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8月,“评弹与江南社会研究丛书”之《为伊消得人憔悴:我的评弹梦》出版了。胡国梁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三年多了,我怀着对先生的敬仰读完了这本书,欣赏着那些流动的文字,耳畔似乎就会响起那熟悉的叮咚弦索、悠扬曲调。斯人已去,严韵犹存……
“评弹与江南社会研究丛书”为广大评弹爱好者提供了一份珍贵的史料,此次出版的《我的评弹梦》不仅丰富、翔实地记录了评弹名家胡国梁的艺术人生,也为读者真实地还原了评弹中生代演员所处的历史环境,而且辑录了胡国梁先生的评弹理论研究成果,读来获益匪浅。
这本书的传记部分采用了全息处理的方法,以胡国梁先生的人生经历为主线,为我们客观展现了建国后评弹艺术的发展历程。更为可贵的是,这本书的第一编《我的评弹记忆》是胡国梁先生在病榻上一字一句写下的心路历程,彼时他已罹患癌症,凭着对评弹艺术的挚爱,以顽强的意志为后人留下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这种精神令我们敬仰,每每读罢,感慨良多。先生自云“我的评弹记忆是粗线条的,因为有的事情宜粗不宜细,但却是真实和客观的。”的确,这本书内容流畅,无冗余,无赘语,用平实朴素的文字以真实可感的具体事件,记录了几个大的历史背景。如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评弹的兴盛繁荣、“文革”时评弹发展的停滞,以及新时期评弹团领导层出现的政策失误。这些文字就像有一位风度翩翩的说书先生娓娓道来他的人生经历,坎坷艰辛的背后是那份对评弹的挚爱,是那种严谨谦恭的艺术态度,是那种孜孜不倦的奉献精神!
胡国梁先生对评弹事业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首先是他对于严调的传承与发扬,他演唱的严调韵味醇厚,追求神似,把艺术表现的重点放在了唱腔的内在意蕴,因而风神、气骨俱佳,是严调唱腔的代表性传承人。他还谱唱了一大批新曲目,其中严调、俞调对唱的开篇《宝玉夜探》、严调开篇《妙玉》是其代表曲目,在评弹界广为传唱,得到了一致认可。其次,在长篇书目方面,他将自杨斌奎传承的《大红袍》挖掘整理出来,并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资料。他的花色档《杨乃武》更是评弹艺术史上绚丽多彩的一笔。传承严调艺术,继承长篇书目,这些绝非易事,先生凭借着极高的艺术造诣,不计个人得失,克服重重困难,甚至抱病演出、录像。由于种种原因,胡国梁先生离开了评弹团进入唱片公司工作,而他对评弹的热爱始终未减,继续为评弹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这本书记录了先生在出版评弹资料时遇到的种种困难,他不辞辛劳的在资料库里寻觅被历史湮灭的艺坛珍品,集唱片、修音带、记唱词,始终奔波在评弹出版事业的第一线。在他的努力下,那些珍贵资料重见天日,我们得以窥见评弹那时的繁荣,那些高品质的资料也代表着评弹艺术发展的高峰。胡国梁先生编辑的《弹词流派唱腔大典》为评弹爱好者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评弹音乐欣赏体系,不但为老听客提供了经典名篇,也让更多初次接触评弹的人听懂评弹,爱上评弹。他发掘整理的评弹音像制品是一份珍贵的评弹艺术文献,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胡国梁先生的评弹理论研究也是卓有成效的,本次结集出版的这些理论不但可以提高评弹爱好者的艺术鉴赏水平,也为青年演员提供了指导。他的评弹唱腔理论研究脉络清晰、系统完善,用较短的篇幅梳理出評弹唱腔发展沿革的轨迹。作为专业演员,他的舞台实践与理论研究是相辅相成的,故而他的理论研究往往有独到的见解。在唱腔分析方面,他从微观个案到宏观理论,以小见大地为读者提供了具体形象的理论。在演出技巧方面,他提出“追求神似”“创腔宜化不宜拼”等颇有建树的观点。除此之外,他还创造性地提出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如“大流派、小流派”的提法,“有的流派唱强说弱、有的流派说强唱弱。”总之,胡国梁先生的理论研究对于评弹艺术具有指导作用,也对评弹艺术的普及和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胡国梁先生作为评弹中生代演员,他实实在在地做到了艺术上的承上启下,而他的学生也都奔波在评弹事业的第一线。在本书第一编《我的评弹记忆》的最后部分,胡国梁先生写下了《冀盼我的学生都成才》一文,表达了他对学生的希冀,对评弹事业未来发展的关心。在回忆的点滴小事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他们的师徒情深,这也正是他对评弹界代代相传的师带徒的优秀传统最好的诠释。
读到这本书的最后,是“胡国梁编辑出版的评弹音像制品目录”,看着这整整五页的评弹书目,我们可以想见先生为评弹事业倾注了多少心血。没有先生做出的努力,我们这些21世纪的评弹听众不可能欣赏到这么丰富、完整、高品位、高价值的艺术珍品。凝望书页,我沉思良久。
