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X挺”是东北方言中表示感受的一种常用形式。本文在整理词表和采访调查对象的基础上,对“X挺”的意义进行了分析,对“X挺”的使用情况以及与之相关的“X得慌”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就东北方言“X挺”的使用情况得出结论。
【关键词】东北方言;“-挺”;“-得慌”;地方方言
【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1-114-03
【本文著录格式】姜宛彤.东北方言“X挺”的使用情况[J].中国民族博览,2021,01(01):114-116.
东北方言中的后缀“-挺”是依附于单音节动词或形容词词根后,表示主体感受的一个方言特有词缀。学者聂志平(1994a,1994b,1995)、刘倩(2005)和侯海霞(2010)等学者都对“-挺”进行过研究。他们的研究包括能与“-挺”组合的X、“X挺”的组合能力以及“-挺”的形成过程。本文希望从共时平面进一步探讨“X挺”的意义以及“X挺”和“X得慌”的使用情况。
对于例词的选取,我们主要依据聂志平(1994)所列举的词语,所做的改动是把其中“晃挺”分为“晃(上声)挺”①和“晃(去声)挺”②两个词,另在A类里加入了“剌(阳平)挺”③一词,共计61个词。④我们选取的11位调查对象,分别来自吉林、辽宁和黑龙江三个省份,其中7位年龄在45岁以上。
一、“X”与“X挺”
(一)“X”和“X挺”的意义与词性
1.“X挺”的词性
聂志平(1995)指出,“X挺”可以受程度副词修饰,可以做谓语、“觉得”类动词的宾语,它本身不能带宾语,一般不做定语。根据这些特点,可以将“X挺”看作非自主动词类的感知动词。
如果按照聂对例词的分类,则A类中X为动词,B类中X为形容词。但我们发现聂对两类X的划分并不严谨,A类和B类有相混的情况。如A类中的“烫”和“齁”划分为形容词更合适,B类中的“闹”“吵”“堵”“颠”“挤”等划分为动词更合适。
2.“-挺”的意义
聂志平(1994)根据词根X和“X挺”的词义关系将带“-挺”后缀的词语分为两类,其中A类即X为动词,“X挺”表示由于X而使人产生生理上不舒服的感觉;B类即X为表示感知义的形容词,“X挺”表示人生理、心理上某种不愉快、不舒服的感觉。对于感情色彩比较中性的X(如“吹”),加上后缀“-挺”之后就表达一种主观的反感,带有消极的情感意义;而像“愁、闷、闹”之类本来就带有消极感情色彩的X,“X挺”就加重了这种消极的意味。
A类中X大部分为及物动词,对于它们来说,X的使用原本应该是N1 X N2,即N1对N2施加了X这一动作。而“X挺”的用法省略了N1,也省略了N2,即施动者和受动者都不出现,而在意义的表达上,把原来的N1对N2施加动作这一过程延伸为一个结果,就产生了“X挺”这一状态,也就是对N2来说的一种感觉。例如“晒”,可以说“太阳晒人”,对人来讲,可以进一步将这种被太阳照射的感觉形容为“晒挺”,可以说“外面贼晒挺”。
B类的X是表示感知意义的形容词,即X所形容的对象就是人,“X挺”只是加强了语义中的主观性色彩,相比单说X,更强调主体的感受。B类中除却前文提到的我们认为更适合划为动词的几个词之外,其他的X大多数现在都可以单独使用或者前加程度副词使用,这一点和A类中的X比较不同。这也可以解释“酸挺”“忙挺”“潮挺”“冷挺”等词现在使用较少的原因。
(二)比较常用⑤的“X挺”
在61个词语中,比较常用的词有26个。其中A类有20个:捂挺、烤挺、硌挺、噎挺、拔挺、熏挺、杀挺、箍挺、呛挺、撑挺、扎挺、压挺、勒挺、晃(上声)挺、磨挺、晒挺、憋挺、齁挺、窝挺、剌(阳平)挺;B类有6个:闹挺、累挺、闷挺、堵挺、胀挺、挤挺。
