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方言“X挺”的使用情况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aobozaiw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X挺”是东北方言中表示感受的一种常用形式。本文在整理词表和采访调查对象的基础上,对“X挺”的意义进行了分析,对“X挺”的使用情况以及与之相关的“X得慌”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就东北方言“X挺”的使用情况得出结论。
  【关键词】东北方言;“-挺”;“-得慌”;地方方言
  【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1-114-03
  【本文著录格式】姜宛彤.东北方言“X挺”的使用情况[J].中国民族博览,2021,01(01):114-116.
  东北方言中的后缀“-挺”是依附于单音节动词或形容词词根后,表示主体感受的一个方言特有词缀。学者聂志平(1994a,1994b,1995)、刘倩(2005)和侯海霞(2010)等学者都对“-挺”进行过研究。他们的研究包括能与“-挺”组合的X、“X挺”的组合能力以及“-挺”的形成过程。本文希望从共时平面进一步探讨“X挺”的意义以及“X挺”和“X得慌”的使用情况。
  对于例词的选取,我们主要依据聂志平(1994)所列举的词语,所做的改动是把其中“晃挺”分为“晃(上声)挺”①和“晃(去声)挺”②两个词,另在A类里加入了“剌(阳平)挺”③一词,共计61个词。④我们选取的11位调查对象,分别来自吉林、辽宁和黑龙江三个省份,其中7位年龄在45岁以上。
  一、“X”与“X挺”
  (一)“X”和“X挺”的意义与词性
  1.“X挺”的词性
  聂志平(1995)指出,“X挺”可以受程度副词修饰,可以做谓语、“觉得”类动词的宾语,它本身不能带宾语,一般不做定语。根据这些特点,可以将“X挺”看作非自主动词类的感知动词。
  如果按照聂对例词的分类,则A类中X为动词,B类中X为形容词。但我们发现聂对两类X的划分并不严谨,A类和B类有相混的情况。如A类中的“烫”和“齁”划分为形容词更合适,B类中的“闹”“吵”“堵”“颠”“挤”等划分为动词更合适。
  2.“-挺”的意义
  聂志平(1994)根据词根X和“X挺”的词义关系将带“-挺”后缀的词语分为两类,其中A类即X为动词,“X挺”表示由于X而使人产生生理上不舒服的感觉;B类即X为表示感知义的形容词,“X挺”表示人生理、心理上某种不愉快、不舒服的感觉。对于感情色彩比较中性的X(如“吹”),加上后缀“-挺”之后就表达一种主观的反感,带有消极的情感意义;而像“愁、闷、闹”之类本来就带有消极感情色彩的X,“X挺”就加重了这种消极的意味。
  A类中X大部分为及物动词,对于它们来说,X的使用原本应该是N1 X N2,即N1对N2施加了X这一动作。而“X挺”的用法省略了N1,也省略了N2,即施动者和受动者都不出现,而在意义的表达上,把原来的N1对N2施加动作这一过程延伸为一个结果,就产生了“X挺”这一状态,也就是对N2来说的一种感觉。例如“晒”,可以说“太阳晒人”,对人来讲,可以进一步将这种被太阳照射的感觉形容为“晒挺”,可以说“外面贼晒挺”。
  B类的X是表示感知意义的形容词,即X所形容的对象就是人,“X挺”只是加强了语义中的主观性色彩,相比单说X,更强调主体的感受。B类中除却前文提到的我们认为更适合划为动词的几个词之外,其他的X大多数现在都可以单独使用或者前加程度副词使用,这一点和A类中的X比较不同。这也可以解释“酸挺”“忙挺”“潮挺”“冷挺”等词现在使用较少的原因。
  (二)比较常用⑤的“X挺”
  在61个词语中,比较常用的词有26个。其中A类有20个:捂挺、烤挺、硌挺、噎挺、拔挺、熏挺、杀挺、箍挺、呛挺、撑挺、扎挺、压挺、勒挺、晃(上声)挺、磨挺、晒挺、憋挺、齁挺、窝挺、剌(阳平)挺;B类有6个:闹挺、累挺、闷挺、堵挺、胀挺、挤挺。
