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9月发生的三聚氰胺事件是中国奶产业有史以来爆发的最严重危机。一年来,失去免检品牌、中国名牌等荣誉的奶企业低调“变脸”,以蒙牛,伊利,三元等为代表的中国奶企业,以更积极的姿态应对外国企业的挑战,不断提高乳品质量消除消费者“恐奶心理”,中国奶产业也逐渐触底反弹。
鲜奶价格普涨是春天即将到来的信号
进入9月份,全国各地奶价出现普涨的可喜局面,蒙牛等大企业鲜奶收购价格又恢复到了去年三聚氰胺爆发前的水平,业内普遍认为中国奶产业2-3年才能恢复过来,但是目前来看恢复的速度确实可喜。
记者在内蒙古、宁夏等地采访时了解到,在蒙牛等大企业的提价带动下,各地鲜奶收购价格普遍提升,处于奶产业最末端的奶农逐渐摆脱了亏损状态。目前,散户奶的收购价格提高至每公斤1.8元到1.9元,园区奶普遍涨至每公斤2.0元到2.6元,而最优质的鲜奶已经卖到了每公斤3.7元,基本恢复到了三聚氰胺之前的水平。宁夏乳制品工业协会秘书长赵淑铭说,往日杀牛,卖牛的现象基本上消失了,最近在各大奶牛养殖集中地区,到处都是奶农储备玉米青贮饲料的景象。
为了确保鲜奶质量安全,企业的收购条件已经非常苛刻,什么奶都能卖上好价钱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严峻的形势倒逼奶农养殖模式的加速转变,奶农转变成奶业投资人的角色得到认可。目前各地乳品企业或现代化养殖园区依托自身的养殖优势,采取寄养制迅速将周围奶牛资源进行整合,促使周边的养殖户纷纷把牛“存”进牧场,每头牛每年领取3000元左右的“利息”。内蒙古奶联社董事总经理李正洪说,过去10多年大多数参与养殖奶牛的农户总的算账并没有因为养牛而变得富裕,这是事实。在最短的时间内让散养农户退出直接养牛的环节,采取强制手段不行,必须采取如“奶联社”模式这样的有效措施确保农民继续参与奶业行业,根本上解决我国散户太多的问题。
奶价的上涨刺激了奶农的养殖信心,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后全国奶业由于各种原因淘汰损失了1/3左右的奶牛,一度陷入了杀牛,倒奶的最黑暗时期。目前各地的存栏量在上升,一些规模化养殖大户更是积极买牛,希望明年迎来奶产业的恢复性增长。由于市场恢复较快,加上奶农对10月份牛奶进入消费旺季,奶价持续走高的预期强烈,近期一头奶牛的价格比上半年高了两三千元。
蜕变贯穿了奶产业链条每一个细微环节
三鹿已倒,但是中国奶产业并没有垮掉。“变则通,通则久”,蒙牛牵手中粮拉开近期乳品企业重组并购的序幕,促进中国奶产业加快完成自身的优化,整合,进而恢复元气,重新崛起,而这只是中国乳品企业在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剧烈变革的一角。一些业内人士分析,中粮进入蒙牛,显示了中央对恢复奶产业的期望,以及重视奶产业未来发展的强烈信号。
记者在内蒙古、宁夏等地采访时了解到,在内忧外患的夹击下,不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都在经历战略调整,以期在这一轮的危机中存活下来,在紧锣密鼓地加快建设自己的优质奶源基地,在产品深加工上加大投入抢占先机,采取种种策略,争取在消费者中树立负责任的企业的良好形象。2009年上半年,伊利集团各业务线都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中报显示,伊利集团上半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2亿元,实现净利润2.5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17%。而蒙牛产品销售已恢复90%以上,日收奶量也达到9300多吨。2009年7月,根据荷兰合作银行发布的全球乳业公司排名报告显示,蒙牛名列全球乳业第19名,这是中国乳业首次进入世界乳业20强的行列,实现中国乳企历史性的突破。
三聚氰胺事件对乳品企业虽然影响很大,但是全国1000多家企业中停产的没有几家,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一些企业开始着手生产高附加值,深加工产品,避免同质化竞争,在危机中更是觅到了发展的良机。在全国十大牧区的宁夏,去年以来已经有5家乳品企业开始研发新产品,高薪聘请来自意大利,美国等国家的乳品制作专家,生产干酪素,奶酪,蛋白粉等附加值高的乳制品。宁夏亿美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教美是一个在三聚氰胺到来之际毅然投资奶产业的企业家,“中小企业要不走寻常路,我们生产的干酪素,蛋白粉等产品,适应消费者乳制品的新需求,现在虽然出口不畅,价格不是太高,但是全球食品价格上涨有助于我们中国乳业的恢复,最终我们会在国内外都站住脚。”
恢复消费者信心无疑是最难的事情,在“外国奶问题少,国产奶有点靠不住”的观念影响下,说服国内消费者不容易。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副主任尹成杰在2009乳业发展国际论坛上说,现在乳品企业采取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展示和宣传优质乳制品,一些地方开展万村千乡工程扩大乳制品消费,提高消费信心指数,对消费者信心的恢复都很有效果。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蒙牛特伦苏奶经历OMP事件后进行了广告宣传大变脸就很管用,作为国内最高端的液态奶重新被消费者认可。另外,区域性品牌乳制品成为很多中低收入消费者的首选,给很多中小企业留下了广阔空间,纷纷转向生产短链产品如巴氏奶,在服务上打“精细牌”,开展送外卖业务,增强了消费者对这种城市型鲜奶消费的信心。
