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分析了农业科技创新的现实意义、目标要求和可行路径,提出了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的相关建议,以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实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关键词 农业供给侧改革;科技创新;粮食安全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8)23-0211-02
Abstract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arget requirement and feasible path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were analyzed. Som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on strengthening the innov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 as to promote agricultural supply side structural reform to obtain actual effect, safeguard national food security.
Key words Agricultural supply side reform;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Food security
2004年以來,我国粮食连续增产,农民持续较快增收,新农村建设进程不断加速,“三农”工作为社会经济稳定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新形势下长期以粗放式外延式发展积累的矛盾逐步显现,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是当前一个时期的改革方向[1]。粮食等大宗农产品库存大、粮食价格内外倒挂、资源环境压力升级,农业可持续发展受阻等问题尤为突出。只注重产出数量,忽略投入效率是这些问题的主要成因,破解这些问题必须从生产端、供给侧入手,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全面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率。笔者从分析科技创新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介绍科技创新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支点作用,提出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及重点工作。
1 科技创新为建设现代农业贡献显著
近年来,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做出了重要贡献。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 432元,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7.5%,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3%[2]。主要表现为以下3个方面。
1.1 科技创新提高农业单产产量,保障粮食安全 科技创新成果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对单位面积粮食产出率的提升。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04年以来,在耕地面积缩减的情况下,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粮食生产总量突破6.02亿t,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6 000亿kg以上,这主要得益于粮食单产的提升,新中国成立以来,依靠科技创新,作物新品种超过2万个,实现粮棉油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5%,推动农作物矮杆化、杂交化、优质化的3次跨越,我国粮食单产也从1949年的1 035 kg/hm.2提高到2016年的20 460 kg/hm.2。科技创新大幅度提升了粮食单产能力,在耕地资源日益紧缺的情况下,实现了粮食连年增产,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1.2 科技创新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一方面通过开展水盐监测、土壤改良技术、中低产田改良技术研究,提高了盐碱地、涝渍地、酸化土地的土地利用率,把黄淮海地区、南方红黄土壤区打造成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另一方面各种节本增效技术大面积推广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研究推广节种、节肥、节水、节药各种节本增效技术,取得一系列农药化肥减施技术,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统防统治,提高农业化肥功效,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有效地控制了农业资源投入不增加,生态环境不再恶化。
1.3 科技创新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增强国际竞争力 主要农作物特别是粮食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农业科技创新迈上新台阶,整体研发水平在发展中国家居领先地位[3]。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跨越发展,在农作物遗传发育与抗性机理等方面突破一批重大基础理论和方法,水稻株型发育等基础研究领跑国际同行。以转基因为代表的农业生物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数字农业、智能装备制造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为我国农业科技研究抢占制高点,提高国际竞争力做出了积极贡献。
2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破解发展瓶颈现实要求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为了破解农业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而从生产端和供给侧展开的综合配套改革。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内外环境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纵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各个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都是供给侧的问题。近些年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6 000亿kg以上,实现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但结构失衡、生产成本提升、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透支等问题突出。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2.1 从要素方面看,农业要素投入长期结构失衡 根据经济学基本原理,土地、劳动力、生产资料、资本、科技的投入结构比例决定经济增长方式。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增长一直依靠劳动力、生产资料、资本的高投而带来的粗放型增长,而这种增长方式难以持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2.2 从生产层面看,农业产业链体系竞争力不强 当前我国部分农产品结构不优,农产品主导产业不强[4],突出表现为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农产品竞争力不足导致的,原因就是没有形成一个有竞争力的产业链体系。农业产业链体系包括产前、产中、产后3个阶段,农业科技创新、生产、加工、流通是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解决供给侧的问题要注重挖掘需求测的潜力。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互为供给和需求侧,科技创新的成果最终要应用到生产环节、生产的产品是加工环节的供给。要充分激活生产主体活力、延长产业链条,促进纵横的多层次产业融合,不断优化农业生产、经营和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水平。 3 科技创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分析
