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悠悠黄河将华北平原一分为二,平原上的南北二省皆由河而得名,又因那个时代紧密相连。
河南省遂平县的查岈山人民公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人民公社。当年一颗震惊全国并把浮夸风推向巅峰的小麦“卫星”,使得3个月就有30万人前来朝拜,它的“人民公社简章”,成为指导全国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文件,可谓“风光无限”。但其间,社员们却饱受其苦。文革结束后,它已死寂无声;
河北省晋州市的周家庄,被媒体称作中国最后的人民公社。在那个浮夸肆虐的年代,周家庄则坚决抵制浮夸风,使村民平安熬过了那个灾难岁月。而在全国的人民公社瓦解之时,周家庄则延续了那一时期的模式,今天仍然健康发展。
这“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带给人们的思考同样深刻。
查岈山:人民公社的第一声“啼哭”
从遂平县城出发,颠簸二十多公里,终于来到了查岈山乡。
从挂着查岈山公社牌子的大门进入,直行百米,就站在了当年公社办公楼的旧址前:一把生锈的大锁,生硬而冰冷;“毛主席万万岁”的标语已与墙体模糊成一片。
查岈山乡成立于1983年10月,那年,查岈山公社走到了尽头。
作为纪念,公社的牌子和旧址被保留下来,23年后,旧址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最早的“浮夸风”发源地
1958年春,时任遂平县农业工作部副部长的陈丙寅向信阳地区提出了合并农业社的想法,查岈山乡则发动村民,天天喊着“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口号,游行请求成立大社。很快,陈丙寅的想法被立即批准,变成了现实。
“4月20日傍晚,杨店街彩旗飘飘,一两万社员拥挤在主席台周围,天刚黑,信阳地区行署专员张树藩高声宣告:查岈山农业大社正式成立了。”钟宝华,这位现年81岁的老会计说,“当时,大家疯了一样地喊口号敲锣鼓,脚下的地在乱动啊。”
“中央有啥咱有啥。”第二天,农业大社就组建了农业部、公安部,甚至军事国防部等。
两个月后,查岈山公社成立,陈丙寅为第一任书记。
人民公社的第一声“啼哭”,就“一鸣惊人”:翻开早已泛黄的《人民日报》,可见“遂平县查岈山卫星公社韩楼大队2.9亩小麦试验田,亩产小麦3821斤”的惊人消息。
回忆“卫星”上天的过程,钟宝华多次笑出了声。
“开始,亩产只报了1800斤,由于需要县委和地委逐级签字,耽搁了时间,稿件还没有转走,许昌就报了亩产2400斤,我们只好改报2800斤,还是没有来得及转走,《人民日报》就报了安徽亩产3200斤,产量只好接着涨啊,我们就报了3300斤,后来,又改为3821斤!”
浮夸,给查岈山带来了虚名,也骗了国人。仅七、八、九三个月来参观的外地干群就达30万人之多。
那份指导全国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简章”
1958年7月中旬,河南省委书记处书记史向生和信阳地委书记路宪文等,专程到查岈山公社,帮助研究制定了《查岈山卫星人民公社试行章程(草稿)》。章程规定:各农业社的一切生产资料和公共财产为公社所有,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社员分配实行工资制和口粮供给制相结合等。
“一大二公,有幼儿园,有敬老院,吃大食堂,简章规定得可清楚呢!”当年查岈山公社的幼儿园园长兼敬老院院长赵长玉,如今已是98岁高龄。跟省委领导握过手,被敬过酒,还跟毛主席去过七里营,让她感动至今。
1958年8月6日下午,毛主席在河南省领导的陪同下,视察新乡县七里营,赵长玉跟在队伍后边,她拼命踮起脚,试图看一眼毛主席。7日凌晨,史向生向毛主席汇报了查岈山公社的情况。当谈到简章时,毛主席无比兴奋:“这是个好东西,给我!”