内忧外患下奶产业重塑辉煌尚待时日
去年中国奶牛达到1230万头,奶产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三位,成为奶源大国。从目前的恢复情况来看,中国奶产业开始走出低谷,但是元气大伤之后要想恢复往日快速扩张的辉煌,尚需根除诸多顽疾。
目前,我国奶产业仍没有完全走出内忧外患的困境,去年我国规模以上企业乳制品产量出现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首次负增长,今年以来进出口形势异常不利。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宋昆冈8月份在宁夏牛奶发展高峰论坛上说,今年上半年国际市场乳制品价格低迷,低价奶粉大量进口对我国市场形成冲击,进出口乳制品数量逆差超过27万吨。特别是乳粉进口,上半年进口量已达10.7万吨,超过了2008年全年进口量,直接影响到我国乳制品市场的供需平衡,外资品牌奶粉仍然掌握着中国高端奶粉市场的绝对话语权。另外,液体乳进口也大幅度增加,一般来讲液体乳体积大,货值低,不便长途运输,出口竞争力低,但国外的液体乳远过重洋来到了中国,数量在成倍增长,将要超过我国对港,澳出口液体乳的数量。
现在,全球经济并未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一些业内人士认为,摆在中国奶产业面前还有三大拦路虎。
一是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仍然根基不稳。规模化养殖率仅占20%左右,是阻碍我国奶产业保质保量的顽疾,直接导致国产奶竞争不过外国奶,现在很多地方奶牛虽然出户入院但是并未实现统一饲养,未来一段时期必须探索寄养制等模式切实提高集中喂养质量。
二是开发和推广新产品的能力有限,乳制品附加值低,在与洋品牌竞争中劣势明显。现在我国1000多家乳品企业的产品大多集中在液态奶和奶粉方面,多数企业开发高端深加工产品的技术和资金投入不足,不利于中国奶产业的持久发展。
三是生产、加工和销售不平衡,实际鲜奶加工量远低于总的加工能力,多数企业仍处于“吃不饱”的状态,有些地方仍在盲目招商建厂,产业重复建设的问题并没有多大改观。三聚氰胺事件并没有出现企业大量倒闭的后果,各地盲目发展奶产业的冲动依然很强烈,一旦完全从低谷走出,仍会重新造成奶源大战。
鲜奶价格普涨是春天即将到来的信号
进入9月份,全国各地奶价出现普涨的可喜局面,蒙牛等大企业鲜奶收购价格又恢复到了去年三聚氰胺爆发前的水平,业内普遍认为中国奶产业2-3年才能恢复过来,但是目前来看恢复的速度确实可喜。
记者在内蒙古、宁夏等地采访时了解到,在蒙牛等大企业的提价带动下,各地鲜奶收购价格普遍提升,处于奶产业最末端的奶农逐渐摆脱了亏损状态。目前,散户奶的收购价格提高至每公斤1.8元到1.9元,园区奶普遍涨至每公斤2.0元到2.6元,而最优质的鲜奶已经卖到了每公斤3.7元,基本恢复到了三聚氰胺之前的水平。宁夏乳制品工业协会秘书长赵淑铭说,往日杀牛,卖牛的现象基本上消失了,最近在各大奶牛养殖集中地区,到处都是奶农储备玉米青贮饲料的景象。
为了确保鲜奶质量安全,企业的收购条件已经非常苛刻,什么奶都能卖上好价钱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严峻的形势倒逼奶农养殖模式的加速转变,奶农转变成奶业投资人的角色得到认可。目前各地乳品企业或现代化养殖园区依托自身的养殖优势,采取寄养制迅速将周围奶牛资源进行整合,促使周边的养殖户纷纷把牛“存”进牧场,每头牛每年领取3000元左右的“利息”。内蒙古奶联社董事总经理李正洪说,过去10多年大多数参与养殖奶牛的农户总的算账并没有因为养牛而变得富裕,这是事实。在最短的时间内让散养农户退出直接养牛的环节,采取强制手段不行,必须采取如“奶联社”模式这样的有效措施确保农民继续参与奶业行业,根本上解决我国散户太多的问题。
奶价的上涨刺激了奶农的养殖信心,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后全国奶业由于各种原因淘汰损失了1/3左右的奶牛,一度陷入了杀牛,倒奶的最黑暗时期。目前各地的存栏量在上升,一些规模化养殖大户更是积极买牛,希望明年迎来奶产业的恢复性增长。由于市场恢复较快,加上奶农对10月份牛奶进入消费旺季,奶价持续走高的预期强烈,近期一头奶牛的价格比上半年高了两三千元。
蜕变贯穿了奶产业链条每一个细微环节
三鹿已倒,但是中国奶产业并没有垮掉。“变则通,通则久”,蒙牛牵手中粮拉开近期乳品企业重组并购的序幕,促进中国奶产业加快完成自身的优化,整合,进而恢复元气,重新崛起,而这只是中国乳品企业在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剧烈变革的一角。一些业内人士分析,中粮进入蒙牛,显示了中央对恢复奶产业的期望,以及重视奶产业未来发展的强烈信号。
