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以平面公益广告作为教育载体,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从认知、意识、信念、情感四个方面把握和挖掘以平面公益广告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对儿童心理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平面公益广告;儿童心理;研究性学习
作为一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笔者格外注重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引导。利用一个学期的时间,笔者带领五年段300多名学生展开了以平面公益广告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旨在引导学生在研究平面公益广告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提升心理品质。
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公益广告是学生耳熟能详的一种广告类型。而平面公益广告中精良的图片、恰到好处的语言文字及其内在的情感吸引力和鲜明正面的教育思想,对儿童成长起着积极向上的引导作用。学生对平面公益广告也十分感兴趣,能独立地读懂大部分平面公益广告的主题,同时展开一定的思考。由此可见,学生是喜欢和需要公益广告的,以平面公益广告作为教育载体和活动主题也十分具有研究价值。
一、平面公益广告研究性学习对儿童认知的构建作用
平面公益广告的研究性学习首先要促成的是儿童正向认知的发展,在对儿童进行正确认知引导的基础上,发挥综合实践立德树人的教育作用。
1.儿童认知对平面公益广告的独特心理需求
公益广告是现代文明的产物,它承担着倡导公众自省、规范社会行为、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的功能。而公益广告的宣传思想诉求于艺术美,也更符合儿童心理的认知规律,能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从认知的发展角度来看,五年级学生想象力中的创造性成分日益增多,以具体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为依据,同时开始出现内化的抽象道德观念。由此可见,儿童的认知、情感发展在小学五年级时是一个关键期,在这个时间通过适合的媒介(如平面公益广告)加以引导,效果将十分显著。
2.平面公益广告研究性学习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优势
平面公益广告发布媒体简单多样(车身、灯箱、网络等),是一个静态的媒介,其宣传效果具有持续性,更能形成长期的功能效应。笔者认为正因为平面公益广告宣传教育持续性较强,将其引入综合实践活动中,能使儿童多次接触,起到反复教育的作用,有利于建构儿童的知识结构。另外,大部分平面公益广告贴近生活,形象视觉良好,通俗易懂,便于反复阅读,符合儿童的阅读心理,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儿童认知发展起到教育效果,最大地发挥其功能,促进儿童价值体认的发展。
3.平面公益广告研究性学习中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引导
学生在进行平面公益广告素材的查阅收集过程中,面对繁多的资料,常会缺乏耐心,无法找到真正需要的资料。此时笔者结合儿童的心理认知特点,在平面公益广告的研究性学习中,及时跟进指导,引导学生在欣赏公益广告时,选择善于运用比喻、夸张、拟人、对比,或具有民族地域文化等表现技巧的公益广告,这样的指导使學生更充分地体会了公益广告艺术性和感染力。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良好的认知引导能够唤起儿童学习目标的明确性,使儿童在观赏、创作平面公益广告时能够产生比视听广告更丰富的领悟与感触,在理解作品内涵的过程中,使良好的平面公益广告表现形式对儿童认知形成积极的构建作用。
二、平面公益广告研究性学习对儿童意识的维护作用
在引导学生进行公益广告创意的过程中,笔者也十分注重培养他们主动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在分析、创作公益广告的同时,教师要增强学生关注社会、关心集体、关爱他人的意识和责任担当的意识。
1.平面公益广告研究性学习中儿童的意识形态
让我们从学生创作的两幅平面公益广告作品中来看看他们从中表现出的意识形态。
图1《灭绝钟》作品中的主体是一个画着小动物的钟面,钟面上的小动物并不十分稀有,然而“灭绝时间到”这句话却将画面的的气氛渲染得十分紧迫,由此我们体会到学生对小动物强烈的关注与保护意识。作品中学生运用了常见的动物形象,主体突出。可以看出小学阶段,学生以熟悉的事物作为认知的出发点,更容易接受主体明确、主题清晰的事物。