  我们统计了61个“X挺”的主要元音和声调,主要元音为a的最多,为30个,其次为e,18个,第三多的主要元音为o,有7个词;声调最多的是阴平,24个,其次是去声,18个,另外上声10个,阳平9个。而最常用的这26个词中,我们选取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14个来看,它们的主要元音和声调的分布也基本符合这个规律。(主要元音为a的有7个,e的有6个,o的有1个;声调为阴平的有7个,去声的有6个,阳平的有1个。)因此,可以排除韵母和声调因素对这些词使用频率的影响,原因应该还是在意义方面。
  (三)消失严重⑥的“X挺”
  在61个词语中,现在使用频率很低的有12个。其中A类有7个:沤挺、踩挺、撸挺、晃(去声)挺、楦挺、绷挺、粘挺;B类有5个:酸挺、忙挺、潮挺、冷挺、旷挺。
  二、“X挺”與“X得慌”
  (一)“X挺”和“X得慌”语义上的差别
  总体来看,各位被调查者在接受采访时都不同程度地表示了“X挺”和“X得慌”“意思差不多”“都一样”“没有区别”的感受。但部分被调查者就某些词语“X挺”和“X得慌”两种形式的意义细微差别表达了个人感受。这些语义差别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1.程度深浅差别
  部分被调查者指出,“X挺”和“X得慌”表达的语义程度有所不同。如一位被调查者认为,相比“闹挺”“吵挺”,“闹得慌”“吵得慌”表示的程度要更深;另一位被调查者则认为,相比“闷挺”“压挺”,“闷得慌”“压得慌”表示更为烦闷的意义。
  2.生理与心理感受差别
  对于“硌挺”等X带有[ 接触]语义特征的“X挺”,部分被调查者表示,在他们的语感中,这些“X挺”的语义更侧重于肢体上的生理感受,而“X得慌”的语义更侧重于心理上的反感。   3.时间长短差别
  有一位被调查者提出了此种观点,即“X挺”在时间上看比较短暂,而“X得慌”更倾向于表达持续时间较长的状态。
  从被调查者们的语感来看,“X挺”和“X得慌”二者在语义上是有区别的。它们各自有其表达的侧重,因而各自拥有自身的存在空间,可同时存在于东北方言中。在下一部分中,我们将就“X挺”和“X得慌”的使用情况进行观察。
  (二)“-挺”和“-得慌”的使用情况
  我们将61个词语逐一询问被调查者,是否“X挺”和“X得慌”都使用,哪个更常用,还是仅使用“X挺”或“X得慌”一种形式。从我们得到的材料可以归纳出下表。
  从上表可以发现,(1)最年长的两位被调查者只使用“X得慌”而不使用“X挺”的情况,比只使用“X挺”而不使用“X得慌”的情况多,其他被调查者则相反。由此可推断,年龄越大者对“-得慌”的使用越多,“-得慌”词缀在东北方言中的使用应该处于逐渐减少的状态;2.年轻一辈同时使用“X挺”和“X得慌”的情况较中年以上者有所减少,只使用“X挺”而不使用“X得慌”的情况增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X挺”有替代“X得慌”的趋势。此外,我们从调查数据中还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几乎没有X是所有被调查者都同时使用“X挺”和“X得慌”两种形式的。(2)对于大部分X,都是“X挺”比“X得慌”更常用(61个词中,11位被调查者累计使用“X挺”比“X得慌”多的有43个,约占总数的70%)。(3)B类中有些词“X得慌”更常用⑧。在我们搜集到的语料中,有一篇东北方言小说⑨中出现“X挺”和“X得慌”共计5次。其中,“X挺”1次,“X得慌”4次。其中使用的“X挺”为“闹挺”,使用的“X得慌”为“愁得慌”“森(瘆)得慌”“闹得慌”和“臊得慌”。而使用“X得慌”的四处中,有三处用的都是“不嫌X得慌”的结构。例如:
  (1)“人家于一那么高,你一天跟个小嘎豆子似的也不嫌愁得慌。”
  (2)“那我们全去林溪,你爸不嫌闹得慌?”
