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韵犹存 余音绕梁

来源 :曲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ztrac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8月,“评弹与江南社会研究丛书”之《为伊消得人憔悴:我的评弹梦》出版了。胡国梁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三年多了,我怀着对先生的敬仰读完了这本书,欣赏着那些流动的文字,耳畔似乎就会响起那熟悉的叮咚弦索、悠扬曲调。斯人已去,严韵犹存……
  “评弹与江南社会研究丛书”为广大评弹爱好者提供了一份珍贵的史料,此次出版的《我的评弹梦》不仅丰富、翔实地记录了评弹名家胡国梁的艺术人生,也为读者真实地还原了评弹中生代演员所处的历史环境,而且辑录了胡国梁先生的评弹理论研究成果,读来获益匪浅。
  这本书的传记部分采用了全息处理的方法,以胡国梁先生的人生经历为主线,为我们客观展现了建国后评弹艺术的发展历程。更为可贵的是,这本书的第一编《我的评弹记忆》是胡国梁先生在病榻上一字一句写下的心路历程,彼时他已罹患癌症,凭着对评弹艺术的挚爱,以顽强的意志为后人留下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这种精神令我们敬仰,每每读罢,感慨良多。先生自云“我的评弹记忆是粗线条的,因为有的事情宜粗不宜细,但却是真实和客观的。”的确,这本书内容流畅,无冗余,无赘语,用平实朴素的文字以真实可感的具体事件,记录了几个大的历史背景。如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评弹的兴盛繁荣、“文革”时评弹发展的停滞,以及新时期评弹团领导层出现的政策失误。这些文字就像有一位风度翩翩的说书先生娓娓道来他的人生经历,坎坷艰辛的背后是那份对评弹的挚爱,是那种严谨谦恭的艺术态度,是那种孜孜不倦的奉献精神!
  胡国梁先生对评弹事业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首先是他对于严调的传承与发扬,他演唱的严调韵味醇厚,追求神似,把艺术表现的重点放在了唱腔的内在意蕴,因而风神、气骨俱佳,是严调唱腔的代表性传承人。他还谱唱了一大批新曲目,其中严调、俞调对唱的开篇《宝玉夜探》、严调开篇《妙玉》是其代表曲目,在评弹界广为传唱,得到了一致认可。其次,在长篇书目方面,他将自杨斌奎传承的《大红袍》挖掘整理出来,并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资料。他的花色档《杨乃武》更是评弹艺术史上绚丽多彩的一笔。传承严调艺术,继承长篇书目,这些绝非易事,先生凭借着极高的艺术造诣,不计个人得失,克服重重困难,甚至抱病演出、录像。由于种种原因,胡国梁先生离开了评弹团进入唱片公司工作,而他对评弹的热爱始终未减,继续为评弹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这本书记录了先生在出版评弹资料时遇到的种种困难,他不辞辛劳的在资料库里寻觅被历史湮灭的艺坛珍品,集唱片、修音带、记唱词,始终奔波在评弹出版事业的第一线。在他的努力下,那些珍贵资料重见天日,我们得以窥见评弹那时的繁荣,那些高品质的资料也代表着评弹艺术发展的高峰。胡国梁先生编辑的《弹词流派唱腔大典》为评弹爱好者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评弹音乐欣赏体系,不但为老听客提供了经典名篇,也让更多初次接触评弹的人听懂评弹,爱上评弹。他发掘整理的评弹音像制品是一份珍贵的评弹艺术文献,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胡国梁先生的评弹理论研究也是卓有成效的,本次结集出版的这些理论不但可以提高评弹爱好者的艺术鉴赏水平,也为青年演员提供了指导。他的评弹唱腔理论研究脉络清晰、系统完善,用较短的篇幅梳理出評弹唱腔发展沿革的轨迹。作为专业演员,他的舞台实践与理论研究是相辅相成的,故而他的理论研究往往有独到的见解。在唱腔分析方面,他从微观个案到宏观理论,以小见大地为读者提供了具体形象的理论。在演出技巧方面,他提出“追求神似”“创腔宜化不宜拼”等颇有建树的观点。除此之外,他还创造性地提出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如“大流派、小流派”的提法,“有的流派唱强说弱、有的流派说强唱弱。”总之,胡国梁先生的理论研究对于评弹艺术具有指导作用,也对评弹艺术的普及和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胡国梁先生作为评弹中生代演员,他实实在在地做到了艺术上的承上启下,而他的学生也都奔波在评弹事业的第一线。在本书第一编《我的评弹记忆》的最后部分,胡国梁先生写下了《冀盼我的学生都成才》一文,表达了他对学生的希冀,对评弹事业未来发展的关心。在回忆的点滴小事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他们的师徒情深,这也正是他对评弹界代代相传的师带徒的优秀传统最好的诠释。
  读到这本书的最后,是“胡国梁编辑出版的评弹音像制品目录”,看着这整整五页的评弹书目,我们可以想见先生为评弹事业倾注了多少心血。没有先生做出的努力,我们这些21世纪的评弹听众不可能欣赏到这么丰富、完整、高品位、高价值的艺术珍品。凝望书页,我沉思良久。
  夜色阑珊,带着对先生的追思与怀念播放一曲吴音雅韵,“云淡淡、月生辉、人寂寂、夜已阑……”,那优美的唱腔与我内心的情愫在夜色中交织。弦索铿锵、严韵悠扬、余音绕梁……
其他文献
