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即有声阅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传递情感,获得思想熏陶。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可见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智障学生由于大脑受损,听觉分化功能差,语言发生晚,再加上识记缓慢、保持差、再现不完整,导致他们在听、说、读、写等各个方面的能力都滞后于同龄正常学生。所以在培智语文教学中,通过开展朗读训练,帮助智障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在所教班级进行研究,希望总结出一些教学经验,为智障学生的朗读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高年级智障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的实践
(一) 语音训练
朗读最基础的要求是正确,即用普通话读准字音,不读错字,不添字,不漏字,不重复字句。基于我班学生的实际,他们普遍言语发展较好,具备正确朗读的基础,但在多音字和各种音变的朗读上存在问题,B类学生还存在添字、漏字现象。因此,我主要加强学生的读词训练,对B类学生要求他们指读。
多音字的朗读对智障学生来说是一个困难,由于识字量有限,相应的积累较少,他们往往不能够意识到遇到了多音字,或者正好张冠李戴。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请他们积累文章中出现的多音字,在积累本上以注音和组词的形式呈现。对于A类学生,要求他们根据语言环境,通过词意来确定读音;B类学生,强调他们能够记住几个固定词语的发音,反复练习,熟记在心。各种音变对于智障学生更为困难,考虑到智障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我主要强调了轻声和儿化。我请学生积累下学过课文中出现的轻声字,以词组的形式在积累本中呈现。当积累到一定数量时,将这些词组全部放在一起,让学生自己去找规律。例如“玫瑰”、“骆驼”、“棉花”这些出现在课文中的词组,它们的第二字都读轻声。通过这样的总结归纳,学生对轻声字有了更多的认识和积累,反复练习,逐渐掌握。儿化的问题是我班学生至今没有解决的问题,由于南方语系中没有儿化,智障学生对儿化非常陌生,很难掌握。我曾经请学校专业的语训教师对学生进行儿化的训练,但效果并不明显,有一半学生没有办法发出儿化音。考虑到智障学生的实际和需要,在朗读中如果学生可以正确发出儿化音,我马上给予表扬;而有些实在没有办法发音的学生,只要他知道这个是儿化也即达到了要求。
(二) 语调训练
语调的抑扬顿挫直接影响着感情的表达,学生能用合适的语调朗读课文,意味着他们对课文内容有了相当的理解。一般来说,高兴激动时用高昂的语调,悲伤难过时用低沉的语调。而对于智障学生来说,他们往往存在理解障碍,对文章内容较难把握,这样的语调训练不仅有助于他们正确表达,而且可以帮助他们理解。
语调训练中,重音训练和根据不同标点读出不同语调是基础的两环。我是结合重音符号的使用进行重音训练的。一篇课文,在课前预习中先请学生自己标出重音符号,在课上通过听录音或教师范读、自己进行一定的修改,最后由教师在重点段落统一标出。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可以更准确地找出重音,而课上教师就可以更多地指导重音的朗读方法。对于我班学生来说,他们掌握的表达主要有“,。!?”。带有逗号、句号的句子,语调稳定。问号的句子,句末一般读升调。而感叹号句末一般读降调。这些规律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巧,更好地学会朗读。
(三) 节奏训练
我班学生在低年级阶段就很重视朗读的节奏训练,在读儿歌、童谣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往往伴随音乐一起打节拍,或拍手,或跺脚,学生有了一定的节奏感。到了中、高年级课文教学时,我主要强调学生学会划出停顿符号“/”。一开始是从简单的句子入手,例如:我/是/学生。然后逐渐提高句子的难度,让他们逐渐学会标出停顿符号,掌握句子的节奏。对于A类学生,之后可以慢慢撤掉停顿符号的辅助,但对B类学生来说,重点段落一直要求他们标出停顿。
语速的调整也是节奏训练的一个方面。一般情况下,描写突发情况或危险情况的句子,读得快一些、急促些。例如学习课文《孩子的眼睛》时,面对即将到来的大海啸,孩子和妈妈一起救人的那一段,通过教师范读和引导,要求学生读快,要读出紧张的气氛。表示悲伤,或者朗读年级较大的人的话语时,读得要慢,要低沉些。在学习《会走路的植物》一文时,当沙漠植物讨论出自己无法离开沙漠的结论时,都很难过,陷入一片沉默,这时就要放慢语速,语调也要低沉下来。
(四) 情感训练
智障学生的情感体验匮乏,情感训练是朗读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有些文章让B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非常困难。因此在教学中,对于B类学生的朗读目标一般订为正确、流利地朗读,而A类学生,是有针对性地指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在课堂教学中,我会针对课文内容的不同,把握住文章朗读的侧重点。比如,在指导卢同学朗读《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就抓住文中“啊”的读法,对卢同学进行音变、气声的训练。通过指导与纠正,让他较好地掌握了本篇课文的朗读技巧,把文中语言的音乐美、节奏美朗读出来,极大地提高了朗读的质量。
二、高年级智障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的注意点
(一) 形式多样
