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企业会计准则--资产减值》的颁布和实施,给盈余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会计准则颁布后,会计人员能否对公司是否利用资产减值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从会计准则的实施为切入点,首先介绍企业的盈余管理,然后对会计准则给我国企业的盈余管理带来的影响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接着是提出规范企业盈余管理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 会计准则 盈余管理 资产减值
1. 盈余管理的含义及动机
在会计界,不同的研究者对于盈余管理有着不同的理解。本文综合众多学者观点,将盈余管理定义为:企业的管理人员在不违反会计准则的前提下,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采取多种措施和手段以达到期望报告盈余的行为。
企业进行盈余管理具有一定的动机。根本动机就是为了实现某些私人利益,具体来讲,动机主要包括:(1)契约动机。第一是报酬契约,即经营管理者的动机来源于奖金计划,当净收益较低的时候,经营者就会采取措施降低利润,被称为注销巨额资产;第二是其他契约动机,主要表现为借款合同,盈余管理作为降低违反借款合同可能性的一种手段出现。(2)税收动机。所得税作为盈余管理的一个明显动因,企业为了减少赋税常常采用后进先出法进行财务报告。(3)高级管理人员变动动机。主要表现为经营业绩不佳的企业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来避免被解雇,新任管理者注销巨大资产以提高未来盈利性,即将退休管理者为了增加奖金而采取使报告收益最大化的策略。(4)资本市场动机。即将上市的企业很可能对募股说明书中披露的盈利进行操控。(5)其他动机。企业经营者为了达到个人政治目的、职位要求等,采取的各种措施进行盈余管理。
2. 会计准则及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企业会计准则》,准则在内容上做了很大修订,有效地遏制了盈余管理的消极影响,但是,新准则公允价值模式的引入,也使得一些企业可能会采用新的处理手段来操控企业的业绩。
2.1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限制
2.1.1存货对盈余管理的限制
会计准则取消了会计政策中的发出存货计价的后进先出法,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真实反映企业的存货流转,用客观的历史成本反映企业的当期存货费用,使得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大大增强,人为调节的因素因此消除,对企业的不良盈余管理是一个很好的限制。
2.1.2资产减值准备对盈余管理的限制
新企业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准备做出了明确的规定,除存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消耗性生物资产、建造合同形成的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融资租赁中出租人未担保余值及未探明矿区权益的减值适用其他相关会计准则以外,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这一规定,将会计人员在使用谨慎性原则计提减值准备时的随意性加以限制。
2.1.3合并报表对盈余管理的限制
集团企业下属的所有子公司都应当被纳入到合并范围中去,会计准则扩大了合并报表的合并范围,杜绝了企业利用缩小持股比例、缩小子公司的方法将经营状况欠佳的企业剔除出合并范围,进而粉饰集团业绩的做法。会计准则还对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按照账面价值进行计量给出了明确的规定,防止企业利用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操纵利润现象的发生。这样就能将企业集团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真实的反映出来,很好的限制了企业合并或重组中可能利用不正当关联交易进行的盈余管理。
2.1.4谨慎采用公允价值
会计准则对于每一项会计要素都强调只有在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确认,会计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及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但准则强调企业“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只有在“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时才能采用非历史成本计量属性。
2.2会计准则增加了盈余管理的空间
2.2.1借款费用资本化范围扩大
会计准则对于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进行了规定,由以前的“为购建固定资产的专门借款所发生的借款费用”扩大为“为需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的固定资产、存货、投资性房地产等的专门借款和一般借款的借款费用”。企业的借入资金一般都是在借入后混合使用,因而对于企业符合上述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到底占用了多少一般借款很难界定,对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专门借款到底有多少是被用在短期投资运作上的,具体产生了多少投资收益,企业的外部人很难对其进行准确地了解。因此,对于企业的借款费用是资本化还是费用用,数量上应当如何分配,企业管理层选择的空间增大。
2.2.2公允价值运用范围的拓展
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引入到了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方面的确认与计量中。若是公允价值能够正确运用在这些经济业务中,企业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将会大大提高。但是公允价值不能滥用。公允价值与企业的盈余关系密切,可验证性较差,审计部门与监管机构的审计、监管手段等又不完善,因此企业很可能有意识地借助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
