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读研究生的时候,做过一次教学试验,让一个美国一年级小男生计算一下6 7=?。看了看这个题目,小男生从容地把一只脚从课桌下面掰上来,脱掉鞋,甩开袜子,然后从手指头数到了脚趾头。
学数学难道离不开掰手指头么?这是让很多家长头疼的事情。孩子会不会产生依赖?会不会导致无法提高计算速度?这么算会不会太幼稚太初级呢?
这之后的若干年,项目组的同事们每次回看这段视频,都忍不住哈哈大笑。从数学教育的专业角度,我们其实是这么评价和分析的:
第一,他能马上判断出答案应该在10-15这个区间内(因为他脱且只脱了一只鞋)说明他具有不错的数感;第二,他知道在运算的过程中借助身边的工具,把一个抽象的算式具体化。
小学数学的学习离不开数感的培养,而数感的培养离不开工具的使用。
那么,
到底什么是数感?
手指头到底能不能用?
手指头怎么用才好?
在小学的数学教育中,不论中国还是美国,数与计算都是教学内容中的主要部分。而这部分都是建立在良好的数感基础上的。所以,什么是数感呢?
数感这个词,是从英文词组number sense直接翻译过来的。它的意思很宽泛,指的是孩子可以灵活机动的使用数字。根据美国数学教师委员会的定义,数感应该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按照这个思路,掰手指頭显然不够高级也不够正规。总靠掰手指头做算数怎么能熟练掌握数学原理呢?家长会有这个担忧。
答案非常简单粗暴:能!不仅能用,还应该鼓励用。为什么?
首先,一起来做个情境代入。假如你生活在公元前9000年的美索不达米亚,是个牧羊人。你需要每天把羊群放出去吃草,晚上弄清楚是不是每只羊都回来了,可是,糟糕的是,这个时候还是新石器时代,数字还没有发明,更没有什么计数的体系。换句话说,你还不会数数这回事呢。这个时候你应该怎么办?
你可能会想到几个解决方法:
方法1:你从四面八方找来很多石头块,打开羊圈放羊群放出去吃草的时候,每当一只羊从你身边经过,你就堆一块石头到羊圈门口,直到堆成一个石头堆,剩下的石头块都丢的远远的不再用。晚上羊回来的时候,把石头堆里的石头一块一块搬开,如果最后一块都不剩,你就知道一只没少全回来了。就用石头数羊法,日复一日,循环往复。
方法2:找来一个树桩子,早上羊群经过你身边的时候,看到一只羊就在桩子上划个细道;晚上羊回圈的时候,回来一只就在细道旁边画个圈;第二天早上,每个圈旁边再划个道,就用树桩子划线圈法数羊,日复一日,循环往复。(当然,写不下的时候要换树桩子)。
这两种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记录羊群的数量。一块石头,一个细道道,或是一个圆圈对应一只羊。仔细想想,你会发现,这其实跟孩子用手指头数数是一个道理——每一个手指头对应数字“1”所代表的数量。
当孩子对抽象的阿拉伯数字还不够熟悉的时候,他们需要一切方便易得的工具来协助记录数量和数量的变化。就像这个人类早期文明时期的羊倌一样。对孩子而言,还有什么比手指头更简单更顺手的工具呢?
