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工农红军川南游击纵队(简称“川南游击纵队”或“纵队”)在川滇黔边区展开游击斗争,以主要领导人牺牲、无数战士英勇献身的壮举牵制和打击国民党敌军,掩护中央红军主力战略转移,为长征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川南游击纵队的斗争史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的鲜活实践教材,主要表现在对党忠诚、敢于担当、践行宗旨。重温、研究川南游击纵队的斗争精神,对巩固和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关键词〕川南游击纵队 对党忠诚 敢于担当 践行宗旨 初心 使命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共中央、中央红军从出发时的8.6 万人锐减到3 万多人。土城一役伤病员增加,红军主力在一渡赤水后继续遭遇蒋介石大举围攻。迫于敌情压力和现实困境,1935 年2 月9 日,党中央在扎西召开会议,决定回师东进二渡赤水,对中央红军进行整编、精简,同时决定在川滇黔边区创建新的苏区根据地以解决现实问题。2 月10 日,中央和中革军委抽调干部专门成立中共川南特委和川南游击纵队。中央决定,由徐策(红三军团六师政委)、余泽鸿(干部团“上干队”政委)、戴元怀(红八军团民运部长)、夏才曦(曾任中共南京市委书记)等5 人组成中共川南特委,徐策任书记,戴元怀任组织部长,余泽鸿任宣传部长,负责组织领导川南游击纵队斗争。①
川南游击纵队在川滇黔边区20 余县开展了长达12 年之久的不屈斗争,最终用主要领导人和无数战士牺牲的代价出色地完成了策应红军主力转移的光荣使命。川南游击纵队斗争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川滇黔三省武装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军史和红军长征史的光辉篇章,是长征文化体系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研究价值。②目前,由于各种原因,川南游击纵队的研究成果屈指可数,斗争历史鲜为人知。基于本土研究优势,对纵队的战斗遗址走访调研,以收集到的历史档案(含敌档)、地方志、口述 史等重要史料为研究基础,进行综合分析考量认为: 川南游击纵队的悲壮斗争彰显了对党忠诚、敢于担当、践行宗旨的优秀政治品格,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实践。在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开展的今天,结合党内现状,从初心和使命的角度認真挖掘、梳理川南游击纵队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具有现实意义。
一、对党忠诚
对党忠诚,是川南游击纵队的英雄模范们对党的事业矢志不渝、坚守初心、勇担使命,用生命谱写的感天动地的英雄壮歌。
川南游击纵队创建时总共才400 多人,后经整编发展,人数最多时也才2000 余人。③创建之初,川南游击纵队就面临重重危机,原因有二:一是生存环境 十分恶劣。活动区域全部在云贵川横断山脉间,山路崎岖、多雨雾,可谓“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交通、信息闭塞,人烟稀少,物质供给极度缺乏。二是孤军奋战。红军主力北上后,川滇黔边区基本没有其他红军正规部队,川南游击纵队得不到支援和策应;武器装备也落后,队伍中伤病员很多。在3 省数万敌军和地方反动势力的围追堵截下,斗争处境极其险恶。
“天无时,地无利,人不和。”重重困难,川南游击纵队如何生存和发展?中央敢于决定在白区建立红军游击队,红军干部敢于离开大部队留下来坚持斗争,底气是什么?奋战12 年之久并完成了配合中央红军战略转移任务,力量在哪里?根据《中国共产党泸州历史(1921—1949)》记载,1935 年2 月10 日,中央在扎西总部驻地专门召集留下来组建游击纵队的100 多名红军干部做思想政治工作,由红军总政委周恩来代表中央作动员报告。周恩来从党的初心使命出发,全面分析面临日本大规模侵略、国民党全力剿共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强调只有克服困难坚持抗战,冲出蒋介石重围,才是民族的唯一出路。他明确指出,抽调中央红军主力干部组建川南游击纵队,使命有三:一要打击、牵制敌人,配合中央红军作战;二要安置和保护好伤病员,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三要建立革命根据地。为统一思想,周恩来特别强调“:大家要服从中央建立游击纵队的决定,高兴地在这里战斗,坚持斗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开创苏区新局面。当中央在川北有了根据地,你们在川南搞起来,革命力量就大了。我们在这里暂时分开,将来是会见面的。”④
党的需要高于一切!通过中央的动员,干部们排 除万难、顾全大局,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 领导。即便他们仅仅是一支装备落后、人不足千的孤 旅,还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服从中央分配, 坚毅顽强地留下来坚持斗争。由以上分析可见,个人 利益坚决服从党的利益,就是川南游击纵队敢于与强 敌斗争的底气和力量!这种底气和力量,源于加入这 支队伍的干部和战士们的赤诚初心—— 对党绝对忠诚!
