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低碳经济是实现资源与人类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来说,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亦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通过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才能破解重化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根本难题。本文就是介绍中国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低碳经济;产业结构;环境恶化
在地球气候变暖、环境恶化的今天,人们需要考虑的是什么问题?各国都在思考这一问题,我国国家领导人也已经在深入地思索这一问题。
近来,在联合国秘书长、我国国家领导人、部门负责人与专家学者的讲话中,多次提及关于"低碳"的话题。而且这些话题都是和"气候变暖"、"环境恶化""节能降耗"及科学技术等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008年6月5日是第35个世界环境日,主题即是"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给2008年世界环境日的致辞题目就是:"全力迈向低碳经济" 他强调指出:"不良嗜好令人恐怖。它吞噬我们的资源,控制我们的行动,它使我们罔顾事实,对行动后果熟视无睹。目前,对碳的危险嗜好正在控制着我们的世界。……我们知道,气候变化的元凶就是我们排放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要减缓气候变化,消除贫穷,促进经济和政治稳定,我们别无选择--我们必须戒除对碳的嗜好。"这就是2008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戒除嗜好:走向低碳经济"。这一主题承认碳嗜好所造成的破坏,并给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胡锦涛指出,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大力落实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措施,坚持实施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不断扩大森林覆盖率。二是要大力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合理开发和优化配置水资源,继续开展生态保护重点工程建设,加强气候变化综合影响评估。三是要大力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作用,加快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领域重大技术的研发和示范,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基础研究,加强气候变化领域国际科技合作。四是要大力健全应对气候变化的体制机制,完善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推进能源管理体制和价格改革,完善多灾种的监测预警应急机制、多部门参与的决策协调机制、全社会广泛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机制,特别是要提高应对极端气象灾害的综合监测预警能力、抵御能力、减灾能力。五是要大力提高全社会参与的意识和能力,营造全民应对气候变化的良好环境。
2008年3月6日,全国政协常委、科技部部长万钢在全国政协常委会上发言说,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要采用新技术实施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和"吸碳经济"。今后一个时期,科技部在国务院的领导下,积极会同有关部门,重点推动一系列工作,其中第五项即是:"抢占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前沿技术制高点。信息、生物、纳米等前沿技术是低碳经济的技术内核,是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的长远价值所在,也是增强综合国力、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引领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科技基础必须紧紧抓住我国科技进入重大跃升期的历史性机遇,信息、纳米材料、分子生物、重大疫病、先进制造等领域得原创性科技突破,开辟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新兴产业群高新技术产业群、现代服务产业群,为实现国家长远节能排目标奠定强有力的科技基础与产业基础。……"
由此看来,当前对于"低碳经济"的问题是如何重了!
那么,什么是"低碳经济"?国家为什么要致力于发"低碳经济"?
所谓"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经济,即在发展中排放最少的温室气体,同时获得整个社最大的产出。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已走上前台,并开始被人们熟知并重视起来。
"低碳经济"的基础是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结构,要求建立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式、消费模式和鼓励低碳发展的国际国内政策、法律体系市场机制,其核心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以低排放、低耗、低污染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为了国际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从黑色到绿色,从高碳到低碳,一个以高效、洁净、碳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已悄然向我们走来。形势已清楚地告诉我们,国民经济已经吹响了向"低碳经济"的军号!因此,工业自动化企业也应当努力向"低碳经济"域进军!
当前,国家为什么要致力于发展"低碳经济"?
