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数字化校园的应用绩效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y38743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前一阶段信息化基础建设,很多学校完成了校园网的建设,应用系统也逐步完善,信息化环境得到了长足发展,推动了教育思想和教学手段的变革,加快了教育信息化的步伐。但在这一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理念落后,应用层次偏低,缺乏统一的规范,应用环境、教学管理和质量评价跟不上等等,使得投入与实际功效不符。
  绩效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一种手段和方法。我们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时引入绩效更多的是寻求一种获得理想成果的方法,致力于寻找低成本、高效益和高效率的行为方式。在数字化校园应用中,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的数字化经验是一个逐步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教育信息化的理念不可能迅速成为所有人的共识,则更像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过程;在资源建设中有效资源不断积淀,无效资源得到过滤;应用过程中的数据和信息的存储、分类、重新组织、深入挖掘也都需要绩效手段的引入;教师和学生成长过程的记录、评价也蕴含着绩效的思想。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我们参考相关指标体系,尝试从应用层面出发,归纳整理出一些提升数字化校园应用绩效的具体方法和建议。
  
  一、重视和引入CIO机制
  
  扬州市数字化校园评估细则中明确提出:“设立教育技术中心,可以与教务处平级,统筹全校信息化建设,有明确的职责规范,能正常开展工作。”目前,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中由于各校领导的观念不同,对于信息化、数字化的理解也不尽相同,造成了学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另外,虽然一些领导对于信息化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但是由于其缺乏专业知识而易导致决策失误。
  在学校决策层引入CIO(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首席信息官体制,已成为很多学校的共识。校园CIO负责全面主管校园信息化工作,不仅要对学校的政策和管理关系施加影响,还必须结合学校的发展规划,从战略的高度去审视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从全局和整体的视角来理解社会和市场的变化趋势,有计划地落实和协调开发、管理、应用三者之间的需求。中小学若能将校园CIO机制有效地纳入到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将利于学校及时做出正确的专业决策。在信息化建设进入组织化、制度化过程中,校园CIO的设立将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二、注重良性可持续发展
  
  1.淘汰能力弱、操作烦琐的应用系统
  学校的应用系统来源广泛,有的软件系统开发时间较早,理念陈旧,使用的是几年前的技术,有的在操作上没有人性化操作的考虑,使用烦琐,不适合广泛推广,有些软件的开发商已经无法联系,更谈不上升级维护,有些学校自主开发的软件,因核心开发人员的离职而陷入被动。出现这些情况的学校可以考虑在适当时候对原有系统予以淘汰,选择一些更有生命力的应用系统。
  2.由完全自主开发转向商业软件产品或通用系统
  数字化校园建设初期,市场上符合学校需要的商业软件产品较少,许多学校走的是自主开发、自我创新之路,软件的开发有着自身的特点。实践表明,多数学校开发的软件没有达到推广的水平,普遍存在着诸如系统稳定性差、缺乏安全保障、升级困难、技术落后等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信息化领域凸显巨大的市场前景。一些有一定开发能力的公司通过与学校、与教育主管部门的协作,开发了一大批有着一定教育理念、稳定性强、安全性高、实用性好的应用系统,受到学校的欢迎。对于一些资金充裕、规模较大、应用复杂的学校可以考虑采购这些成熟的系统。而对于一些应用较为简单的中小规模学校可以考虑采用一些通用系统,这些软件产品部署简单,使用方便、灵活,具有很大的弹性。学校既可以用来制作网站发布信息,也可以适当调整,用在内网平台,作为内部办公、信息发布、资源管理等的载体。对于一些资金紧张的学校可以先使用免费版(Access版),条件成熟再升级为正式版。
  3.注重开放式软件系统实用性的发挥
  在数字化校园软件系统的选用中,有一种开放式系统不应被忽视。网络硬盘和Moodle就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软件。以Moodle为例,它可以方便、有效地开发网络校本课程,可以用于在一个学校、一个地区开展网上教研,还可以用以开展网络校本课程的教学。近几年来,类似这样免费的、开放式的教育教学软件系统不断地涌现。纵观这些开放式系统,它们多以最新的教育技术理论为支撑,使用的技术也较为先进,非常符合当前新课程的需要,具有很高的推广使用价值。
  4.深入挖掘传统应用系统功能
  在考虑整体解决方案的同时,我们不应忽视传统应用系统的功能发掘。FTP是我们日常使用较多的网络功能,它架设简单,使用方便,但对于个人用户而言,FTP的用户管理不够透明。经过二次开发,能够将FTP的用户管理通过网络数据库来调用,在网页上实现用户信息的自管理功能。我们赋予它一个新潮的名称——网络优盘。实践表明,这一小小的调整,使FTP这样一个传统的应用焕发了新的活力。
  电子邮件对于中小学校而言架设成本较高,传统观念中的应用也较为单一。但随着一些功能较强的免费电子邮件系统的出现,例如Gmail,我们完全可以考虑利用这些系统的新功能,将之整合到我们的数字化校园中来,为我所用。其他如传统的BBS和QQ群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进一步挖掘的潜能。
  5.及时捕捉新兴技术的潜在活力——移动教育
  新兴的信息技术层出不穷,在这些新技术中有很多将对未来的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面向浏览器的移动终端应用平台的推广(如笔记本电脑、手机、PDA、智能电话),移动设备、标记语言、通信协议等相互通用标准的制定以及语音技术、定位技术、数据安全技术的解决,基于互联网的移动教育应用将有极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资源库建设需要理性回归
  