我们统计了61个“X挺”的主要元音和声调,主要元音为a的最多,为30个,其次为e,18个,第三多的主要元音为o,有7个词;声调最多的是阴平,24个,其次是去声,18个,另外上声10个,阳平9个。而最常用的这26个词中,我们选取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14个来看,它们的主要元音和声调的分布也基本符合这个规律。(主要元音为a的有7个,e的有6个,o的有1个;声调为阴平的有7个,去声的有6个,阳平的有1个。)因此,可以排除韵母和声调因素对这些词使用频率的影响,原因应该还是在意义方面。
(三)消失严重⑥的“X挺”
在61个词语中,现在使用频率很低的有12个。其中A类有7个:沤挺、踩挺、撸挺、晃(去声)挺、楦挺、绷挺、粘挺;B类有5个:酸挺、忙挺、潮挺、冷挺、旷挺。
二、“X挺”與“X得慌”
(一)“X挺”和“X得慌”语义上的差别
总体来看,各位被调查者在接受采访时都不同程度地表示了“X挺”和“X得慌”“意思差不多”“都一样”“没有区别”的感受。但部分被调查者就某些词语“X挺”和“X得慌”两种形式的意义细微差别表达了个人感受。这些语义差别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1.程度深浅差别
部分被调查者指出,“X挺”和“X得慌”表达的语义程度有所不同。如一位被调查者认为,相比“闹挺”“吵挺”,“闹得慌”“吵得慌”表示的程度要更深;另一位被调查者则认为,相比“闷挺”“压挺”,“闷得慌”“压得慌”表示更为烦闷的意义。
2.生理与心理感受差别
对于“硌挺”等X带有[ 接触]语义特征的“X挺”,部分被调查者表示,在他们的语感中,这些“X挺”的语义更侧重于肢体上的生理感受,而“X得慌”的语义更侧重于心理上的反感。 3.时间长短差别
有一位被调查者提出了此种观点,即“X挺”在时间上看比较短暂,而“X得慌”更倾向于表达持续时间较长的状态。
从被调查者们的语感来看,“X挺”和“X得慌”二者在语义上是有区别的。它们各自有其表达的侧重,因而各自拥有自身的存在空间,可同时存在于东北方言中。在下一部分中,我们将就“X挺”和“X得慌”的使用情况进行观察。
(二)“-挺”和“-得慌”的使用情况
我们将61个词语逐一询问被调查者,是否“X挺”和“X得慌”都使用,哪个更常用,还是仅使用“X挺”或“X得慌”一种形式。从我们得到的材料可以归纳出下表。
从上表可以发现,(1)最年长的两位被调查者只使用“X得慌”而不使用“X挺”的情况,比只使用“X挺”而不使用“X得慌”的情况多,其他被调查者则相反。由此可推断,年龄越大者对“-得慌”的使用越多,“-得慌”词缀在东北方言中的使用应该处于逐渐减少的状态;2.年轻一辈同时使用“X挺”和“X得慌”的情况较中年以上者有所减少,只使用“X挺”而不使用“X得慌”的情况增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X挺”有替代“X得慌”的趋势。此外,我们从调查数据中还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几乎没有X是所有被调查者都同时使用“X挺”和“X得慌”两种形式的。(2)对于大部分X,都是“X挺”比“X得慌”更常用(61个词中,11位被调查者累计使用“X挺”比“X得慌”多的有43个,约占总数的70%)。(3)B类中有些词“X得慌”更常用⑧。在我们搜集到的语料中,有一篇东北方言小说⑨中出现“X挺”和“X得慌”共计5次。其中,“X挺”1次,“X得慌”4次。其中使用的“X挺”为“闹挺”,使用的“X得慌”为“愁得慌”“森(瘆)得慌”“闹得慌”和“臊得慌”。而使用“X得慌”的四处中,有三处用的都是“不嫌X得慌”的结构。例如:
(1)“人家于一那么高,你一天跟个小嘎豆子似的也不嫌愁得慌。”
(2)“那我们全去林溪,你爸不嫌闹得慌?”