8月9日,毛主席在山东历城县视察时说:“还是办人民公社好……”很快,各地掀起了人民公社化的高潮。
不到1个月,河南省就合并建成了1242个人民公社,全部实现了人民公社化。
永生难忘的大灾难
满怀豪情的查岈山公社社员们,在干部的率领下,开始了大跃进。
主要劳力上山砍树,炼焦炭,再炼钢铁,周边的群山,转眼变成了秃山,而地里的庄稼,却无劳力收割。
“1958年查岈山的庄稼长得本来很好,虽然丰产可没丰收啊。”钟宝华的声音里隐隐有愤怒。“浮夸之后,就要凑够虚报的数目,加上秋粮没有收回来,接着灾难就来了。”
没有了粮食,公共食堂的烟囱终于不冒烟了。曾经热闹非凡的查岈山公社变得冷冷清清。那时,社员们才恍然大悟:能填饱肚子的只能是粮食。
于是,饿急了的查岈山社员们就挖空心思地寻找替代品:喂猪的糠,吃了;树皮,吃了;连鸟粪,也吃了。
1959年冬天的那场大雪,让本已饥肠辘辘的豫南百姓永生难忘。数十年难得一遇的大雪,把许多房子压塌了,也把整个豫南变成了孝服一样的颜色。
到了1960年夏天,信阳地区的大食堂普遍断炊,灾情最严重的村子80天没有一粒粮食,浮肿病洪水般蔓延,农民大量逃生。而信阳地委书记路宪文还在吆喝:“不是没有粮食,而是粮食很多,90%的人是思想问题。”他下令公安部门“限期消灭外流人员”,终于酿成震惊全国的“信阳事件”。
让人担忧的“新浮夸”
在村民的指点下,记者来到韩楼村当年那2.9亩小麦“卫星”的制造地。弯腰抓起一把普通又非同寻常的黄土,王姓村民说:“那时亩产顶多700斤就敢吹3821斤,现在亩产也就是1000斤左右。”小麦“卫星”事件的参与者钟青德、陈世俊、陈丙寅等,都已过世。被毛主席接见过的陈丙寅去世最晚,死于2006年。
但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今天的查岈山百姓依然为“新浮夸”所困扰。
“我家孩子在郑州读大学,家里穷就想报个贫困生,可学校一查,我们村竟是亿元村,就不批了。”韩楼村的李姓妇女挥舞着手臂向记者诉说。
说到亿元村,赵长玉发出了高亢的愤怨:“比较其他乡,查岈山也就一般化,比较过去,现在就是能吃饱了。”
“亿元村,那是前几年的事了。村里有些私营企业,算在了村里,就上报了亿元村,那也是不现实的,现在的查岈山已经走上求真务实的发展之路了。”遂平县委的一位干部这样告诉记者。
真是这样吗?记者了解到,查岈山乡乡长王建辉曾对媒体说,查岈山公社旧址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通过各种旅游推介活动,要让这些人文景点和国家4A级查岈山自然风景区互相映衬,提高美誉度。而对此,接待记者的查岈山乡办公室的孟主任,却似乎在极力回避着什么。
“查岈山公社是浮夸风的发源地,反面教材一个,展览馆也不收门票,赔钱啊,根本谈不上创造价值。”遂平县委的一位干部揭开了谜底。
翻开几经周折得到的《查岈山乡2006年工作总结及2007年工作计划》,记者看到了这样的文字:“进一步优化招商引资环境,进一步抓好回归工程,继续推行三分之一工作法,实施全民招商战略。”
全民招商?普通农民能招什么商?这口号般的文字中似乎又让人看见“假大空”的隐忧。
周家庄:至今延续着那个时期的模式
出租车司机没说谎话,周家庄果然整齐整洁。
楼房均为统一的大小,统一的样式,在统一的门楼两侧,茂盛的柿子树结满果实,大街上既看不见垃圾,也看不见鸡鸭鹅狗等动物。
在周家庄乡政府大门一侧,挂着“河北省晋州市周家庄农工商合作社”的牌子。
周家庄乡党委办公室主任王海涛和市政协原副主席现任周家庄特别顾问的刘国运,在挂满奖状和锦旗的会议室里,接待了记者。
百分之百的决定
翻阅资料得知,周家庄乡共有8个队,依然延续着人民公社时期的模式:在集体所有制下,一切听队长安排,集体劳动,分别记工分,年底分红,工人也如此。2005年,四队平均每个农业工值是35.5元,社员张顺全年出工340个,纯收入是11000元。