从人类计数发展的历史来看,用手指计数是再正常不过的,甚至很多专门研究计数发展史的学者认为,人类最早的计数方法就是利用手指头计数。在这之后,才逐渐出现岩石刻道,然后这些道道被分成几个一组。再然后才出现进位机制,再以后的十进制,直到阿拉伯数字从印度传到西方,现代数学的符号基础才逐步稳定。
每一个阿拉伯数字都是一个抽象的数学符号,孩子要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才能逐步把这个符号和它背后代表的数量结合起来。而在此之前,用手指头帮忙计数是个自然而然、简便易行的方法。
当然,这些研究并不是说掰掰手指头孩子就能开启神秘的大脑能量。而是说,在适当的阶段,当孩子需要的时候,给孩子一个天然的、人类使用已久的计数工具,从长远看来,这么做对孩子的数学学习是有帮助的。
斯坦福大学的乔·博勒教授常年致力于改善美国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和效果。她在研究中发现,手指辅助运算能够帮助孩子更好的学习数学。她认为,使用手指在教会孩子基础概念的时候至关重要,而且也和孩子今后的数学IQ有相关性。而强行禁止孩子使用手指辅助运算,很可能对他们的数学能力发展造成伤害。
Q4:我小时候没用也学会了啊。
A4:你小时候没用不代表你孩子就不能用,你小时候还不用互联网呢。你小时候初学数学的痛苦你可能已经不记得了。
Q5:能不能让孩子戒掉?
A5:你可以试试。这么做的后果有以下一个或几个。
1、孩子在你不在的时候偷偷用,或者干脆改用计算器。(顺便说一句,我个人不主张小学生使用计算器,除非是特别设计的课堂活动。)
2、孩子的运算速度和准确度会下降。
3、孩子会对数学产生畏难情绪,如果不及时调整,会影响学习数学的兴趣。
4、家长提供其他替代工具,孩子慢慢放弃使用手指。
5、当然,还有一种可能,你的孩子轻松戒掉掰手指(或者根本不需要),因为他/她在数学方面有天分。
现在你应該不纠结能不能让孩子掰手指了。下面的问题是,手指头或者其它工具,应该怎么用呢?
这里又涉及到数感的概念。数感不是简单的数(shǔ)数(shù),而是知道数“量”的变化是怎么来的,是去了解一种数量变化的因果关系。单纯靠死记硬背背熟九九乘法表,或是熟记圆周率小数点之后100位,跟数感都没有关系。
在培养数感的过程中,有两个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
观察数量的规律(patterns)
对数量进行分组(grouping or partitioning)
比如下面这张图,四个网球拍,爸爸妈妈可以问小朋友,这图片里面有几个球拍?
最初的数感的建立,都需要经过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数学学习离不开构建一个数学形象。与其让孩子用抽象的算式来表达? ?=8,不如给8个香蕉(或者8个任何东西),问问他/她,应该怎么在两个小朋友之间分这8样东西,有多少种分法,哪种分法你最喜欢,为什么。
多问开放性的问题,同时给孩子机会,让他/她说出自己推理思考的过程,这比每天压着孩子做10道四则运算题更能激发数学学习的热情。
所以,手指头能帮助孩子看到什么样的数量规律,又能帮助做哪些数量划分呢? 提问:你有没有想过,我们的十进制是怎么来的?
是的,我们的手上,写满了人类数学发展的历史。玛雅人的20进制,其他古代文明的12进制,到我们现在用的十进制。利用10个手指头,除了可以清晰的表达出1-10的不同数量之外,我们可以帮助孩子迅速的认出每个数量所对应的手指规律。比如,5就是一只手的全部手指,6就是一只手加一根额外的手指。
利用两只手,我们可以演示10=? ?的各种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是对10这个数量的一次重新划分,而我们可以把这个划分过程用手指头演示出来。