重忆创建历程,重问入党初心。当前党的队伍中,为了个人利益对党“伪忠诚“”不忠诚”的“两面人”仍然存在:领导面前卑躬屈膝,群众面前趾高气扬;表 面老老实实,背后肆意妄为。这是初心的弱化甚至丢失。⑤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要求共产党员对党忠诚,且是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是在诱惑面前立场坚定,在是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面前无所畏惧,在关键时刻靠得住、信得过、能放心;最重要的是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增强“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
二、敢于担当
在险恶的斗争中,尽管不断遭敌俘获、折磨乃至牺牲,川南游击纵队的干部和战士们前赴后继、敢于担当,坚决践行中央赋予的神圣使命。
敢于担当,是危难时刻挺身而出。1935 年3 月5 日拂晓,川南游击纵队在泸州叙永县黄坭乡木厂梁子(当地人称此地为“血坪子”,即“战斗惨烈、血流成河”之意)遭遇川军第三营周遇祥部,大雾弥漫方向难辨,敌人逼近,纵队方才发现。在纵队被敌打散的情况下,第四大队大队长梁亚伯率领少数战士掩护纵队前进。他的右手被打伤,忍着剧痛左手持枪与敌拼杀,不幸又被敌人的手榴弹炸成重伤牺牲。纵队终于打退川军进攻,缴枪三四十枝,继续西进。3 月下旬,纵队到达大石盘休整,遭川军黄锦章团追击形成包围圈, 特委委员兼组织部长戴元怀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率司令部通讯班10 名战士用短枪阻击、吸引包围的敌人,掩护纵队突围进入威信。戴元怀和战士们在掩护中身中数弹牺牲。敌人剥光戴元怀及烈士们衣服,砍下头颅,拿到石碑、建武等场镇 悬挂,藉以恐吓群众和邀功请赏。敌人手段如此凶残,但丝毫没有削弱纵队继续完成使命的担当和决心。⑥ 敢于担当,是遇到问题迎难而上。7 月13 日,纵队到达威信长官司、观音塘,遭遇川军联团截击。由于敌情不明,100 多个战士伤亡,特委书记兼川南游击纵队政委徐策、副政委张凤光、代参谋长陈宏等英勇牺牲。在接续失去多位领导干部的那一刻,战士们不免思想动荡,队伍面临解体甚至无法完成使命的危险局面。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共川南特委立即决定由余泽鸿、刘干臣、龙厚生、李青云、刘复初组建新领导集体。⑦余泽鸿临危不惧,勇敢接替徐策担当纵队政委和川南特委书记一职,义无反顾地扛起大旗,慷慨陈词, 重振队伍军心,率领纵队继续顽强战斗。
1935 年 10 月,贵州省工委曾派康庆长同志3 次联系纵队,要求余泽鸿把纵队带去毕节。此时的余泽鸿有三条路可选: 一是到贵州毕节与红二、六军团会合,但将面临蒋介石集结重兵“围剿”二、六军团 的危险;二是将纵队分散隐蔽保存实力;三是继续吸引敌人,掩护红二、六军团转移,自己作出牺牲。余泽鸿选择了最后者。红六军团团长萧克知道情况后,立即又派康庆长寻找纵队,却没有找到。余泽鸿早已带领仅有200 人的部队凭借机智灵活的策略主动出击,牵制敌军,声势大振。重庆《新蜀报》1935 年 11 月 4 日刊载江安电称:“余泽鸿率匪百余溃窜兴文之凌霄城观音涯、周家沟等地 本县大炽,冬防吃紧。”敌无计可施,竟然对余泽鸿采取精神折磨的狠毒方法——把他的至亲抓进监狱。仅余泽鸿的亲人中,因支持红军而先后遭逮捕、身受牢狱之苦的就有14 人,被抄家4 次,受惊吓致死的3 人。这些并没有磨灭余泽鸿的铁肩担当和坚定意志,反而奋起斗争,在川军重兵包围中率司令部 30 余人突围转移到江安县碗厂坡。1935 年12 月15 日凌晨,敌人加紧“清剿”,余泽鸿牺牲。敌人把余泽鸿被战友掩埋好的尸首挖出捆绑抬到江安县邀功。生命定格在32 岁的余泽鸿,成为长征中红军牺牲的35 名高级将领(师级以上指挥员)之一。中央组织部办公厅《余泽鸿档案》中对余泽鸿无私无畏的担当精神给予高度评价:“泽鸿同志在反革命的军法处(受)审讯时,侃切陈词、毫无惧容。”⑧
余泽鸿牺牲后,纵队继续转移以吸引牵制国民党敌军。第三任司令员刘干臣在兴文县杉树湾同敌人战斗身负重伤;参谋长刘复初帶领部队向连天山转移,自己却被敌人搜捕,惨烈牺牲;1937年1 月,第四任司令员龙厚生在野腊溪被围,水田寨遇害,其头颅还被砍下悬挂示众以致身首异处……⑨指战员不断牺牲、变更,中共川南特委的干部前赴后继担当使命,组织保障纵队继续完成中央交代 的 任 务 ,直 至 流 尽 最 后 一 滴 血。
1935—1937 年,川南游击纵队从 2000 余人减员到仅剩 200 多人,牺牲率高达 90%,换来的是在两个月内取云南扎西、贵州赫章、四川筠连,威胁泸州、纳溪,以迅猛攻势夺得10 余个乡镇的赫赫战功,配合了红军主力四渡赤水河,顺利北上转移。⑩