同时,在作者使用的“X得慌”中,我们发现其中两个只能说“X得慌”而不能说“X挺”,即“瘆得慌”和“臊得慌”。可见“-得慌”的组合能力比“-挺”要强。这些只能用“X得慌”而不能用“X挺”的词也可以说明,后缀“-得慌”暂时不会被后缀“-挺”取代。
三、结论与不足
本文第一部分针对X与“X挺”的关系进行了说明,从对被调查者的采访中总结出使用频率最高的“X挺”与使用频率非常低的“X挺”,并尝试分析了其中的原因;第二部分析了“-挺”和“-得慌”的使用情况,总体来看,词缀“-挺”比“-得慌”更常用,而且年轻人对更多的词倾向于只使用“X挺”而不用“X得慌”。但同时,“-得慌”的组合能力比“-挺”要强,因此,暂时还不会被“-挺”取代。
本文存在以下不足。其一,在被调查者的选取方面数量不足,而且在被调查者年龄上未做到各年龄段均衡分布,因而不适合做较为严谨的世代差异分析;其二,在语料搜集方面获得的材料有限;其三,本文虽然涉及了“X挺”与“X得慌”的关系,但并未对二者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该方面内容有待继续探讨。
注释:
①指灯光等太强或闪烁使眼睛产生不适的感觉。
②指摇晃。
③指物体表面不光滑的触觉。
④A类:捂挺、烤挺、硌挺、沤挺、噎挺、拔挺、烙挺、控挺、烫挺、熏挺、杀挺、箍挺、蛰挺、塞挺、呛挺、撑挺、吹挺、扎挺、踩挺、撸挺、咬挺、压挺、勒挺、晃(三声)挺、晃(四声)挺、磨挺、楦挺、晒挺、绷挺、抻挺、粘挺、憋挺、冻挺、揪挺、齁挺、窝挺、溻挺、蹾挺、剌(二声)挺 B类:饿挺、闹挺、吵挺、酸挺、累挺、忙挺、闷挺、痒挺、潮挺、热挺、堵挺、冷挺、辣挺、愁挺、烧挺、颠挺、麻挺、胀挺、旷挺、挤挺、烦挺、别挺
⑤指在11位被调查者中至多只有一人不会使用的词语。后文说的“使用频率最高的”是指11位被调查者都会使用的词语。
⑥指在11位被调查者中只有三人以下(含三人)會使用的词语。
⑦指肌肉的酸胀感,不是指味觉的酸。
⑧这些词是“饿得慌”“忙得慌”“痒得慌”“潮得慌”“热得慌”“冷得慌”“颠得慌”“旷得慌”“烦得慌”。
⑨吴小雾《谁是谁的药》(网络小说),2007年创作。
参考文献:
[1]聂志平.黑龙江方言带后缀“挺”“道”“搭”的双音谓词[J].呼兰师专学报,1994(2):33-37.
[2]聂志平.黑龙江方言中的后附式双音谓词[J].呼兰师专学报,1994(2):54-62.
[3]聂志平.黑龙江方言后附式双音谓词[J].语言研究,1995(1):132-145.
[4]刘倩.东北官话形容词生动式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5:1-50.
[5]侯海霞.谈东北方言词缀“挺”[J].现代语文,2010(3):93-94.
作者简介:姜宛彤(1994-),女,汉族,吉林省长春市人,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理论语言学。
【关键词】东北方言;“-挺”;“-得慌”;地方方言
【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1-114-03
【本文著录格式】姜宛彤.东北方言“X挺”的使用情况[J].中国民族博览,2021,01(01):114-116.
东北方言中的后缀“-挺”是依附于单音节动词或形容词词根后,表示主体感受的一个方言特有词缀。学者聂志平(1994a,1994b,1995)、刘倩(2005)和侯海霞(2010)等学者都对“-挺”进行过研究。他们的研究包括能与“-挺”组合的X、“X挺”的组合能力以及“-挺”的形成过程。本文希望从共时平面进一步探讨“X挺”的意义以及“X挺”和“X得慌”的使用情况。
对于例词的选取,我们主要依据聂志平(1994)所列举的词语,所做的改动是把其中“晃挺”分为“晃(上声)挺”①和“晃(去声)挺”②两个词,另在A类里加入了“剌(阳平)挺”③一词,共计61个词。④我们选取的11位调查对象,分别来自吉林、辽宁和黑龙江三个省份,其中7位年龄在45岁以上。
一、“X”与“X挺”
(一)“X”和“X挺”的意义与词性
1.“X挺”的词性
聂志平(1995)指出,“X挺”可以受程度副词修饰,可以做谓语、“觉得”类动词的宾语,它本身不能带宾语,一般不做定语。根据这些特点,可以将“X挺”看作非自主动词类的感知动词。
如果按照聂对例词的分类,则A类中X为动词,B类中X为形容词。但我们发现聂对两类X的划分并不严谨,A类和B类有相混的情况。如A类中的“烫”和“齁”划分为形容词更合适,B类中的“闹”“吵”“堵”“颠”“挤”等划分为动词更合适。
2.“-挺”的意义
聂志平(1994)根据词根X和“X挺”的词义关系将带“-挺”后缀的词语分为两类,其中A类即X为动词,“X挺”表示由于X而使人产生生理上不舒服的感觉;B类即X为表示感知义的形容词,“X挺”表示人生理、心理上某种不愉快、不舒服的感觉。对于感情色彩比较中性的X(如“吹”),加上后缀“-挺”之后就表达一种主观的反感,带有消极的情感意义;而像“愁、闷、闹”之类本来就带有消极感情色彩的X,“X挺”就加重了这种消极的意味。
