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现状及问题
1.课程资源缺乏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新课程顺利实施所需要的空间、材料、设备、设施、环境、场地,特别是实验室、图书馆、科技馆、科研院所等社会资源、社区资源以及校内外的网络资源,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来说就相当匮乏,对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构成了极大的障碍。丰富的自然地理、风土人情资源应该说是农村中小学的优势所在,教师可以创造性地利用它们来为教育教学服务。但这一切并不简单,开发课程资源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质保障,而这正是农村学校比较缺乏的。
2.教师资源配置低下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体,教师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课改的成败”,教师在新课程中的开发与利用的主体地位显得尤其重要!可眼下,多数农村学校教师很少获得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机会,无成就感的奉献,微薄的待遇,艰苦的条件,这些现实难以改变的状况造成不少农村学校的优秀中青年教师尽其所能流向发达地区和条件较好的学校,城乡教育的反差从某种程度上打击了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导致农村学校的优质教师资源流失严重,以致一些学校部分学科只能用其他专业教师来顶替,教师资源配置低下。
3.教师资源利用的浪费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如何评价学校和教师是课程改革顺利推进的重要制约因素。新课程的综合性特征则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诈。可以说,新课程增强了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学生考试分数给教师排名,最明显的负面效应表现在教师之间的有效合作难以实现,使教师走出孤独和封闭的状态,教师之间缺乏真诚紧密的合作关系,教师自身这个宝贵的资源没有得到利用,课程的主体作用也不能得到更有效的发挥,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以学生考试分数来评价教师,还使教师不敢放手参与课改实践,取而代之的是以分数为中心来管理班级、定向教学;同时,教师为学生分数而耗费大量精力和时间,从而挤占了教师有限的学习、研讨的精力和时间,无疑阻碍了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4.学生资源的空置
课堂是实施新课程理念的主阵地。目前“英才教育”仍然主宰课堂,一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很容易被“边缘化”,他们难以找到表现“自我”的天地,对自己逐渐失去信心。这样的教育自然不能适应学生智力、情感和生理等方面的差异,不能让每位学生都找到自己个性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和生长点,也谈不上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二、对策及措施
1.落实教育资源配置向农村学校倾斜的方略
政府要继续加大对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投入的力度,保证为农村学校课改提供足够的财力支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更多地在制度上、政策上、经济上给予农村学校有力的支持和有效的保障。特别是农村老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日趋强烈,越来越关注其子女的学习环境、学习质量,农村学校校长和教师压力越来越大。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促进教育资源配置向农村学校倾斜刻不容缓。
2.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教育评估机制
教育评估从1985年恢复后,对发展教育事业,建立完整的教育体系和正常教学秩序,起了很大作用,但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这一强大惯性的影响,评估这支指挥棒对推进素质育的力度还十分有限。改革与发展评估工作,关键是端正评估的价值取向,只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促进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转变校长办学思想,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能力,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积极地学习,身心健康地发展,成为敢于创新、全面发展的新人,才能是真正构建了面向2 l世纪的教育评估。创新和践行发展性的评估机制,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应彻底改变一考定终身的现状,真正实现评价要素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用评价方式的改变引导人们关注的目光。另外,教育主管部门应尽快建立一支学者型、专家型的素质教育评估队伍,端正评估方向,为课改的深入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
3.变压“升学指标”为压“科研任务”
一是变给教师压升学指标为压教育科研任务,逼着教师去研究新的教育思想,研究课堂教学规律,進而使教师迅速接受教育的新观点、新思想、新方法;二、是实施制度创新。按素质教育要求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让教师先做素质教育的实践者,进而去接受素质教育的理念,并以之指导和完善教学实践。三是加强学校教育科研,开展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学校把科研工作重点放在如何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上,以此促进教师边实践边改革,把科研方向定位在如何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上,狠抓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以研促教,以研求发展。
4.激活人力资源
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是新课改的关键。实施“城乡教师互动”,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促进域乡教育均衡发展的迫切需要。这既是充分发挥域里学校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特级教师、省市级名师的专业引领作用,也是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农村教师整体素质提高,促进教师队伍稳定的有效途径。“城乡互动”既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又能实现城乡教育“双赢”目标。教师之间要发扬合作精神.改变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教师集体协调要一致,教师之间配合要密切。
5.开放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开放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目前教科书不应该也越来越不可能或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农村课程资源开放一要充分发挥校内现有资源的应用价值。有条件的学校要适当安排时间,开放图书室、实验室、电脑室,充分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育改革服务。二要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特别是农村得天独厚的乡土资源。在人力和物力保障的前提下,农村得天独厚的乡土资源应作为农村课改资源充实和利用的助燃剂。