敢于担当是川南游击纵队彰显的英雄本色。当前党的队伍中, 不愿担当、不敢担当的行为仍然存在:摆花架子,不敢直面矛盾,不敢 直面困难,不敢较真碰硬;互相推诿,遇事“弯弯绕”;庸懒无为,安于现状,得过且过,只要权力不干事等等。共产党员强烈的历史进步担当、时代前列担当、民族复兴担当、崇高使命担当的“担当意识”有 待大大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党肩负的历史使命,需要敢于担当、善于担当;需要敢于直面风险挑战,知重负重、攻坚克难,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无私无畏的勇气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三、践行宗旨
川南游击纵队坚持斗争的意义,不仅在于完成军事上牵敌配合红军主力转移的使命,更重要的是,他们宣传党的政策,传播革命真理,打击土豪恶霸,践行党的宗旨,与边区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成为中国共产党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初心的鲜活实践。
纵队践行宗旨是在中共川南特委的领导下有纲领、有措施、有行动的使命自觉。其时,云贵川3 省军阀割据,对边区各族劳苦大众进行残暴的政治压迫和敲骨吸髓式的经济剥削,边区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中共川南特委结合党中央赋予纵队的使命,结合边区人民长期受尽封建军阀和地方势力欺凌的实情,研究制定了《川南工农劳苦群众目前斗争纲领》,分别对贫困农民、少数民族、劳动妇女、教员与学生、自由职业者和一切事业的贫苦农民提出具体的切合实际的斗争任务和行动口号。比如《纲领》第三条:“当前正是春荒将到来的青黄不接。饥寒交迫的工农劳苦群众,只有拥护和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分粮运动,组织分粮委员会和武装分粮队,到团保、军阀、官僚的家中去破仓分粮,焚烧田契、借约,实行抗租抗 账,没收绅粮团保的耕牛、农具、种子、用具、衣物,分绅粮的地,才能免除穷苦。”这个《纲领》让边区各族人民知道,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武装斗争, 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夺取政权,才能获得彻底解放。在中共川南特委领导下,纵队所到之处,与群众促膝谈心,大力宣传《纲领》和主张,书写标语。比如: “红军是工农阶级领导的军队,红军绝对保护工农利益!“”取消一切苛捐杂税!“”不交租不还债,捉杀收租逼债的豪绅地主!”《纲领》和标语是中共川南特委领导纵队对贫苦群众许下的庄严承诺。
尽管在蒋介石和3 省军阀调集重兵不断“围剿” 的情势下,纵队几乎天天打仗和转移,环境极端险恶,但纵队转战边区总是旗帜鲜明地站在了劳苦百姓一 边,忠实践行《纲领》,打土豪、惩恶霸、济贫困,时刻牢 记为群众谋利益的初心和使命。1935 年5 月15 日, 纵队二进珙县上罗场时,根据群众要求,没收了当地 最大地主孙术云的财产,分给周围贫苦百姓。在场 上,附近农民争相前来,分了1 万多斤黄谷,又分了二十几头肥猪,还从孙家抬出一箩一箩的铜圆,无论男 女老少,人人都有,整个上罗场欢声载道。在那天旱歉收、青黄不接之际,不少贫苦群众正是靠着分得的钱粮,才熬过饥荒。
纵队一方面打土豪济贫困,另一方面严格执行中央和中共川南特委的政策,对群众秋毫无犯、爱护有加。1935 年9 月18 日,纵队巧取纳溪叙蓬溪(今护国镇),进至打鼓场,在禹王宫戏楼上演出文明戏,宣传唤醒群众,动员青年参军。次日黎明,红军战士把场上街道打扫干净,把百姓的水缸挑满后才悄悄离开。这成为纵队与群众血肉相连的历史见证。反观国民党方面,却是欺压群众,丧失民心。蒋介石曾得到共产党军队对人民毫不骚扰的奏报,才转而急发训令,要求“宿营行军,随时随处需严肃纪律,不强住民房,不强借民物,不征待粮秫,不强买强卖……”训令充分暴露了云贵川3 省军阀平时一贯欺压百姓的霸道做派,与纵队爱民护民的优良作风有着天壤悬隔的差距。 正因为纵队在极其艰苦的斗争情况下践行宗旨, 为劳苦大众谋利益,劳苦群众从亲身经历中真正认识到,川南游击纵队是工农的军队,是与国民党军队完 全不同的革命军队,感激动容、衷心拥护,革命力量不 断发展壮大。广大云贵川贫苦群众不顾个人安危,心甘情愿为纵队送粮送菜、站岗放哨、侦察敌情、收容掉 队红军、医治红军伤员。军民患难与共、生死相依、并 肩作战,成为支援纵队开展游击战争的巨大力量。走访叙永边区,至今流传着山歌“送郎当红军,打倒土豪 劣绅,穷人得翻身;送郎当红军,红军最文明,公买公卖,大家都欢迎……”充分证明了纵队践行宗旨的深远意义。