夜色阑珊,带着对先生的追思与怀念播放一曲吴音雅韵,“云淡淡、月生辉、人寂寂、夜已阑……”,那优美的唱腔与我内心的情愫在夜色中交织。弦索铿锵、严韵悠扬、余音绕梁……
“评弹与江南社会研究丛书”为广大评弹爱好者提供了一份珍贵的史料,此次出版的《我的评弹梦》不仅丰富、翔实地记录了评弹名家胡国梁的艺术人生,也为读者真实地还原了评弹中生代演员所处的历史环境,而且辑录了胡国梁先生的评弹理论研究成果,读来获益匪浅。
这本书的传记部分采用了全息处理的方法,以胡国梁先生的人生经历为主线,为我们客观展现了建国后评弹艺术的发展历程。更为可贵的是,这本书的第一编《我的评弹记忆》是胡国梁先生在病榻上一字一句写下的心路历程,彼时他已罹患癌症,凭着对评弹艺术的挚爱,以顽强的意志为后人留下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这种精神令我们敬仰,每每读罢,感慨良多。先生自云“我的评弹记忆是粗线条的,因为有的事情宜粗不宜细,但却是真实和客观的。”的确,这本书内容流畅,无冗余,无赘语,用平实朴素的文字以真实可感的具体事件,记录了几个大的历史背景。如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评弹的兴盛繁荣、“文革”时评弹发展的停滞,以及新时期评弹团领导层出现的政策失误。这些文字就像有一位风度翩翩的说书先生娓娓道来他的人生经历,坎坷艰辛的背后是那份对评弹的挚爱,是那种严谨谦恭的艺术态度,是那种孜孜不倦的奉献精神!
胡国梁先生对评弹事业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首先是他对于严调的传承与发扬,他演唱的严调韵味醇厚,追求神似,把艺术表现的重点放在了唱腔的内在意蕴,因而风神、气骨俱佳,是严调唱腔的代表性传承人。他还谱唱了一大批新曲目,其中严调、俞调对唱的开篇《宝玉夜探》、严调开篇《妙玉》是其代表曲目,在评弹界广为传唱,得到了一致认可。其次,在长篇书目方面,他将自杨斌奎传承的《大红袍》挖掘整理出来,并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资料。他的花色档《杨乃武》更是评弹艺术史上绚丽多彩的一笔。传承严调艺术,继承长篇书目,这些绝非易事,先生凭借着极高的艺术造诣,不计个人得失,克服重重困难,甚至抱病演出、录像。由于种种原因,胡国梁先生离开了评弹团进入唱片公司工作,而他对评弹的热爱始终未减,继续为评弹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这本书记录了先生在出版评弹资料时遇到的种种困难,他不辞辛劳的在资料库里寻觅被历史湮灭的艺坛珍品,集唱片、修音带、记唱词,始终奔波在评弹出版事业的第一线。在他的努力下,那些珍贵资料重见天日,我们得以窥见评弹那时的繁荣,那些高品质的资料也代表着评弹艺术发展的高峰。胡国梁先生编辑的《弹词流派唱腔大典》为评弹爱好者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评弹音乐欣赏体系,不但为老听客提供了经典名篇,也让更多初次接触评弹的人听懂评弹,爱上评弹。他发掘整理的评弹音像制品是一份珍贵的评弹艺术文献,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胡国梁先生的评弹理论研究也是卓有成效的,本次结集出版的这些理论不但可以提高评弹爱好者的艺术鉴赏水平,也为青年演员提供了指导。他的评弹唱腔理论研究脉络清晰、系统完善,用较短的篇幅梳理出評弹唱腔发展沿革的轨迹。作为专业演员,他的舞台实践与理论研究是相辅相成的,故而他的理论研究往往有独到的见解。在唱腔分析方面,他从微观个案到宏观理论,以小见大地为读者提供了具体形象的理论。在演出技巧方面,他提出“追求神似”“创腔宜化不宜拼”等颇有建树的观点。除此之外,他还创造性地提出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如“大流派、小流派”的提法,“有的流派唱强说弱、有的流派说强唱弱。”总之,胡国梁先生的理论研究对于评弹艺术具有指导作用,也对评弹艺术的普及和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胡国梁先生作为评弹中生代演员,他实实在在地做到了艺术上的承上启下,而他的学生也都奔波在评弹事业的第一线。在本书第一编《我的评弹记忆》的最后部分,胡国梁先生写下了《冀盼我的学生都成才》一文,表达了他对学生的希冀,对评弹事业未来发展的关心。在回忆的点滴小事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他们的师徒情深,这也正是他对评弹界代代相传的师带徒的优秀传统最好的诠释。
读到这本书的最后,是“胡国梁编辑出版的评弹音像制品目录”,看着这整整五页的评弹书目,我们可以想见先生为评弹事业倾注了多少心血。没有先生做出的努力,我们这些21世纪的评弹听众不可能欣赏到这么丰富、完整、高品位、高价值的艺术珍品。凝望书页,我沉思良久。
夜色阑珊,带着对先生的追思与怀念播放一曲吴音雅韵,“云淡淡、月生辉、人寂寂、夜已阑……”,那优美的唱腔与我内心的情愫在夜色中交织。弦索铿锵、严韵悠扬、余音绕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