更高级一点,有没有想过超过10的数字怎么办?18应该怎么表示呢?最简单的方法,我们可以把脚趾头一起算上,就像我们文章一开头,那个从容脱掉袜子的小男生一样。
跟他不同的是,我们可以跟孩子约定,每当我们凑够10根手指头的时候,我们就用一根脚趾头来标记。手脚并用,我们可以有各种数字游戏出来:比大小,猜数字,凑100。在这样的游戏过程中,你在传达一个更为重要的数学概念,10进制。
当孩子通过掰手指头对于数量有了进一步的深入的了解,把在具体的数量(几根手指头)和对应的阿拉伯数字之间建立起更坚固的关联之后,他们自然而然就会降低对手指头的依赖,学会了更快更高效的方法,谁还会抓住笨办法不放呢?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当然也可以给孩子提供其他的替代性的工具,辅助孩子的计算。比如家里的生活用品,牙签,米粒,火柴,或者是一些简易好用的数学工具,比如可以拆卸的塑胶粒。
塑胶粒的好处是,我们可以随时组装出5、8、10,和他们的不同构成形状,让孩子们对于数量的样子和规律有进一步的理解。
今天说了好多次手指头,连脚趾头也出现了几次,说这些,不仅是因为这是个常见问题,更重要的是这背后的观念对孩子造成的影响。
从人类早期文明的牧羊人,到高科技时代的孩子们,使用形象、便捷的工具去理解和运用数字,是一以贯之的,也是很自然的。我们需要看到,从日常生活中的数学对话到学校学到的正式数学符号中间,还隔着很长一段的学习距离。在这个过程中,深度比速度更重要。多问问孩子why和how的问题,比知道答案是几更重要。
上了初中后,正常情况下,所有的孩子都能熟练掌握四则运算。回看小学阶段家长和孩子为了数学的着急上火,那些都成了云烟。但是,虽然知识都能掌握,但是孩子是如何掌握四则运算的,四则运算对于他们意味着什么,往往决定了他们今后对待数学的态度。
对于父母而言,帮助孩子學好数学的第一步,是破除自己的数学迷思,给孩子提供他们所需要的辅助和过渡,从乐见孩子掰手指甚至脱掉鞋子掰脚趾开始。(摘自成长合作社)(编辑/紫苏)
提问:作为家长的你,会如何评价这个小男生?
学数学难道离不开掰手指头么?这是让很多家长头疼的事情。孩子会不会产生依赖?会不会导致无法提高计算速度?这么算会不会太幼稚太初级呢?
这之后的若干年,项目组的同事们每次回看这段视频,都忍不住哈哈大笑。从数学教育的专业角度,我们其实是这么评价和分析的:
第一,他能马上判断出答案应该在10-15这个区间内(因为他脱且只脱了一只鞋)说明他具有不错的数感;第二,他知道在运算的过程中借助身边的工具,把一个抽象的算式具体化。
小学数学的学习离不开数感的培养,而数感的培养离不开工具的使用。
那么,
到底什么是数感?
手指头到底能不能用?
手指头怎么用才好?
什么是数感?
在小学的数学教育中,不论中国还是美国,数与计算都是教学内容中的主要部分。而这部分都是建立在良好的数感基础上的。所以,什么是数感呢?
数感这个词,是从英文词组number sense直接翻译过来的。它的意思很宽泛,指的是孩子可以灵活机动的使用数字。根据美国数学教师委员会的定义,数感应该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数字,以及不同的数字的表示方式
按照这个思路,掰手指頭显然不够高级也不够正规。总靠掰手指头做算数怎么能熟练掌握数学原理呢?家长会有这个担忧。
手指头到底能不能用?
答案非常简单粗暴:能!不仅能用,还应该鼓励用。为什么?
1、先看看人类计数的历史
首先,一起来做个情境代入。假如你生活在公元前9000年的美索不达米亚,是个牧羊人。你需要每天把羊群放出去吃草,晚上弄清楚是不是每只羊都回来了,可是,糟糕的是,这个时候还是新石器时代,数字还没有发明,更没有什么计数的体系。换句话说,你还不会数数这回事呢。这个时候你应该怎么办?