力量并不精锐强大的川南游击纵队虽然最后被反动势力扑灭,但他们用生命和鲜血在川滇 黔边区洒下革命火种,让受尽欺凌的群众看到了 翻身解放的希望。人心向背的逆转,为西南地区 的最终解放创造了良好基础。当前党的队伍中, 宗旨意识淡薄仍然存在:“千里做官,只为吃穿”,做大搞特权的“官老爷”;罔顾“八项规定”,逢请 必到、有宴必吃、奢靡享乐;罔顾群众利益,只喊口号不抓落实等等。只有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才能坚守初心;只有永远铭记共产党员是人民的勤务员,才能以真挚的人民情怀滋养初心,才能不脱离群众、不轻视群众、不漠视群众。
四、叩问初心,筑牢使命,杰出贡献树丰碑
1937 年 1 月,川南游击纵队主体斗争结束后,中共川南特委将极少数幸存者组建成川南游击支队、云南游击支队和贵州游击支队,仍在川滇黔边区坚持斗争到1947 年西南解放。这支建制很高、由中央直接领导的游击纵队,为掩护红军主力长征,牵制敌军,扩大党和红军的政治影响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徐策、余泽鸿、戴元怀等烈士英勇悲壮的斗争精神,让大地震撼、苍天歌泣,就如张爱萍将军 1986 年为纵队斗争史题词所说:“红军主力长征北上,川滇黔边游击战场,孤军奋斗牵制强敌,壮烈牺牲万代敬仰。”叩问初心,知所从来。历史将永远铭记这支浴血悲壮的红色铁流,以孤军勇战的意志对党忠诚,以敢于担当的信仰前赴后继,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践行宗旨,犹如一座永恒的丰碑,穿越时空,为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以正视问题的勇气和刀刃向内的自觉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为持续推动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注入强大的思想和行动力量。
(作者单位:中共泸州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
注释:
①④⑦⑩中共泸州市委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泸州历史(1921—1949)》第一卷,中央党史出版社2013 年版,第94—96、96、99-101、104、101-105 页。
②③李蓉:《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历史研究的新收获——以川滇黔地区红军游击队为例》,《军事历史》2018年第2 期,第19、15 页。
⑤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机关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党的十九大以来查处违纪违法党员干部案件警示录》,中国方正出版社2019 年版,第87、100、110-111 页。
⑥《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斗争史》编写组:《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斗争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 年版,第31-32、23-25、164-165、164 页。
⑧中共宜宾市委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宜宾历史(1921—1949)》第一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 年版,第134 页。
⑨王福荣:《前仆后继的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指挥员》,《中国老区建设》2017 年第6 期,第56-57 页。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编:《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9 年版,第18-19、19 页。
中共泸州市纳溪区委党史办公室著:《中国共产党纳溪历史(1921—1949)》第一卷,中央黨史出版社2016 年版,第85—86 页。