河南省遂平县的查岈山人民公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人民公社。当年一颗震惊全国并把浮夸风推向巅峰的小麦“卫星”,使得3个月就有30万人前来朝拜,它的“人民公社简章”,成为指导全国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文件,可谓“风光无限”。但其间,社员们却饱受其苦。文革结束后,它已死寂无声;
河北省晋州市的周家庄,被媒体称作中国最后的人民公社。在那个浮夸肆虐的年代,周家庄则坚决抵制浮夸风,使村民平安熬过了那个灾难岁月。而在全国的人民公社瓦解之时,周家庄则延续了那一时期的模式,今天仍然健康发展。
这“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带给人们的思考同样深刻。
查岈山:人民公社的第一声“啼哭”
从遂平县城出发,颠簸二十多公里,终于来到了查岈山乡。
从挂着查岈山公社牌子的大门进入,直行百米,就站在了当年公社办公楼的旧址前:一把生锈的大锁,生硬而冰冷;“毛主席万万岁”的标语已与墙体模糊成一片。
查岈山乡成立于1983年10月,那年,查岈山公社走到了尽头。
作为纪念,公社的牌子和旧址被保留下来,23年后,旧址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最早的“浮夸风”发源地
1958年春,时任遂平县农业工作部副部长的陈丙寅向信阳地区提出了合并农业社的想法,查岈山乡则发动村民,天天喊着“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口号,游行请求成立大社。很快,陈丙寅的想法被立即批准,变成了现实。
“4月20日傍晚,杨店街彩旗飘飘,一两万社员拥挤在主席台周围,天刚黑,信阳地区行署专员张树藩高声宣告:查岈山农业大社正式成立了。”钟宝华,这位现年81岁的老会计说,“当时,大家疯了一样地喊口号敲锣鼓,脚下的地在乱动啊。”
“中央有啥咱有啥。”第二天,农业大社就组建了农业部、公安部,甚至军事国防部等。
两个月后,查岈山公社成立,陈丙寅为第一任书记。
人民公社的第一声“啼哭”,就“一鸣惊人”:翻开早已泛黄的《人民日报》,可见“遂平县查岈山卫星公社韩楼大队2.9亩小麦试验田,亩产小麦3821斤”的惊人消息。
回忆“卫星”上天的过程,钟宝华多次笑出了声。
“开始,亩产只报了1800斤,由于需要县委和地委逐级签字,耽搁了时间,稿件还没有转走,许昌就报了亩产2400斤,我们只好改报2800斤,还是没有来得及转走,《人民日报》就报了安徽亩产3200斤,产量只好接着涨啊,我们就报了3300斤,后来,又改为3821斤!”
浮夸,给查岈山带来了虚名,也骗了国人。仅七、八、九三个月来参观的外地干群就达30万人之多。
那份指导全国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简章”
1958年7月中旬,河南省委书记处书记史向生和信阳地委书记路宪文等,专程到查岈山公社,帮助研究制定了《查岈山卫星人民公社试行章程(草稿)》。章程规定:各农业社的一切生产资料和公共财产为公社所有,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社员分配实行工资制和口粮供给制相结合等。
“一大二公,有幼儿园,有敬老院,吃大食堂,简章规定得可清楚呢!”当年查岈山公社的幼儿园园长兼敬老院院长赵长玉,如今已是98岁高龄。跟省委领导握过手,被敬过酒,还跟毛主席去过七里营,让她感动至今。
1958年8月6日下午,毛主席在河南省领导的陪同下,视察新乡县七里营,赵长玉跟在队伍后边,她拼命踮起脚,试图看一眼毛主席。7日凌晨,史向生向毛主席汇报了查岈山公社的情况。当谈到简章时,毛主席无比兴奋:“这是个好东西,给我!”
