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臧克家的短诗《三代》与余光中的《乡愁》在艺术表现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即在诗歌中运用蒙太奇的艺术手法,画面感和时空感强,诗歌短小精悍但感情深沉蕴藉。
关键词:《三代》;《乡愁》;蒙太奇
臧克家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非常有影响而且非常特殊的一位诗人,他出身于新月派但却没有新月派的贵族情调,这一点似乎与现实主义、30年代的中国诗歌会的倾向较为相似,即关注现实、关心乡土、对民生疾苦有较多的关怀和同情。他有一首短诗《三代》,写于1942年:
孩子,在土里洗澡;
爸爸在土里流汗;
爷爷在土里埋葬。
全诗短小精悍、只有三句话21个字,但意味无穷,言简意丰,形象而又完整地概括总结了中国农民世世代代从生到死艰辛劳作的人生历程、生动地再现了旧中国劳动人民世代简单重复的生活道路,读来令人震撼。不仅如此,这首诗还具有超越时空的意义,它不仅仅是对旧中国悲惨农民的展现,而且还是对所有农民命运、人的生死轮回的哲学思考。正如评论者所说认为的那样,臧克家的诗,没有一首不具有一种极其顶真的生活的意义。这“极顶真”正是来自诗人关照生活本质,把握生活本质的哲理性总结。《三代》这首“极顶真”的抒情短诗就具有质朴、简洁、冷峻、深刻的艺术特色。读完这首诗我们会直觉地联系到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名作《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候,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湾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的《乡愁》早为众多的读者所熟悉,并且为其中浓郁的乡愁和爱国情怀所感染。显然这两首诗在传达的情感方面并没有相似之处,但我们何以会觉得相似呢?原因就在于两者为了更好的传达感情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是相同的,细读之后会发现《乡愁》与臧克家的《三代》在蒙太奇手法的运用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蒙太奇(法文:Montage)是音译的外来语,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在艺术领域中也解释为拼贴剪辑手法,最早被延伸到电影艺术中,是影视创作的主要叙述手段和表现手段之一,一般包括画面剪辑和画面合成两方面,后来逐渐在视觉艺术等衍生领域广为运用。臧克家的《三代》和余光中的《乡愁》就非常巧妙的运用了蒙太奇的画面剪辑和合成手法:浓重的画面感、排比句式、意象的运用使诗歌含蓄深沉、精炼、时空感和画面感非常强、因而让人刻骨铭心。
蒙太奇主要借助于排比手法的运用:用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者相似、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以表达相关的内容。排比的运用,仿佛连缀的特写镜头,达到了电影蒙太奇的效果,造成了独特的时空画面。《三代》由三个排比句组成,没有任何的修饰和形容,就像三个特写镜头推到了读者面前:第一个是孩子在土里玩耍;第二个是父亲在土里劳动;第三个是土里埋葬了老人。在这组镜头中,作为背景的土地还是这片土地,但是人在不断的变化,时间是隐藏的,画面时间会告诉我们:时间已经不知不觉的过去了许多年,在这组镜头中时间是浓缩的或者说是静止的,仿佛是一瞬间的感觉,但已是物是人非,更加重了人的无奈和疼痛感。我们从变化的人物身上看到了命运的连续性,小孩是老人的过去,老人(死亡)是孩子无可逃遁的将来,命运在三代人身上是这样的循环,孩子、爸爸、爷爷几乎成了整体中国人的代表,这样三个特写镜头就浓缩了中国农民悲苦的一生和难以逃避的悲苦命运。三个人物形象,构成了一幅祖孙三代与泥土打交道的生活画面。全诗运用排比句,一气呵成,浑然一体。从共时性、横断面看,三句话恰似三幅三代人画图;从历时性、纵断面看,是农民从出生到死亡的苦难史也是对人的生命的循环、延续的哲学思考。
