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单细胞培养再生植株的研究

来源 :植物学报:英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71559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近些年来,大豆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较快。大豆花药,叶片,下胚轴、子叶节,茎尖等外植体均能再生植株。大豆单细胞和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的研究对大豆的遗传操作和突变体选择都有重要意义。迄今,关于大豆单细胞培养再生植株仅李宝健等人在国外有过报道,而国内尚无成功的报告。本文用大豆幼胚子叶的愈伤组织分离出单细胞,经培养再生成植株。
其他文献
本文报道应用电融合法和PEG法建立了11种甲病毒(SIN,SF,CHIK_1,CHIK_2,EEE,WEE,MAY,GET,RR,SAG,M-1)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系。分别对各种McAb进行了多项鉴定。特异性试验结果
本文主要分析浙江低丘红壤区土地资源的特点、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前我国农产品市场的变化,以红壤试验区为对象,生态农业为主线,提出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调整种植结构、
本文报道从云南产金丝矮陀陀植物(Pachysandra axillaris)中得到的三个新甾体生物碱。它们的结构确定为:富贵草碱 G(20α-二甲胺基-3β-惕各酰胺基-5α孕甾烷),富贵草碱H(20
作者采用杂交杂交瘤技术制备用于免疫学测定的双特异性抗体。以8-氮鸟嘌呤处理抗过氧化物酶杂交瘤细胞株E-47,获得了HAT敏感的突变株,且保持抗过氧化物酶分泌活性,将其中一个
本文阐述了对渤海藻类的新认识。主要指明其为由顶和前间系组成的(+3Ia 或+3I)联合古口的性质,腰凸的数量(2—4个)和分布(2个位腹面,0—2个位背面)及腰褶的次生性质。据此,讨
为了很好地完成地下水的观测研究任务,必须从以下五个主要方面着手:一是建立地下水长期观测站网;二是抓好地下水均衡场;三是进行各种抽水试验;四是解决好地下水各项参数;五是
本文采用ELISA方法对6株抗人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hCuZnSOD)单克隆抗体(单抗)的种属特异性 表位特异性分型以及其免疫反应活性进行测定分析,同时还应用单抗分析了变性或失活抗
采用S-P法对38例非何杰金氏病淋巴瘤,40例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及3例何杰金氏病进行了波纹蛋白标记,结果11例T-NHL中6例和27例-中22例表达Vimentin.Vimentin对NHL的分型作用是有限的。其中滤泡型淋巴瘤表达率低于弥漫型淋巴
作者采用抗HFRS病毒血凝素McAb和HRP标记的同一种McAb,建立了检验HFRS病毒血凝素抗原的双.McAb-ELlSA夹心法。经取代试验和抗原阻断试验均证明本法具有高度特异性,重复性也良好
大坝坝体是土坝工程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坝体黏土填筑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了大坝的结构稳定和防渗性能,是土坝施工质量控制中最重要的环节。文中结合和顺县恋思水库土坝工程坝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