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对《汉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部分的研读过程中,笔者在思考小学生的写作时,产生了关于小学写作策略性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通过以下方面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一、观察生活,积累素材;二、研读文本,掌握方法;三、阅读作品,丰富底蕴;四、开展活动,丰盈生活;五、赏识作文,激发兴趣。
关键词:小学汉语文 写作策略 思考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作文,关键在于调动学生的兴趣。在对《汉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部分的研读过程中,笔者在思考小学生的写作时,产生了关于小学写作策略性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通过以下方面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观察生活,积累素材
叶圣陶先生曾经这样阐述学生作文与生活的关系:“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丰富多彩的生活为学生提供了获得个性体验的可能,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观察,引导学生乐于观察、善于观察。社会生活、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美丽的大自然,学生投身其间,其乐无穷,如果让学生稍加留意,并随时将自己耳闻目睹的感到有趣的、印象深刻的东西以日记的形式记下来,日子久了,学生就获得了作文的很多材料。
二、研读文本,掌握方法
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可让学生在充分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学习作者怎样拟题、怎样选材、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怎样过渡照应的方法,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获取多方面的汉语文知识,培养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
如学习《桂林山水》第二、三自然段,作者运用对比手法、排比手法写出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特点后,可激发学生你能模仿作者的写作方法介绍你所去过的一个地方,表现出那个地方的突出特点吗?学生有了文章作范例,手里多了一个写作的拐棍,有写自己去过的西湖,有写黄山……
三、阅读作品,丰富底蕴
阅读能吸收许多好的思想,获得许多人生经验,不仅能调节学生的大脑,还成了学生思想、感情和内心感受的源泉。阅读其实是在和作者进行超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把文字转化成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呈现于自己的脑海,如身临其境,感受欢乐、痛苦、喜悦、悲伤……简直就是亲历了另一种浪漫奇异、惊心动魄的生活。
四、开展活动,丰盈生活
“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成长。”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学生丰盈生命、发展个性的必需天地。3月份读书节,6月份艺术节,9月份体育节,11月份科技节,已是我们小学生固定的节日。另外,各年级还根据本年级段的需要开展了相应的课外实践活动。每一次实践活动,每一个校园节,学生都有一次独特的体验,都有一次心灵的撞击流于笔端。
五、赏识作文,激发兴趣
批改作文,讲评作文,是作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工作。要多一些赏识,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的表达环境。教师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赏识孩子的习作,绝不会显得你水平低、缺乏鉴赏能力,而是恰恰显出了教者的智慧——学生毕竟是小孩子,语言的发展还没有完成,怎能用一个成人的水平去衡量呢?不要用成人的水平去对孩子的文字评头论足,多一份赏识,多一份理解,孩子就会多一份信心和兴趣,在宽松的气氛中,孩子也就会捧出更多、更有情趣、更精致的文字在你的面前。 有人说,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的内心世界却有着与成人完全不同的色彩。那是另一种艺术、另一种精彩,只要释放出来,便会以它炫目的美丽令人惊叹。作文教学时,有许多学生不喜欢作文,一说要写作文就愁眉苦脸。每次带学生外出参观、游览,学生都要问我回来写不写作文,如果说不写,他们就会歡呼雀跃、如释重负。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没的写”和“不会写”。虽说生活中有的是写作的素材,但学生不认识、不会观察,或视而不见,或感受不深,即使观察到了,有些感受也不知怎样去描述。老师出了作文题目,学生只得硬着头皮写,结果,写得不好,就逐渐失去了信心,对作文产生了恐惧心理和厌倦情绪,失去了作文积极性。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要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要由易到难地进行写作训练,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培养作文的兴趣。
六、为学生创设“说”的环境,从说到写
“说”是“想”的展现,而小学生的所“想”往往说不出来。怎样让学生尽情地把所“想”说出来?只有给学生创设“说”的环境,让他们通过交流,学会“说”。我曾以几幅表现秋天的油画为实物,在班里召开讨论会,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秋天的景物。通过讨论,大多数学生都能围绕画面来说,但说得不好。如“秋天到了,天气变凉了,树叶变黄了,一片一片叶子往下落”等,只是简单的模仿,没有把真实的想法说出来。听了这些后,我联系实际和画面引导学生:“秋天到了,到处是一片金黄,一阵微风拂过,林间的‘黄蝴蝶’自由飞舞起来……”接着又鼓励学生:你们想到了什么就说什么,只要开口就是进步。这样消除了学生的心理障碍,利用多样形式开展“说”的练习,使学生成为了“说”的主人。
七、进行片段练习
一篇完整的记叙文,一般都是由几个片断组成的。要写好事物的整体,先要学习写好事物的局部,这样有步骤地训练,对学生作文比较有利。因此要注意通过片断练习,分散难点,化整为零,指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学习。
片断练习需要由易到难有计划地安排。先写静物,因为静物易于观察。如写“一本书”、“一盆花”、“小小粉笔盒”等。然后写动作。动作有一瞬即逝的特点,比静物难写,要求学生必须细致观察、用心记忆。例如,写一位同学拿着扫帚、簸箕走进教室,把东西放好等一系列动作。再练习写人物的表情。经过以上由易到难的片断练习,学生对作文不发怵了,也能写得比较具体形象了。既能有的写,又知道怎样写,作文的积极性就越来越高了。