第一,积极地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形势。
在最近的20年,全球变暖的步伐突然加快,特别是1951年~1980年相比,地球的平均温度升高了大约0.3℃21世纪的气候,首先与温室气体,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状况有关。全球变暖正在改变地球运作方式,至少90%生态环境遭破坏现象归咎于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暖。
第二,国家"节能降耗"严峻形势的需要。
面临我国节能减排的严峻形势,人们应以攻克节能减排科技难关为己任,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坚定不移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抓住我国科技发展处于重要跃升期的历史机遇,以自主创新为主线,将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推进节能减排科技创新,加快提升节能减排的科技整体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坚持科技以人为本,真正做到科技发展为了人、依靠人、服务人,使节能减排科技成果惠及亿万群众;坚持统筹规划、全面部署,紧扣重点行业和区域发展节能减排的科技需求,攻克一批节能减排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难题,为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奠定科技基础,为实现国家中长期节能减排目标储备技术能力。在当前气候变化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和重大环境问题之时,及时把握国际经济发展动向至关重要。为避免我国经济建设和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等在其生命周期内的资金和技术锁定效应,发展"低碳经济"必须尽快被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并着手开展技术攻关和试点的研究工作。以应对日益严峻的"节能降耗"形势。
第三,抢占"低碳经济"高新技术前沿,是国家"高科技发展"的战略需要。
节能减排是中国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中国"十一五"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抢占"低碳经济"高新技术前沿,也是国家"高科技发展"的战略需要。必须紧紧抓住我国科技进入重大跃升期的历史性机遇,在信息、纳米材料、分子生物、重大疫病、先进制造等领域取得原创性科技突破,开辟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新兴产业群、高新技术产业群、现代服务产业群,为实现国家长远节能减排目标奠定强有力的科技基础与产业基础。"
瞄准趋势性行业,历来就是成功创业的重要秘诀!所谓"趋势性"行业,就是未来有巨大远景的项目。那么,什么是未来具有巨大远景的项目呢?毫无疑问,就是服务于"低碳经济"与"低碳技术"的项目!"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因而,企业大力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必然能够抢占市场先机!
面对大好形势,有志于发展"低碳经济"与"低碳技术"的中国"工业自动化"的企业与单位,应当坚持"低碳"理想,创造产业低碳经济论文发表绿色先锋,"奋发图强,迎接挑战",在"低碳经济"的道路上,需要更多企业参与进来,只有不断进行节能技术的创新和推广,不断突破,用"绿色技术与产品"来回报社会,才能在"低碳经济"的浪潮中取得胜利。
参考文献:
[1]徐晓飞,赵琛, 崔艳娟.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16).
[2]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3]刘嵘,徐征,李悦.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J].经济论坛,2010,(5).
作者简介:冯蛟杰(1984-),男,陕西渭南人,天津商业大学经济学院2008级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低碳经济;产业结构;环境恶化
在地球气候变暖、环境恶化的今天,人们需要考虑的是什么问题?各国都在思考这一问题,我国国家领导人也已经在深入地思索这一问题。
近来,在联合国秘书长、我国国家领导人、部门负责人与专家学者的讲话中,多次提及关于"低碳"的话题。而且这些话题都是和"气候变暖"、"环境恶化""节能降耗"及科学技术等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008年6月5日是第35个世界环境日,主题即是"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给2008年世界环境日的致辞题目就是:"全力迈向低碳经济" 他强调指出:"不良嗜好令人恐怖。它吞噬我们的资源,控制我们的行动,它使我们罔顾事实,对行动后果熟视无睹。目前,对碳的危险嗜好正在控制着我们的世界。……我们知道,气候变化的元凶就是我们排放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要减缓气候变化,消除贫穷,促进经济和政治稳定,我们别无选择--我们必须戒除对碳的嗜好。"这就是2008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戒除嗜好:走向低碳经济"。这一主题承认碳嗜好所造成的破坏,并给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胡锦涛指出,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大力落实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措施,坚持实施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不断扩大森林覆盖率。二是要大力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合理开发和优化配置水资源,继续开展生态保护重点工程建设,加强气候变化综合影响评估。三是要大力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作用,加快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领域重大技术的研发和示范,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基础研究,加强气候变化领域国际科技合作。四是要大力健全应对气候变化的体制机制,完善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推进能源管理体制和价格改革,完善多灾种的监测预警应急机制、多部门参与的决策协调机制、全社会广泛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机制,特别是要提高应对极端气象灾害的综合监测预警能力、抵御能力、减灾能力。五是要大力提高全社会参与的意识和能力,营造全民应对气候变化的良好环境。
2008年3月6日,全国政协常委、科技部部长万钢在全国政协常委会上发言说,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要采用新技术实施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和"吸碳经济"。今后一个时期,科技部在国务院的领导下,积极会同有关部门,重点推动一系列工作,其中第五项即是:"抢占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前沿技术制高点。信息、生物、纳米等前沿技术是低碳经济的技术内核,是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的长远价值所在,也是增强综合国力、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引领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科技基础必须紧紧抓住我国科技进入重大跃升期的历史性机遇,信息、纳米材料、分子生物、重大疫病、先进制造等领域得原创性科技突破,开辟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新兴产业群高新技术产业群、现代服务产业群,为实现国家长远节能排目标奠定强有力的科技基础与产业基础。……"
由此看来,当前对于"低碳经济"的问题是如何重了!
