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新媒体技术的有效运用,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新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育方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概念,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方法的指导下把文字、图形、影像、声音、视讯、动画等新媒体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纳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使课堂教学过程动态化、悄境化、具体化,形成声、像、图、文过程并茂的新媒体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使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然,在现代化教学环境背景下的今天,我们不难发现部分教师片面地、过度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新媒体技术,一味地追求这个“新式面子工程”,而忽视了这个媒体技术应该发挥的作用,误区重重。因此,对于如何科学地在教学中使用新媒体技术,避免误区,使其能真正地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发挥作用的研究迫在眉睫。本文笔者变换视角,融观察者与实践者的双重角度,试结合教学实例,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新媒体技术运用误区避免策略淺谈一二,以飨读者。
一、找准新媒体技术的作用核心,避免“外在装饰”的误区
在部分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些教师在课堂中总喜欢披着运用“新媒体技术”的外衣,进行着传统教学模式的翻版,教师仍然是教学的中心,学生仍旧是被动的接受者,这样的“换汤小换药”装饰效果,只不过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明确“我们用新媒体技术到底为了什么、干什么”,找准新媒体技术的最佳作用点与核心位,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针对部分教师难以讲清、学生又难以听懂的数学知识,通过新媒体技术直观演示,为学生提供探索知识的机会,让他们在观察、演示、操作、讨论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和交流,研究数学现象的本质、发现数学规律、掌握数学知识。如教学四下“直线、线段和射线的认识”时,学生对直线的特征,很难理解与掌握。新媒体技术采用动画的效果演示直线的特征:首先出示一点闪烁,然后向两边慢慢延长、停顿;再慢慢延长、再停顿;然后在学生思考能否再延长时,计算机的亮点继续往两边延长,这时结合学生的思考,延伸到教室外、大气层、宇宙……把直线没有端点、可以无限延长、不可度量的特点,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眼,使学生突破现实的空间局限,让其在头脑中展开发散性思维,既建立了空间想象力,又从中渗透了“无限”的思想。
二、把握新媒体技术的使用时机,避免“满堂灌输”的误区
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备课时没有足够地对新媒体技术运用的重视,只是“为使用而使用”,注重表面花哨而忽视实际效用。对于使用新媒体技术的种类、时间、阶段不做规划。在课堂教学中过于追求新媒体技术的快节奏、高效率,把整堂课教学内容和板书都储存于电脑中,教学时只是动动鼠标、敲敲键盘,新媒体俨然成了“电子黑板”,教师成了“机器操作者”,原先低效的“人灌”,变成高效的“机灌”。一些教师的教学课件,大多只是简单的文字、例题,另一些则教师从教学目标出发、讲授新课为亮点,一直到随时检测,看似每个教学环节都用上了新媒体,实际上仍然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多媒体只是饰演了“灵活黑板”的角色。
三、选择新媒体技术的合适教法,避免“环节展示”的误区
在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往往为追求新媒体技术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忽略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课件过多展示的是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图像、音乐、动画,使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精彩的画面、悦耳的音乐,忽视这些画面、音乐所蕴含的数学知识;快节奏的教学频率,使学生的学习节奏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节奏,课堂受益的是少数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荒废的却是绝大部分孩子。
我们说,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要以其特有的人格魁力和富有情趣的讲解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通过新媒体技术手段的视频、图画、声音等,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长方形的周长”时,教师通过课件出示一组平面图形,有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六边形及不规则的图形,分别用黄线显示出它们的周长,然后在课件上出示并讲解“围成每个图形边长的总和叫周长”,使学生正确理解“周长”的概念。
四、依托新媒体技术的功能特点,避免“形象低效”的误区