写作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指导,而指导不仅要讲写作技法和要求,还要通过我们实际的“读、说、写”相结合的教法,巧妙点拔,灵活多样,让他们实实在在地增强写作能力。同时要使学生觉得写作对他们来说就像呼吸般容易,平静令人感动,使他们在童年就能够深深地体会到童年的一切意义。
关键词:小学汉语文 写作策略 思考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作文,关键在于调动学生的兴趣。在对《汉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部分的研读过程中,笔者在思考小学生的写作时,产生了关于小学写作策略性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通过以下方面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观察生活,积累素材
叶圣陶先生曾经这样阐述学生作文与生活的关系:“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丰富多彩的生活为学生提供了获得个性体验的可能,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观察,引导学生乐于观察、善于观察。社会生活、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美丽的大自然,学生投身其间,其乐无穷,如果让学生稍加留意,并随时将自己耳闻目睹的感到有趣的、印象深刻的东西以日记的形式记下来,日子久了,学生就获得了作文的很多材料。
二、研读文本,掌握方法
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可让学生在充分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学习作者怎样拟题、怎样选材、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怎样过渡照应的方法,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获取多方面的汉语文知识,培养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
如学习《桂林山水》第二、三自然段,作者运用对比手法、排比手法写出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特点后,可激发学生你能模仿作者的写作方法介绍你所去过的一个地方,表现出那个地方的突出特点吗?学生有了文章作范例,手里多了一个写作的拐棍,有写自己去过的西湖,有写黄山……
三、阅读作品,丰富底蕴
阅读能吸收许多好的思想,获得许多人生经验,不仅能调节学生的大脑,还成了学生思想、感情和内心感受的源泉。阅读其实是在和作者进行超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把文字转化成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呈现于自己的脑海,如身临其境,感受欢乐、痛苦、喜悦、悲伤……简直就是亲历了另一种浪漫奇异、惊心动魄的生活。
四、开展活动,丰盈生活
“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成长。”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学生丰盈生命、发展个性的必需天地。3月份读书节,6月份艺术节,9月份体育节,11月份科技节,已是我们小学生固定的节日。另外,各年级还根据本年级段的需要开展了相应的课外实践活动。每一次实践活动,每一个校园节,学生都有一次独特的体验,都有一次心灵的撞击流于笔端。
五、赏识作文,激发兴趣
批改作文,讲评作文,是作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工作。要多一些赏识,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的表达环境。教师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赏识孩子的习作,绝不会显得你水平低、缺乏鉴赏能力,而是恰恰显出了教者的智慧——学生毕竟是小孩子,语言的发展还没有完成,怎能用一个成人的水平去衡量呢?不要用成人的水平去对孩子的文字评头论足,多一份赏识,多一份理解,孩子就会多一份信心和兴趣,在宽松的气氛中,孩子也就会捧出更多、更有情趣、更精致的文字在你的面前。 有人说,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的内心世界却有着与成人完全不同的色彩。那是另一种艺术、另一种精彩,只要释放出来,便会以它炫目的美丽令人惊叹。作文教学时,有许多学生不喜欢作文,一说要写作文就愁眉苦脸。每次带学生外出参观、游览,学生都要问我回来写不写作文,如果说不写,他们就会歡呼雀跃、如释重负。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没的写”和“不会写”。虽说生活中有的是写作的素材,但学生不认识、不会观察,或视而不见,或感受不深,即使观察到了,有些感受也不知怎样去描述。老师出了作文题目,学生只得硬着头皮写,结果,写得不好,就逐渐失去了信心,对作文产生了恐惧心理和厌倦情绪,失去了作文积极性。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要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要由易到难地进行写作训练,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培养作文的兴趣。
六、为学生创设“说”的环境,从说到写
“说”是“想”的展现,而小学生的所“想”往往说不出来。怎样让学生尽情地把所“想”说出来?只有给学生创设“说”的环境,让他们通过交流,学会“说”。我曾以几幅表现秋天的油画为实物,在班里召开讨论会,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秋天的景物。通过讨论,大多数学生都能围绕画面来说,但说得不好。如“秋天到了,天气变凉了,树叶变黄了,一片一片叶子往下落”等,只是简单的模仿,没有把真实的想法说出来。听了这些后,我联系实际和画面引导学生:“秋天到了,到处是一片金黄,一阵微风拂过,林间的‘黄蝴蝶’自由飞舞起来……”接着又鼓励学生:你们想到了什么就说什么,只要开口就是进步。这样消除了学生的心理障碍,利用多样形式开展“说”的练习,使学生成为了“说”的主人。
七、进行片段练习
一篇完整的记叙文,一般都是由几个片断组成的。要写好事物的整体,先要学习写好事物的局部,这样有步骤地训练,对学生作文比较有利。因此要注意通过片断练习,分散难点,化整为零,指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学习。
片断练习需要由易到难有计划地安排。先写静物,因为静物易于观察。如写“一本书”、“一盆花”、“小小粉笔盒”等。然后写动作。动作有一瞬即逝的特点,比静物难写,要求学生必须细致观察、用心记忆。例如,写一位同学拿着扫帚、簸箕走进教室,把东西放好等一系列动作。再练习写人物的表情。经过以上由易到难的片断练习,学生对作文不发怵了,也能写得比较具体形象了。既能有的写,又知道怎样写,作文的积极性就越来越高了。
写作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指导,而指导不仅要讲写作技法和要求,还要通过我们实际的“读、说、写”相结合的教法,巧妙点拔,灵活多样,让他们实实在在地增强写作能力。同时要使学生觉得写作对他们来说就像呼吸般容易,平静令人感动,使他们在童年就能够深深地体会到童年的一切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