你可能会想到几个解决方法:
方法1:你从四面八方找来很多石头块,打开羊圈放羊群放出去吃草的时候,每当一只羊从你身边经过,你就堆一块石头到羊圈门口,直到堆成一个石头堆,剩下的石头块都丢的远远的不再用。晚上羊回来的时候,把石头堆里的石头一块一块搬开,如果最后一块都不剩,你就知道一只没少全回来了。就用石头数羊法,日复一日,循环往复。
方法2:找来一个树桩子,早上羊群经过你身边的时候,看到一只羊就在桩子上划个细道;晚上羊回圈的时候,回来一只就在细道旁边画个圈;第二天早上,每个圈旁边再划个道,就用树桩子划线圈法数羊,日复一日,循环往复。(当然,写不下的时候要换树桩子)。
这两种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记录羊群的数量。一块石头,一个细道道,或是一个圆圈对应一只羊。仔细想想,你会发现,这其实跟孩子用手指头数数是一个道理——每一个手指头对应数字“1”所代表的数量。
当孩子对抽象的阿拉伯数字还不够熟悉的时候,他们需要一切方便易得的工具来协助记录数量和数量的变化。就像这个人类早期文明时期的羊倌一样。对孩子而言,还有什么比手指头更简单更顺手的工具呢?
从人类计数发展的历史来看,用手指计数是再正常不过的,甚至很多专门研究计数发展史的学者认为,人类最早的计数方法就是利用手指头计数。在这之后,才逐渐出现岩石刻道,然后这些道道被分成几个一组。再然后才出现进位机制,再以后的十进制,直到阿拉伯数字从印度传到西方,现代数学的符号基础才逐步稳定。
每一个阿拉伯数字都是一个抽象的数学符号,孩子要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才能逐步把这个符号和它背后代表的数量结合起来。而在此之前,用手指头帮忙计数是个自然而然、简便易行的方法。
2、再听听脑神经学家是怎么说的
2015年的一个神经学研究中,学者莱利亚·伯特雷蒂和詹姆斯·R·布斯对人的大脑进行了分析。他们发现,大脑中的某一个特定部分是可以“看到”我们的手指的。8-13岁的学生做减法题目的时候,他们大脑的这个部分就会点亮,即使没有掰手指头。其他的学者还发现,一年级的孩子如果手指用得很熟练的话,二年级时候的数量比较和估算能力也会更强。当研究者们训练六岁的孩子有一些“手指头意识”的时候,孩子不仅仅提高了算数能力,而且未来数学学习成功的可能性也更大。当然,这些研究并不是说掰掰手指头孩子就能开启神秘的大脑能量。而是说,在适当的阶段,当孩子需要的时候,给孩子一个天然的、人类使用已久的计数工具,从长远看来,这么做对孩子的数学学习是有帮助的。
3、最后参考一下数学教育专家的意见
斯坦福大学的乔·博勒教授常年致力于改善美国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和效果。她在研究中发现,手指辅助运算能够帮助孩子更好的学习数学。她认为,使用手指在教会孩子基础概念的时候至关重要,而且也和孩子今后的数学IQ有相关性。而强行禁止孩子使用手指辅助运算,很可能对他们的数学能力发展造成伤害。
Q4:我小时候没用也学会了啊。
A4:你小时候没用不代表你孩子就不能用,你小时候还不用互联网呢。你小时候初学数学的痛苦你可能已经不记得了。
Q5:能不能让孩子戒掉?
A5:你可以试试。这么做的后果有以下一个或几个。
1、孩子在你不在的时候偷偷用,或者干脆改用计算器。(顺便说一句,我个人不主张小学生使用计算器,除非是特别设计的课堂活动。)
2、孩子的运算速度和准确度会下降。
3、孩子会对数学产生畏难情绪,如果不及时调整,会影响学习数学的兴趣。
4、家长提供其他替代工具,孩子慢慢放弃使用手指。
5、当然,还有一种可能,你的孩子轻松戒掉掰手指(或者根本不需要),因为他/她在数学方面有天分。
手指头和其他工具该怎么用
现在你应該不纠结能不能让孩子掰手指了。下面的问题是,手指头或者其它工具,应该怎么用呢?