现在的“新媒体技术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追捧盛极,教师在教学中过重的追求使用新媒体技术,甚至形成“无新媒体技术不成课”的局面。而其所用的新媒体,只是简单的文字加图片,是用投影片、小黑板完全能够实现的。这种“杀鸡用牛刀”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新媒体技术,必须遵循“低成本高效能,该用时则用之”的原则,及时处理各教学因素间的关系,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提高新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效益。如一教师在教学这样的一道题:把一个长8厘米、宽6厘米、高10厘米的长方体,表面全部涂上绿色,然后切割成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共可切割多少块?剩余多少块?其中一面、二面、三面有红色的各几块?无颜色的的几块?此题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空间抽象想象能力,解答较为困难。当通过新媒体技术的动态演示,利用屏幕上的计算并“切割”、“提取”能使学生很顺利突破空间想象的抽象障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促进学生抽象的思维形成。
一、找准新媒体技术的作用核心,避免“外在装饰”的误区
在部分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些教师在课堂中总喜欢披着运用“新媒体技术”的外衣,进行着传统教学模式的翻版,教师仍然是教学的中心,学生仍旧是被动的接受者,这样的“换汤小换药”装饰效果,只不过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明确“我们用新媒体技术到底为了什么、干什么”,找准新媒体技术的最佳作用点与核心位,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针对部分教师难以讲清、学生又难以听懂的数学知识,通过新媒体技术直观演示,为学生提供探索知识的机会,让他们在观察、演示、操作、讨论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和交流,研究数学现象的本质、发现数学规律、掌握数学知识。如教学四下“直线、线段和射线的认识”时,学生对直线的特征,很难理解与掌握。新媒体技术采用动画的效果演示直线的特征:首先出示一点闪烁,然后向两边慢慢延长、停顿;再慢慢延长、再停顿;然后在学生思考能否再延长时,计算机的亮点继续往两边延长,这时结合学生的思考,延伸到教室外、大气层、宇宙……把直线没有端点、可以无限延长、不可度量的特点,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眼,使学生突破现实的空间局限,让其在头脑中展开发散性思维,既建立了空间想象力,又从中渗透了“无限”的思想。
二、把握新媒体技术的使用时机,避免“满堂灌输”的误区
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备课时没有足够地对新媒体技术运用的重视,只是“为使用而使用”,注重表面花哨而忽视实际效用。对于使用新媒体技术的种类、时间、阶段不做规划。在课堂教学中过于追求新媒体技术的快节奏、高效率,把整堂课教学内容和板书都储存于电脑中,教学时只是动动鼠标、敲敲键盘,新媒体俨然成了“电子黑板”,教师成了“机器操作者”,原先低效的“人灌”,变成高效的“机灌”。一些教师的教学课件,大多只是简单的文字、例题,另一些则教师从教学目标出发、讲授新课为亮点,一直到随时检测,看似每个教学环节都用上了新媒体,实际上仍然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多媒体只是饰演了“灵活黑板”的角色。
三、选择新媒体技术的合适教法,避免“环节展示”的误区
在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往往为追求新媒体技术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忽略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课件过多展示的是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图像、音乐、动画,使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精彩的画面、悦耳的音乐,忽视这些画面、音乐所蕴含的数学知识;快节奏的教学频率,使学生的学习节奏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节奏,课堂受益的是少数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荒废的却是绝大部分孩子。
我们说,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要以其特有的人格魁力和富有情趣的讲解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通过新媒体技术手段的视频、图画、声音等,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长方形的周长”时,教师通过课件出示一组平面图形,有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六边形及不规则的图形,分别用黄线显示出它们的周长,然后在课件上出示并讲解“围成每个图形边长的总和叫周长”,使学生正确理解“周长”的概念。
四、依托新媒体技术的功能特点,避免“形象低效”的误区
现在的“新媒体技术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追捧盛极,教师在教学中过重的追求使用新媒体技术,甚至形成“无新媒体技术不成课”的局面。而其所用的新媒体,只是简单的文字加图片,是用投影片、小黑板完全能够实现的。这种“杀鸡用牛刀”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新媒体技术,必须遵循“低成本高效能,该用时则用之”的原则,及时处理各教学因素间的关系,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提高新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效益。如一教师在教学这样的一道题:把一个长8厘米、宽6厘米、高10厘米的长方体,表面全部涂上绿色,然后切割成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共可切割多少块?剩余多少块?其中一面、二面、三面有红色的各几块?无颜色的的几块?此题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空间抽象想象能力,解答较为困难。当通过新媒体技术的动态演示,利用屏幕上的计算并“切割”、“提取”能使学生很顺利突破空间想象的抽象障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促进学生抽象的思维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