记者在内蒙古、宁夏等地采访时了解到,在内忧外患的夹击下,不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都在经历战略调整,以期在这一轮的危机中存活下来,在紧锣密鼓地加快建设自己的优质奶源基地,在产品深加工上加大投入抢占先机,采取种种策略,争取在消费者中树立负责任的企业的良好形象。2009年上半年,伊利集团各业务线都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中报显示,伊利集团上半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2亿元,实现净利润2.5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17%。而蒙牛产品销售已恢复90%以上,日收奶量也达到9300多吨。2009年7月,根据荷兰合作银行发布的全球乳业公司排名报告显示,蒙牛名列全球乳业第19名,这是中国乳业首次进入世界乳业20强的行列,实现中国乳企历史性的突破。
三聚氰胺事件对乳品企业虽然影响很大,但是全国1000多家企业中停产的没有几家,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一些企业开始着手生产高附加值,深加工产品,避免同质化竞争,在危机中更是觅到了发展的良机。在全国十大牧区的宁夏,去年以来已经有5家乳品企业开始研发新产品,高薪聘请来自意大利,美国等国家的乳品制作专家,生产干酪素,奶酪,蛋白粉等附加值高的乳制品。宁夏亿美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教美是一个在三聚氰胺到来之际毅然投资奶产业的企业家,“中小企业要不走寻常路,我们生产的干酪素,蛋白粉等产品,适应消费者乳制品的新需求,现在虽然出口不畅,价格不是太高,但是全球食品价格上涨有助于我们中国乳业的恢复,最终我们会在国内外都站住脚。”
恢复消费者信心无疑是最难的事情,在“外国奶问题少,国产奶有点靠不住”的观念影响下,说服国内消费者不容易。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副主任尹成杰在2009乳业发展国际论坛上说,现在乳品企业采取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展示和宣传优质乳制品,一些地方开展万村千乡工程扩大乳制品消费,提高消费信心指数,对消费者信心的恢复都很有效果。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蒙牛特伦苏奶经历OMP事件后进行了广告宣传大变脸就很管用,作为国内最高端的液态奶重新被消费者认可。另外,区域性品牌乳制品成为很多中低收入消费者的首选,给很多中小企业留下了广阔空间,纷纷转向生产短链产品如巴氏奶,在服务上打“精细牌”,开展送外卖业务,增强了消费者对这种城市型鲜奶消费的信心。
内忧外患下奶产业重塑辉煌尚待时日
去年中国奶牛达到1230万头,奶产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三位,成为奶源大国。从目前的恢复情况来看,中国奶产业开始走出低谷,但是元气大伤之后要想恢复往日快速扩张的辉煌,尚需根除诸多顽疾。
目前,我国奶产业仍没有完全走出内忧外患的困境,去年我国规模以上企业乳制品产量出现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首次负增长,今年以来进出口形势异常不利。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宋昆冈8月份在宁夏牛奶发展高峰论坛上说,今年上半年国际市场乳制品价格低迷,低价奶粉大量进口对我国市场形成冲击,进出口乳制品数量逆差超过27万吨。特别是乳粉进口,上半年进口量已达10.7万吨,超过了2008年全年进口量,直接影响到我国乳制品市场的供需平衡,外资品牌奶粉仍然掌握着中国高端奶粉市场的绝对话语权。另外,液体乳进口也大幅度增加,一般来讲液体乳体积大,货值低,不便长途运输,出口竞争力低,但国外的液体乳远过重洋来到了中国,数量在成倍增长,将要超过我国对港,澳出口液体乳的数量。
现在,全球经济并未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一些业内人士认为,摆在中国奶产业面前还有三大拦路虎。
一是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仍然根基不稳。规模化养殖率仅占20%左右,是阻碍我国奶产业保质保量的顽疾,直接导致国产奶竞争不过外国奶,现在很多地方奶牛虽然出户入院但是并未实现统一饲养,未来一段时期必须探索寄养制等模式切实提高集中喂养质量。
二是开发和推广新产品的能力有限,乳制品附加值低,在与洋品牌竞争中劣势明显。现在我国1000多家乳品企业的产品大多集中在液态奶和奶粉方面,多数企业开发高端深加工产品的技术和资金投入不足,不利于中国奶产业的持久发展。
三是生产、加工和销售不平衡,实际鲜奶加工量远低于总的加工能力,多数企业仍处于“吃不饱”的状态,有些地方仍在盲目招商建厂,产业重复建设的问题并没有多大改观。三聚氰胺事件并没有出现企业大量倒闭的后果,各地盲目发展奶产业的冲动依然很强烈,一旦完全从低谷走出,仍会重新造成奶源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