智障学生缺乏感知的欲望和对事物感知的积极性,表现出对任何事物都没有浓厚而持久的兴趣。在朗读时教师就要采取多种形式,增加朗读的趣味性,使朗读不再是无目的、低水平的重复。
1. 配乐朗读。根据朗读的内容播放相应的音乐,帮助学生更好地朗读。如在教学《家乡好地方》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朗读好描写家乡美景的两段课文,我配上用笛声吹出的音乐。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学生争先恐后地进行朗读,不仅读出了感情,而且还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2. 配音。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制作课件或事先准备好课文所需的录像带。教师在指导朗读课文后,关掉课件或录像带中的声音,只出现画面,让学生给画面配音。这不仅能引导学生读出课文所抒之情,还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 角色表演。角色表演可以利用布袋木偶进行表演,也可以让学生戴上头饰进行角色扮演。在教学《狐狸和乌鸦》时,我制作了狐狸、乌鸦两个头饰,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都争着扮演角色。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表现欲十分强烈,朗读时都能读得有声有色。
(二) 充满趣味
让生活成为阅读的源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巧妙地建立学生的生活与文本之间的联系是激活学生阅读兴趣的关键一环。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有所理解,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教学《不喝水的考拉》时,针对智障学生课外阅读贫乏、缺乏相关知识积累的问题,我在第二课时播放了纪录片《考拉的故事》,效果非常好,学生很有兴趣,不时提问,大家相互解答,积累了相关知识。这使得在第三课时进入课文学习时,大家有了背景知识的积累,对这种生活在遥远的大洋彼岸的可爱小动物非常感兴趣,读起文章来兴趣盎然。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好地抓住这些辅助资源,激发学生的兴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读与生活相联系,阅读与生活相结合,才能不断提高语文能力,不断增进语文素养。
(三) 弹性要求
朗读并不是简单的一项口头活动,而是来自心灵的活动。作为教师,不应以大众化的模式去要求智障学生,只要他们内心处于与文学的交流状态,就应支持他们的朗读方式。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喜欢画画,愿意用图画来表达他们的思想。我鼓励学生在阅读时可以拿起彩笔,把自己在阅读中想到的画到本子上,充分享受阅读的快乐。学生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形象的图画过程,往往就是一个对阅读内容回顾、加工的过程,等他把这幅画完成,也就把自己在阅读中的收获表现出来了。例如:阅读《春天来了》这篇文章,大多数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画出了心目中的春天:有的画着绿色的田野,田野上点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有的画着冰雪融化的小河,河边是粉红的桃树……透过这一幅幅彩色的画面,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阅读中的收获是不一样的。虽然有的学生没有办法把文章读得声情并茂,但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读”懂了课文,感悟到了美。
(四) 及时反馈
教学中的反馈和强化对智障学生具有特殊的意义。由于智障学生自身的障碍,他们往往存在感知觉缺陷,情感体验匮乏,思维发展缓慢,甚至到一定阶段出现退化的现象。因此在教学中,对于智障学生的每一个问题要做到及时反馈、及时强化。一位学生在朗读中经常读错某一个字,那么教师就要及时打断纠正,而当他一旦读正确一次时,要不吝惜地表扬鼓励,达到强化的目的。
(五) 立足实用
对于智障学生而言,朗读训练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指导学生的日常交流。如何用正确的语音、语调、语气表达自己的情感,如何领会对方表达的要点都是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因此在智障学生朗读训练中,文章的选择要有一定的倾向性。那些跟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有大量人物对话的文章可以作为朗读训练的重点篇目。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可以体会到当事人的心情,而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学生用口语、肢体语言体验正确表达,领会对方的意思,进而可以迁移到类似的生活情境中,学会正确、恰当地沟通交流。而对于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不够紧密,段落文字较多的文章,可以不作为朗读训练的重点。