〔关键词〕川南游击纵队 对党忠诚 敢于担当 践行宗旨 初心 使命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共中央、中央红军从出发时的8.6 万人锐减到3 万多人。土城一役伤病员增加,红军主力在一渡赤水后继续遭遇蒋介石大举围攻。迫于敌情压力和现实困境,1935 年2 月9 日,党中央在扎西召开会议,决定回师东进二渡赤水,对中央红军进行整编、精简,同时决定在川滇黔边区创建新的苏区根据地以解决现实问题。2 月10 日,中央和中革军委抽调干部专门成立中共川南特委和川南游击纵队。中央决定,由徐策(红三军团六师政委)、余泽鸿(干部团“上干队”政委)、戴元怀(红八军团民运部长)、夏才曦(曾任中共南京市委书记)等5 人组成中共川南特委,徐策任书记,戴元怀任组织部长,余泽鸿任宣传部长,负责组织领导川南游击纵队斗争。①
川南游击纵队在川滇黔边区20 余县开展了长达12 年之久的不屈斗争,最终用主要领导人和无数战士牺牲的代价出色地完成了策应红军主力转移的光荣使命。川南游击纵队斗争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川滇黔三省武装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军史和红军长征史的光辉篇章,是长征文化体系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研究价值。②目前,由于各种原因,川南游击纵队的研究成果屈指可数,斗争历史鲜为人知。基于本土研究优势,对纵队的战斗遗址走访调研,以收集到的历史档案(含敌档)、地方志、口述 史等重要史料为研究基础,进行综合分析考量认为: 川南游击纵队的悲壮斗争彰显了对党忠诚、敢于担当、践行宗旨的优秀政治品格,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实践。在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开展的今天,结合党内现状,从初心和使命的角度認真挖掘、梳理川南游击纵队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具有现实意义。
一、对党忠诚
对党忠诚,是川南游击纵队的英雄模范们对党的事业矢志不渝、坚守初心、勇担使命,用生命谱写的感天动地的英雄壮歌。
川南游击纵队创建时总共才400 多人,后经整编发展,人数最多时也才2000 余人。③创建之初,川南游击纵队就面临重重危机,原因有二:一是生存环境 十分恶劣。活动区域全部在云贵川横断山脉间,山路崎岖、多雨雾,可谓“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交通、信息闭塞,人烟稀少,物质供给极度缺乏。二是孤军奋战。红军主力北上后,川滇黔边区基本没有其他红军正规部队,川南游击纵队得不到支援和策应;武器装备也落后,队伍中伤病员很多。在3 省数万敌军和地方反动势力的围追堵截下,斗争处境极其险恶。
“天无时,地无利,人不和。”重重困难,川南游击纵队如何生存和发展?中央敢于决定在白区建立红军游击队,红军干部敢于离开大部队留下来坚持斗争,底气是什么?奋战12 年之久并完成了配合中央红军战略转移任务,力量在哪里?根据《中国共产党泸州历史(1921—1949)》记载,1935 年2 月10 日,中央在扎西总部驻地专门召集留下来组建游击纵队的100 多名红军干部做思想政治工作,由红军总政委周恩来代表中央作动员报告。周恩来从党的初心使命出发,全面分析面临日本大规模侵略、国民党全力剿共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强调只有克服困难坚持抗战,冲出蒋介石重围,才是民族的唯一出路。他明确指出,抽调中央红军主力干部组建川南游击纵队,使命有三:一要打击、牵制敌人,配合中央红军作战;二要安置和保护好伤病员,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三要建立革命根据地。为统一思想,周恩来特别强调“:大家要服从中央建立游击纵队的决定,高兴地在这里战斗,坚持斗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开创苏区新局面。当中央在川北有了根据地,你们在川南搞起来,革命力量就大了。我们在这里暂时分开,将来是会见面的。”④
党的需要高于一切!通过中央的动员,干部们排 除万难、顾全大局,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 领导。即便他们仅仅是一支装备落后、人不足千的孤 旅,还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服从中央分配, 坚毅顽强地留下来坚持斗争。由以上分析可见,个人 利益坚决服从党的利益,就是川南游击纵队敢于与强 敌斗争的底气和力量!这种底气和力量,源于加入这 支队伍的干部和战士们的赤诚初心—— 对党绝对忠诚!