图2作品《五指山》中,学生运用了《西游记》孙悟空被压在五指山下500年的故事为创意思路,设想500年后人们不注意环境保护,使孙悟空再次被压于垃圾形成的五指山下的情形,法力高强的孙悟空也只能无奈地叹息:“又得被压500年了。”《五指山》里孙悟空的卡通形象生动有趣,语言幽默,夸张中包含着现实因素,以事实为依据,情感朴实不浮夸。
从两幅作品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五年级的学生开始有独立的见解,开始关注社会现象,同时认识和掌握了一定的道德观念,但他们的见解容易受外界影响变化。五年级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又提示我们,学生此时的心理发展尚不稳定,因此教师在选择平面公益广告题材进行研究时,应及时帮助他们分析判断广告作品的优劣,辩证地看待研究主题,注重良好道德意识的维护。在开展平面公益广告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针对问题的研究活动,帮助学生在面临各种他们困惑的社会问题时,能够积极地寻找问题的答案,对问题进行推理、分析,形成对问题解释的意识。
2.平面公益广告研究性学习对儿童意识发展的意义
在研究性学习中,平面公益广告也显示出其独特的德育引导功能,辅助学生在意识层面得到提升。学生在阅读、赏析、创作平面公益广告的作品时,会根据精神需要去选择、接受,优秀的平面公益广告就为儿童树立了正确的价值体认,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供了信息渠道。我们发现多数公益广告给儿童以深刻的教育意义,培养着儿童的道德情感,激励着儿童的道德意志,引导着儿童的道德行为,进而促使儿童形成积极的道德人格,对儿童意识的维护也在此过程中完成。
三、平面公益广告研究性学习对儿童信念的稳固作用
郝大微在《公益广告的主题及其表现形式》中提出:“公益广告的内容要贴近当前社会生活,提炼普遍性的社会现象,针对大众最关心的问题作出正确的回答。”[1]这与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所倡导的“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有着巧妙的契合点。
借助以下两幅作品可以了解儿童信念特征。
从图3作品《对联:破坏环境》(局部)和图4《少用一次性木筷二保护树木》中可以看出,五年级学生能认识和掌握一定的道理观念,开始关注社会现象,开始以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评价人、事或社会现象,但仍有片面性。五年级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又提示我们,研究性学习应注重引导学生在观察学习的基础上学会质疑,在亲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所判断,有所思考,有所体验,有所感悟,在实践活动的交互中树立信念。在平面公益广告的创作过程中,笔者也努力从儿童视角出发,鼓励学生不流于形式,大胆创新,力求将平面公益广告的设计做到求实尚礼、新颖生动,以实现平面公益广告研究性学习对小学生信念的稳固作用。
四、平面公益广告研究性学习对儿童情感的升华作用
笔者认为在儿童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渗透情感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公益广告创作的本质特征是以形象营造的情感来传播社会公益思想观念[2]。以情动人,是一则公益广告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笔者也鼓励学生在创作公益广告的同时融入真情实感。
道德意识的萌芽及道德情感的影响促使小学生产生行为结果。对平面公益广告进行研究性学习,不仅仅是学习其表现形式中包含的情感因素和渲染气氛的手段,其中对于真情实感的诉说往往更能打动读者,特别是具有丰富情感的学生们。“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如果能让思想观念与情感进行巧妙的嫁接,引发受众所共有的审美心理,就会引起人们的共鸣。成功的公益广告往往直指心灵,使受众内心产生触动。我们对平面公益广告的研究性学习也重在向学生渗透健康的情感,进而内化为学生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这样的研究活动才能促使儿童心理得到良好的发展与升华。
综上所述,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充分利用研究性学习的优势发挥教育载体和活动主题的价值导向作用,重视从认知、意识、信念、情感四个方面对儿童心理的引导,将对儿童心理发展教育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郝大微.公益广告的主题及其表现形式[J].东方艺术,2005(06):76-77.