中日曲艺赏鉴交流活动在京举行  1月16日,由中国曲协、日本中国文化交流协会主办,北京曲协、北京曲艺团承办的“中日曲艺赏鉴”首场活动在京举行。表演观摩结束后,召开了交流研讨会。与会专家就彼此艺术形式特点、传承发展、表演技巧等方面进行了分享与深入探讨。(曲讯)  “我们的中国梦―― 文化进万家”中国文联、中国曲协文艺志愿服务小分队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慰问演出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
期刊
重新提出相声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命题,应该看作是相声发展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这意味着相声艺术在当代发展中已经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淡化甚至遗忘了这个最为重要的话题。相声,这个原本最被人瞧不起的草根艺术,之所以历经百年而不衰,成为最受大众欢迎的艺术形式之一,除了因为历代优秀艺术家艰苦卓绝地奋力提升和智慧创造,还因为他们坚持了现实主义的创作之路。但是综观近年来的相声创作,确实存在着背离这条道路的危险,相声脱离生
期刊
“人比钱贵,德比艺高”,这是他从艺的信念;“能为老百姓奉献欢笑,送去艺术享受,这是我最大的幸福。”这是他从艺的目标,从小品《邻居》《如此孝心》到《高效率的爱》,他的每一次演出都能获得观众的高度赞赏和认可,每一部作品都给观众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和幸福。他就是从大西北走出的曲艺表演者,国家一级演员崔银龙。  一、故乡是他成长的沃土  “美丽的夜色多沉静,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声,想给远方的姑娘写封信,可惜没有
期刊
将说唱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作为一个命题进行讨论,意味着在目前曲艺的发展现实中一定程度上忽略甚至遗忘了这个重要的话题。曲艺所以成为深受大众欢迎的艺术形式,与坚持了现实主义的创作传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综观近年来的曲艺创作,背离现实主义传统、脱离生活、架空臆造的现象日益凸显。  在艺术建立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探讨繁荣发展曲艺,就不能不重新审视其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这一命题。现实主义的最基本特征,一是强调细节
期刊
曲艺,向来有关注现实的优良传统。回顾当年,曲艺曾在炮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场上用现实生活内容鼓舞了无数指战员的战斗热情;新中国成立初期,涌现出了一大批说新唱新的作品,如山东快书《一车高粱米》《长空激战》,河南坠子《送梳子》,相声《买猴》《英雄小八路》《女队长》,快板《抗洪凯歌》,京东大鼓《送女上大学》等,讴歌了社会主义新生活,歌颂了各行各业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鞭策了生活中的一些后进现象,充分彰显了
期刊
酸辣鱼汤,红焖肥肠。  半斤的螃蟹,高醋鲜姜。  烧卖是脂油拌韭黄。  (过板)糟煨鸽蛋,蒸熊掌,  雪白官燕把鸡(卧牛)鸡汤放。  寄言纨绔与膏粱,  繁华转眼变沧桑。  山家风味真堪赏,  鸡豚不似菜根長。
期刊
艺术流派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思想倾向、审美趣味、创作方法、艺术风格等大致相同或相近似的某些艺术家所形成的统一体。它是在社会各种矛盾斗争中产生的,是在艺术论争和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艺术流派是艺术发展中的产物。成为流派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有比较突出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艺术手段;二是专家学者和业内同行的认同;三是有相当广泛的支持者、效仿者和观众群。  戏曲界、音乐界、美术界、文学界等都有很多颇有影
期刊
我是一个北京孩子,从小便陪着爷爷听半导体里的相声节目。我既喜欢老艺人的传统活,更期待年轻演员的新作品。到如今,我进过不少北京、天津、山东、河北、河南等地方的园子,听过京腔、津味、天南海北口音的相声,自认为是一名相声的忠实爱好者。  2015年冬天的某个晚上,我和朋友在北京民族文化宫欣赏了一部相声剧《北平无战事》。在此之前,我看过话剧、听过相声,但是相声剧确实是头一次接触。这种形式对相声演员来说具有
期刊
四川是美丽的,四川的春天尤为美丽。  宋孝宗乾道八年十月,诗人陆游满怀悲愤,邋里邋遢地“衣上征尘杂酒痕”,于细雨中“骑驴入剑门”。他希望在天府之国能够排遣掉借酒浇愁愁更愁的无奈,能够找到那“无处不消魂”的快乐时刻。终于,就在这年的冬天落幕、春天到来之际,当他骑马行走锦城西,“四十里路香不断,青羊宫至浣花溪”时,他得到了他要寻找的宝贵时刻。  唐朝诗人杜甫流落成都时,尽管有“八月秋高风怒号”的凄苦时
期刊
读过《赵铮河南坠子艺术》一书的人,都知道《摘棉花》是本书的第一个作品,也是笔者就读于河南省戏曲学校首届曲艺班学习赵派河南坠子的第一个曲目。记得赵铮先生在课堂上作示范演唱,我为他拉坠琴伴奏。说实在的,我生于坠子家庭,也算见过些世面,但第一次听到赵铮那高亢、辽远、韵味悠长的起腔时,就深深地被打动了。后来,我的专业老师王开端先生又为这个曲目作了伴奏音乐处理,犹如在一幅壮美的田园风景画上添了浓重的一笔。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