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它起着交流感情、传递信息的作用。它由语音、语法和词汇三个部分组成,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语言首先是有声音的,任何一种有声语言都离不开语音。正确的语音对流畅的读和写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所以学好语音是学好语言的基础。英语语音是整个英语教学的基础,对单词记忆、语法学习,尤其对强化口语及提高听力都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英语语音教学是整个教学发展的起点,语音是教学的第一关。但目前不少高校的英语语音教学仍然采用比较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一般局限于纯语音体系的范围内。教学重点是语音理论和语音知识的系统传授,特别注重单音素的精讲细练。结果是学习者对单个音素的掌握比较好,但是在日常交流、语言应用等方面,就立即显示了语音学习的缺陷。比如:流利性、语调的把握、意群停顿的把握,或者说话者言外之意的把握等方面。这些问题越来越受到教者与学者的关注,人们尝试语音教学的多元模式。
高师英语专业的学生身兼两种角色,不仅仅是在校的大学生,同时也是未来之师。他们语音基础的好坏并不只是关系到他们个人的学业问题,更将会影响着未来的学习者。因此,笔者认为,高师英语专业新生的英语语音教学是引领他们踏上专业之路的第一步,应该受到高度的重视。同时笔者认为,高师英语语音教学不能只是分割成独立的音素来对待,而更应当侧重于加强语感的整体教学。为此,笔者展开了一系列在语音教学中渗透语感培养的探究。
的本性是倾向于听,在语音教学中,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和获取知识的促进者,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方法,制定相应策略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听辨能力,为学生语感的形成做好铺垫。
3注意语境化(contextualization),培养语感
从字面意义看,语境是语言使用的情景场合,即语言的产生、演变或发展,或者进行信息传递、接收或加工,总是受到一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种制约因素就是语境。1923年人类学家马里诺夫斯基(B·Malinowski)第一个提出语境这一概念,他将语境分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情景语境指使用语言的一般环境,文化语境则指作为语言基本渊源的文化现实和人们的生活习惯。马里诺夫斯基认为,要理解情景意义,不仅要考虑话语环境,还要考虑社会的文化特征。在英语语音教学中,语境因素与语感能力的培养存在内在关联。
语音训练所使用的材料主题可以比较广泛,有些话题学生可能不是太熟悉,对于这一点,教师要有一个比较准确地了解,挑选一些融入生活的材料,让学生熟悉相关的背景知识,为他们下一步的模仿和朗读训练创造良好的百科知识库,以减少材料生成者和接收者之间的语境知识差异,营造微语言文化环境,使学生能把自己的认知语境和练习材料的明示信息结合起来,对作者的交际意图进行推理和思辨,形成一个思维网络,从而实现成功的交际。
由此可见,将语境因素引入语音教学,不只是单纯地在教学中增添一点什么东西,重要的是更新教学格局,以之改变学生的思维定势,即发现、创设和利用语境,帮助学生达到整体上认知,形成一个整体的认知环境。
4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差异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不了解交际对象的文化背景,势必会产生歧义,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人们常说的中式英语是指仿照中文的表达习惯和方法产生的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句式或表达法,其中就包括由于没有考虑到中西文化的差异而出现的貌似正确实则错误的表达。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我们就不能做到确切理解和正确表达思想。
在语音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注意对比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的文化差异。要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语言不但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而且在交际规则上也有很大的差异。总之,语感在英语语音教学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英语语音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文化渗透,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语感境界。
音表达的准确性,更关注学生的语音水平而非遣词造句的水平。
在统计分析中,以制约学生成绩的各种教学因素为自变量,以他们入学和一年级期末时语音测试成绩为因变量。为保证对比统计的效果和信度,调查中除了受试者的外语学习动机、个人努力程度、语言学习能力以及学习策略等个人因素未作处理外,在教师授课质量上采用同一教师授课,在语音授课时数上采用严格的等时授课,在测试题目上选取前后试题难度相同的试卷(试题顺序做了调整),在评分环节上采用绝对评分法对全部学生进行评分。为保证对全部受试者的公平一致,对测试的环境和条件也事先做了处理。为把评分小组的判分误差减至最小,还对每个学生的测试都做了现场录音。测试结果统计见表2。一系列渗透语感培养的语音教学实验之后,实验班学生的测试成绩比对照班学生的成绩明显有优势。在测试的过程中也可以看到,实验班学生在情景处理和对内容的现实把握能力上也更灵活,触觉更敏感,基本达到语音学习实用性的效果,更容易保证真实交际的成功。