A类中X大部分为及物动词,对于它们来说,X的使用原本应该是N1 X N2,即N1对N2施加了X这一动作。而“X挺”的用法省略了N1,也省略了N2,即施动者和受动者都不出现,而在意义的表达上,把原来的N1对N2施加动作这一过程延伸为一个结果,就产生了“X挺”这一状态,也就是对N2来说的一种感觉。例如“晒”,可以说“太阳晒人”,对人来讲,可以进一步将这种被太阳照射的感觉形容为“晒挺”,可以说“外面贼晒挺”。
B类的X是表示感知意义的形容词,即X所形容的对象就是人,“X挺”只是加强了语义中的主观性色彩,相比单说X,更强调主体的感受。B类中除却前文提到的我们认为更适合划为动词的几个词之外,其他的X大多数现在都可以单独使用或者前加程度副词使用,这一点和A类中的X比较不同。这也可以解释“酸挺”“忙挺”“潮挺”“冷挺”等词现在使用较少的原因。
(二)比较常用⑤的“X挺”
在61个词语中,比较常用的词有26个。其中A类有20个:捂挺、烤挺、硌挺、噎挺、拔挺、熏挺、杀挺、箍挺、呛挺、撑挺、扎挺、压挺、勒挺、晃(上声)挺、磨挺、晒挺、憋挺、齁挺、窝挺、剌(阳平)挺;B类有6个:闹挺、累挺、闷挺、堵挺、胀挺、挤挺。
我们统计了61个“X挺”的主要元音和声调,主要元音为a的最多,为30个,其次为e,18个,第三多的主要元音为o,有7个词;声调最多的是阴平,24个,其次是去声,18个,另外上声10个,阳平9个。而最常用的这26个词中,我们选取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14个来看,它们的主要元音和声调的分布也基本符合这个规律。(主要元音为a的有7个,e的有6个,o的有1个;声调为阴平的有7个,去声的有6个,阳平的有1个。)因此,可以排除韵母和声调因素对这些词使用频率的影响,原因应该还是在意义方面。
(三)消失严重⑥的“X挺”
在61个词语中,现在使用频率很低的有12个。其中A类有7个:沤挺、踩挺、撸挺、晃(去声)挺、楦挺、绷挺、粘挺;B类有5个:酸挺、忙挺、潮挺、冷挺、旷挺。
二、“X挺”與“X得慌”
(一)“X挺”和“X得慌”语义上的差别
总体来看,各位被调查者在接受采访时都不同程度地表示了“X挺”和“X得慌”“意思差不多”“都一样”“没有区别”的感受。但部分被调查者就某些词语“X挺”和“X得慌”两种形式的意义细微差别表达了个人感受。这些语义差别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1.程度深浅差别
部分被调查者指出,“X挺”和“X得慌”表达的语义程度有所不同。如一位被调查者认为,相比“闹挺”“吵挺”,“闹得慌”“吵得慌”表示的程度要更深;另一位被调查者则认为,相比“闷挺”“压挺”,“闷得慌”“压得慌”表示更为烦闷的意义。
2.生理与心理感受差别
对于“硌挺”等X带有[ 接触]语义特征的“X挺”,部分被调查者表示,在他们的语感中,这些“X挺”的语义更侧重于肢体上的生理感受,而“X得慌”的语义更侧重于心理上的反感。 3.时间长短差别
有一位被调查者提出了此种观点,即“X挺”在时间上看比较短暂,而“X得慌”更倾向于表达持续时间较长的状态。
从被调查者们的语感来看,“X挺”和“X得慌”二者在语义上是有区别的。它们各自有其表达的侧重,因而各自拥有自身的存在空间,可同时存在于东北方言中。在下一部分中,我们将就“X挺”和“X得慌”的使用情况进行观察。
(二)“-挺”和“-得慌”的使用情况
我们将61个词语逐一询问被调查者,是否“X挺”和“X得慌”都使用,哪个更常用,还是仅使用“X挺”或“X得慌”一种形式。从我们得到的材料可以归纳出下表。
从上表可以发现,(1)最年长的两位被调查者只使用“X得慌”而不使用“X挺”的情况,比只使用“X挺”而不使用“X得慌”的情况多,其他被调查者则相反。由此可推断,年龄越大者对“-得慌”的使用越多,“-得慌”词缀在东北方言中的使用应该处于逐渐减少的状态;2.年轻一辈同时使用“X挺”和“X得慌”的情况较中年以上者有所减少,只使用“X挺”而不使用“X得慌”的情况增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X挺”有替代“X得慌”的趋势。此外,我们从调查数据中还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几乎没有X是所有被调查者都同时使用“X挺”和“X得慌”两种形式的。(2)对于大部分X,都是“X挺”比“X得慌”更常用(61个词中,11位被调查者累计使用“X挺”比“X得慌”多的有43个,约占总数的70%)。(3)B类中有些词“X得慌”更常用⑧。在我们搜集到的语料中,有一篇东北方言小说⑨中出现“X挺”和“X得慌”共计5次。其中,“X挺”1次,“X得慌”4次。其中使用的“X挺”为“闹挺”,使用的“X得慌”为“愁得慌”“森(瘆)得慌”“闹得慌”和“臊得慌”。而使用“X得慌”的四处中,有三处用的都是“不嫌X得慌”的结构。例如:
(1)“人家于一那么高,你一天跟个小嘎豆子似的也不嫌愁得慌。”
(2)“那我们全去林溪,你爸不嫌闹得慌?”