  同时,在作者使用的“X得慌”中,我们发现其中两个只能说“X得慌”而不能说“X挺”,即“瘆得慌”和“臊得慌”。可见“-得慌”的组合能力比“-挺”要强。这些只能用“X得慌”而不能用“X挺”的词也可以说明,后缀“-得慌”暂时不会被后缀“-挺”取代。
  三、结论与不足
  本文第一部分针对X与“X挺”的关系进行了说明,从对被调查者的采访中总结出使用频率最高的“X挺”与使用频率非常低的“X挺”,并尝试分析了其中的原因;第二部分析了“-挺”和“-得慌”的使用情况,总体来看,词缀“-挺”比“-得慌”更常用,而且年轻人对更多的词倾向于只使用“X挺”而不用“X得慌”。但同时,“-得慌”的组合能力比“-挺”要强,因此,暂时还不会被“-挺”取代。
  本文存在以下不足。其一,在被调查者的选取方面数量不足,而且在被调查者年龄上未做到各年龄段均衡分布,因而不适合做较为严谨的世代差异分析;其二,在语料搜集方面获得的材料有限;其三,本文虽然涉及了“X挺”与“X得慌”的关系,但并未对二者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该方面内容有待继续探讨。
  注释:
  ①指灯光等太强或闪烁使眼睛产生不适的感觉。
  ②指摇晃。
  ③指物体表面不光滑的触觉。
  ④A类:捂挺、烤挺、硌挺、沤挺、噎挺、拔挺、烙挺、控挺、烫挺、熏挺、杀挺、箍挺、蛰挺、塞挺、呛挺、撑挺、吹挺、扎挺、踩挺、撸挺、咬挺、压挺、勒挺、晃(三声)挺、晃(四声)挺、磨挺、楦挺、晒挺、绷挺、抻挺、粘挺、憋挺、冻挺、揪挺、齁挺、窝挺、溻挺、蹾挺、剌(二声)挺 B类:饿挺、闹挺、吵挺、酸挺、累挺、忙挺、闷挺、痒挺、潮挺、热挺、堵挺、冷挺、辣挺、愁挺、烧挺、颠挺、麻挺、胀挺、旷挺、挤挺、烦挺、别挺
  ⑤指在11位被调查者中至多只有一人不会使用的词语。后文说的“使用频率最高的”是指11位被调查者都会使用的词语。
  ⑥指在11位被调查者中只有三人以下(含三人)會使用的词语。
  ⑦指肌肉的酸胀感,不是指味觉的酸。
  ⑧这些词是“饿得慌”“忙得慌”“痒得慌”“潮得慌”“热得慌”“冷得慌”“颠得慌”“旷得慌”“烦得慌”。
  ⑨吴小雾《谁是谁的药》(网络小说),2007年创作。
  参考文献:
  [1]聂志平.黑龙江方言带后缀“挺”“道”“搭”的双音谓词[J].呼兰师专学报,1994(2):33-37.
  [2]聂志平.黑龙江方言中的后附式双音谓词[J].呼兰师专学报,1994(2):54-62.
  [3]聂志平.黑龙江方言后附式双音谓词[J].语言研究,1995(1):132-145.
  [4]刘倩.东北官话形容词生动式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5:1-50.
  [5]侯海霞.谈东北方言词缀“挺”[J].现代语文,2010(3):93-94.
  作者简介:姜宛彤(1994-),女,汉族,吉林省长春市人,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理论语言学。
其他文献
“以学生为中心”的师范认证理念就是要求教师构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具有思考性、创新性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文学课程设置的教学目标所强调的是:以学生德育为先,学习能力为重,注重学生学识素养的全面发展。教学方法上,要有开放性、创新性,建立师生共同合作的综合性的教学模式;教学评价上,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学习能力并重。这些方法既注重基础知识的讲授,也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使师范类院校的古代文学教学符合专业认证要求,实现师范类院校的培养目标。
本文旨在对音乐发生时的时空状态进行描述、分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的存在方式及结构问题的部分看法,并对该选题的来源做进一步的补充.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城市化进程不断发展,农村人口的转移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在农村人口向现代化城市迁移的过程中,现代化都市被他们带回乡村,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实现安徽花鼓灯的保护与传承,对于花鼓灯艺术以及民俗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当前我国花鼓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花鼓灯文化根基遭到破坏,文化神韵逐渐丧失;传承人年龄老化,传承主体出現断层;年轻人对花鼓灯认识不
期刊
【摘要】1492年,在西班牙伊莎贝尔(Isabel,1451—1504)女王的支持和资助下,哥伦布率领船队踏上了原计划到达东方、寻找行在(Quinsay)、拜见大汗的地理大发现之旅。经考证,伊莎贝尔在召见哥伦布之前拥有一本用西班牙方言阿拉贡语(Aragonés)撰写的图书,在其中收录的罕见版本《马克·波罗游记》中,对行在城作了详细的记述和描写。该书除供西班牙王室成员阅读来获取知识外,收录的内容还被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发展实业的时代背景和来龙去脉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实业发展并没有替近代中国的发展洗去“尘埃”.今天,通过了解中国近代民族实业发展的脉络和前尘往事,在认
声乐演唱既是运用声音诠释艺术的重要形式,同时也是抒发自身情感的途径.演唱者将自身情感与演唱的作品融合为一体,不仅可以增强演唱的层次感,还能让声乐作品拥有打动人心的力
内蒙古包头在新中国成立初的十年间,以“一五”计划开始的国家工业化建设为契机,依托包头储量丰富的矿产、水利等资源,优越的战略位置,铁路和城市基础设施,为配合建设5个“156项工程”,从西北地区的一个商业城市一跃成为全国重要的重工业城市,包头城市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包头有着从城建管理、制定规划到实施建设多元对口的建设队伍,构成以包钢为主体的城市布局和中苏城市建设理念相结合的城市内部形态。现代城市建设应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相应的建设规模,注重城市相对均衡发展,既要借鉴先进的城市建设理念,又要充分尊重历史和现实的
期刊
漳州非遗民俗文化具有鲜明的文化内涵,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海内外学者的重视.在巴斯内特的“文化翻译理论”指导下,笔者对漳州非遗民俗翻译做了简要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