2.2.3减值中会计选择与职业判断增多
资产减值准则中的“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预计” 、“收回金额的计量” 、“折现率的选择”, “资产组的认定”等都存在不确定因素和主观判断,如果企业管理层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将更难查证。
2.2.4研发支出的非完全费用化处理
企业过去一直将研发费用支出全部计入当期损益。会计准则将研发费用分为两个阶段,允许将部分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开发阶段的支出资本化,计入无形资产的价值中去,然后分期对其进行摊销。这样就降低了开发费用对于企业发生当期利润的冲击,对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调动非常有利。但是由于新产品、设计、技术的研发难度大,风险高,且很难对其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界限进行界定,因而企业的管理层也可能将其用于盈余管理。
3. 完善盈余管理的建议和措施
3.1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做到有法可依
国家有关部门应当针对会计准则的执行情况和出现的相關问题,出台法律、法规及相应的实施细则,补充和完善准则,将准则在实践中不断扩展开来,做好会计信息的可信度提高等基础工作。
3.2健全、完善信息市场和价格市场
国家应当逐步建立起针对各个行业市场价格的信息系统,建立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市场报价系统。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定期对有关资产的信息资料进行及时更新,建立、健全、完善信息市场、价格市场,确保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有章可循,使评估价值接近公允价值,降低企业盈余管理、利润操控的空间。
3.3加强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企业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对于盈余管理的影响重大。我国的资产减值准则中对于减值迹象的判断、未来现金流量的预计、折现率的选择等,都是盈余管理的漏洞。因此,加强会计人员的再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是一项非常必要的工作。
3.4监督关联方交易,增强交易透明度
关联交易是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最明显的特征之一,上市公司往往利用关联购销进行盈余管理。因此,要加强企业在关联交易方面的披露,确保投资者对是否利用关联交易来虚增利润、美好报表有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
参考文献:
[1] 佚名.探析审视会计准则下的盈余管理影响.2009.
[2] 尹泽.浅析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及会计准则对其的影响,商场现代化,2007.
[3] 余志虎.马伟丽. 资产减值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9.
[4]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秦皇岛港股份有限公司)
【关键词】 会计准则 盈余管理 资产减值
1. 盈余管理的含义及动机
在会计界,不同的研究者对于盈余管理有着不同的理解。本文综合众多学者观点,将盈余管理定义为:企业的管理人员在不违反会计准则的前提下,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采取多种措施和手段以达到期望报告盈余的行为。
企业进行盈余管理具有一定的动机。根本动机就是为了实现某些私人利益,具体来讲,动机主要包括:(1)契约动机。第一是报酬契约,即经营管理者的动机来源于奖金计划,当净收益较低的时候,经营者就会采取措施降低利润,被称为注销巨额资产;第二是其他契约动机,主要表现为借款合同,盈余管理作为降低违反借款合同可能性的一种手段出现。(2)税收动机。所得税作为盈余管理的一个明显动因,企业为了减少赋税常常采用后进先出法进行财务报告。(3)高级管理人员变动动机。主要表现为经营业绩不佳的企业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来避免被解雇,新任管理者注销巨大资产以提高未来盈利性,即将退休管理者为了增加奖金而采取使报告收益最大化的策略。(4)资本市场动机。即将上市的企业很可能对募股说明书中披露的盈利进行操控。(5)其他动机。企业经营者为了达到个人政治目的、职位要求等,采取的各种措施进行盈余管理。
2. 会计准则及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企业会计准则》,准则在内容上做了很大修订,有效地遏制了盈余管理的消极影响,但是,新准则公允价值模式的引入,也使得一些企业可能会采用新的处理手段来操控企业的业绩。
2.1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限制
2.1.1存货对盈余管理的限制
会计准则取消了会计政策中的发出存货计价的后进先出法,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真实反映企业的存货流转,用客观的历史成本反映企业的当期存货费用,使得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大大增强,人为调节的因素因此消除,对企业的不良盈余管理是一个很好的限制。
2.1.2资产减值准备对盈余管理的限制
新企业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准备做出了明确的规定,除存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消耗性生物资产、建造合同形成的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融资租赁中出租人未担保余值及未探明矿区权益的减值适用其他相关会计准则以外,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这一规定,将会计人员在使用谨慎性原则计提减值准备时的随意性加以限制。
2.1.3合并报表对盈余管理的限制