3.1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以科技创新为起点 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必须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具备农业绿色发展的理念。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包括转变发展理念、转变生产方式、优化生产要素、突出科技创新等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同步发展,以绿色发展为导向,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是唯一选择。一是以保护耕地和淡水为目标,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提升全国耕地质量等级和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着力解决农业资源紧缺问题。二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重点研发推行清洁化减量化技术[5]。推广化肥、农药减施技术,推广畜禽粪污、秸秆、农膜资源化利用技术,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发展推广高效缓控释肥、生物有机肥、加大全程农药减量控害技术研究集成推广。大力发展推广农村沼气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秸秆还田技术、循环农业技术等绿色生产技术,降低农业资源消耗,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3.2 补齐短板必须以科技创新为支撑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就是要补齐农业生产短板,保障农业平稳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农业还存在基础设施薄弱、技术装备落后、人力资源匮乏等问题。补齐短板要以提升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为着力点,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要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力争建成3 333.33万hm.2以上旱能灌、涝能排旱涝保收的高产稳产农田。补齐农业物质技术条件短板,要加大种业等基础性重大农业科技的联合攻关,加快健全农业生产装备技术体系,大力发展农业种养业新技术和适宜装备,力争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6%以上。补齐农村人力资源短板,进一步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力度,打造一支爱农业、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6]。同时加速农业机械化进程,结合不同作物品种、不同地区地质地形加大农业机械科研开发力度,进一步提升机械化率,弥补人力资源短缺的问题。
3.3 降低生产成本必须以科技创新为依托 随着农业劳动力成本迅速上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攀升,土地流转成本不断提升,农业的比较效益愈加降低,必须依靠科技创新突破成本限制,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农业竞争力。当今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远远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美国农业科技进步率高达80%[7]。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数据,美国农业劳动力经营耕地面积60.9 hm.2,日本为1.9 hm.2,韩国为0.8 hm.2,我国仅为0.4 hm.2。农业劳动力成本迅速上涨,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价格增长明显。必须加强农业机械设备科技创新,提高机械化利用率,降低人力资源成本,提高劳动效率。依靠科技创新,发展节水滴灌农业技术、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统防统治工程,提高水、农药、化肥的利用率,最大限度降低生产成本的“地板”。
4 调整科技创新方向相关建议
实现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不但要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市场机制,健全农业科技創新体系等[8],同时要注意调整科技创新方向,提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
4.1 加快发展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目标的技术创新 发展绿色农业,必须有一大批绿色环保的科学技术作为保障。要全面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任务,必须以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撑,研发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培育抗旱节水农作物新品种、研究农作物精准灌溉技术、农田水资源保蓄重点开展农药化肥减施技术研究,研发新型高效的肥料、高效农药及相关施肥施药器械,提高农药化肥功效和使用效率。研究秸秆和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技术,促进畜禽粪便高效安全利用。研发适应不同区域、不同农作物的可降解地膜,以及满足农民需要的残膜回收机具,最大限度地降低地膜使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4.2 加快发展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标的技术创新 加快农业信息化、机械化科技创新,切实提高劳动生产率。重点开展农机设备技术创新,信息技术创新。重点研究农业物联网技术、农业大数据云平台计算技术、农业大数据可视化技术,开发农业精准作业技术与装备,提升信息化水平。以全程机械化为目标,重点研发大宗粮食和优势经济作物农机成套化装备研发力度,进一步提高机种机收机械化率。突破油菜、棉花、甘蔗等机收存在的瓶颈,切实降低这些作物的人工成本。加大农产品深加工装备研发力度,提高加工环节设备的生产效率。
4.3 加快发展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的技术创新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管出来”的,也是“种出来”的。重点开展土壤污染防治技术研究,针对中轻度污染的耕地开展安全生产技术研究,针对重度污染耕地开展修复技术研究,提高耕地质量,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动物病理学、疫病等研究,加强生物疫苗、兽药、农药等产品的技术创新,保障畜禽养殖安全。强化农产品质量检测、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管理、农产品溯源等技术研究,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国民餐桌安全。
参考文献
[1]陈锡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个重大问题[J].农业工程技术,2016(15):38-42.
[2] 韩长赋.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开好局起好步[N].农民日报,2018-04-10(001).
[3] 韩长赋.坚定不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J].吉林农业,2015(2):16-17.
[4] 凌利.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18(11):61-62.
[5] 李高.对转变现代农业发展方式的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8(8):8-9.
[6] 杭大鹏.2016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7:2-3.
[7] 管宏友.国外农业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及其启示[J].商,2015(28):281.
[8] 张晓静.国外农业科技创新经验对中国的借鉴与启示[J].南方农业,2016,10(36):69-73.
