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走修书,右走修画

来源 :藏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odhope9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春,来势凶猛的疫情,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激起全国人民团结共抗疫情的决心与勇气,不能走上前线的人们也在为祖国、为疫区祈福,同时,听从组织安排,居家防疫,不为社会增加负担,直到疫情好转,才逐渐恢复常态化生活、工作步调。
  我的工作状态从停工歇业到半复工,再到恢复正常工作,整个过程持续时间很长,所以有大块大块的空余时间,在家期间一边看新闻、追剧、烹饪、看小画书、做瑜伽等陶冶身心,一边也干点儿与工作擦边的事儿,比如磨磨刻刀、刻刻版、拓拓画、做了几个拓包、变着花样订线装本、影抄《心经》等,做自己想做的事儿,自由自在,充实又随性。在半复工状态的时候,承蒙老师厚爱,业余时间跟着楼朋竹老师继续学习字画修复和装裱。如果把我修书的工作单位和楼老师修画的工作单位作为两点画一条直线的话,我家就在这条直线的中间,所以在上一歇一的半复工状态时,我的运动轨迹就是一天向左走、一天向右走,向左走去修书,向右走去修画,为了快速进出地铁,我一般都是兜里只揣一部手机、一把钥匙,午餐会发放方便面,我只需在单位备个饭盒即可,简单的生活和工作,减少了很多杂念和杂事。
  今日又去找楼老师学习字画修复。推开修复室的门,楼老师和同事们都已经系着围裙在案子旁边开始做着准备工作,打过一声招呼后,赶紧系上围裙过来打下手。案子上是昨天未揭完的一张画心,系清代名家的一幅楹联,此画心原为立轴,天地和边都很小,地轴是纸筒里面灌的泥沙,很重,整体破损严重,通天断裂,有空壳,有污渍、霉斑、虫蛀、昆虫排遗,墨迹缺损,有前人修复过,有全色。老师拿开覆盖在上面的塑料纸和冰块,附身仔细检查着潮湿的画心。老师在专心工作的时候我们一般都会保持安静,避免打扰老师的思路。记得我刚来学习的时候,一直追着问,楼老师说:“你先看,看几天再问。”看过几天后,想问的问题少了很多,通过看再结合修书的经验,基本能明白个七七八八,之后,楼老师会反问我:“为什么这么做?糨子为什么这个粘稠度……”一问一答中,不仅能纠错,还能把修复理论和理念理解地更透彻。
  另一台红案上是已经覆背准备上墙的另一张楹联,我开始砸糨子、腻糨子,与此同时,同事已经将裱件喷水润潮展平。因为我腻糨子的水平还有待提高,不能像老师那样能把腻好的糨子收成一堆后周边干净利落,所以我只好悄悄用抹布将隔护板四周没有收利落的糨子擦掉。给裱件四周搭糨子是已经很熟练的动作,从右手边的短边开始刷糨子,隔护板留出约1厘米宽的位置刷上腻好的糨子,按顺时针方向将裱件四周搭好糨子,贴上起口纸,然后俯身斜视,经检查无漏刷糨子,直起腰冲同事点个头,同事心领神会,身高180的同事将裱件揭起上墙,我站在举着裱件的同事身后反客为主(因为我是作为协助他的下手)地指挥着:“左手”“这样呢”“过了,过了,再回来点”“OK,好了,直了”。长时间的一起工作,使我们合作起来轻松愉快又默契,我的一句“左手”他就知道左手往高的抬一点,一句“过了,过了”从语气声调他能判断出大概过了多少。我们都是不善言辞的人,交流比较直接、简单,除了工作以外几乎没有其他多余的对话,我特别喜欢这种简单的相处和交流模式。
  书画的修复和装裱经常需要两个人或几个人合作完成,行业里叫上下手,也有听老师傅说叫“刷子把(四声)”,上下手的意思就是一个主修的称为上手,一个协助帮忙的称为下手,上手拿主意,下手听从上手的指令。这种合作完成工作的方式,也是与古籍修复不同的一点,古籍修复一般情况都可以自始至终一个人完成。面前墙上的裱件,是楼老师亲自监督和指导,关键步骤还亲自操作完成的作品,就连每个环节使用的糨糊都是老师亲自指导调配的,配料的颜色则是在传统配色的基礎上,大家一起看、一起讨论决定的。老师尊重传统技艺的同时也善于接受新时代、新观念和年轻人的建议,这也是我们敬佩老师的原因之一。
  “检查完了来揭画了。”老师温柔地说道。楼老师性格温和,经验丰富,技术方面也从不藏着掖着,对待我们极其有耐心,即使做错了,最多也就一句“又不记着,重新做吧”。凑到楼老师旁边,先把覆背纸揭掉,此画的覆背纸比较好揭,还能撕成大块大块的,揭掉厚厚的覆背纸,再将打的折条揭掉,等到揭命纸的时候,就不太好揭了,像搓泥儿似的一点一点揭画心,轻轻地搓出一小条纸卷后用镊子夹住往后顺势一拉,一个小纸卷带着一小块纸片就揭下来了,揭的时候发现,命纸下面还有打的折条,而且破损处没有修补,而是直接托的命纸然后进行全色。“不规范的修复会使其破坏得更快,所以,你们要规规矩矩做活儿……”楼老师一边指导揭画一边说着。不知不觉中,时间已经过去很久,总算将画揭透了,接下来是要进行托纸、隐补……
  无论是修书还是修画,感觉时间总是过得那么快,眼见下班时间又到了,简单收拾后,戴好口罩,锁好门窗,下班回家,明日向左去修书。
其他文献