重忆创建历程,重问入党初心。当前党的队伍中,为了个人利益对党“伪忠诚“”不忠诚”的“两面人”仍然存在:领导面前卑躬屈膝,群众面前趾高气扬;表 面老老实实,背后肆意妄为。这是初心的弱化甚至丢失。⑤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要求共产党员对党忠诚,且是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是在诱惑面前立场坚定,在是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面前无所畏惧,在关键时刻靠得住、信得过、能放心;最重要的是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增强“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
二、敢于担当
在险恶的斗争中,尽管不断遭敌俘获、折磨乃至牺牲,川南游击纵队的干部和战士们前赴后继、敢于担当,坚决践行中央赋予的神圣使命。
敢于担当,是危难时刻挺身而出。1935 年3 月5 日拂晓,川南游击纵队在泸州叙永县黄坭乡木厂梁子(当地人称此地为“血坪子”,即“战斗惨烈、血流成河”之意)遭遇川军第三营周遇祥部,大雾弥漫方向难辨,敌人逼近,纵队方才发现。在纵队被敌打散的情况下,第四大队大队长梁亚伯率领少数战士掩护纵队前进。他的右手被打伤,忍着剧痛左手持枪与敌拼杀,不幸又被敌人的手榴弹炸成重伤牺牲。纵队终于打退川军进攻,缴枪三四十枝,继续西进。3 月下旬,纵队到达大石盘休整,遭川军黄锦章团追击形成包围圈, 特委委员兼组织部长戴元怀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率司令部通讯班10 名战士用短枪阻击、吸引包围的敌人,掩护纵队突围进入威信。戴元怀和战士们在掩护中身中数弹牺牲。敌人剥光戴元怀及烈士们衣服,砍下头颅,拿到石碑、建武等场镇 悬挂,藉以恐吓群众和邀功请赏。敌人手段如此凶残,但丝毫没有削弱纵队继续完成使命的担当和决心。⑥ 敢于担当,是遇到问题迎难而上。7 月13 日,纵队到达威信长官司、观音塘,遭遇川军联团截击。由于敌情不明,100 多个战士伤亡,特委书记兼川南游击纵队政委徐策、副政委张凤光、代参谋长陈宏等英勇牺牲。在接续失去多位领导干部的那一刻,战士们不免思想动荡,队伍面临解体甚至无法完成使命的危险局面。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共川南特委立即决定由余泽鸿、刘干臣、龙厚生、李青云、刘复初组建新领导集体。⑦余泽鸿临危不惧,勇敢接替徐策担当纵队政委和川南特委书记一职,义无反顾地扛起大旗,慷慨陈词, 重振队伍军心,率领纵队继续顽强战斗。
1935 年 10 月,贵州省工委曾派康庆长同志3 次联系纵队,要求余泽鸿把纵队带去毕节。此时的余泽鸿有三条路可选: 一是到贵州毕节与红二、六军团会合,但将面临蒋介石集结重兵“围剿”二、六军团 的危险;二是将纵队分散隐蔽保存实力;三是继续吸引敌人,掩护红二、六军团转移,自己作出牺牲。余泽鸿选择了最后者。红六军团团长萧克知道情况后,立即又派康庆长寻找纵队,却没有找到。余泽鸿早已带领仅有200 人的部队凭借机智灵活的策略主动出击,牵制敌军,声势大振。重庆《新蜀报》1935 年 11 月 4 日刊载江安电称:“余泽鸿率匪百余溃窜兴文之凌霄城观音涯、周家沟等地 本县大炽,冬防吃紧。”敌无计可施,竟然对余泽鸿采取精神折磨的狠毒方法——把他的至亲抓进监狱。仅余泽鸿的亲人中,因支持红军而先后遭逮捕、身受牢狱之苦的就有14 人,被抄家4 次,受惊吓致死的3 人。这些并没有磨灭余泽鸿的铁肩担当和坚定意志,反而奋起斗争,在川军重兵包围中率司令部 30 余人突围转移到江安县碗厂坡。1935 年12 月15 日凌晨,敌人加紧“清剿”,余泽鸿牺牲。敌人把余泽鸿被战友掩埋好的尸首挖出捆绑抬到江安县邀功。生命定格在32 岁的余泽鸿,成为长征中红军牺牲的35 名高级将领(师级以上指挥员)之一。中央组织部办公厅《余泽鸿档案》中对余泽鸿无私无畏的担当精神给予高度评价:“泽鸿同志在反革命的军法处(受)审讯时,侃切陈词、毫无惧容。”⑧
余泽鸿牺牲后,纵队继续转移以吸引牵制国民党敌军。第三任司令员刘干臣在兴文县杉树湾同敌人战斗身负重伤;参谋长刘复初帶领部队向连天山转移,自己却被敌人搜捕,惨烈牺牲;1937年1 月,第四任司令员龙厚生在野腊溪被围,水田寨遇害,其头颅还被砍下悬挂示众以致身首异处……⑨指战员不断牺牲、变更,中共川南特委的干部前赴后继担当使命,组织保障纵队继续完成中央交代 的 任 务 ,直 至 流 尽 最 后 一 滴 血。
1935—1937 年,川南游击纵队从 2000 余人减员到仅剩 200 多人,牺牲率高达 90%,换来的是在两个月内取云南扎西、贵州赫章、四川筠连,威胁泸州、纳溪,以迅猛攻势夺得10 余个乡镇的赫赫战功,配合了红军主力四渡赤水河,顺利北上转移。⑩
