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建立“和谐社会”、“和谐中国”已经成为妇孺皆知的我国的一项建设目标。所谓“和谐”就是做到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平衡、协调发展。初中地理课本上有这样一句话“人口的发展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环境保护的实施依赖于地理教育,地理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而且更要重视地理品德素质、行为素质的培养。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一代社会主义接班人,其中“德”的培养要依赖于地理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教材内容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情国策教育以及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等。
环境问题本身是个社会问题,我们每一个公民都应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环境保护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要从中小学阶段抓起。中学地理是阐述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地理教学能使学生比较全面的认识家乡,认识祖国,认识世界,认识自然界,这就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 ,热爱祖国,热爱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球环境,能对学生进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行为规范的教育,培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品德,树立全球环境保护意识所以地理教师应承担起向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教育的任务。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就应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一、放眼世界、着眼未来
自然界是一个大环境,全球的环境是相通的,地理教材中也以全球范围对气候、资源、矿产等做了详细介绍,教师在讲清有关名称、位置等各方面知识的同时,还应针对世界的环境、资源保护以及如何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作相应的讲解。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创造了日益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明,但由于人类在人地关系上的无知,缺乏自觉的环境意识,使全球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不断困扰着人类,人类的精神文明并没有真正的繁荣。环境问题和人类命运紧密相连。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中,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报告,现在被认为是人类对资源和环境问题的一次觉醒。联合国通过《人类环境宣言》指出:“保护和改善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人类的发展进步与环境的发展是相辅相承的,世世代代的发展都离不开自然界的给予,我们要为全人类乃至子孙后代着想,为他们留一片蓝天净土,让他们也能够呼吸新鲜空气、观赏蔚蓝色美丽的天空。
二、认清国情、联系国策
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讲清中学地理教材中有关自然资源的各方面概念的同时。还要详细讲解有关初中地理教材中的世界气候、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世界的自然资源及中国的气候、河流、湖泊、中国自然资源与水资源、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等的知识。比如在讲授黄河时,要说明黄河及流域水文概况,同时指出,黄河所流经的黄土高原地貌在历史上是一片“草丰林茂,沃野千里的绿洲”,但由于常年的盲目开垦,过渡放牧,毁林种粮,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和生态失调、导致泥沙淤积下游,生态环境恶化,从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变成了中国的忧患。
近几十年来,我国的环境状况日益恶化,大气污染、酸雨肆虐、森林砍伐、草场退化、土地沙化、灾害频发、资源过度开发等问题日益严重。就拿水土流失来说吧,我国50年代初水土流失面积为116万平方千米,现在已经扩大到190万平方千米,增长了64%,受水土流失的耕地约占耕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占全面积的90%,约有43万平方千米,年侵蚀量每平方千米600吨以上;长江流域已有20%面积发生水土流失,珠江、辽河流域也有所加重。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面向21世纪,如何解决好保护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一问题,是摆在我国未来建设者面前的重要任务。因此,从青年一代抓起是提高全民地理素质的根本。
三、熟悉乡情、结合实际
