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埋隧道伞型支撑支护力学性能分析

来源 :公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_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浅埋隧道开挖作业过程中,竖向支撑的支护效果不佳,会导致初期支护变形.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伞型支撑的支护方案:以桑洲岭隧道工程实例为研究背景,获取了工程现场监控量测数据;以工程现场监控量测数据为基础,建立了二维有限元模型;模拟分析了隧道下台阶开挖过程中隧道变形情况,并对比了无支撑、竖向支撑、伞型支撑3种不同支护方案下的地表沉降变化以及初期支护的力学响应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伞型支撑在控制初期支护周边收敛方面效果明显.此研究为该浅埋隧道下台阶开挖设计施工提供参考依据.
其他文献
为解决机制砂生产线产出的尾料在公路工程中废弃的污染问题,将机制砂尾料进行研磨处理后作为一种新型掺合料应用于公路工程混凝土中,并通过试验研究其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总胶凝材料不变时,随着磨细机制砂尾料的掺量增加,混凝土的流动性能得到改善,混凝土的抗压强度稍有降低,降幅在10%以内.当掺合料占总胶凝材料为20%,且磨细机制砂尾料掺量为10%时,混凝土的各项性能达到最优组合,从而可实现资源化利用目标.
在蒸压养护下,研究花岗岩石粉(Granite powder,GP)取代水泥对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UHPC)力学性能和微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UHPC的抗压、抗折强度随花岗岩石粉取代率(0~25%)增大先升高后降低,随水胶比(0.16~0.20)增大而降低;花岗岩石粉取代水泥比率不超过25%时UH-PC抗压、抗折强度优于不掺用花岗岩石粉的对照组.细微观测试表明:在同一水胶比下随花岗岩石粉取代率的增大,硬化水泥浆体的总孔隙率先减小后增大;在0.1
公路边坡植物防护措施不仅能够提高边坡浅层坡体稳定性和保护路域生态环境,同时还发挥着路域景观美化的重要作用.植物防护是一种低扰动的边坡防护措施,通过植物防护可以保护边坡坡面不受雨水侵蚀,植物的根系还对边坡的浅表部岩土体起到了加筋作用.通过对云南红层分布区典型公路工程边坡植物防护措施现状调研,结合云南红层分布特征、红层土壤生物特性、气候特征等,提出了3种边坡植物种优选组合,探讨了适合云南红层区边坡植物防护措施工艺及其注意事项.研究成果可为西南红层区公路边坡植物防护工程提供参考和借鉴.
国道108周至段边坡水毁灾害频发,对其进行危险性评价可为灾害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开展了国道108周至段边坡水毁灾害调查,对11项调查项目进行分级,基于主成分分析和卡方独立性检验提出了公路边坡水毁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建立了危险性评价模型,对193处公路边坡进行了危险性评价,对部分公路边坡提出了防治对策.研究结果显示:在193处公路边坡的评价结果中,不危险、低危险、中等危险、高危险和极高危险的边坡分别为34、22、38、57和42处;根据灾害危险性评价结果和灾害点的潜在危害,建议对7
为明确水分侵入和温度变化对炭质泥岩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通过室内干湿循环试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和直接剪切试验,研究干湿交替作用下炭质泥岩的应力~应变特征、无侧限抗压强度和剪切强度的演化规律,分析了强度指标和循环次数的相关关系,岩性和微观结构对炭质泥岩在不利自然环境中力学性能劣化的影响机理.试验结果表明:炭质泥岩应力~应变曲线呈“软化”类型,干湿循环作用下逐渐转变为“硬化”类型,且脆性特征减小,残余强度增大;无侧限抗压强度、剪切强度与循环次数呈指数负相关关系,残余强度呈指数正相关关系,不同竖向应力下剪切应力
公路路面养护决策是养护工程前期工作的关键环节.通过科学合理的养护决策,确定公路网在什么时间、针对哪些路段、开展什么养护措施,从而实现养护投资效益最大化.经过广泛调研及资料总结,分析了公路路面养护决策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在推广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原因,并系统梳理了养护决策流程.分别针对路况检测技术及装备、路况评定及需求分析、病害诊断及方案设计、养护计划及资金分配、养护规划及效益分析、跟踪观测及效果评估、数据管理及辅助决策等关键环节中,目前采用的最先进技术及其发展情况进行系统阐述,从而构建了一套
在深入调查分析广东省某高速公路所在区域高速公路路面、路基、桥梁、隧道、沿线设施、公路检测及养护平台的技术状况、病害原因等的基础上,从技术耐久性、养护便利性和运营安全性等3个方面提出高速公路建管养运一体化不同专业存在的关键问题;结合该高速公路的建设特点以及各专业建设需求,提出了相应建设对策,构建基于质量耐久、施工控制、养护便捷、寿命费用、生态环保、交通保畅、运营智能、建筑艺术等8个功能要求的建管养运一体化对策库;基于层次分析及多维度评价法,结合项目建设需求及所在区域特点,对提出的对策库进行分析,提出该高速公
为改善基质沥青的路用性能,采用聚氨酯对基质沥青进行改性,测试基质沥青、SBS改性沥青和不同掺量聚氨酯改性沥青的基本指标,表明聚氨酯能够改善基质沥青的基本指标,确定了适宜的掺量范围为20%~30%.采用马歇尔方法进行聚氨酯改性沥青混合料级配设计,通过路用性能试验对4种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改性后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有显著改善,高温性能尤其突出,30%掺量聚氨酯改性沥青混合料车辙动稳定度达11000次/mm,动稳定度较基质沥青和SBS改性沥青混合料显著提升;当聚氨酯掺量超过30%时,混合料
旧沥青路面材料(RAP)在沥青路面中的再生运用是境内外的研究热点,而压实度则是决定沥青路面性能和使用寿命的重要参数.因此,开展再生沥青混合料的压实特性研究,分析了压实温度和RAP掺量对压实特性的影响,其中压实温度选择140℃、150℃、160℃三个水平,RAP掺量分别为0、30%和50%.再生沥青混合料采用旋转压实的成型方式,并获取了再生沥青混合料试样高度与旋转压实次数发展关系曲线,在此基础上提取了压实度特性参数:压实度、能量密实指数(CEI)、压实速率(K值)以及锁点,此外还进行了温度和RAP掺量与压实
为明确不同类型植被对酸性土壤障碍地区公路工程项目建设后路域土壤肥力的影响,以植被重建后的长湘高速沿线路域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采样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马尾松、悬铃木、樟树和喜树植被重建后林下土壤的pH值及养分特性进行研究,并运用综合指数法评定了土壤发育综合质量.结果 表明:植被类型对土壤pH值的影响差异并不显著,各植被重建后的土壤养分含量均显著提高,马尾松林下土壤的肥力恢复效果最优,因而更适合该区域酸性土壤障碍地区路域植被恢复.4种植被重建后土壤发育综合指标排序为马尾松>樟树>悬铃木>喜树,马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