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6岁的黄王奇是泰国归侨。1951年回国,在汕头市华侨中学念书时经短期培训,于当年7月参军入伍进入军校,第二年奔赴前线参加抗美援朝。1954年末转业到辽宁省北镇县煤建(石油)公司,一呆就是44年,1998年搬到女几工作所在地一一葫芦岛市连山区安家落户。
从1954年转业到地方至1994年离休,40年间他变换过多种职务,从事过多项工作。他从不挑挑拣拣,而是坚决服从,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把工作做好,园而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奖。上世纪50年代,他当计划员时,深入农村和基层调查,将了解到的全县柴草供应和耗煤耗油设备及消耗定额数字上报有关部门参考,多次受到省里表扬。60年代,在以改善经营管理为中心的增产节约运动中,他是运输验收组组长。为企业减亏增盈做出了突出贡献,数次受到县、市的表彰。70年代,他先后任煤球厂和炼油厂厂长时,又因试制成功多种油品新品种被授予“县科学技术先进工作者”、锦州市“劳动模范”和辽宁省“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等光荣称号。80年代,在担任公司副经理时,又先后受到县和市的表彰,单位也被评为“绿化先进单位”和“花园式单位”。
黄王奇几十年如一日关心和热爱侨联事业。早在“文革”前,他就一直作为北镇县的归侨代表参加辽宁省与锦州市的侨联活动,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他至今仍是北镇市侨联的名誉主席。1984~1990年他连续两届被选为锦州市侨联副主席,是辽宁省从事侨联工作时间最长的侨联工作者。他曾在1979年召开的“辽宁省第二次归侨、侨眷代表大会”上做过典型经验介绍。1979年6月北镇县成立了县侨联小组,黄王奇被推举为组长,从组长、分会主席到主席,他一直是该组织的负责人。在侨联成立之初,尽管他有本职工作,但还是千方百计为侨联工作积极奔忙。当时侨联组织一无专职干部,二无活动经费,但由于他的积极努力,为全县归侨、侨眷办了大量实事好事,解决了一些实际困难o 1987年他在省内率先开展了全县性的侨情普查工作,为1989年辽宁省侨情大普查起了示范作用。他也因此于1986年10月在全国侨联成立30周年大会上被授予全国《侨联工作积极分子》称号。
从1990年5月起,黄王奇到县侨联任专职(驻会)主席,他把全部心血都投入到侨联事业上。当时的县侨联是个无钱、二无权的小单位,经过黄王奇呕心沥血的工作,县侨联3年迈了3大步,1994年10月被省侨联授予“为‘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做出贡献”先进集体称号。
1993年12月,黄王奇60周岁,按规定于1994年办理了离休手续,按说他该过清闲日子了,但他顾大局识整体,勇于挑重担,又为侨联工作忙碌了16年。这期间,他把自己40多年从事侨联工作所积累的资料、文件、图片及调查数据等,分门别类装订成册。通过积极努力,至今已先后编撰完成《侨联史话一百事辑录(1912-1996)》,五册一套的《北宁市侨联40年史料集萃》和《锦州市侨联40年史料集萃》,另还有正在编撰之中的《辽宁省侨联主席群英谱》等超百万字的珍贵历史资料。
2007年,黄王奇在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发现一篇纪念抗美援朝的文章,其中对许多华侨参战这段史实一字没提。为了还历史本来面目,作为当年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华侨兵”,他深感自己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强烈的责任心,促使他鼓起勇气,毅然决然把这副重担挑起来。他不顾年事已高,多方求助,千方百计寻找线索,甚者抱病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努力,2009年2月,他以76岁高龄写出了22万多字的《抗美援朝时期的军中“华侨兵”》一书,送给侨界一份非同寻常的珍贵礼物。
而今,黄王奇精神矍铄,依然为他热爱的侨联工作忙碌着……
从1954年转业到地方至1994年离休,40年间他变换过多种职务,从事过多项工作。他从不挑挑拣拣,而是坚决服从,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把工作做好,园而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奖。上世纪50年代,他当计划员时,深入农村和基层调查,将了解到的全县柴草供应和耗煤耗油设备及消耗定额数字上报有关部门参考,多次受到省里表扬。60年代,在以改善经营管理为中心的增产节约运动中,他是运输验收组组长。为企业减亏增盈做出了突出贡献,数次受到县、市的表彰。70年代,他先后任煤球厂和炼油厂厂长时,又因试制成功多种油品新品种被授予“县科学技术先进工作者”、锦州市“劳动模范”和辽宁省“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等光荣称号。80年代,在担任公司副经理时,又先后受到县和市的表彰,单位也被评为“绿化先进单位”和“花园式单位”。
黄王奇几十年如一日关心和热爱侨联事业。早在“文革”前,他就一直作为北镇县的归侨代表参加辽宁省与锦州市的侨联活动,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他至今仍是北镇市侨联的名誉主席。1984~1990年他连续两届被选为锦州市侨联副主席,是辽宁省从事侨联工作时间最长的侨联工作者。他曾在1979年召开的“辽宁省第二次归侨、侨眷代表大会”上做过典型经验介绍。1979年6月北镇县成立了县侨联小组,黄王奇被推举为组长,从组长、分会主席到主席,他一直是该组织的负责人。在侨联成立之初,尽管他有本职工作,但还是千方百计为侨联工作积极奔忙。当时侨联组织一无专职干部,二无活动经费,但由于他的积极努力,为全县归侨、侨眷办了大量实事好事,解决了一些实际困难o 1987年他在省内率先开展了全县性的侨情普查工作,为1989年辽宁省侨情大普查起了示范作用。他也因此于1986年10月在全国侨联成立30周年大会上被授予全国《侨联工作积极分子》称号。
从1990年5月起,黄王奇到县侨联任专职(驻会)主席,他把全部心血都投入到侨联事业上。当时的县侨联是个无钱、二无权的小单位,经过黄王奇呕心沥血的工作,县侨联3年迈了3大步,1994年10月被省侨联授予“为‘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做出贡献”先进集体称号。
1993年12月,黄王奇60周岁,按规定于1994年办理了离休手续,按说他该过清闲日子了,但他顾大局识整体,勇于挑重担,又为侨联工作忙碌了16年。这期间,他把自己40多年从事侨联工作所积累的资料、文件、图片及调查数据等,分门别类装订成册。通过积极努力,至今已先后编撰完成《侨联史话一百事辑录(1912-1996)》,五册一套的《北宁市侨联40年史料集萃》和《锦州市侨联40年史料集萃》,另还有正在编撰之中的《辽宁省侨联主席群英谱》等超百万字的珍贵历史资料。
2007年,黄王奇在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发现一篇纪念抗美援朝的文章,其中对许多华侨参战这段史实一字没提。为了还历史本来面目,作为当年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华侨兵”,他深感自己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强烈的责任心,促使他鼓起勇气,毅然决然把这副重担挑起来。他不顾年事已高,多方求助,千方百计寻找线索,甚者抱病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努力,2009年2月,他以76岁高龄写出了22万多字的《抗美援朝时期的军中“华侨兵”》一书,送给侨界一份非同寻常的珍贵礼物。
而今,黄王奇精神矍铄,依然为他热爱的侨联工作忙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