敢于担当是川南游击纵队彰显的英雄本色。当前党的队伍中, 不愿担当、不敢担当的行为仍然存在:摆花架子,不敢直面矛盾,不敢 直面困难,不敢较真碰硬;互相推诿,遇事“弯弯绕”;庸懒无为,安于现状,得过且过,只要权力不干事等等。共产党员强烈的历史进步担当、时代前列担当、民族复兴担当、崇高使命担当的“担当意识”有 待大大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党肩负的历史使命,需要敢于担当、善于担当;需要敢于直面风险挑战,知重负重、攻坚克难,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无私无畏的勇气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三、践行宗旨
川南游击纵队坚持斗争的意义,不仅在于完成军事上牵敌配合红军主力转移的使命,更重要的是,他们宣传党的政策,传播革命真理,打击土豪恶霸,践行党的宗旨,与边区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成为中国共产党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初心的鲜活实践。
纵队践行宗旨是在中共川南特委的领导下有纲领、有措施、有行动的使命自觉。其时,云贵川3 省军阀割据,对边区各族劳苦大众进行残暴的政治压迫和敲骨吸髓式的经济剥削,边区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中共川南特委结合党中央赋予纵队的使命,结合边区人民长期受尽封建军阀和地方势力欺凌的实情,研究制定了《川南工农劳苦群众目前斗争纲领》,分别对贫困农民、少数民族、劳动妇女、教员与学生、自由职业者和一切事业的贫苦农民提出具体的切合实际的斗争任务和行动口号。比如《纲领》第三条:“当前正是春荒将到来的青黄不接。饥寒交迫的工农劳苦群众,只有拥护和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分粮运动,组织分粮委员会和武装分粮队,到团保、军阀、官僚的家中去破仓分粮,焚烧田契、借约,实行抗租抗 账,没收绅粮团保的耕牛、农具、种子、用具、衣物,分绅粮的地,才能免除穷苦。”这个《纲领》让边区各族人民知道,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武装斗争, 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夺取政权,才能获得彻底解放。在中共川南特委领导下,纵队所到之处,与群众促膝谈心,大力宣传《纲领》和主张,书写标语。比如: “红军是工农阶级领导的军队,红军绝对保护工农利益!“”取消一切苛捐杂税!“”不交租不还债,捉杀收租逼债的豪绅地主!”《纲领》和标语是中共川南特委领导纵队对贫苦群众许下的庄严承诺。
尽管在蒋介石和3 省军阀调集重兵不断“围剿” 的情势下,纵队几乎天天打仗和转移,环境极端险恶,但纵队转战边区总是旗帜鲜明地站在了劳苦百姓一 边,忠实践行《纲领》,打土豪、惩恶霸、济贫困,时刻牢 记为群众谋利益的初心和使命。1935 年5 月15 日, 纵队二进珙县上罗场时,根据群众要求,没收了当地 最大地主孙术云的财产,分给周围贫苦百姓。在场 上,附近农民争相前来,分了1 万多斤黄谷,又分了二十几头肥猪,还从孙家抬出一箩一箩的铜圆,无论男 女老少,人人都有,整个上罗场欢声载道。在那天旱歉收、青黄不接之际,不少贫苦群众正是靠着分得的钱粮,才熬过饥荒。
纵队一方面打土豪济贫困,另一方面严格执行中央和中共川南特委的政策,对群众秋毫无犯、爱护有加。1935 年9 月18 日,纵队巧取纳溪叙蓬溪(今护国镇),进至打鼓场,在禹王宫戏楼上演出文明戏,宣传唤醒群众,动员青年参军。次日黎明,红军战士把场上街道打扫干净,把百姓的水缸挑满后才悄悄离开。这成为纵队与群众血肉相连的历史见证。反观国民党方面,却是欺压群众,丧失民心。蒋介石曾得到共产党军队对人民毫不骚扰的奏报,才转而急发训令,要求“宿营行军,随时随处需严肃纪律,不强住民房,不强借民物,不征待粮秫,不强买强卖……”训令充分暴露了云贵川3 省军阀平时一贯欺压百姓的霸道做派,与纵队爱民护民的优良作风有着天壤悬隔的差距。 正因为纵队在极其艰苦的斗争情况下践行宗旨, 为劳苦大众谋利益,劳苦群众从亲身经历中真正认识到,川南游击纵队是工农的军队,是与国民党军队完 全不同的革命军队,感激动容、衷心拥护,革命力量不 断发展壮大。广大云贵川贫苦群众不顾个人安危,心甘情愿为纵队送粮送菜、站岗放哨、侦察敌情、收容掉 队红军、医治红军伤员。军民患难与共、生死相依、并 肩作战,成为支援纵队开展游击战争的巨大力量。走访叙永边区,至今流传着山歌“送郎当红军,打倒土豪 劣绅,穷人得翻身;送郎当红军,红军最文明,公买公卖,大家都欢迎……”充分证明了纵队践行宗旨的深远意义。
