后期印象派艺术兴起的原因。 通俗地说,印象主义表现的是瞬息即逝的光色效果,过分的最求感受光色,以偶然代替必然。既然是凭感觉,那必然是主观的,所以印象派所描绘的是运用主观的颜色来描绘的客观事物。
后印象派完全不一样了,能够先自己主观的感情,表现自己的主观情绪,这种色彩就是客观物体的原来色彩已经不重要了,更重要的是用这种的物象来表达人类自身内心的一种主观情感,所以这种画派更多的是认为不能像印象主义模仿世界,而是表达画家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感受。如果你那天心情非常不好,或者心情灰暗,哪怕是阳光灰暗你都会觉得很惨淡。这就是人的主观感受对客观世界的不同的反映。
艺术作品有重内容和重形式的两种类型。可以这么说,在后印象主义之前,侧重的都是重在内容和客观的再现,尤其古典主义,直接取裁于宗教神话题材,为宗教服务,不曾脱离文学的影子,没有找寻到美术本身,即提上“美”这样的概念上来。而“美”本身,纯粹的美,换言之,即“形式”。并不是剔除内容不要,而是更侧重于情感的外在表现,我思故我画,我画故我在,更注重人生个人的存在价值;而这时的西方美术真正迈入一个个性强烈张扬,表现自由的时代了,艺术不再是宗教宣传的工具,从此,艺术也对人生有着哲学一样的终极思索。
其实,越是个性的也便越具有共性,越是个人的也便越是世界的,因为,人都是群体中的一员,后印象主义的出现,是人类在挖掘自身内在的情感规律。
因此,印象,后印象对前是继承,对后是拓展,是继往开来,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这样打个比方,印象主义相当于开国元勋,而后印象主义则是昌盛时期的治世能臣,真正的艺术从此欣欣向荣。后印象主义画派,注重如何在绘画中强调表现画家的主观情感和内心世界,不在片面追求外光和色彩效果在画面上产生的真实感觉,而是具有更为主观化的感情因素和象征性的精神观念。这种观念的变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后印象主义画家对于绘画观念的转变和表现形式的探索,使人们对绘画的认识发生了质的转变,并且直接引起了20世纪现代艺术的发展与变革。
参考文献:
[1] 图说西方当代艺术(特刊)[M]现代艺术杂志社出版.
[2] 你应该读懂的100世界名画,易乐,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 大师自画像,黄晨淳,上海书店出版社.
[4] 你应该读懂的100世界名画,易乐,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5] 艺术里的秘密,陈杉杉,上海书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