8月9日,毛主席在山东历城县视察时说:“还是办人民公社好……”很快,各地掀起了人民公社化的高潮。
不到1个月,河南省就合并建成了1242个人民公社,全部实现了人民公社化。
永生难忘的大灾难
满怀豪情的查岈山公社社员们,在干部的率领下,开始了大跃进。
主要劳力上山砍树,炼焦炭,再炼钢铁,周边的群山,转眼变成了秃山,而地里的庄稼,却无劳力收割。
“1958年查岈山的庄稼长得本来很好,虽然丰产可没丰收啊。”钟宝华的声音里隐隐有愤怒。“浮夸之后,就要凑够虚报的数目,加上秋粮没有收回来,接着灾难就来了。”
没有了粮食,公共食堂的烟囱终于不冒烟了。曾经热闹非凡的查岈山公社变得冷冷清清。那时,社员们才恍然大悟:能填饱肚子的只能是粮食。
于是,饿急了的查岈山社员们就挖空心思地寻找替代品:喂猪的糠,吃了;树皮,吃了;连鸟粪,也吃了。
1959年冬天的那场大雪,让本已饥肠辘辘的豫南百姓永生难忘。数十年难得一遇的大雪,把许多房子压塌了,也把整个豫南变成了孝服一样的颜色。
到了1960年夏天,信阳地区的大食堂普遍断炊,灾情最严重的村子80天没有一粒粮食,浮肿病洪水般蔓延,农民大量逃生。而信阳地委书记路宪文还在吆喝:“不是没有粮食,而是粮食很多,90%的人是思想问题。”他下令公安部门“限期消灭外流人员”,终于酿成震惊全国的“信阳事件”。
让人担忧的“新浮夸”
在村民的指点下,记者来到韩楼村当年那2.9亩小麦“卫星”的制造地。弯腰抓起一把普通又非同寻常的黄土,王姓村民说:“那时亩产顶多700斤就敢吹3821斤,现在亩产也就是1000斤左右。”小麦“卫星”事件的参与者钟青德、陈世俊、陈丙寅等,都已过世。被毛主席接见过的陈丙寅去世最晚,死于2006年。
但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今天的查岈山百姓依然为“新浮夸”所困扰。
“我家孩子在郑州读大学,家里穷就想报个贫困生,可学校一查,我们村竟是亿元村,就不批了。”韩楼村的李姓妇女挥舞着手臂向记者诉说。
说到亿元村,赵长玉发出了高亢的愤怨:“比较其他乡,查岈山也就一般化,比较过去,现在就是能吃饱了。”
“亿元村,那是前几年的事了。村里有些私营企业,算在了村里,就上报了亿元村,那也是不现实的,现在的查岈山已经走上求真务实的发展之路了。”遂平县委的一位干部这样告诉记者。
真是这样吗?记者了解到,查岈山乡乡长王建辉曾对媒体说,查岈山公社旧址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通过各种旅游推介活动,要让这些人文景点和国家4A级查岈山自然风景区互相映衬,提高美誉度。而对此,接待记者的查岈山乡办公室的孟主任,却似乎在极力回避着什么。
“查岈山公社是浮夸风的发源地,反面教材一个,展览馆也不收门票,赔钱啊,根本谈不上创造价值。”遂平县委的一位干部揭开了谜底。
翻开几经周折得到的《查岈山乡2006年工作总结及2007年工作计划》,记者看到了这样的文字:“进一步优化招商引资环境,进一步抓好回归工程,继续推行三分之一工作法,实施全民招商战略。”
全民招商?普通农民能招什么商?这口号般的文字中似乎又让人看见“假大空”的隐忧。
周家庄:至今延续着那个时期的模式
出租车司机没说谎话,周家庄果然整齐整洁。
楼房均为统一的大小,统一的样式,在统一的门楼两侧,茂盛的柿子树结满果实,大街上既看不见垃圾,也看不见鸡鸭鹅狗等动物。
在周家庄乡政府大门一侧,挂着“河北省晋州市周家庄农工商合作社”的牌子。
周家庄乡党委办公室主任王海涛和市政协原副主席现任周家庄特别顾问的刘国运,在挂满奖状和锦旗的会议室里,接待了记者。
百分之百的决定
翻阅资料得知,周家庄乡共有8个队,依然延续着人民公社时期的模式:在集体所有制下,一切听队长安排,集体劳动,分别记工分,年底分红,工人也如此。2005年,四队平均每个农业工值是35.5元,社员张顺全年出工340个,纯收入是11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