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语文三味,打造本色课堂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jw3354716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用来形容眼下的语文教学中是最贴切不过了。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什么?要教给学生什么?都不能明确告诉学生。很多时候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都不知道该如何去上语文课,许多的知识,眼下已经不在考试范畴,是否代表可以弃之不顾,这不得不让语文老师感到困惑。
  从我个人来讲,我喜欢语文,因为她拥有汉语言的独特魅力和广博的文化底蕴,她拥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而在学生看来,她除了读、背、记外是多么的枯燥乏味,因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无法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语文课堂如何力戒虚、浮、花,求真求实?语文课堂,除了读,就是背,除了抄就是默。真的只是这样单一吗?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第一味是“语文味”,语文味是对语文本体的一种守护,表现为“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第二味是“人情味”,指语文课要有情趣,要注重情感熏陶、价值引领,要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第三味是“书卷味”,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充满浓浓的文化气息,内涵丰厚的文化底蕴。因此要打造本色课堂,必须探寻语文三味,那么怎样去寻找呢?
  一、挖掘语文课本的内涵,寻找语文味
  母语教育最基本的任务是培养孩子热爱母语的感情,激发孩子学习母语的动力,提高孩子运用母语的能力。而语文课堂就是承担母语教育基本任务的地方。母语教学的规律告诉我们:语文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传统的“咬文嚼字”的方式来实现。“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包含的诗意,只可“意会”,是很难用声音和画面来表现的。所以传统语文教学强调“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一点。“动情诵读、静心默读”是语文学习的第一能力,“圈点批注、摘抄书作”是在文本的基础上延伸,“品词品句、咬文嚼字”是深刻挖掘文本内涵的结果,这和朱熹提出的涵泳读书法十分吻合。朱熹的“涵泳”的读书法,强调通过“诵读”,读出“情”,悟出“理”,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再现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从而深刻体会文章的文意、文思、文气,培养“语感”。
  所谓“语感”是一种近乎直觉的语言感知和表述能力,是一种语言经验的反映。作为语言经验的这种“语感”的习得,当然得通过反复的语言实践来实现。其他学科,师生双方主要是在课堂上研究语言媒体所承载着的各种知识信息,而语文则是研究承载各种信息的语言媒体本身,研究语言媒体的组合规律。语文教学的终极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课的主要媒介只能是传统的语言文字,任何先进手段都无法替代语言文字的内涵和魅力,因此深刻挖掘课本内涵,定能使课堂散发语文味。
  二、启发学生探究的乐趣,催生人情味
  过去的语文教学往往学生主体性参与不够,因此新《课标》提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学生只有自己去感悟文章情感,自主学习才能找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比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课时,学生们自主寻找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的原因,他们和作者产生共鸣,自然能找到原因。同是孩子,同样喜欢自然,同样喜欢自由快乐的生活,它们当然能找到有趣的动植物、美女蛇的传说、雪地捕鸟这三个原因。注重情感熏陶,充满人文关怀,这样的语文课堂充溢浓郁的人情味,学生自然喜欢。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只能应付考试,真正的语文课堂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让课堂充满人情味。
  三、焕发语文课堂的本色,追求书卷味
  好的语文课必须要有亮点,而书卷味肯定是最大的亮点。书卷味的课堂要求教师能让课堂充满文化气息。王崧舟老师的《枫桥夜泊》即是有书卷味的一课。在语文学习中必须涵养文化气息,从而得到情感和精神世界的自我建构。比如教学《中秋咏月诗三首》,从咏月诗中引导学生感受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深刻地探寻月亮文化,既可以提升课堂文化内涵,又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意识,更能在浓浓的书卷味中焕发课堂的本色。
  要焕发语文课堂的本色,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本色语文。“本色语文”的内涵主要有三层:一是“语文本原”:立足母语教育的基本任务,明确语文课程的基本定位。二是“语文本真”:探寻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实践体现母语基本特点的语文教育。三是“语文本位”:体现语文学科基本特点,实现语文课程的基本价值。只有明白这些,才能在课堂上寻找语文教学的真谛,焕发语文课堂的光彩,这个光彩是文化的光彩。
  本色不是守旧,本色不是倒退,本色也不是无为。本色,不排斥其他风格;本色,不反对创新;本色,更不放弃更高的追求。让语文回归教育本色,少一些浮躁,多一些朴实;少一些压抑,多一些愉悦;少一些华丽,多一些诗意,多一些文化底蕴,多一点学习的乐趣,从而引导学生学好语文,这应当是每一个语文人的追求!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