总之,学生要掌握英语语音体系的特点、发音的规律和模式,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而要培养语感、提升语音水平,要求就更高了。因此,笔者认为,语音教学应避免过分对单个的音素,即音段音位进行孤立地操练,要把重点放在学生普遍薄弱的话语重音、节奏、语调等方面操练。要结合范文朗读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大声朗读模仿,体会各个音素的差异及语流中语音的变化来培养语感,通过创造语境和增强中西文化了解来促进语音学习,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高师英语专业的学生身兼两种角色,不仅仅是在校的大学生,同时也是未来之师。他们语音基础的好坏并不只是关系到他们个人的学业问题,更将会影响着未来的学习者。因此,笔者认为,高师英语专业新生的英语语音教学是引领他们踏上专业之路的第一步,应该受到高度的重视。同时笔者认为,高师英语语音教学不能只是分割成独立的音素来对待,而更应当侧重于加强语感的整体教学。为此,笔者展开了一系列在语音教学中渗透语感培养的探究。
的本性是倾向于听,在语音教学中,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和获取知识的促进者,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方法,制定相应策略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听辨能力,为学生语感的形成做好铺垫。
3注意语境化(contextualization),培养语感
从字面意义看,语境是语言使用的情景场合,即语言的产生、演变或发展,或者进行信息传递、接收或加工,总是受到一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种制约因素就是语境。1923年人类学家马里诺夫斯基(B·Malinowski)第一个提出语境这一概念,他将语境分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情景语境指使用语言的一般环境,文化语境则指作为语言基本渊源的文化现实和人们的生活习惯。马里诺夫斯基认为,要理解情景意义,不仅要考虑话语环境,还要考虑社会的文化特征。在英语语音教学中,语境因素与语感能力的培养存在内在关联。
语音训练所使用的材料主题可以比较广泛,有些话题学生可能不是太熟悉,对于这一点,教师要有一个比较准确地了解,挑选一些融入生活的材料,让学生熟悉相关的背景知识,为他们下一步的模仿和朗读训练创造良好的百科知识库,以减少材料生成者和接收者之间的语境知识差异,营造微语言文化环境,使学生能把自己的认知语境和练习材料的明示信息结合起来,对作者的交际意图进行推理和思辨,形成一个思维网络,从而实现成功的交际。
由此可见,将语境因素引入语音教学,不只是单纯地在教学中增添一点什么东西,重要的是更新教学格局,以之改变学生的思维定势,即发现、创设和利用语境,帮助学生达到整体上认知,形成一个整体的认知环境。
4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差异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不了解交际对象的文化背景,势必会产生歧义,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人们常说的中式英语是指仿照中文的表达习惯和方法产生的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句式或表达法,其中就包括由于没有考虑到中西文化的差异而出现的貌似正确实则错误的表达。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我们就不能做到确切理解和正确表达思想。
在语音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注意对比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的文化差异。要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语言不但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而且在交际规则上也有很大的差异。总之,语感在英语语音教学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英语语音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文化渗透,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语感境界。
音表达的准确性,更关注学生的语音水平而非遣词造句的水平。
在统计分析中,以制约学生成绩的各种教学因素为自变量,以他们入学和一年级期末时语音测试成绩为因变量。为保证对比统计的效果和信度,调查中除了受试者的外语学习动机、个人努力程度、语言学习能力以及学习策略等个人因素未作处理外,在教师授课质量上采用同一教师授课,在语音授课时数上采用严格的等时授课,在测试题目上选取前后试题难度相同的试卷(试题顺序做了调整),在评分环节上采用绝对评分法对全部学生进行评分。为保证对全部受试者的公平一致,对测试的环境和条件也事先做了处理。为把评分小组的判分误差减至最小,还对每个学生的测试都做了现场录音。测试结果统计见表2。一系列渗透语感培养的语音教学实验之后,实验班学生的测试成绩比对照班学生的成绩明显有优势。在测试的过程中也可以看到,实验班学生在情景处理和对内容的现实把握能力上也更灵活,触觉更敏感,基本达到语音学习实用性的效果,更容易保证真实交际的成功。
总之,学生要掌握英语语音体系的特点、发音的规律和模式,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而要培养语感、提升语音水平,要求就更高了。因此,笔者认为,语音教学应避免过分对单个的音素,即音段音位进行孤立地操练,要把重点放在学生普遍薄弱的话语重音、节奏、语调等方面操练。要结合范文朗读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大声朗读模仿,体会各个音素的差异及语流中语音的变化来培养语感,通过创造语境和增强中西文化了解来促进语音学习,才能做到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