力量并不精锐强大的川南游击纵队虽然最后被反动势力扑灭,但他们用生命和鲜血在川滇 黔边区洒下革命火种,让受尽欺凌的群众看到了 翻身解放的希望。人心向背的逆转,为西南地区 的最终解放创造了良好基础。当前党的队伍中, 宗旨意识淡薄仍然存在:“千里做官,只为吃穿”,做大搞特权的“官老爷”;罔顾“八项规定”,逢请 必到、有宴必吃、奢靡享乐;罔顾群众利益,只喊口号不抓落实等等。只有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才能坚守初心;只有永远铭记共产党员是人民的勤务员,才能以真挚的人民情怀滋养初心,才能不脱离群众、不轻视群众、不漠视群众。
四、叩问初心,筑牢使命,杰出贡献树丰碑
1937 年 1 月,川南游击纵队主体斗争结束后,中共川南特委将极少数幸存者组建成川南游击支队、云南游击支队和贵州游击支队,仍在川滇黔边区坚持斗争到1947 年西南解放。这支建制很高、由中央直接领导的游击纵队,为掩护红军主力长征,牵制敌军,扩大党和红军的政治影响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徐策、余泽鸿、戴元怀等烈士英勇悲壮的斗争精神,让大地震撼、苍天歌泣,就如张爱萍将军 1986 年为纵队斗争史题词所说:“红军主力长征北上,川滇黔边游击战场,孤军奋斗牵制强敌,壮烈牺牲万代敬仰。”叩问初心,知所从来。历史将永远铭记这支浴血悲壮的红色铁流,以孤军勇战的意志对党忠诚,以敢于担当的信仰前赴后继,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践行宗旨,犹如一座永恒的丰碑,穿越时空,为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以正视问题的勇气和刀刃向内的自觉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为持续推动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注入强大的思想和行动力量。
(作者单位:中共泸州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
注释:
①④⑦⑩中共泸州市委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泸州历史(1921—1949)》第一卷,中央党史出版社2013 年版,第94—96、96、99-101、104、101-105 页。
②③李蓉:《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历史研究的新收获——以川滇黔地区红军游击队为例》,《军事历史》2018年第2 期,第19、15 页。
⑤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机关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党的十九大以来查处违纪违法党员干部案件警示录》,中国方正出版社2019 年版,第87、100、110-111 页。
⑥《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斗争史》编写组:《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斗争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 年版,第31-32、23-25、164-165、164 页。
⑧中共宜宾市委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宜宾历史(1921—1949)》第一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 年版,第134 页。
⑨王福荣:《前仆后继的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指挥员》,《中国老区建设》2017 年第6 期,第56-57 页。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编:《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9 年版,第18-19、19 页。
中共泸州市纳溪区委党史办公室著:《中国共产党纳溪历史(1921—1949)》第一卷,中央黨史出版社2016 年版,第85—8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