关键词 农业供给侧改革;科技创新;粮食安全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8)23-0211-02
Abstract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arget requirement and feasible path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were analyzed. Som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on strengthening the innov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 as to promote agricultural supply side structural reform to obtain actual effect, safeguard national food security.
Key words Agricultural supply side reform;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Food security
2004年以來,我国粮食连续增产,农民持续较快增收,新农村建设进程不断加速,“三农”工作为社会经济稳定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新形势下长期以粗放式外延式发展积累的矛盾逐步显现,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是当前一个时期的改革方向[1]。粮食等大宗农产品库存大、粮食价格内外倒挂、资源环境压力升级,农业可持续发展受阻等问题尤为突出。只注重产出数量,忽略投入效率是这些问题的主要成因,破解这些问题必须从生产端、供给侧入手,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全面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率。笔者从分析科技创新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介绍科技创新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支点作用,提出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及重点工作。
1 科技创新为建设现代农业贡献显著
近年来,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做出了重要贡献。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 432元,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7.5%,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3%[2]。主要表现为以下3个方面。
1.1 科技创新提高农业单产产量,保障粮食安全 科技创新成果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对单位面积粮食产出率的提升。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04年以来,在耕地面积缩减的情况下,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粮食生产总量突破6.02亿t,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6 000亿kg以上,这主要得益于粮食单产的提升,新中国成立以来,依靠科技创新,作物新品种超过2万个,实现粮棉油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5%,推动农作物矮杆化、杂交化、优质化的3次跨越,我国粮食单产也从1949年的1 035 kg/hm.2提高到2016年的20 460 kg/hm.2。科技创新大幅度提升了粮食单产能力,在耕地资源日益紧缺的情况下,实现了粮食连年增产,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1.2 科技创新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一方面通过开展水盐监测、土壤改良技术、中低产田改良技术研究,提高了盐碱地、涝渍地、酸化土地的土地利用率,把黄淮海地区、南方红黄土壤区打造成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另一方面各种节本增效技术大面积推广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研究推广节种、节肥、节水、节药各种节本增效技术,取得一系列农药化肥减施技术,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统防统治,提高农业化肥功效,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有效地控制了农业资源投入不增加,生态环境不再恶化。
1.3 科技创新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增强国际竞争力 主要农作物特别是粮食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农业科技创新迈上新台阶,整体研发水平在发展中国家居领先地位[3]。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跨越发展,在农作物遗传发育与抗性机理等方面突破一批重大基础理论和方法,水稻株型发育等基础研究领跑国际同行。以转基因为代表的农业生物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数字农业、智能装备制造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为我国农业科技研究抢占制高点,提高国际竞争力做出了积极贡献。
2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破解发展瓶颈现实要求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为了破解农业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而从生产端和供给侧展开的综合配套改革。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内外环境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纵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各个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都是供给侧的问题。近些年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6 000亿kg以上,实现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但结构失衡、生产成本提升、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透支等问题突出。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2.1 从要素方面看,农业要素投入长期结构失衡 根据经济学基本原理,土地、劳动力、生产资料、资本、科技的投入结构比例决定经济增长方式。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增长一直依靠劳动力、生产资料、资本的高投而带来的粗放型增长,而这种增长方式难以持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2.2 从生产层面看,农业产业链体系竞争力不强 当前我国部分农产品结构不优,农产品主导产业不强[4],突出表现为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农产品竞争力不足导致的,原因就是没有形成一个有竞争力的产业链体系。农业产业链体系包括产前、产中、产后3个阶段,农业科技创新、生产、加工、流通是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解决供给侧的问题要注重挖掘需求测的潜力。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互为供给和需求侧,科技创新的成果最终要应用到生产环节、生产的产品是加工环节的供给。要充分激活生产主体活力、延长产业链条,促进纵横的多层次产业融合,不断优化农业生产、经营和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水平。 3 科技创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分析
