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分析了当前理工科高校英语专业的现状,指出了该专业学科发展所面临的困境,指出理工科高校英语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应依托于学校的办学行业背景和优势学科群,培养学科融合、文理兼容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关键词]理工科高校 英语专业 改革
[作者简介]张琪(1973- ),男,四川自贡人,重庆科技学院外事处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20世纪英美文学和英语教学法。(重庆 40133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4-0121-03
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具有英语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院校是200多所,在2004年变成了598所,到2011年有959所,现在全国上千所本科院校中,除了部分音乐学院、体育学院、艺术院校等尚未设立英语专业,其他学校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在招收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专业由此成为覆盖面最广、在校人数最多的专业。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理工科高校便纷纷开设科技英语专业本科或专门用途英语专业本科。至2007年止,在我国高校中,1/3以上的英语专业教学点是在理工院校设置的。理工科背景的高校的主流专业、师资力量、科研团队以理工科为主,学生就业也相对较好;相形而言,理工科高校的英语专业师资普遍不强,专业影响力较小,学生在理工科行业的就业率低,发展速度慢,这直接影响到英语专业学科和人才培养等发展。最近十年,外语界专家、学者和一线外语教师就理工科背景下的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进行了很多研究,提出了大量的观点,这些观点既有相同点,又彼此相异,甚至彼此相悖。但是,争论最为重要的观点还是趋同的,主要涉及理工科英语专业的指导思想、自身定位、课程设置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
一、理工科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的现状
理工科高校开办英语专业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近30年的人才培养实践中,其教学状况和学科建设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直到实行全国英语专业四八级统考后,人们才发现理工科高校还存在一批质量不错的英语专业学生。然而,近年来,随着更多的理工科高校开办英语专业,其培养的人才质量开始下滑,学科建设现状、教师队伍建设也不让人满意,专业的自身定位问题也不明确,理工科英语专业进一步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在此情况下,如何进一步明确英语专业的学科性质,如何界定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如何平衡外语技能的训练和专业知识的传授,如何规划英语专业的师资发展等问题成为理工科英语专业发展亟须解决的课题。
1.指导思想的僵化。2000年,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规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大纲》明确规定高校在4年中开设的英语专业课程的总学时数不应少于2000学时,并将英语课程分为英语专业技能课、英语专业知识课程和相关专业知识课等三个模块,在此基础上列出了建议性英语专业课程设置。通读《大纲》,人们发现这是一个几乎完全按照传统英语专业量身定做的大纲,而且几乎只能适应纯粹的英语语言文化专业的培养,根本不能满足理工科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客观而论,这是一个极其僵化的教学指导文件,不论院校,全国一统,忽视个性培养,强调千人一面,其结果就是理工科高校的英语专业在“985”高校、“211”高校甚至文科高校的英语专业冲击下死无葬身之地。
2.专业定位的困惑。理工科高校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追求“宽口径”“全面发展”“特色生存”,课程设置上“大而全”和“四不像”,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采取“英语专业+理工科课程”的简单复合办法,既想强调语言技能的培养,又要狠抓英语语言文化的通晓,还要重视理工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获取,这样的培养模式费力不讨好,结果就是专业定位不准,特色丧失,学生语言技能低下,英语语言文化知识一知半解,相关理工科专业技能不强。因此,尽管理工科高校的英语专业先天上占有跨文理学科的便宜,但培养的学生最终在人才市场上的认可度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在相关理工科专业领域内就业人数稀少,学生后续发展缺乏动力。
