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哈佛大学留学生,看了《新知》之后,写信给苗炜,一通夸之后,问这样的杂志估计办不了几期就会死了吧?她的判断是——现在流行快速消费品,大家只是浏览,刊登长文章的杂志恐怕没什么市场。她的潜台词可能是这样的—现在谁还做杂志啊?大家都在做新媒体。
20年前,杂志这个行当从一个朝阳产业变成了夕阳产业。行当里许多聪明人,忙着转业,他们30岁或者40岁,还没有展示过成熟之美,就忙着把自己打扮得年轻光鲜,认真思考着怎么去吸引90后。好像一夜之间,身边的每个人都在谈创业,谈“商业模式”,言必互联网思维、极致、颠覆……快餐适合现代人群,但老火慢炖的大餐仍然受欢迎。前者负责活着,后者负责生活,所以后者一般都能卖出更高的价钱。
而“商业模式”这词,不是哪都能抹一把的身体乳。
英国伦敦有一本杂志,叫《万古》,他们聘请全世界的优秀撰稿人为他们写稿,那他们的商业模式是什么呢?万古的创始人不知道,也暂时不去考虑这个问题,因为他现在有很多钱可以花。很多时候,文化事业都是要有钱人来办的。大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看到本叫《火炉》的杂志,就拿出十万,分给《火炉》杂志和奥地利的诗人、作家和画家。
中国有没有这样的人呢?20世纪30年代,有邵洵美。他年轻时就去剑桥留学,回来后娶了个老婆,老婆的爷爷叫盛宣怀。如果当年有福布斯,盛宣怀得名列前三。这夫妻俩喜欢跳舞赌博办杂志。邵洵美1928年出版《金屋》月刊,1933年编辑《十日谈》杂志,1934年编辑《人言》杂志,1936年3月主持《论语》半月刊,到了老年,又开始翻译外国文学,一辈子都献身文化事业。现在,文化产业发达,但大多是想通过文化挣钱的,少有想通过文化花钱的。
我不觉得做杂志就没的可做,一本杂志或许并不重要,但活跃在世间的那些人物,是一部鲜活的当代史,记录下人的轨迹,让着急的,能够平和踏实下来享受文化的魅力。比如这期《中国香事—那些学者、商人、藏香师与香》,我们在采访中被反复提醒:“道”一词太形式刻板,咱中国玩的是香事。安安静静享受香意,自信并惬意,世间珍视的价值尽在于此。我们的杂志应该介绍这样的人和事。做自己擅长做的事情,非常踏实。
“我怀念的是无话不说,我怀念的是一起作梦”,“我怀念的是争吵以后,还是想要爱你的冲动……”
你,是《名汇》。
20年前,杂志这个行当从一个朝阳产业变成了夕阳产业。行当里许多聪明人,忙着转业,他们30岁或者40岁,还没有展示过成熟之美,就忙着把自己打扮得年轻光鲜,认真思考着怎么去吸引90后。好像一夜之间,身边的每个人都在谈创业,谈“商业模式”,言必互联网思维、极致、颠覆……快餐适合现代人群,但老火慢炖的大餐仍然受欢迎。前者负责活着,后者负责生活,所以后者一般都能卖出更高的价钱。
而“商业模式”这词,不是哪都能抹一把的身体乳。
英国伦敦有一本杂志,叫《万古》,他们聘请全世界的优秀撰稿人为他们写稿,那他们的商业模式是什么呢?万古的创始人不知道,也暂时不去考虑这个问题,因为他现在有很多钱可以花。很多时候,文化事业都是要有钱人来办的。大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看到本叫《火炉》的杂志,就拿出十万,分给《火炉》杂志和奥地利的诗人、作家和画家。
中国有没有这样的人呢?20世纪30年代,有邵洵美。他年轻时就去剑桥留学,回来后娶了个老婆,老婆的爷爷叫盛宣怀。如果当年有福布斯,盛宣怀得名列前三。这夫妻俩喜欢跳舞赌博办杂志。邵洵美1928年出版《金屋》月刊,1933年编辑《十日谈》杂志,1934年编辑《人言》杂志,1936年3月主持《论语》半月刊,到了老年,又开始翻译外国文学,一辈子都献身文化事业。现在,文化产业发达,但大多是想通过文化挣钱的,少有想通过文化花钱的。
我不觉得做杂志就没的可做,一本杂志或许并不重要,但活跃在世间的那些人物,是一部鲜活的当代史,记录下人的轨迹,让着急的,能够平和踏实下来享受文化的魅力。比如这期《中国香事—那些学者、商人、藏香师与香》,我们在采访中被反复提醒:“道”一词太形式刻板,咱中国玩的是香事。安安静静享受香意,自信并惬意,世间珍视的价值尽在于此。我们的杂志应该介绍这样的人和事。做自己擅长做的事情,非常踏实。
“我怀念的是无话不说,我怀念的是一起作梦”,“我怀念的是争吵以后,还是想要爱你的冲动……”
你,是《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