3.1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以科技创新为起点 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必须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具备农业绿色发展的理念。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包括转变发展理念、转变生产方式、优化生产要素、突出科技创新等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同步发展,以绿色发展为导向,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是唯一选择。一是以保护耕地和淡水为目标,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提升全国耕地质量等级和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着力解决农业资源紧缺问题。二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重点研发推行清洁化减量化技术[5]。推广化肥、农药减施技术,推广畜禽粪污、秸秆、农膜资源化利用技术,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发展推广高效缓控释肥、生物有机肥、加大全程农药减量控害技术研究集成推广。大力发展推广农村沼气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秸秆还田技术、循环农业技术等绿色生产技术,降低农业资源消耗,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3.2 补齐短板必须以科技创新为支撑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就是要补齐农业生产短板,保障农业平稳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农业还存在基础设施薄弱、技术装备落后、人力资源匮乏等问题。补齐短板要以提升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为着力点,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要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力争建成3 333.33万hm.2以上旱能灌、涝能排旱涝保收的高产稳产农田。补齐农业物质技术条件短板,要加大种业等基础性重大农业科技的联合攻关,加快健全农业生产装备技术体系,大力发展农业种养业新技术和适宜装备,力争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6%以上。补齐农村人力资源短板,进一步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力度,打造一支爱农业、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6]。同时加速农业机械化进程,结合不同作物品种、不同地区地质地形加大农业机械科研开发力度,进一步提升机械化率,弥补人力资源短缺的问题。
3.3 降低生产成本必须以科技创新为依托 随着农业劳动力成本迅速上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攀升,土地流转成本不断提升,农业的比较效益愈加降低,必须依靠科技创新突破成本限制,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农业竞争力。当今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远远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美国农业科技进步率高达80%[7]。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数据,美国农业劳动力经营耕地面积60.9 hm.2,日本为1.9 hm.2,韩国为0.8 hm.2,我国仅为0.4 hm.2。农业劳动力成本迅速上涨,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价格增长明显。必须加强农业机械设备科技创新,提高机械化利用率,降低人力资源成本,提高劳动效率。依靠科技创新,发展节水滴灌农业技术、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统防统治工程,提高水、农药、化肥的利用率,最大限度降低生产成本的“地板”。
4 调整科技创新方向相关建议
实现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不但要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市场机制,健全农业科技創新体系等[8],同时要注意调整科技创新方向,提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
4.1 加快发展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目标的技术创新 发展绿色农业,必须有一大批绿色环保的科学技术作为保障。要全面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任务,必须以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撑,研发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培育抗旱节水农作物新品种、研究农作物精准灌溉技术、农田水资源保蓄重点开展农药化肥减施技术研究,研发新型高效的肥料、高效农药及相关施肥施药器械,提高农药化肥功效和使用效率。研究秸秆和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技术,促进畜禽粪便高效安全利用。研发适应不同区域、不同农作物的可降解地膜,以及满足农民需要的残膜回收机具,最大限度地降低地膜使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4.2 加快发展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标的技术创新 加快农业信息化、机械化科技创新,切实提高劳动生产率。重点开展农机设备技术创新,信息技术创新。重点研究农业物联网技术、农业大数据云平台计算技术、农业大数据可视化技术,开发农业精准作业技术与装备,提升信息化水平。以全程机械化为目标,重点研发大宗粮食和优势经济作物农机成套化装备研发力度,进一步提高机种机收机械化率。突破油菜、棉花、甘蔗等机收存在的瓶颈,切实降低这些作物的人工成本。加大农产品深加工装备研发力度,提高加工环节设备的生产效率。
4.3 加快发展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的技术创新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管出来”的,也是“种出来”的。重点开展土壤污染防治技术研究,针对中轻度污染的耕地开展安全生产技术研究,针对重度污染耕地开展修复技术研究,提高耕地质量,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动物病理学、疫病等研究,加强生物疫苗、兽药、农药等产品的技术创新,保障畜禽养殖安全。强化农产品质量检测、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管理、农产品溯源等技术研究,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国民餐桌安全。
参考文献
[1]陈锡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个重大问题[J].农业工程技术,2016(15):38-42.
[2] 韩长赋.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开好局起好步[N].农民日报,2018-04-10(001).
[3] 韩长赋.坚定不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J].吉林农业,2015(2):16-17.
[4] 凌利.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18(11):61-62.
[5] 李高.对转变现代农业发展方式的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8(8):8-9.
[6] 杭大鹏.2016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7:2-3.
[7] 管宏友.国外农业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及其启示[J].商,2015(28):281.
[8] 张晓静.国外农业科技创新经验对中国的借鉴与启示[J].南方农业,2016,10(36):6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