3.教师队伍建设的尴尬。纵观这几年理工科高校开设英语专业的缘由,其目的不外乎三点:一是增加学校的学科门类,向综合型大学冒进。这是近十年来众多理工科高校的通病。二是适应学校办学依托行业的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培养能在行业就业的英语语言人才。三是解决庞大的公共外语专业师资队伍的个人发展和提升需要。不论哪种原因,很多理工科高校开设英语专业都存在盲目性,缺乏充分的就业市场调研和自我的发展规划,往往是在师资队伍不到位的情况下匆匆上马;在办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专业地位低下,学科发展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缺乏必要的经费投入等问题。此外,英语专业的教师普遍同时承担着公共大学英语课程,工作量普遍超重,没有时间自我提高,严重影响了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由于英语教师大多为英语语言文化专业毕业,相关理工科专业知识缺乏,无法承担相关理工科类课程的教学;而理工科专业教师虽具备专业知识,但是英语语言能力相对较低,往往不能胜任英语授课的工作,理工科专业教学无法纳入到英语语言技能的训练之中,学科交融存在脱节,不能统一协调进行。
4.课程设置的随意。理工科高校的英语专业是否也要遵循文科高校或者综合大学英语人才培养的路径?囿于《大纲》的束缚,以及专业设置的模棱两可,理工科高校英语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也显得格外别扭,既要兼顾英语学科的课程,又想以就业为导向向市场靠拢,开设专业课程。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大部分理工科高校都采取“英语语言技能+文化文学知识+理工科专业核心课程”的做法,认为在传统的英语语言课程上加上某专业的几门核心课程就能完成培养文理兼容的复合型人才。实际上,这样简单课程“复合”最终培养出来的学生既不如传统英语专业培养模式下的毕业生,也不如英语水平相对较好的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不能满足企业所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需求,不受就业市场的青睐。 5.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取舍。对于理工科高校英语专业而言,英语究竟是一门工具还是一门学问?这一问题长期困扰着理工科高校英语专业的一线教师,而专家对此也争论得格外厉害。何其莘就指责目前的部分理工科高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大纲》的要求有一定距离,过多关注所谓“复合”专业的知识(特别是国际经贸、国际金融等带有“国际”字头的课程),而忽视了英语专业知识课程和人文学科课程。然而事实上,强调语言技能、人文素质和相关专业知识的齐头并进往往导致“四不像”,其结果就是学生英语语言技能低下,英语语言知识贫乏,相关专业知识不牢靠。
二、理工科高校英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改革路径
为了走出英语专业面临的困境,理工科高校的英语专业本科建设和发展必须依靠学校的办学行业背景和优势学科群进行,立足行业特点,办出专业特色,增强学生的理工科知识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鲜明行业特色、适应社会需求的实用型英语人才。
1.专业指导思想上坚持差异化发展。《大纲》虽然明确提出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旨在“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但是作为纲领性文件,未能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类别的院校、不同行业对于英语专业人才培养需求上的差异,以同一个教学大纲指导条件、水平、背景迥异的理工科高校教学很难收到很好的效果,可以说,《大纲》已经不能适应当前中国对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从国家层面上来说,应当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不同的社会需求,研究制订适应不同情况和条件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对于教学实行更细化的实行分类指导,在共性的基础上强调个性化发展,特色发展,鼓励高校、特别是理工科高校英语专业结合自身办学的行业背景和优势学科建设英语专业、培养英语人才。对理工科高校英语专业而言,要力求区别于文科高校的英语专业,敢于创新教学理念,牢牢树立为行业发展培养人才的理念,立足特色,以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和差异化谋生存,求发展。
2.学科发展上依托行业背景和优势学科。特色立校的根本就是依托学校办学的行业背景和优势学科进行办学,英语专业学科建设也应如此。理工科高校办学普遍具备行业背景,具备相应的优势学科群,这也使得理工科高校的毕业生特点突出,个性鲜明。显而易见,理工科高校的办学背景和优势学科群就是该校英语专业学科建设的出发点,也是英语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的立足点。建设英语学科,如果不依赖于理工科高校办学的行业背景和优势学科群,其学科建设的结果必然是向文科同类专业靠拢,学科发展趋于同质化,学科特色丧失,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个性化丧失,特色不明显,在人才市场上也缺乏竞争力。因而,理工科院校的英语学科建设就必须旗帜鲜明地依托该校办学的行业背景和优势学科群,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并将培养目标明确定位于满足该行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