1.课程资源缺乏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新课程顺利实施所需要的空间、材料、设备、设施、环境、场地,特别是实验室、图书馆、科技馆、科研院所等社会资源、社区资源以及校内外的网络资源,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来说就相当匮乏,对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构成了极大的障碍。丰富的自然地理、风土人情资源应该说是农村中小学的优势所在,教师可以创造性地利用它们来为教育教学服务。但这一切并不简单,开发课程资源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质保障,而这正是农村学校比较缺乏的。
2.教师资源配置低下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体,教师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课改的成败”,教师在新课程中的开发与利用的主体地位显得尤其重要!可眼下,多数农村学校教师很少获得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机会,无成就感的奉献,微薄的待遇,艰苦的条件,这些现实难以改变的状况造成不少农村学校的优秀中青年教师尽其所能流向发达地区和条件较好的学校,城乡教育的反差从某种程度上打击了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导致农村学校的优质教师资源流失严重,以致一些学校部分学科只能用其他专业教师来顶替,教师资源配置低下。
3.教师资源利用的浪费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如何评价学校和教师是课程改革顺利推进的重要制约因素。新课程的综合性特征则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诈。可以说,新课程增强了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学生考试分数给教师排名,最明显的负面效应表现在教师之间的有效合作难以实现,使教师走出孤独和封闭的状态,教师之间缺乏真诚紧密的合作关系,教师自身这个宝贵的资源没有得到利用,课程的主体作用也不能得到更有效的发挥,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以学生考试分数来评价教师,还使教师不敢放手参与课改实践,取而代之的是以分数为中心来管理班级、定向教学;同时,教师为学生分数而耗费大量精力和时间,从而挤占了教师有限的学习、研讨的精力和时间,无疑阻碍了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4.学生资源的空置
课堂是实施新课程理念的主阵地。目前“英才教育”仍然主宰课堂,一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很容易被“边缘化”,他们难以找到表现“自我”的天地,对自己逐渐失去信心。这样的教育自然不能适应学生智力、情感和生理等方面的差异,不能让每位学生都找到自己个性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和生长点,也谈不上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二、对策及措施
1.落实教育资源配置向农村学校倾斜的方略
政府要继续加大对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投入的力度,保证为农村学校课改提供足够的财力支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更多地在制度上、政策上、经济上给予农村学校有力的支持和有效的保障。特别是农村老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日趋强烈,越来越关注其子女的学习环境、学习质量,农村学校校长和教师压力越来越大。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促进教育资源配置向农村学校倾斜刻不容缓。
2.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教育评估机制
教育评估从1985年恢复后,对发展教育事业,建立完整的教育体系和正常教学秩序,起了很大作用,但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这一强大惯性的影响,评估这支指挥棒对推进素质育的力度还十分有限。改革与发展评估工作,关键是端正评估的价值取向,只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促进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转变校长办学思想,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能力,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积极地学习,身心健康地发展,成为敢于创新、全面发展的新人,才能是真正构建了面向2 l世纪的教育评估。创新和践行发展性的评估机制,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应彻底改变一考定终身的现状,真正实现评价要素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用评价方式的改变引导人们关注的目光。另外,教育主管部门应尽快建立一支学者型、专家型的素质教育评估队伍,端正评估方向,为课改的深入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
3.变压“升学指标”为压“科研任务”
一是变给教师压升学指标为压教育科研任务,逼着教师去研究新的教育思想,研究课堂教学规律,進而使教师迅速接受教育的新观点、新思想、新方法;二、是实施制度创新。按素质教育要求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让教师先做素质教育的实践者,进而去接受素质教育的理念,并以之指导和完善教学实践。三是加强学校教育科研,开展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学校把科研工作重点放在如何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上,以此促进教师边实践边改革,把科研方向定位在如何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上,狠抓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以研促教,以研求发展。
4.激活人力资源
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是新课改的关键。实施“城乡教师互动”,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促进域乡教育均衡发展的迫切需要。这既是充分发挥域里学校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特级教师、省市级名师的专业引领作用,也是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农村教师整体素质提高,促进教师队伍稳定的有效途径。“城乡互动”既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又能实现城乡教育“双赢”目标。教师之间要发扬合作精神.改变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教师集体协调要一致,教师之间配合要密切。
5.开放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开放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目前教科书不应该也越来越不可能或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农村课程资源开放一要充分发挥校内现有资源的应用价值。有条件的学校要适当安排时间,开放图书室、实验室、电脑室,充分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育改革服务。二要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特别是农村得天独厚的乡土资源。在人力和物力保障的前提下,农村得天独厚的乡土资源应作为农村课改资源充实和利用的助燃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