[2]凤静.论公益广告创作的本质特征[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99(01):40-44.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平面公益广告;儿童心理;研究性学习
作为一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笔者格外注重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引导。利用一个学期的时间,笔者带领五年段300多名学生展开了以平面公益广告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旨在引导学生在研究平面公益广告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提升心理品质。
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公益广告是学生耳熟能详的一种广告类型。而平面公益广告中精良的图片、恰到好处的语言文字及其内在的情感吸引力和鲜明正面的教育思想,对儿童成长起着积极向上的引导作用。学生对平面公益广告也十分感兴趣,能独立地读懂大部分平面公益广告的主题,同时展开一定的思考。由此可见,学生是喜欢和需要公益广告的,以平面公益广告作为教育载体和活动主题也十分具有研究价值。
一、平面公益广告研究性学习对儿童认知的构建作用
平面公益广告的研究性学习首先要促成的是儿童正向认知的发展,在对儿童进行正确认知引导的基础上,发挥综合实践立德树人的教育作用。
1.儿童认知对平面公益广告的独特心理需求
公益广告是现代文明的产物,它承担着倡导公众自省、规范社会行为、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的功能。而公益广告的宣传思想诉求于艺术美,也更符合儿童心理的认知规律,能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从认知的发展角度来看,五年级学生想象力中的创造性成分日益增多,以具体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为依据,同时开始出现内化的抽象道德观念。由此可见,儿童的认知、情感发展在小学五年级时是一个关键期,在这个时间通过适合的媒介(如平面公益广告)加以引导,效果将十分显著。
2.平面公益广告研究性学习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优势
平面公益广告发布媒体简单多样(车身、灯箱、网络等),是一个静态的媒介,其宣传效果具有持续性,更能形成长期的功能效应。笔者认为正因为平面公益广告宣传教育持续性较强,将其引入综合实践活动中,能使儿童多次接触,起到反复教育的作用,有利于建构儿童的知识结构。另外,大部分平面公益广告贴近生活,形象视觉良好,通俗易懂,便于反复阅读,符合儿童的阅读心理,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儿童认知发展起到教育效果,最大地发挥其功能,促进儿童价值体认的发展。
3.平面公益广告研究性学习中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引导
学生在进行平面公益广告素材的查阅收集过程中,面对繁多的资料,常会缺乏耐心,无法找到真正需要的资料。此时笔者结合儿童的心理认知特点,在平面公益广告的研究性学习中,及时跟进指导,引导学生在欣赏公益广告时,选择善于运用比喻、夸张、拟人、对比,或具有民族地域文化等表现技巧的公益广告,这样的指导使學生更充分地体会了公益广告艺术性和感染力。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良好的认知引导能够唤起儿童学习目标的明确性,使儿童在观赏、创作平面公益广告时能够产生比视听广告更丰富的领悟与感触,在理解作品内涵的过程中,使良好的平面公益广告表现形式对儿童认知形成积极的构建作用。
二、平面公益广告研究性学习对儿童意识的维护作用
在引导学生进行公益广告创意的过程中,笔者也十分注重培养他们主动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在分析、创作公益广告的同时,教师要增强学生关注社会、关心集体、关爱他人的意识和责任担当的意识。
1.平面公益广告研究性学习中儿童的意识形态
让我们从学生创作的两幅平面公益广告作品中来看看他们从中表现出的意识形态。
图1《灭绝钟》作品中的主体是一个画着小动物的钟面,钟面上的小动物并不十分稀有,然而“灭绝时间到”这句话却将画面的的气氛渲染得十分紧迫,由此我们体会到学生对小动物强烈的关注与保护意识。作品中学生运用了常见的动物形象,主体突出。可以看出小学阶段,学生以熟悉的事物作为认知的出发点,更容易接受主体明确、主题清晰的事物。
图2作品《五指山》中,学生运用了《西游记》孙悟空被压在五指山下500年的故事为创意思路,设想500年后人们不注意环境保护,使孙悟空再次被压于垃圾形成的五指山下的情形,法力高强的孙悟空也只能无奈地叹息:“又得被压500年了。”《五指山》里孙悟空的卡通形象生动有趣,语言幽默,夸张中包含着现实因素,以事实为依据,情感朴实不浮夸。