3.课程设置上注重学科交融和复合。理工高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应当建立三个模块:英语专业技能课程、英语专业知识课程和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前两者从根本上体现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内涵、研究范围和知识结构;后者涉及相关学科知识,在学科本体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形成办学特色。但是简单地进行模块化教学并不能帮助理工科高校的英语专业形成特色,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必须强调英语专业技能课程;英语专业知识课程和相关理工科专业知识课程的相互融合,既注重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又兼顾专业知识的建构,把英语语言技能的培养、英语文化知识的传授与理工科高校办学的行业背景、优势学科群结合起来,相互融合或者复合,在发展语言技能的同时学习英语文化知识、获取理工科专业的知识和实践技能。此外,在课程设置上还要切忌追求“学科门类齐全”,避免出现简单的“英语专业+理工科核心课程”这样简单的“融合”或“复合”,在课程设置上需要考虑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培养与相关专业只是培养的平衡,弱化英语语言知识,加强英语语言技能培养,强化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在专业范畴内统筹考虑语言、文学、文化的和谐发展。
4.教学实践中强调语言的工具属性。对于理工科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英语作为一种语言,首先是也必须是一种交际技能,是使用者对于语言的“器”的属性的掌握和使用,而并非“道”的追索和诉求,所以对于理工科英语专业而言,语言的工具性属性当属第一追求目标。在理工科高校英语专业强调语言的工具性,就是要强调英语作为工具为行业服务的重要性。这就要求理工科高校的英语专业依托办学行业背景和优势学科群,走特色化发展之路,并在教学环节上加强语言工具行业中的实践应用教学,为学生提供仿真甚至真实的英语语言实战机会,通过参观学习、资料翻译、生产实习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习理工科专业知识,培养行业就业技能,同时锤炼英语语言,不断提高英语语言应用能力。
5.师资队伍建设上着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不同于文科高校的英语专业教师,理工科高校英语专业的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英语语言专业语言技能和文化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理工科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这就是目前高校普遍提倡的“双师型”教师。目前,理工科高校英语专业“双师型”教师有两个来源:一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教师,二是理工科专业毕业、英语能力较为突出的教师。前者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功底和良好的英语语言技能,但是缺乏基本的理工科专业知识;后者具有良好的理工科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实践技能,但是相形之下英语语言技能相对低下。因此,要改变英语专业的师资,就必须建立合理的英语专业教师进修计划和制度,鼓励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教师进行理工科课程进修、现场蹲点实习,强化其科学素养,鼓励其获得相关理工科专业资格证书;对于毕业于理工科专业的教师,要采取措施促进其外语水平的不断提高。实际上,随着近几年理工科高校发展的需要,不少理工科专业教师都具备海外留学的经历,具备良好的英语语言技能,能够胜任理工科课程的双语教学甚至全英文教学。需要说明的是,在实践教学中,不能用同一语言标准来衡量上述两类教师的语言水平,对于前者应当强调其语言技能,弱化理工科专业知识;对于后者,则重点强调理工科知识结构,弱化其语言能力。
6.人才培养模式上实行“双学位”或“主辅修制”。为了更好地促进文理的相互渗透,促进学科的相互融合,培养英语技能良好、相关专业知识结构扎实的文理复合型人才,理工科高校的英语专业应该积极探索“英语+专业”“主业+辅业”的办学思路,要求和引导学生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自己的兴趣辅修学校的优势专业课程,如石油、冶金、电力、动力、通信、汽车等专业;同时,以“2+2”或者“3+2”形式面向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双学位”或者“主辅修制”,努力拓宽人才培养的路径和人才培养的效率,以市场为导向,培养“精英语,懂科技”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同样,为了更好地完成人才培养,理工科高校英语专业在录取学生阶段应该区别于文科英语专业,只招收理工学生,以保证学生后续发展的需要。
三、结语
理工科高校的英语专业要在当前的形势下走出困境并得到发展,就必须依托学校的办学背景和优势学科,坚持走学科渗透、文理兼容之路,立足特色,弥补不足,从教学理念、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培养模式等方面着手,狠抓实践教学环节,大胆改革和创新,发展学生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强、相关专业知识结构扎实的英语复合型人才,以适应时代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戴炜栋,张雪梅.对我国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的反思[J].外语界,2007(4).
[2]韩高军,张媛媛.“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实施[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7(6).
[3]何其莘.中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的历史回顾和展望[N].钱江晚报,2012-
07-07.
[4]刘祥清.我国普通高校英语人才培养:回顾、问题与思考——兼论英语专业教育中的人文主义传统[J].外语界,2007(3).