2020年于国于民注定刻骨铭心,于我而言,这一年也有很多人和事,或为惊喜、或为痛心,都不期而至,难以忘怀。  新年前,收到《收藏》杂志原主编杨才玉之女杨燕的微信约稿,谈完后,本想托她向杨先生问好,却被告知杨先生仙逝的消息。踱步进书房,“随手”拿起一本杂志,茫然地翻阅着,脑海中一片空白。待回过神来,定睛细看,才发现拿的是新到的那期《收藏》。我走到书架旁,取下几册影集,细心寻找着杨先生的影像。  我与
期刊
1986年前的“世界杯”,限于印刷技术和球迷数量等原因,似乎没有什么彩色足球画册。而最近三届世界杯,因为网络和自媒体太发达了,我也不用收藏“世界杯”画册,因为想看什么图片,网上一搜就有,收藏也就没有太大意义。  所以,我收藏的“世界杯”画册,仅限于1986-2006这6届世界杯。这些画册整整齐齐摆放在我的书橱中,算是我最珍贵的一部分藏书。  1986年的那套画册《世界足球大战》,分上下两册,由《足
期刊
贾平凹是新时期中国文学贯穿性和标志性作家,也是当代文学马拉松竞赛的佼佼者,拥有几代读者和一大批粉丝。因此,长期以來,一大批粉丝也在收藏着贾平凹作品的图书、报刊、手稿、书信以及题词、书画等有关物品,蔚然大观。  胡青峰喜欢上阅读是在上高中的时候,年轻的语文老师常常给他和同学们选一些作家的名篇让他们阅读,其中好多精美佳作便是出自贾平凹之手,从那时起他便走入了贾平凹的文学世界。  2000年,胡青峰参加
期刊
日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对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时,出土了珍贵的唐代纸文书、木牍786件,是近年新疆考古发掘出土数量最大的一批唐代汉文文书,通过文书可初步推断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为唐代安西四镇之一焉耆镇下军事设施。  此次出土的文书内容丰富,涉及军事、政治、经济、文学等诸多方面,许多内容尚为国内首次考古发现。其中军事文书数量最多,内容详细记录了与克亚克库都克烽燧有关的各级军
期刊
2020年阅读的最后一本书是刘心武先生的长篇小说《邮轮碎片》。掩卷而思,不禁想起我和刘心武先生那次难忘的相见。  由《淄博晚报》主办的读书节大讲堂,数年来邀请了多位文学大家登坛讲学,如王蒙、莫言、汪国真、毕飞宇,等等。2018年读书节时,著名作家刘心武先生受邀前来。我得知这一消息后,根据百度搜集的照片,精心给刘先生刻了一方肖像印。  1977年,刘先生创作的《班主任》一文发表于《人民文学》杂志,这
期刊
随着新一年的到来,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首都图书馆和北京市各区图书馆承办的“阅读北京——2020年度首都市民阅读系列文化活动”在读者的支持与响应中圆满结束。  2020年“阅读北京”系列活动全年累计吸引千万市民参与,覆盖各年龄层及各行业人群。数据显示,截至 2021年 1月 8日,“阅读北京”全年微博话题阅读人次 1660万,双微平台文章阅读人次 346.8万,视频播放量累
期刊
2020年9月  9月1日,根据天津市河北区文化和旅游局通知精神,因新冠疫情关闭的巷肆书吧(双槐书屋)恢复开放。  9月5日,王圣思编著《辛笛与天津》在《天津日报》开始连载,10月23日结束,凡49期。杜鱼完成《张建先生口述津沽第五种稿成用欣缘道人旧韵以贺》七律:“花甲超然度晷暇,吴窑履迹觅边涯。捕风捉影仁人美,踵事增华知者夸。欲挽青春追旧梦,但存白发忆枯槎。沉潜最是新村史,口述津沽第一家。”  
期刊
“十三五”期间,上海图书馆的古籍保护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进展,主要亮点有:完成了馆藏古籍普查工作,发现了一批珍贵的古籍善本,补充了馆藏,完成了本馆古籍登记目录的编制,现已交付出版;古籍修复工作成绩显著,修复数量名列国内前茅,与上海三所高校、中专,建立了校馆合作教学,培养修复人才;古籍展览机制日益完善,社会影响不断扩大(上海图书馆在“十三五”期间共举办古籍类的文献大型年度精品展览4个,特展6个);古
期刊
近日,山东省青州市图书馆地方文献特色古籍数据库正式上线开放,总容量达170种1200多册,读者可到图书馆地方文献室免费查阅使用。  青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地方古籍遗存众多。为更好地服务读者,适应信息化社会需求,青州市图书馆委托专业古籍数据加工公司,編辑、整理青州相关地方文献古籍,形成青州特色镜像数据库。该数据库通过文献分类标引,实现经、史、子、集导航,或通过文献主题标引,实现按照地志杂记、益都名
期刊
2020年12月27日,北京德宝十五周年秋季拍卖会在京圆满落槌。此次拍卖会含佛教文献、金石碑帖和古籍文献三个专场,共计上拍1016件拍品。从整体成交数据看,佛教文献、明版古籍和清代精写刻本颇受藏家喜爱。  元版书和明版书是本次拍卖的亮点之一。其中,元刻本《新编方舆胜览》为明代叶盛、近代王崇焕藏本,虽仅2册,但仍以15万元的善价落槌。明代白绵纸印本中较为稀见的是明成化十年(1474)谢颖刻本《养生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