从两幅作品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五年级的学生开始有独立的见解,开始关注社会现象,同时认识和掌握了一定的道德观念,但他们的见解容易受外界影响变化。五年级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又提示我们,学生此时的心理发展尚不稳定,因此教师在选择平面公益广告题材进行研究时,应及时帮助他们分析判断广告作品的优劣,辩证地看待研究主题,注重良好道德意识的维护。在开展平面公益广告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针对问题的研究活动,帮助学生在面临各种他们困惑的社会问题时,能够积极地寻找问题的答案,对问题进行推理、分析,形成对问题解释的意识。
2.平面公益广告研究性学习对儿童意识发展的意义
在研究性学习中,平面公益广告也显示出其独特的德育引导功能,辅助学生在意识层面得到提升。学生在阅读、赏析、创作平面公益广告的作品时,会根据精神需要去选择、接受,优秀的平面公益广告就为儿童树立了正确的价值体认,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供了信息渠道。我们发现多数公益广告给儿童以深刻的教育意义,培养着儿童的道德情感,激励着儿童的道德意志,引导着儿童的道德行为,进而促使儿童形成积极的道德人格,对儿童意识的维护也在此过程中完成。
三、平面公益广告研究性学习对儿童信念的稳固作用
郝大微在《公益广告的主题及其表现形式》中提出:“公益广告的内容要贴近当前社会生活,提炼普遍性的社会现象,针对大众最关心的问题作出正确的回答。”[1]这与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所倡导的“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有着巧妙的契合点。
借助以下两幅作品可以了解儿童信念特征。
从图3作品《对联:破坏环境》(局部)和图4《少用一次性木筷二保护树木》中可以看出,五年级学生能认识和掌握一定的道理观念,开始关注社会现象,开始以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评价人、事或社会现象,但仍有片面性。五年级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又提示我们,研究性学习应注重引导学生在观察学习的基础上学会质疑,在亲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所判断,有所思考,有所体验,有所感悟,在实践活动的交互中树立信念。在平面公益广告的创作过程中,笔者也努力从儿童视角出发,鼓励学生不流于形式,大胆创新,力求将平面公益广告的设计做到求实尚礼、新颖生动,以实现平面公益广告研究性学习对小学生信念的稳固作用。
四、平面公益广告研究性学习对儿童情感的升华作用
笔者认为在儿童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渗透情感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公益广告创作的本质特征是以形象营造的情感来传播社会公益思想观念[2]。以情动人,是一则公益广告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笔者也鼓励学生在创作公益广告的同时融入真情实感。
道德意识的萌芽及道德情感的影响促使小学生产生行为结果。对平面公益广告进行研究性学习,不仅仅是学习其表现形式中包含的情感因素和渲染气氛的手段,其中对于真情实感的诉说往往更能打动读者,特别是具有丰富情感的学生们。“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如果能让思想观念与情感进行巧妙的嫁接,引发受众所共有的审美心理,就会引起人们的共鸣。成功的公益广告往往直指心灵,使受众内心产生触动。我们对平面公益广告的研究性学习也重在向学生渗透健康的情感,进而内化为学生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这样的研究活动才能促使儿童心理得到良好的发展与升华。
综上所述,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充分利用研究性学习的优势发挥教育载体和活动主题的价值导向作用,重视从认知、意识、信念、情感四个方面对儿童心理的引导,将对儿童心理发展教育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郝大微.公益广告的主题及其表现形式[J].东方艺术,2005(06):76-77.
[2]凤静.论公益广告创作的本质特征[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99(01):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