朗读教学是智障学校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基础训练,是发展语言和思维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学生感受、理解教材和获得良好的语感并陶冶情感的重要途径。阅读是一种生活,是一种自由的生活、精神的生活、智慧的生活。人们正是在自由愉快的阅读中享受着精神的生活。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追求阅读的个性化、多元化,使学生如珍惜生命般热爱读书,渴望读书,如品味人生般体验阅读,享受阅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爱读、乐读、会读书。
一、高年级智障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的实践
(一) 语音训练
朗读最基础的要求是正确,即用普通话读准字音,不读错字,不添字,不漏字,不重复字句。基于我班学生的实际,他们普遍言语发展较好,具备正确朗读的基础,但在多音字和各种音变的朗读上存在问题,B类学生还存在添字、漏字现象。因此,我主要加强学生的读词训练,对B类学生要求他们指读。
多音字的朗读对智障学生来说是一个困难,由于识字量有限,相应的积累较少,他们往往不能够意识到遇到了多音字,或者正好张冠李戴。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请他们积累文章中出现的多音字,在积累本上以注音和组词的形式呈现。对于A类学生,要求他们根据语言环境,通过词意来确定读音;B类学生,强调他们能够记住几个固定词语的发音,反复练习,熟记在心。各种音变对于智障学生更为困难,考虑到智障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我主要强调了轻声和儿化。我请学生积累下学过课文中出现的轻声字,以词组的形式在积累本中呈现。当积累到一定数量时,将这些词组全部放在一起,让学生自己去找规律。例如“玫瑰”、“骆驼”、“棉花”这些出现在课文中的词组,它们的第二字都读轻声。通过这样的总结归纳,学生对轻声字有了更多的认识和积累,反复练习,逐渐掌握。儿化的问题是我班学生至今没有解决的问题,由于南方语系中没有儿化,智障学生对儿化非常陌生,很难掌握。我曾经请学校专业的语训教师对学生进行儿化的训练,但效果并不明显,有一半学生没有办法发出儿化音。考虑到智障学生的实际和需要,在朗读中如果学生可以正确发出儿化音,我马上给予表扬;而有些实在没有办法发音的学生,只要他知道这个是儿化也即达到了要求。
(二) 语调训练
语调的抑扬顿挫直接影响着感情的表达,学生能用合适的语调朗读课文,意味着他们对课文内容有了相当的理解。一般来说,高兴激动时用高昂的语调,悲伤难过时用低沉的语调。而对于智障学生来说,他们往往存在理解障碍,对文章内容较难把握,这样的语调训练不仅有助于他们正确表达,而且可以帮助他们理解。
语调训练中,重音训练和根据不同标点读出不同语调是基础的两环。我是结合重音符号的使用进行重音训练的。一篇课文,在课前预习中先请学生自己标出重音符号,在课上通过听录音或教师范读、自己进行一定的修改,最后由教师在重点段落统一标出。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可以更准确地找出重音,而课上教师就可以更多地指导重音的朗读方法。对于我班学生来说,他们掌握的表达主要有“,。!?”。带有逗号、句号的句子,语调稳定。问号的句子,句末一般读升调。而感叹号句末一般读降调。这些规律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巧,更好地学会朗读。
(三) 节奏训练
我班学生在低年级阶段就很重视朗读的节奏训练,在读儿歌、童谣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往往伴随音乐一起打节拍,或拍手,或跺脚,学生有了一定的节奏感。到了中、高年级课文教学时,我主要强调学生学会划出停顿符号“/”。一开始是从简单的句子入手,例如:我/是/学生。然后逐渐提高句子的难度,让他们逐渐学会标出停顿符号,掌握句子的节奏。对于A类学生,之后可以慢慢撤掉停顿符号的辅助,但对B类学生来说,重点段落一直要求他们标出停顿。
语速的调整也是节奏训练的一个方面。一般情况下,描写突发情况或危险情况的句子,读得快一些、急促些。例如学习课文《孩子的眼睛》时,面对即将到来的大海啸,孩子和妈妈一起救人的那一段,通过教师范读和引导,要求学生读快,要读出紧张的气氛。表示悲伤,或者朗读年级较大的人的话语时,读得要慢,要低沉些。在学习《会走路的植物》一文时,当沙漠植物讨论出自己无法离开沙漠的结论时,都很难过,陷入一片沉默,这时就要放慢语速,语调也要低沉下来。
(四) 情感训练
智障学生的情感体验匮乏,情感训练是朗读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有些文章让B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非常困难。因此在教学中,对于B类学生的朗读目标一般订为正确、流利地朗读,而A类学生,是有针对性地指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在课堂教学中,我会针对课文内容的不同,把握住文章朗读的侧重点。比如,在指导卢同学朗读《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就抓住文中“啊”的读法,对卢同学进行音变、气声的训练。通过指导与纠正,让他较好地掌握了本篇课文的朗读技巧,把文中语言的音乐美、节奏美朗读出来,极大地提高了朗读的质量。
二、高年级智障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的注意点
(一) 形式多样
智障学生缺乏感知的欲望和对事物感知的积极性,表现出对任何事物都没有浓厚而持久的兴趣。在朗读时教师就要采取多种形式,增加朗读的趣味性,使朗读不再是无目的、低水平的重复。