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当地事实材料,说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让学生做保护环境的有心人。如讲到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时,可结合当地的情况。根据环境水文地质总站监测表明,长期堆放在河道及公路两旁的垃圾已经污染了地下水资源。这是由于地表垃圾经雨水淋溶并向下渗透,进入地下水中造成的。专家们估计,到2010年,世界人口增至67.5亿,饮用水需求量大增,而工业排污量将由每年500立方公里增至 3000立方公里。如果用10份淡水稀1份污水的目前标准,地球将耗尽所有的淡水资源。比如,随着经济的腾飞,一些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工业三废和农药、化肥进入土壤的数量逐年增多,由于农村管理不善,致使有毒有害物质在土壤中的含量达到危害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程度,并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影响到人类的健康,造成巨大损失。
四、开展活动、争做主人
组织成立环境保护小组,积极开展社会调查活动。环境保护小组可调查当地生态环境情况,如所在市县乡村等耕地10年间缩小程度,山区和半山区森林、草地的缩减情况,大中河流域水土流失及两岸农田水毁面积,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可调查风沙进退情况,沙尘暴、暴风雨等恶劣天气增减天数,多年气温和降水变化情况等。城镇中学还可设立环境保护实验监测站,使用科学仪器,参与环境保护工作,达到学以致用。如用噪声监测仪测得附近工厂或工程场地的噪声严重超标,就应建议对方采取消防措施;水泥厂或石泥矿附近烟尘、粉末较多,学校可使用除尘器来清洁空气;水质被污染,可用净水器,使污浊的水源变得洁净起来。这样,一方面努力做出成绩,从小事入手,从清洁校园和周边环境入手赢得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投入;另一方面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环境保护行为素质,拓宽视野,最终也发挥了中学地理教育在国民素质教育中应有的作用。
中学地理教学中充分发掘教材的各种正确的地理观点,来对学生进行各方面教育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所谓正确的地理观点,主要是正确的人口、资源、环境观,他能使学生明确要遵循自然规律,合理的因地制宜地利用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平衡,预测经人类活动影响后自然界的演化发展,依此调整人类的行为;使学生树立立足当代,面向未来和为人民为子孙后代造福的观念,树立发展与环境互补和对环境负责的观念,树立“旅游搭台,经贸唱戏”永续发展观念,做自觉的环境卫士,增强了学生热爱祖国锦绣河山、革命圣地、热爱历代劳动人民伟大创造的情感。
地理这门学科从宏观上来说,对宇宙空间的研究和开发,城市规划、环境保护、水资源、气象预报,地区发展等都是一种专门的基础学科。那么,对于我们的培养对象——学生,终将要成为未来生活的各色各样的社会成员。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中经常要遇到与地理有关的各种问题,需要他们运用地理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去分析、研究、并作出对问题的决择。作为一个学习者,能知道如何利用先进的地理技术获取信息,分析和评价信息;作为一个求职者,知道地方特征与就业机会的联系,以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在求职中更具竞争力 ;作为一个生产者,知道区位,生产和销售地的自然人文特征与投入产出之间的关系,以及生产中的环境代价 ,从而决定取舍,或趋利避害,争得效益;作为一个公民,能关注对环境和生命的可持续发展有益或有害的情况,关心环境质量,人类生活状况和生命支持系统——生物圈状况,知道自己如何保护环境,如何鼓励他人保护环境,对公共环境问题持何种价值观和采取什么做法,使个人和社会都受益。总之,地理学科在其他的许许多多的领域都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环境问题本身是个社会问题,我们每一个公民都应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环境保护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要从中小学阶段抓起。中学地理是阐述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地理教学能使学生比较全面的认识家乡,认识祖国,认识世界,认识自然界,这就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 ,热爱祖国,热爱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球环境,能对学生进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行为规范的教育,培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品德,树立全球环境保护意识所以地理教师应承担起向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教育的任务。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就应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一、放眼世界、着眼未来
自然界是一个大环境,全球的环境是相通的,地理教材中也以全球范围对气候、资源、矿产等做了详细介绍,教师在讲清有关名称、位置等各方面知识的同时,还应针对世界的环境、资源保护以及如何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作相应的讲解。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创造了日益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明,但由于人类在人地关系上的无知,缺乏自觉的环境意识,使全球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不断困扰着人类,人类的精神文明并没有真正的繁荣。环境问题和人类命运紧密相连。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中,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报告,现在被认为是人类对资源和环境问题的一次觉醒。联合国通过《人类环境宣言》指出:“保护和改善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人类的发展进步与环境的发展是相辅相承的,世世代代的发展都离不开自然界的给予,我们要为全人类乃至子孙后代着想,为他们留一片蓝天净土,让他们也能够呼吸新鲜空气、观赏蔚蓝色美丽的天空。