[5]秦秀白,刘世生.全国理工院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论文选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陶全胜.工科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关键词]理工科高校 英语专业 改革
[作者简介]张琪(1973- ),男,四川自贡人,重庆科技学院外事处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20世纪英美文学和英语教学法。(重庆 40133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4-0121-03
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具有英语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院校是200多所,在2004年变成了598所,到2011年有959所,现在全国上千所本科院校中,除了部分音乐学院、体育学院、艺术院校等尚未设立英语专业,其他学校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在招收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专业由此成为覆盖面最广、在校人数最多的专业。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理工科高校便纷纷开设科技英语专业本科或专门用途英语专业本科。至2007年止,在我国高校中,1/3以上的英语专业教学点是在理工院校设置的。理工科背景的高校的主流专业、师资力量、科研团队以理工科为主,学生就业也相对较好;相形而言,理工科高校的英语专业师资普遍不强,专业影响力较小,学生在理工科行业的就业率低,发展速度慢,这直接影响到英语专业学科和人才培养等发展。最近十年,外语界专家、学者和一线外语教师就理工科背景下的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进行了很多研究,提出了大量的观点,这些观点既有相同点,又彼此相异,甚至彼此相悖。但是,争论最为重要的观点还是趋同的,主要涉及理工科英语专业的指导思想、自身定位、课程设置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
一、理工科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的现状
理工科高校开办英语专业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近30年的人才培养实践中,其教学状况和学科建设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直到实行全国英语专业四八级统考后,人们才发现理工科高校还存在一批质量不错的英语专业学生。然而,近年来,随着更多的理工科高校开办英语专业,其培养的人才质量开始下滑,学科建设现状、教师队伍建设也不让人满意,专业的自身定位问题也不明确,理工科英语专业进一步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在此情况下,如何进一步明确英语专业的学科性质,如何界定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如何平衡外语技能的训练和专业知识的传授,如何规划英语专业的师资发展等问题成为理工科英语专业发展亟须解决的课题。
1.指导思想的僵化。2000年,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规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大纲》明确规定高校在4年中开设的英语专业课程的总学时数不应少于2000学时,并将英语课程分为英语专业技能课、英语专业知识课程和相关专业知识课等三个模块,在此基础上列出了建议性英语专业课程设置。通读《大纲》,人们发现这是一个几乎完全按照传统英语专业量身定做的大纲,而且几乎只能适应纯粹的英语语言文化专业的培养,根本不能满足理工科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客观而论,这是一个极其僵化的教学指导文件,不论院校,全国一统,忽视个性培养,强调千人一面,其结果就是理工科高校的英语专业在“985”高校、“211”高校甚至文科高校的英语专业冲击下死无葬身之地。
2.专业定位的困惑。理工科高校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追求“宽口径”“全面发展”“特色生存”,课程设置上“大而全”和“四不像”,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采取“英语专业+理工科课程”的简单复合办法,既想强调语言技能的培养,又要狠抓英语语言文化的通晓,还要重视理工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获取,这样的培养模式费力不讨好,结果就是专业定位不准,特色丧失,学生语言技能低下,英语语言文化知识一知半解,相关理工科专业技能不强。因此,尽管理工科高校的英语专业先天上占有跨文理学科的便宜,但培养的学生最终在人才市场上的认可度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在相关理工科专业领域内就业人数稀少,学生后续发展缺乏动力。
3.教师队伍建设的尴尬。纵观这几年理工科高校开设英语专业的缘由,其目的不外乎三点:一是增加学校的学科门类,向综合型大学冒进。这是近十年来众多理工科高校的通病。二是适应学校办学依托行业的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培养能在行业就业的英语语言人才。三是解决庞大的公共外语专业师资队伍的个人发展和提升需要。不论哪种原因,很多理工科高校开设英语专业都存在盲目性,缺乏充分的就业市场调研和自我的发展规划,往往是在师资队伍不到位的情况下匆匆上马;在办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专业地位低下,学科发展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缺乏必要的经费投入等问题。此外,英语专业的教师普遍同时承担着公共大学英语课程,工作量普遍超重,没有时间自我提高,严重影响了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由于英语教师大多为英语语言文化专业毕业,相关理工科专业知识缺乏,无法承担相关理工科类课程的教学;而理工科专业教师虽具备专业知识,但是英语语言能力相对较低,往往不能胜任英语授课的工作,理工科专业教学无法纳入到英语语言技能的训练之中,学科交融存在脱节,不能统一协调进行。