这里又涉及到数感的概念。数感不是简单的数(shǔ)数(shù),而是知道数“量”的变化是怎么来的,是去了解一种数量变化的因果关系。单纯靠死记硬背背熟九九乘法表,或是熟记圆周率小数点之后100位,跟数感都没有关系。
在培养数感的过程中,有两个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
观察数量的规律(patterns)
对数量进行分组(grouping or partitioning)
比如下面这张图,四个网球拍,爸爸妈妈可以问小朋友,这图片里面有几个球拍?
最初的数感的建立,都需要经过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数学学习离不开构建一个数学形象。与其让孩子用抽象的算式来表达? ?=8,不如给8个香蕉(或者8个任何东西),问问他/她,应该怎么在两个小朋友之间分这8样东西,有多少种分法,哪种分法你最喜欢,为什么。
多问开放性的问题,同时给孩子机会,让他/她说出自己推理思考的过程,这比每天压着孩子做10道四则运算题更能激发数学学习的热情。
所以,手指头能帮助孩子看到什么样的数量规律,又能帮助做哪些数量划分呢? 提问:你有没有想过,我们的十进制是怎么来的?
提示:掰掰手指头你就知道了。
是的,我们的手上,写满了人类数学发展的历史。玛雅人的20进制,其他古代文明的12进制,到我们现在用的十进制。利用10个手指头,除了可以清晰的表达出1-10的不同数量之外,我们可以帮助孩子迅速的认出每个数量所对应的手指规律。比如,5就是一只手的全部手指,6就是一只手加一根额外的手指。
利用两只手,我们可以演示10=? ?的各种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是对10这个数量的一次重新划分,而我们可以把这个划分过程用手指头演示出来。
更高级一点,有没有想过超过10的数字怎么办?18应该怎么表示呢?最简单的方法,我们可以把脚趾头一起算上,就像我们文章一开头,那个从容脱掉袜子的小男生一样。
跟他不同的是,我们可以跟孩子约定,每当我们凑够10根手指头的时候,我们就用一根脚趾头来标记。手脚并用,我们可以有各种数字游戏出来:比大小,猜数字,凑100。在这样的游戏过程中,你在传达一个更为重要的数学概念,10进制。
当孩子通过掰手指头对于数量有了进一步的深入的了解,把在具体的数量(几根手指头)和对应的阿拉伯数字之间建立起更坚固的关联之后,他们自然而然就会降低对手指头的依赖,学会了更快更高效的方法,谁还会抓住笨办法不放呢?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当然也可以给孩子提供其他的替代性的工具,辅助孩子的计算。比如家里的生活用品,牙签,米粒,火柴,或者是一些简易好用的数学工具,比如可以拆卸的塑胶粒。
塑胶粒的好处是,我们可以随时组装出5、8、10,和他们的不同构成形状,让孩子们对于数量的样子和规律有进一步的理解。
写在最后
今天说了好多次手指头,连脚趾头也出现了几次,说这些,不仅是因为这是个常见问题,更重要的是这背后的观念对孩子造成的影响。
从人类早期文明的牧羊人,到高科技时代的孩子们,使用形象、便捷的工具去理解和运用数字,是一以贯之的,也是很自然的。我们需要看到,从日常生活中的数学对话到学校学到的正式数学符号中间,还隔着很长一段的学习距离。在这个过程中,深度比速度更重要。多问问孩子why和how的问题,比知道答案是几更重要。
上了初中后,正常情况下,所有的孩子都能熟练掌握四则运算。回看小学阶段家长和孩子为了数学的着急上火,那些都成了云烟。但是,虽然知识都能掌握,但是孩子是如何掌握四则运算的,四则运算对于他们意味着什么,往往决定了他们今后对待数学的态度。
对于父母而言,帮助孩子學好数学的第一步,是破除自己的数学迷思,给孩子提供他们所需要的辅助和过渡,从乐见孩子掰手指甚至脱掉鞋子掰脚趾开始。(摘自成长合作社)(编辑/紫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