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当前对文化消费的研究多从经济角度切入,地理学在文化消费领域的研究亟待完善。对文化消费空间研究中易混淆的概念关系进行了辨析,提出要充分认识文化消费空间的公共性、符号性和继承性特征。当前文化消费空间实践正从传统空间向创新型、体验型、虚拟性、临时性等空间延展,支撑网络也从供需两端向多主体多尺度延伸。未来应切实关注文化消费空间对城市文化塑造的特殊性,促进线上线下文化消费综合发展,激活科技、文化和金融的多要
【机 构】
: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文化经济研究院,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县镇工作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美术学院
【基金项目】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20YJC760013),北京社会科学基金(19YTC03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071194),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8VSJ080),中央财经大学“青年英才”培育支持计划(QYP20211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对文化消费的研究多从经济角度切入,地理学在文化消费领域的研究亟待完善。对文化消费空间研究中易混淆的概念关系进行了辨析,提出要充分认识文化消费空间的公共性、符号性和继承性特征。当前文化消费空间实践正从传统空间向创新型、体验型、虚拟性、临时性等空间延展,支撑网络也从供需两端向多主体多尺度延伸。未来应切实关注文化消费空间对城市文化塑造的特殊性,促进线上线下文化消费综合发展,激活科技、文化和金融的多要素融合,进一步扩大"弱势"群体参与度。
其他文献
在当前国土空间规划改革大环境下,从相关职能部门整合到空间规划体系重构,城市规划设计机构也面临前所未有之挑战,急需转型与变革。梳理1949年以来城市规划设计机构发展演变,概括为职能正式制度化、管理逐步规范化以及类型开始多元化三个阶段;提出规划设计机构目前存在的地域分布不均、事业型多、产学高度匹配三点特征,剖析出事业型单位难以适应市场发展诉求、资质难以符合改革要求、成果难以满足空间治理需求三类问题,并
在分析地名文化遗产内涵、价值以及北京长城文化带地名遗产分类、数量和命名特点的基础上,针对北京长城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从遗产价值、法规和制度、规划、管理机制、监管、地名标志设置规范、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较强的保护与建设对策,有助于首都三个文化带和全国文化中心的建设。
基本生态控制线实施以来,生态控制线线内村庄面临多重困境。生态线与村庄的协调发展研究具有现实必要性。生态控制线与村庄的协调发展需要关注三点要义:1)生态线的公共政策本质;2)生态线内外的公平与正义;3)生态线对社会—生态系统的尊重。以位于武汉生态控制线内东湖大李村为例,首先分析了大李村空间演变与生态线的关系。进而,梳理了大李村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社会力结合个体资本的渐进过程和政府力结合外部资本的跃进过
选取黑龙江省14个对外开放的中俄边境口岸城市为研究对象,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基础支撑和口岸建设四个方面构建三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极值法、线性加权法和德尔菲法对沿边口岸城市发展潜力评价分级。结果表明:(1)各城市之间发展潜力差距较大,城市等级主导作用较强;(2)利好政策、交通网络和俄方城市是影响城市发展潜力的重要因素;(3)发展潜力较大的城市通常具有多项优秀指标,而均衡发展的城市指标潜
伴随着城市的精明增长与紧凑发展,城市空间呈现出垂直拓展、多中心协同以及超视域增长的复杂特征。同时,受传统城市空间认知手段的局限性,人们对城市形态的有效识别与量化变得愈加困难。为此,提出簇群形态和基质形态的概念,界定了形态疏密度的指标内涵,以识别现代城市疏密相间、立体增长的空间形态特征。文中借助ArcGIS软件,对研究区进行聚集度分析,实现空间疏密形态特征的可视化;并结合相关案例描述、呈现、解释城市
对话金龙rn1.来重庆之前,您对这座城市有哪些了解?rn金龙:对于韩国人来说,重庆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城市.抗战时期,许多韩国要员曾在重庆的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工作、生活,为复国运
自"田园城市"理念提出以来,生产性景观在城市建设中的特殊性及发展模式逐渐受到重视,研究城市绿地生产性景观的居民价值感知特征对景观规划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北京"三山五园"地区的京西稻田景观为例,利用因子分析、非参数检验、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城市居民对生产性景观的价值感知特征。结果表明:城市绿地生产性景观的居民感知价值可归纳为文化价值、游憩价值、科教价值3类;居民的总体感知表现为正向特征,其中,游憩
城市滨河区人行高度处的风环境受到河流自身形态及上风向滨河城市空间的直接影响。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揭示了河流上风岸建筑密度、建筑高度与建筑面宽均是影响滨河区域近地面风环境的空间形态指标。河道与主导风向的夹角以及河流廊道的宽度也显著影响了滨河区近地面风环境。在滨河区规划中,需依据河流走向及宽度,将河流划分为不同的控制段落,并将上风岸依据其与河流的距离划分为不同的控制区。通过在不同段落及控制区内调整空间
在全球自然环境及安全条件变化的背景下,韧性城市环境建设成为近年来全球城市发展的重点要求之一。以当代信息通讯技术为核心推动力的数字城市进程,一方面为韧性城市建设提供了新的技术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为城市系统韧性带来一系列潜在的冲击与挑战。我国的韧性城市的研究和建设正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数字化背景下的防灾系统构建迫切需要理念与技术的变革创新。归纳了近年来德国学术界对于韧性思维融入城市规划本土化路径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