4.课程设置的随意。理工科高校的英语专业是否也要遵循文科高校或者综合大学英语人才培养的路径?囿于《大纲》的束缚,以及专业设置的模棱两可,理工科高校英语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也显得格外别扭,既要兼顾英语学科的课程,又想以就业为导向向市场靠拢,开设专业课程。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大部分理工科高校都采取“英语语言技能+文化文学知识+理工科专业核心课程”的做法,认为在传统的英语语言课程上加上某专业的几门核心课程就能完成培养文理兼容的复合型人才。实际上,这样简单课程“复合”最终培养出来的学生既不如传统英语专业培养模式下的毕业生,也不如英语水平相对较好的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不能满足企业所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需求,不受就业市场的青睐。 5.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取舍。对于理工科高校英语专业而言,英语究竟是一门工具还是一门学问?这一问题长期困扰着理工科高校英语专业的一线教师,而专家对此也争论得格外厉害。何其莘就指责目前的部分理工科高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大纲》的要求有一定距离,过多关注所谓“复合”专业的知识(特别是国际经贸、国际金融等带有“国际”字头的课程),而忽视了英语专业知识课程和人文学科课程。然而事实上,强调语言技能、人文素质和相关专业知识的齐头并进往往导致“四不像”,其结果就是学生英语语言技能低下,英语语言知识贫乏,相关专业知识不牢靠。
二、理工科高校英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改革路径
为了走出英语专业面临的困境,理工科高校的英语专业本科建设和发展必须依靠学校的办学行业背景和优势学科群进行,立足行业特点,办出专业特色,增强学生的理工科知识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鲜明行业特色、适应社会需求的实用型英语人才。
1.专业指导思想上坚持差异化发展。《大纲》虽然明确提出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旨在“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但是作为纲领性文件,未能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类别的院校、不同行业对于英语专业人才培养需求上的差异,以同一个教学大纲指导条件、水平、背景迥异的理工科高校教学很难收到很好的效果,可以说,《大纲》已经不能适应当前中国对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从国家层面上来说,应当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不同的社会需求,研究制订适应不同情况和条件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对于教学实行更细化的实行分类指导,在共性的基础上强调个性化发展,特色发展,鼓励高校、特别是理工科高校英语专业结合自身办学的行业背景和优势学科建设英语专业、培养英语人才。对理工科高校英语专业而言,要力求区别于文科高校的英语专业,敢于创新教学理念,牢牢树立为行业发展培养人才的理念,立足特色,以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和差异化谋生存,求发展。
2.学科发展上依托行业背景和优势学科。特色立校的根本就是依托学校办学的行业背景和优势学科进行办学,英语专业学科建设也应如此。理工科高校办学普遍具备行业背景,具备相应的优势学科群,这也使得理工科高校的毕业生特点突出,个性鲜明。显而易见,理工科高校的办学背景和优势学科群就是该校英语专业学科建设的出发点,也是英语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的立足点。建设英语学科,如果不依赖于理工科高校办学的行业背景和优势学科群,其学科建设的结果必然是向文科同类专业靠拢,学科发展趋于同质化,学科特色丧失,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个性化丧失,特色不明显,在人才市场上也缺乏竞争力。因而,理工科院校的英语学科建设就必须旗帜鲜明地依托该校办学的行业背景和优势学科群,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并将培养目标明确定位于满足该行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
3.课程设置上注重学科交融和复合。理工高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应当建立三个模块:英语专业技能课程、英语专业知识课程和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前两者从根本上体现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内涵、研究范围和知识结构;后者涉及相关学科知识,在学科本体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形成办学特色。但是简单地进行模块化教学并不能帮助理工科高校的英语专业形成特色,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必须强调英语专业技能课程;英语专业知识课程和相关理工科专业知识课程的相互融合,既注重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又兼顾专业知识的建构,把英语语言技能的培养、英语文化知识的传授与理工科高校办学的行业背景、优势学科群结合起来,相互融合或者复合,在发展语言技能的同时学习英语文化知识、获取理工科专业的知识和实践技能。此外,在课程设置上还要切忌追求“学科门类齐全”,避免出现简单的“英语专业+理工科核心课程”这样简单的“融合”或“复合”,在课程设置上需要考虑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培养与相关专业只是培养的平衡,弱化英语语言知识,加强英语语言技能培养,强化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在专业范畴内统筹考虑语言、文学、文化的和谐发展。