二、认清国情、联系国策
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讲清中学地理教材中有关自然资源的各方面概念的同时。还要详细讲解有关初中地理教材中的世界气候、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世界的自然资源及中国的气候、河流、湖泊、中国自然资源与水资源、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等的知识。比如在讲授黄河时,要说明黄河及流域水文概况,同时指出,黄河所流经的黄土高原地貌在历史上是一片“草丰林茂,沃野千里的绿洲”,但由于常年的盲目开垦,过渡放牧,毁林种粮,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和生态失调、导致泥沙淤积下游,生态环境恶化,从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变成了中国的忧患。
近几十年来,我国的环境状况日益恶化,大气污染、酸雨肆虐、森林砍伐、草场退化、土地沙化、灾害频发、资源过度开发等问题日益严重。就拿水土流失来说吧,我国50年代初水土流失面积为116万平方千米,现在已经扩大到190万平方千米,增长了64%,受水土流失的耕地约占耕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占全面积的90%,约有43万平方千米,年侵蚀量每平方千米600吨以上;长江流域已有20%面积发生水土流失,珠江、辽河流域也有所加重。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面向21世纪,如何解决好保护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一问题,是摆在我国未来建设者面前的重要任务。因此,从青年一代抓起是提高全民地理素质的根本。
三、熟悉乡情、结合实际
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当地事实材料,说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让学生做保护环境的有心人。如讲到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时,可结合当地的情况。根据环境水文地质总站监测表明,长期堆放在河道及公路两旁的垃圾已经污染了地下水资源。这是由于地表垃圾经雨水淋溶并向下渗透,进入地下水中造成的。专家们估计,到2010年,世界人口增至67.5亿,饮用水需求量大增,而工业排污量将由每年500立方公里增至 3000立方公里。如果用10份淡水稀1份污水的目前标准,地球将耗尽所有的淡水资源。比如,随着经济的腾飞,一些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工业三废和农药、化肥进入土壤的数量逐年增多,由于农村管理不善,致使有毒有害物质在土壤中的含量达到危害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程度,并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影响到人类的健康,造成巨大损失。
四、开展活动、争做主人
组织成立环境保护小组,积极开展社会调查活动。环境保护小组可调查当地生态环境情况,如所在市县乡村等耕地10年间缩小程度,山区和半山区森林、草地的缩减情况,大中河流域水土流失及两岸农田水毁面积,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可调查风沙进退情况,沙尘暴、暴风雨等恶劣天气增减天数,多年气温和降水变化情况等。城镇中学还可设立环境保护实验监测站,使用科学仪器,参与环境保护工作,达到学以致用。如用噪声监测仪测得附近工厂或工程场地的噪声严重超标,就应建议对方采取消防措施;水泥厂或石泥矿附近烟尘、粉末较多,学校可使用除尘器来清洁空气;水质被污染,可用净水器,使污浊的水源变得洁净起来。这样,一方面努力做出成绩,从小事入手,从清洁校园和周边环境入手赢得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投入;另一方面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环境保护行为素质,拓宽视野,最终也发挥了中学地理教育在国民素质教育中应有的作用。
中学地理教学中充分发掘教材的各种正确的地理观点,来对学生进行各方面教育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所谓正确的地理观点,主要是正确的人口、资源、环境观,他能使学生明确要遵循自然规律,合理的因地制宜地利用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平衡,预测经人类活动影响后自然界的演化发展,依此调整人类的行为;使学生树立立足当代,面向未来和为人民为子孙后代造福的观念,树立发展与环境互补和对环境负责的观念,树立“旅游搭台,经贸唱戏”永续发展观念,做自觉的环境卫士,增强了学生热爱祖国锦绣河山、革命圣地、热爱历代劳动人民伟大创造的情感。
地理这门学科从宏观上来说,对宇宙空间的研究和开发,城市规划、环境保护、水资源、气象预报,地区发展等都是一种专门的基础学科。那么,对于我们的培养对象——学生,终将要成为未来生活的各色各样的社会成员。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中经常要遇到与地理有关的各种问题,需要他们运用地理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去分析、研究、并作出对问题的决择。作为一个学习者,能知道如何利用先进的地理技术获取信息,分析和评价信息;作为一个求职者,知道地方特征与就业机会的联系,以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在求职中更具竞争力 ;作为一个生产者,知道区位,生产和销售地的自然人文特征与投入产出之间的关系,以及生产中的环境代价 ,从而决定取舍,或趋利避害,争得效益;作为一个公民,能关注对环境和生命的可持续发展有益或有害的情况,关心环境质量,人类生活状况和生命支持系统——生物圈状况,知道自己如何保护环境,如何鼓励他人保护环境,对公共环境问题持何种价值观和采取什么做法,使个人和社会都受益。总之,地理学科在其他的许许多多的领域都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