《乡愁》是通过句式一致局部稍有不同的排比句展现了四个镜头:一个人在四个不同的时空幻境中沉思的画面,展现了对时光流转的无奈、对亲人对故乡无可改变的思念和依恋但却渺茫的愁绪——乡愁。《乡愁》中凸现了四个主要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在每一组意象的背后,都隐藏着一定的情节,使意象具备了某种程度的故事性,所以四个意象实际是四个特写镜头: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通过镜头的转换我们会很容易把握到这里的时间是变化的、显在的、而且是作者直接言明的,人是变化的(大陆是人物的变体),但是空间以及空间中弥漫的情不变,因此在四个镜头中我、母亲、新娘、大陆等都是被虚化处理的,或者只是作为背景,突出的是主体追忆过往生活的代表性意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画面感非常强。这样给人感觉情是静止的,尽管沧桑已逝,岁月流转,物是人非但是情怀依旧——悠远的乡愁,更突出了“乡愁”浓得化不开。
《三代》的排比句式匀称、音韵铿锵、一气贯下,其作用在于加强语势、提高表达效果。《乡愁》的排比音韵舒缓,加强了时间的纵深感,突出情绪的悠长和“弥漫”的特点。《三代》诗的排比侧重于叙事,句式简洁,这样语义更加畅达、层次更加清楚;《乡愁》侧重于抒情,它节奏和谐,易于积蓄情感。
类似这样用排比在诗歌中叙事抒情以造成电影蒙太奇的效果,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不乏优秀之作,读者最熟悉的恐怕莫过于马志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等等。了解诗歌中蒙太奇手法的运用,了解变化和静止,背景和显景,真实时空的显隐等等有利于理解诗歌的抒情和表意重点。
参考文献:
[1]郭俊臣,张磊.臧克家的《三代》[J].语文天地,2004(12).
[2]朱鹏飞.论诗歌的话语空间──兼析语言蒙太奇在诗歌中的运用[J].汕头大学学报,1999(6).
[3]杨瑞芳.诗歌意象的空间蒙太奇组合[J].集宁师专学报,2007(2).
(作者简介:苏 虹(1978-),女,河北保定人,保定学院中文系讲师,文学硕士,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
关键词:《三代》;《乡愁》;蒙太奇
臧克家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非常有影响而且非常特殊的一位诗人,他出身于新月派但却没有新月派的贵族情调,这一点似乎与现实主义、30年代的中国诗歌会的倾向较为相似,即关注现实、关心乡土、对民生疾苦有较多的关怀和同情。他有一首短诗《三代》,写于1942年:
孩子,在土里洗澡;
爸爸在土里流汗;
爷爷在土里埋葬。
全诗短小精悍、只有三句话21个字,但意味无穷,言简意丰,形象而又完整地概括总结了中国农民世世代代从生到死艰辛劳作的人生历程、生动地再现了旧中国劳动人民世代简单重复的生活道路,读来令人震撼。不仅如此,这首诗还具有超越时空的意义,它不仅仅是对旧中国悲惨农民的展现,而且还是对所有农民命运、人的生死轮回的哲学思考。正如评论者所说认为的那样,臧克家的诗,没有一首不具有一种极其顶真的生活的意义。这“极顶真”正是来自诗人关照生活本质,把握生活本质的哲理性总结。《三代》这首“极顶真”的抒情短诗就具有质朴、简洁、冷峻、深刻的艺术特色。读完这首诗我们会直觉地联系到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名作《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候,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湾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的《乡愁》早为众多的读者所熟悉,并且为其中浓郁的乡愁和爱国情怀所感染。显然这两首诗在传达的情感方面并没有相似之处,但我们何以会觉得相似呢?原因就在于两者为了更好的传达感情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是相同的,细读之后会发现《乡愁》与臧克家的《三代》在蒙太奇手法的运用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蒙太奇(法文:Montage)是音译的外来语,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在艺术领域中也解释为拼贴剪辑手法,最早被延伸到电影艺术中,是影视创作的主要叙述手段和表现手段之一,一般包括画面剪辑和画面合成两方面,后来逐渐在视觉艺术等衍生领域广为运用。臧克家的《三代》和余光中的《乡愁》就非常巧妙的运用了蒙太奇的画面剪辑和合成手法:浓重的画面感、排比句式、意象的运用使诗歌含蓄深沉、精炼、时空感和画面感非常强、因而让人刻骨铭心。