4.教学实践中强调语言的工具属性。对于理工科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英语作为一种语言,首先是也必须是一种交际技能,是使用者对于语言的“器”的属性的掌握和使用,而并非“道”的追索和诉求,所以对于理工科英语专业而言,语言的工具性属性当属第一追求目标。在理工科高校英语专业强调语言的工具性,就是要强调英语作为工具为行业服务的重要性。这就要求理工科高校的英语专业依托办学行业背景和优势学科群,走特色化发展之路,并在教学环节上加强语言工具行业中的实践应用教学,为学生提供仿真甚至真实的英语语言实战机会,通过参观学习、资料翻译、生产实习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习理工科专业知识,培养行业就业技能,同时锤炼英语语言,不断提高英语语言应用能力。
5.师资队伍建设上着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不同于文科高校的英语专业教师,理工科高校英语专业的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英语语言专业语言技能和文化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理工科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这就是目前高校普遍提倡的“双师型”教师。目前,理工科高校英语专业“双师型”教师有两个来源:一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教师,二是理工科专业毕业、英语能力较为突出的教师。前者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功底和良好的英语语言技能,但是缺乏基本的理工科专业知识;后者具有良好的理工科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实践技能,但是相形之下英语语言技能相对低下。因此,要改变英语专业的师资,就必须建立合理的英语专业教师进修计划和制度,鼓励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教师进行理工科课程进修、现场蹲点实习,强化其科学素养,鼓励其获得相关理工科专业资格证书;对于毕业于理工科专业的教师,要采取措施促进其外语水平的不断提高。实际上,随着近几年理工科高校发展的需要,不少理工科专业教师都具备海外留学的经历,具备良好的英语语言技能,能够胜任理工科课程的双语教学甚至全英文教学。需要说明的是,在实践教学中,不能用同一语言标准来衡量上述两类教师的语言水平,对于前者应当强调其语言技能,弱化理工科专业知识;对于后者,则重点强调理工科知识结构,弱化其语言能力。
6.人才培养模式上实行“双学位”或“主辅修制”。为了更好地促进文理的相互渗透,促进学科的相互融合,培养英语技能良好、相关专业知识结构扎实的文理复合型人才,理工科高校的英语专业应该积极探索“英语+专业”“主业+辅业”的办学思路,要求和引导学生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自己的兴趣辅修学校的优势专业课程,如石油、冶金、电力、动力、通信、汽车等专业;同时,以“2+2”或者“3+2”形式面向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双学位”或者“主辅修制”,努力拓宽人才培养的路径和人才培养的效率,以市场为导向,培养“精英语,懂科技”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同样,为了更好地完成人才培养,理工科高校英语专业在录取学生阶段应该区别于文科英语专业,只招收理工学生,以保证学生后续发展的需要。
三、结语
理工科高校的英语专业要在当前的形势下走出困境并得到发展,就必须依托学校的办学背景和优势学科,坚持走学科渗透、文理兼容之路,立足特色,弥补不足,从教学理念、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培养模式等方面着手,狠抓实践教学环节,大胆改革和创新,发展学生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强、相关专业知识结构扎实的英语复合型人才,以适应时代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戴炜栋,张雪梅.对我国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的反思[J].外语界,2007(4).
[2]韩高军,张媛媛.“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实施[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7(6).
[3]何其莘.中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的历史回顾和展望[N].钱江晚报,2012-
07-07.
[4]刘祥清.我国普通高校英语人才培养:回顾、问题与思考——兼论英语专业教育中的人文主义传统[J].外语界,2007(3).
[5]秦秀白,刘世生.全国理工院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论文选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陶全胜.工科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