那么,什么是"低碳经济"?国家为什么要致力于发"低碳经济"?
所谓"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经济,即在发展中排放最少的温室气体,同时获得整个社最大的产出。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已走上前台,并开始被人们熟知并重视起来。
"低碳经济"的基础是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结构,要求建立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式、消费模式和鼓励低碳发展的国际国内政策、法律体系市场机制,其核心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以低排放、低耗、低污染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为了国际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从黑色到绿色,从高碳到低碳,一个以高效、洁净、碳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已悄然向我们走来。形势已清楚地告诉我们,国民经济已经吹响了向"低碳经济"的军号!因此,工业自动化企业也应当努力向"低碳经济"域进军!
当前,国家为什么要致力于发展"低碳经济"?
第一,积极地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形势。
在最近的20年,全球变暖的步伐突然加快,特别是1951年~1980年相比,地球的平均温度升高了大约0.3℃21世纪的气候,首先与温室气体,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状况有关。全球变暖正在改变地球运作方式,至少90%生态环境遭破坏现象归咎于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暖。
第二,国家"节能降耗"严峻形势的需要。
面临我国节能减排的严峻形势,人们应以攻克节能减排科技难关为己任,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坚定不移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抓住我国科技发展处于重要跃升期的历史机遇,以自主创新为主线,将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推进节能减排科技创新,加快提升节能减排的科技整体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坚持科技以人为本,真正做到科技发展为了人、依靠人、服务人,使节能减排科技成果惠及亿万群众;坚持统筹规划、全面部署,紧扣重点行业和区域发展节能减排的科技需求,攻克一批节能减排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难题,为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奠定科技基础,为实现国家中长期节能减排目标储备技术能力。在当前气候变化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和重大环境问题之时,及时把握国际经济发展动向至关重要。为避免我国经济建设和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等在其生命周期内的资金和技术锁定效应,发展"低碳经济"必须尽快被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并着手开展技术攻关和试点的研究工作。以应对日益严峻的"节能降耗"形势。
第三,抢占"低碳经济"高新技术前沿,是国家"高科技发展"的战略需要。
节能减排是中国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中国"十一五"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抢占"低碳经济"高新技术前沿,也是国家"高科技发展"的战略需要。必须紧紧抓住我国科技进入重大跃升期的历史性机遇,在信息、纳米材料、分子生物、重大疫病、先进制造等领域取得原创性科技突破,开辟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新兴产业群、高新技术产业群、现代服务产业群,为实现国家长远节能减排目标奠定强有力的科技基础与产业基础。"
瞄准趋势性行业,历来就是成功创业的重要秘诀!所谓"趋势性"行业,就是未来有巨大远景的项目。那么,什么是未来具有巨大远景的项目呢?毫无疑问,就是服务于"低碳经济"与"低碳技术"的项目!"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因而,企业大力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必然能够抢占市场先机!
面对大好形势,有志于发展"低碳经济"与"低碳技术"的中国"工业自动化"的企业与单位,应当坚持"低碳"理想,创造产业低碳经济论文发表绿色先锋,"奋发图强,迎接挑战",在"低碳经济"的道路上,需要更多企业参与进来,只有不断进行节能技术的创新和推广,不断突破,用"绿色技术与产品"来回报社会,才能在"低碳经济"的浪潮中取得胜利。
参考文献:
[1]徐晓飞,赵琛, 崔艳娟.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16).
[2]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3]刘嵘,徐征,李悦.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J].经济论坛,2010,(5).
作者简介:冯蛟杰(1984-),男,陕西渭南人,天津商业大学经济学院2008级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