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Mw9.0地震前电离层异常初步分析

来源 :地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epiecee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海域发生了9.0级大地震.根据国际GPS服务和日本国土地理院公布的GPS连续观测数据,得到地震前20天震区附近上空的电离层垂直总电子含量(Vertical Total Electron Content,VTEC)的时间序列,并利用滑动四分位法(前15天滑动)分析电离层异常.同时采集COSMIC(Constellation Observing System for Meteorology Ionosphere & Climate)掩星资料,分析震前地震上空的电子密度廓线,研究F2层峰值密度和高度的变化.初步研究表明,从地震前一周开始,电离层参量变化出现明显的增高.结合太阳和地磁活动参数分析,电离层参量的这种异常变化有可能是地震前兆异常.
其他文献
甲壳动物渗透压除了由鳃上皮执行调节外,还与触角腺、小颚腺等排泄器官有关.由于其迷路和原肾管由具有典型离子转运结构的细胞组成,因而这些器官不仅具有排泄代谢废物的功能,
利用2003年3月和6月对南麂列岛附近海域潮间带环境质量调查结果,采用环境质量单项评价标准指数法,对该海域潮间带水环境质量现状进行了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1)该海域潮间带
通过2003年参加德国“太阳号”远洋科学考察活动,了解了“太阳号”科考船科学的综合质量管理方法,分析了标准和计量在德国海洋科学调查研究中的作用。 In 2003, he particip
期刊
对1995年采自三门湾猫头深潭及附近海域的原状土样的沉积结构、沉积速率的计算及在历史海图地形对比、剖面重复水深测量等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了该区底床的冲淤演变及其动力
利用1998年“大洋一号”调查船近海底作业所获的深拖海底电视和照相系统资料,对中国开辟区不利开采地形类型及其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海底地形的坡度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
回顾了岱山栲门大坝1974年建成以来的运行情况,通过对该大坝破坏原因的分析以及大坝断面形式试验的研究,探讨了在风浪、涌浪作用下大坝的不同护面结构的稳定性.面对此类水深
五甲渡裁弯工程是显著提高曹娥江中、下游河道行洪能力的防洪工程,也是浙江省迄今最大的河道裁弯工程。在简述五甲渡裁弯工程与曹娥江中、下游水文及河床演变主要特性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