集团企业下属的所有子公司都应当被纳入到合并范围中去,会计准则扩大了合并报表的合并范围,杜绝了企业利用缩小持股比例、缩小子公司的方法将经营状况欠佳的企业剔除出合并范围,进而粉饰集团业绩的做法。会计准则还对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按照账面价值进行计量给出了明确的规定,防止企业利用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操纵利润现象的发生。这样就能将企业集团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真实的反映出来,很好的限制了企业合并或重组中可能利用不正当关联交易进行的盈余管理。
2.1.4谨慎采用公允价值
会计准则对于每一项会计要素都强调只有在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确认,会计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及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但准则强调企业“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只有在“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时才能采用非历史成本计量属性。
2.2会计准则增加了盈余管理的空间
2.2.1借款费用资本化范围扩大
会计准则对于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进行了规定,由以前的“为购建固定资产的专门借款所发生的借款费用”扩大为“为需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的固定资产、存货、投资性房地产等的专门借款和一般借款的借款费用”。企业的借入资金一般都是在借入后混合使用,因而对于企业符合上述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到底占用了多少一般借款很难界定,对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专门借款到底有多少是被用在短期投资运作上的,具体产生了多少投资收益,企业的外部人很难对其进行准确地了解。因此,对于企业的借款费用是资本化还是费用用,数量上应当如何分配,企业管理层选择的空间增大。
2.2.2公允价值运用范围的拓展
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引入到了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方面的确认与计量中。若是公允价值能够正确运用在这些经济业务中,企业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将会大大提高。但是公允价值不能滥用。公允价值与企业的盈余关系密切,可验证性较差,审计部门与监管机构的审计、监管手段等又不完善,因此企业很可能有意识地借助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
2.2.3减值中会计选择与职业判断增多
资产减值准则中的“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预计” 、“收回金额的计量” 、“折现率的选择”, “资产组的认定”等都存在不确定因素和主观判断,如果企业管理层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将更难查证。
2.2.4研发支出的非完全费用化处理
企业过去一直将研发费用支出全部计入当期损益。会计准则将研发费用分为两个阶段,允许将部分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开发阶段的支出资本化,计入无形资产的价值中去,然后分期对其进行摊销。这样就降低了开发费用对于企业发生当期利润的冲击,对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调动非常有利。但是由于新产品、设计、技术的研发难度大,风险高,且很难对其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界限进行界定,因而企业的管理层也可能将其用于盈余管理。
3. 完善盈余管理的建议和措施
3.1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做到有法可依
国家有关部门应当针对会计准则的执行情况和出现的相關问题,出台法律、法规及相应的实施细则,补充和完善准则,将准则在实践中不断扩展开来,做好会计信息的可信度提高等基础工作。
3.2健全、完善信息市场和价格市场
国家应当逐步建立起针对各个行业市场价格的信息系统,建立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市场报价系统。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定期对有关资产的信息资料进行及时更新,建立、健全、完善信息市场、价格市场,确保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有章可循,使评估价值接近公允价值,降低企业盈余管理、利润操控的空间。
3.3加强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企业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对于盈余管理的影响重大。我国的资产减值准则中对于减值迹象的判断、未来现金流量的预计、折现率的选择等,都是盈余管理的漏洞。因此,加强会计人员的再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是一项非常必要的工作。
3.4监督关联方交易,增强交易透明度
关联交易是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最明显的特征之一,上市公司往往利用关联购销进行盈余管理。因此,要加强企业在关联交易方面的披露,确保投资者对是否利用关联交易来虚增利润、美好报表有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
参考文献:
[1] 佚名.探析审视会计准则下的盈余管理影响.2009.
[2] 尹泽.浅析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及会计准则对其的影响,商场现代化,2007.
[3] 余志虎.马伟丽. 资产减值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9.
[4]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秦皇岛港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