蒙太奇主要借助于排比手法的运用:用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者相似、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以表达相关的内容。排比的运用,仿佛连缀的特写镜头,达到了电影蒙太奇的效果,造成了独特的时空画面。《三代》由三个排比句组成,没有任何的修饰和形容,就像三个特写镜头推到了读者面前:第一个是孩子在土里玩耍;第二个是父亲在土里劳动;第三个是土里埋葬了老人。在这组镜头中,作为背景的土地还是这片土地,但是人在不断的变化,时间是隐藏的,画面时间会告诉我们:时间已经不知不觉的过去了许多年,在这组镜头中时间是浓缩的或者说是静止的,仿佛是一瞬间的感觉,但已是物是人非,更加重了人的无奈和疼痛感。我们从变化的人物身上看到了命运的连续性,小孩是老人的过去,老人(死亡)是孩子无可逃遁的将来,命运在三代人身上是这样的循环,孩子、爸爸、爷爷几乎成了整体中国人的代表,这样三个特写镜头就浓缩了中国农民悲苦的一生和难以逃避的悲苦命运。三个人物形象,构成了一幅祖孙三代与泥土打交道的生活画面。全诗运用排比句,一气呵成,浑然一体。从共时性、横断面看,三句话恰似三幅三代人画图;从历时性、纵断面看,是农民从出生到死亡的苦难史也是对人的生命的循环、延续的哲学思考。
《乡愁》是通过句式一致局部稍有不同的排比句展现了四个镜头:一个人在四个不同的时空幻境中沉思的画面,展现了对时光流转的无奈、对亲人对故乡无可改变的思念和依恋但却渺茫的愁绪——乡愁。《乡愁》中凸现了四个主要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在每一组意象的背后,都隐藏着一定的情节,使意象具备了某种程度的故事性,所以四个意象实际是四个特写镜头: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通过镜头的转换我们会很容易把握到这里的时间是变化的、显在的、而且是作者直接言明的,人是变化的(大陆是人物的变体),但是空间以及空间中弥漫的情不变,因此在四个镜头中我、母亲、新娘、大陆等都是被虚化处理的,或者只是作为背景,突出的是主体追忆过往生活的代表性意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画面感非常强。这样给人感觉情是静止的,尽管沧桑已逝,岁月流转,物是人非但是情怀依旧——悠远的乡愁,更突出了“乡愁”浓得化不开。
《三代》的排比句式匀称、音韵铿锵、一气贯下,其作用在于加强语势、提高表达效果。《乡愁》的排比音韵舒缓,加强了时间的纵深感,突出情绪的悠长和“弥漫”的特点。《三代》诗的排比侧重于叙事,句式简洁,这样语义更加畅达、层次更加清楚;《乡愁》侧重于抒情,它节奏和谐,易于积蓄情感。
类似这样用排比在诗歌中叙事抒情以造成电影蒙太奇的效果,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不乏优秀之作,读者最熟悉的恐怕莫过于马志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等等。了解诗歌中蒙太奇手法的运用,了解变化和静止,背景和显景,真实时空的显隐等等有利于理解诗歌的抒情和表意重点。
参考文献:
[1]郭俊臣,张磊.臧克家的《三代》[J].语文天地,2004(12).
[2]朱鹏飞.论诗歌的话语空间──兼析语言蒙太奇在诗歌中的运用[J].汕头大学学报,1999(6).
[3]杨瑞芳.诗歌意象的空间蒙太奇组合[J].集宁师专学报,2007(2).
(作者简介:苏 虹(1978-),女,河北保定人,保定学院中文系讲师,文学硕士,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