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弊端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了解,国家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新型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和过程体验,注重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适当的“点”与“拨”是学生能够顺利进行自主的探究性学习的关键,也是学生能够获取知识和达到本节课学习目标的前提。是整个课堂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关键词】点拨 思维 效率 心理 一题多解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旧有课堂的“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弊端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了解,国家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新型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和过程体验,注重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在这里所谓的“教师的指导”我认为应该是指在学生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当学生遇到知识障碍、思维障碍、心理障碍的时候,教师所做的适当的“点”与“拨”。
适当的“点”与“拨”是学生能够顺利进行自主的探究性学习的关键,也是学生能够获取知识和达到本节课学习目标的前提。是整个课堂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环。然而在什么时候点拨,以及该点拨到什么程度却直接影响到本节课的质量,点拨得太早不利于学生自主思维,太晚则容易使课堂陷入僵局,浪费时间影响效率。点的太多课堂又难免回到从前的填鸭式模式,太少则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使知识过于肤浅。所以点拨一定要掌握好时间和火候。下面我就关于这方面谈一下我的观点和看法。
一、适时点拨
1、当一个问题具有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特点,而学生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不能将问题的广度与深度挖掘出来的时候,教师就要以合适的方式进行点拨。从而扩大例题的辐射面,这样无疑对学生的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是大有好处的。通过例题的多解多变,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又深了一步,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2、在学生思维和知识能力遇到障碍时点拨。当我们遇到下列情形:学生由活跃积极的课堂活动慢慢变的苦恼而迷茫时;问题的结论多样而又长时间讨论得不到统一时;学生在分组讨论时感到无从下手时,这个时候教师就要站出来做适当形式的点拨。因为整个的解题过程并非仅仅只是一个知识运用、技能训练的过程,而是一个伴随着交往、创造、追求和喜、怒、哀、乐的综合过程,是学生整个内心世界的参与。其间他既品尝了失败的苦恼,又体验了成功带给他的喜悦,既体现了个人努力的价值,又折射出集体智慧的光芒。如果教师不能在此处对学生进行点拨,则必定对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学习动机有很大伤害,也不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习的热情,不利于把被动学习变为自主探究学习。同时,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3、在学生做题易错处进行点拨。学生的思维方式、知识水平、情感体验往往和成人不同,表达意思的能力又不高,所以就很容易出错,解题后如果能引导学生在此时进行反思,就能找到“病根”,从而对症下药,就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巧妙点拨
可以用教师精炼简明的语言,进行辅助性的点拨,给学生的思维在后面加一把力;也可以旁敲侧击地,间接地,不直接言明地给学生以暗示性点拨;也可以开门见山,一语道破天机。还可以在思维难关处加重语气、拖长音调等来进行点拨。除了语言上有这些点拨方式外,我们还可以用我们的身体来进行点拨,比如说动作、表情目光手势等肢体语言都是我们用来给学生进行点拨的最好的“教具”。
三、多方点拨
1、模拟情景,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生活化。这种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以往学习的数学知识,从而产生灵感,达到豁然开朗、醍醐灌顶的效果。当学生大部分已经有所感悟而且已经开始动手动脑时,教师要适时地停止点拨,切不可絮絮叨叨、没完没了。
2、对引起思维停顿的知识点进行提问。即教师要对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出现的以往知识的遗忘进行合理、适时的提问,从而使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突破难点、解决问题,达到柳暗花明、他石攻玉的效果。教师提問时一定要抓住关键,问中要害,当学生已经回忆起相关知识时,即可停止,而不必要非要说出完整的知识链接来。
3、运用课堂教具,如几何模型,多媒体课件等进行点拨。课堂教具具有具体形象,而多媒体课件具有灵活生动、形象逼真等效果,对于学生的启发诱导有着语言所无法取代的作用,是教师用来点拨的极好手段。
以上所说仅是我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一点体会,有很多不足之处。总之,要做到“当点即点,点到即止”、“点到要害,拨到痛处”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实践才行。
参考文献
[1] 《数学就这么有趣--初中数学方法点拨》.