同时,在作者使用的“X得慌”中,我们发现其中两个只能说“X得慌”而不能说“X挺”,即“瘆得慌”和“臊得慌”。可见“-得慌”的组合能力比“-挺”要强。这些只能用“X得慌”而不能用“X挺”的词也可以说明,后缀“-得慌”暂时不会被后缀“-挺”取代。
三、结论与不足
本文第一部分针对X与“X挺”的关系进行了说明,从对被调查者的采访中总结出使用频率最高的“X挺”与使用频率非常低的“X挺”,并尝试分析了其中的原因;第二部分析了“-挺”和“-得慌”的使用情况,总体来看,词缀“-挺”比“-得慌”更常用,而且年轻人对更多的词倾向于只使用“X挺”而不用“X得慌”。但同时,“-得慌”的组合能力比“-挺”要强,因此,暂时还不会被“-挺”取代。
本文存在以下不足。其一,在被调查者的选取方面数量不足,而且在被调查者年龄上未做到各年龄段均衡分布,因而不适合做较为严谨的世代差异分析;其二,在语料搜集方面获得的材料有限;其三,本文虽然涉及了“X挺”与“X得慌”的关系,但并未对二者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该方面内容有待继续探讨。
注释:
①指灯光等太强或闪烁使眼睛产生不适的感觉。
②指摇晃。
③指物体表面不光滑的触觉。
④A类:捂挺、烤挺、硌挺、沤挺、噎挺、拔挺、烙挺、控挺、烫挺、熏挺、杀挺、箍挺、蛰挺、塞挺、呛挺、撑挺、吹挺、扎挺、踩挺、撸挺、咬挺、压挺、勒挺、晃(三声)挺、晃(四声)挺、磨挺、楦挺、晒挺、绷挺、抻挺、粘挺、憋挺、冻挺、揪挺、齁挺、窝挺、溻挺、蹾挺、剌(二声)挺 B类:饿挺、闹挺、吵挺、酸挺、累挺、忙挺、闷挺、痒挺、潮挺、热挺、堵挺、冷挺、辣挺、愁挺、烧挺、颠挺、麻挺、胀挺、旷挺、挤挺、烦挺、别挺
⑤指在11位被调查者中至多只有一人不会使用的词语。后文说的“使用频率最高的”是指11位被调查者都会使用的词语。
⑥指在11位被调查者中只有三人以下(含三人)會使用的词语。
⑦指肌肉的酸胀感,不是指味觉的酸。
⑧这些词是“饿得慌”“忙得慌”“痒得慌”“潮得慌”“热得慌”“冷得慌”“颠得慌”“旷得慌”“烦得慌”。
⑨吴小雾《谁是谁的药》(网络小说),2007年创作。
参考文献:
[1]聂志平.黑龙江方言带后缀“挺”“道”“搭”的双音谓词[J].呼兰师专学报,1994(2):33-37.
[2]聂志平.黑龙江方言中的后附式双音谓词[J].呼兰师专学报,1994(2):54-62.
[3]聂志平.黑龙江方言后附式双音谓词[J].语言研究,1995(1):132-145.
[4]刘倩.东北官话形容词生动式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5:1-50.
[5]侯海霞.谈东北方言词缀“挺”[J].现代语文,2010(3):93-94.
作者简介:姜宛彤(1994-),女,汉族,吉林省长春市人,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理论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