1. 配乐朗读。根据朗读的内容播放相应的音乐,帮助学生更好地朗读。如在教学《家乡好地方》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朗读好描写家乡美景的两段课文,我配上用笛声吹出的音乐。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学生争先恐后地进行朗读,不仅读出了感情,而且还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2. 配音。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制作课件或事先准备好课文所需的录像带。教师在指导朗读课文后,关掉课件或录像带中的声音,只出现画面,让学生给画面配音。这不仅能引导学生读出课文所抒之情,还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 角色表演。角色表演可以利用布袋木偶进行表演,也可以让学生戴上头饰进行角色扮演。在教学《狐狸和乌鸦》时,我制作了狐狸、乌鸦两个头饰,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都争着扮演角色。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表现欲十分强烈,朗读时都能读得有声有色。
(二) 充满趣味
让生活成为阅读的源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巧妙地建立学生的生活与文本之间的联系是激活学生阅读兴趣的关键一环。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有所理解,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教学《不喝水的考拉》时,针对智障学生课外阅读贫乏、缺乏相关知识积累的问题,我在第二课时播放了纪录片《考拉的故事》,效果非常好,学生很有兴趣,不时提问,大家相互解答,积累了相关知识。这使得在第三课时进入课文学习时,大家有了背景知识的积累,对这种生活在遥远的大洋彼岸的可爱小动物非常感兴趣,读起文章来兴趣盎然。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好地抓住这些辅助资源,激发学生的兴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读与生活相联系,阅读与生活相结合,才能不断提高语文能力,不断增进语文素养。
(三) 弹性要求
朗读并不是简单的一项口头活动,而是来自心灵的活动。作为教师,不应以大众化的模式去要求智障学生,只要他们内心处于与文学的交流状态,就应支持他们的朗读方式。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喜欢画画,愿意用图画来表达他们的思想。我鼓励学生在阅读时可以拿起彩笔,把自己在阅读中想到的画到本子上,充分享受阅读的快乐。学生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形象的图画过程,往往就是一个对阅读内容回顾、加工的过程,等他把这幅画完成,也就把自己在阅读中的收获表现出来了。例如:阅读《春天来了》这篇文章,大多数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画出了心目中的春天:有的画着绿色的田野,田野上点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有的画着冰雪融化的小河,河边是粉红的桃树……透过这一幅幅彩色的画面,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阅读中的收获是不一样的。虽然有的学生没有办法把文章读得声情并茂,但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读”懂了课文,感悟到了美。
(四) 及时反馈
教学中的反馈和强化对智障学生具有特殊的意义。由于智障学生自身的障碍,他们往往存在感知觉缺陷,情感体验匮乏,思维发展缓慢,甚至到一定阶段出现退化的现象。因此在教学中,对于智障学生的每一个问题要做到及时反馈、及时强化。一位学生在朗读中经常读错某一个字,那么教师就要及时打断纠正,而当他一旦读正确一次时,要不吝惜地表扬鼓励,达到强化的目的。
(五) 立足实用
对于智障学生而言,朗读训练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指导学生的日常交流。如何用正确的语音、语调、语气表达自己的情感,如何领会对方表达的要点都是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因此在智障学生朗读训练中,文章的选择要有一定的倾向性。那些跟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有大量人物对话的文章可以作为朗读训练的重点篇目。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可以体会到当事人的心情,而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学生用口语、肢体语言体验正确表达,领会对方的意思,进而可以迁移到类似的生活情境中,学会正确、恰当地沟通交流。而对于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不够紧密,段落文字较多的文章,可以不作为朗读训练的重点。
朗读教学是智障学校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基础训练,是发展语言和思维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学生感受、理解教材和获得良好的语感并陶冶情感的重要途径。阅读是一种生活,是一种自由的生活、精神的生活、智慧的生活。人们正是在自由愉快的阅读中享受着精神的生活。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追求阅读的个性化、多元化,使学生如珍惜生命般热爱读书,渴望读书,如品味人生般体验阅读,享受阅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爱读、乐读、会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