[2] 《点拨——开启数学学习智慧之门的钥匙》.
【关键词】点拨 思维 效率 心理 一题多解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旧有课堂的“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弊端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了解,国家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新型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和过程体验,注重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在这里所谓的“教师的指导”我认为应该是指在学生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当学生遇到知识障碍、思维障碍、心理障碍的时候,教师所做的适当的“点”与“拨”。
适当的“点”与“拨”是学生能够顺利进行自主的探究性学习的关键,也是学生能够获取知识和达到本节课学习目标的前提。是整个课堂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环。然而在什么时候点拨,以及该点拨到什么程度却直接影响到本节课的质量,点拨得太早不利于学生自主思维,太晚则容易使课堂陷入僵局,浪费时间影响效率。点的太多课堂又难免回到从前的填鸭式模式,太少则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使知识过于肤浅。所以点拨一定要掌握好时间和火候。下面我就关于这方面谈一下我的观点和看法。
一、适时点拨
1、当一个问题具有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特点,而学生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不能将问题的广度与深度挖掘出来的时候,教师就要以合适的方式进行点拨。从而扩大例题的辐射面,这样无疑对学生的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是大有好处的。通过例题的多解多变,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又深了一步,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2、在学生思维和知识能力遇到障碍时点拨。当我们遇到下列情形:学生由活跃积极的课堂活动慢慢变的苦恼而迷茫时;问题的结论多样而又长时间讨论得不到统一时;学生在分组讨论时感到无从下手时,这个时候教师就要站出来做适当形式的点拨。因为整个的解题过程并非仅仅只是一个知识运用、技能训练的过程,而是一个伴随着交往、创造、追求和喜、怒、哀、乐的综合过程,是学生整个内心世界的参与。其间他既品尝了失败的苦恼,又体验了成功带给他的喜悦,既体现了个人努力的价值,又折射出集体智慧的光芒。如果教师不能在此处对学生进行点拨,则必定对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学习动机有很大伤害,也不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习的热情,不利于把被动学习变为自主探究学习。同时,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3、在学生做题易错处进行点拨。学生的思维方式、知识水平、情感体验往往和成人不同,表达意思的能力又不高,所以就很容易出错,解题后如果能引导学生在此时进行反思,就能找到“病根”,从而对症下药,就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巧妙点拨
可以用教师精炼简明的语言,进行辅助性的点拨,给学生的思维在后面加一把力;也可以旁敲侧击地,间接地,不直接言明地给学生以暗示性点拨;也可以开门见山,一语道破天机。还可以在思维难关处加重语气、拖长音调等来进行点拨。除了语言上有这些点拨方式外,我们还可以用我们的身体来进行点拨,比如说动作、表情目光手势等肢体语言都是我们用来给学生进行点拨的最好的“教具”。
三、多方点拨
1、模拟情景,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生活化。这种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以往学习的数学知识,从而产生灵感,达到豁然开朗、醍醐灌顶的效果。当学生大部分已经有所感悟而且已经开始动手动脑时,教师要适时地停止点拨,切不可絮絮叨叨、没完没了。
2、对引起思维停顿的知识点进行提问。即教师要对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出现的以往知识的遗忘进行合理、适时的提问,从而使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突破难点、解决问题,达到柳暗花明、他石攻玉的效果。教师提問时一定要抓住关键,问中要害,当学生已经回忆起相关知识时,即可停止,而不必要非要说出完整的知识链接来。
3、运用课堂教具,如几何模型,多媒体课件等进行点拨。课堂教具具有具体形象,而多媒体课件具有灵活生动、形象逼真等效果,对于学生的启发诱导有着语言所无法取代的作用,是教师用来点拨的极好手段。
以上所说仅是我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一点体会,有很多不足之处。总之,要做到“当点即点,点到即止”、“点到要害,拨到痛处”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实践才行。
参考文献
[1] 《数学就这么有趣--初中数学方法点拨》.
[2] 《点拨——开启数学学习智慧之门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