  1.重视校本资源建设
  资源库建设的核心是校本资源的建设,特别是特级教师和高级教师的精彩课堂实录,一线教师原创的教案、课件、试卷以及老教师的教学经验等。将这些内容经过一定的加工整理,有效地保存在资源库中,以备教师调用。
  2.共享是丰富资源的重要手段
  现在校园网资源库的种类一般有国家级教育资源库、地区级教育资源库、厂商开发的资源库、学校自建的资源库、教育组织联盟的资源库等。各类资源库都有各自的特点,既有优点也有不足。如何丰富我们的资源,共享是一个重要手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取长补短、协作开发,才能用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才能有效节约人力资源而避免重复建设。
  3.由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
  资源库中的资源应是教师实践的产物,而不是公司闭门造车的结果。我们往往遇到这样的情况:资源库中的内容千千万,实际使用的时候却找不到合适的资源。这就迫使我们不得不从注重数量的积累向注重质量转变。首先,资源的组织要人性化,对使用频率高的资源加以分析,重点推荐。其次,增强可用性,以校本资源为主,注重自主创新;畅通校企合作渠道,把学校的教育理念与实际需要传递给企业,使企业根据需要生产,避免不配套的尴尬。再次,拓宽资源来源的渠道,资源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资源本身也应不断更新以适应发展的需要。这就注定资源来源渠道的多样化,诸如校本开发、购买商业化产品、网络下载、数字期刊网获取等等。只要对教学有帮助的资源都可以进入我们的视野,拿来为我所用。
  
  四、重视学生的应用
  
  1.优化学习平台
  多从学生角度思考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关心什么、以什么方式呈现、采取什么策略来学习和研究。优化设计出适合学生使用的平台和栏目,如研究性学习课堂、问题式探索空间、协作学习平台、优秀作品展、问题讨论、经验交流等等。
  2.为网络化的学习活动提供空间和时间
  网络化的学习需要一定的空间和时间,校长要有魄力积极开展基于数字化校园的素质教育,让学生在一种宽松的环境中开展各种学习活动——因为没有学生参与的数字化校园是不完整的。
  3.激发学生热情的同时加以正确引导
  引导学生文明上网,培养他们正确的网络道德观,我们需要向学生普及网络道德知识,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屏蔽不良信息,给学生营造绿色上网空间。
  
  五、强化教师培训
  
  1.强调现代教育信息化理论的培训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创新的教学行为来自创新的教学理念。用教育技术的最新理念武装头脑的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网络教学思想,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创设师生互动、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理想教学过程。
  2.培训内容结合数字化校园特点——白皮书
  数字化校园系统有复杂的结构和应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熟悉校园网各应用系统的功能和操作,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白皮书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在数字化校园应用培训前,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系统特点组织编写“数字化校园应用白皮书”,将本校数字化校园的各项应用、使用帮助、管理规范和注意事项有条理地组织起来,编印成册分发给教师和相关人员。应用系统复杂的学校还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分类编写相关的白皮书,如教师使用白皮书、教务人员使用白皮书、后勤人员使用白皮书等等。
  3.培训形式多样化、网络化,突出重点
  数字化校园的应用培训应多样化,邀请专家讲课,组织外出参观,开展多样的交流活动,但更多的应是充分利用基于网络的开放式培训平台(例如,利用Moodle搭建的教研平台),在培训的同时让参与培训的教师切身体会到网络教学的优点,体验到网络教学的各组成部分,亲身参与到网络教学中来,消除他们的疑虑,建立他们的信心,学会一定的技术手段。
  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曾将数字化校园诠释成是一个实用概念,可以从硬件、应用服务与文化三个层次加以解释,三者形成一种递进的关系。我们现在常常看到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等都是第一个层次的建设,更多的问题和困惑源自于第二个层次,而校园的信息化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长期的社会建构使信息化成为校园的一种生存状态。从教育信息化投入效益的角度来思考,数字化校园的概念只有逐步从物理层转移到服务应用层,才能最终形成校园的信息化文化。
  
  参考文献
  [1]陈金华.中小学校园网应用效果的评测工具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5)
  [2]刘党生.与祝智庭教授重释“数字化校园”[J].信息技术教育. 2006,(4)
  [3]孙小权,韩伟力.WebServices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应用[J].教育信息化.2005,(7)
  [4]祝智庭.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改革[J].教育技术通讯.2001,(5)
  [5]黄达武.北京大学数字化校园的现状和思考[J].高等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研讨会,中国珠海,2002,(5)
  [6]傅德荣.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内容与意义[J].教育技术通讯.2000,(7)
  [7]刘艳.如何提高校园网的使用效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 (4)
其他文献
重点对车载设备雷达较为复杂繁琐动态标定方法进行优化深入研究,从理论分析到现场试验测试,研究并形成车载测速多普勒雷达静态标定的优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