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20钱荒”阴霾未散,国债期货已扑面而来。
继国务院、证监会于7月初批准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下称:中金所)开展国债期货业务后,中金所和证监会也分别就《5年期国债期货合约及其相关细则》和《券商、基金参与国债期货交易指引》(下称:《指引》)正式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作为国际衍生品市场上交易量最大的品种,国债期货是金融期货中当仁不让的王者。阔别市场18载,国债期货“王者归来”无疑是国内衍生品市场的里程碑,也让金融业界充满了期待与憧憬。
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国内市场上存量债券约为26万亿元,其中可流通国债余额达到7万亿元,是1995年国债期货试点时期可流通国债存量的70余倍。业内人士指出,当前我国国债现货规模充足,现货市场日臻完善,国债期货的上市条件已经成熟。
如果“6.20”时有国债期货
尽管近两年来政策层面已多有铺垫,但值此“钱荒”敏感时点,管理层突然宣布正式批准重启国债期货,还是让业内感到相当意外。
事实上,在去年9月发布的《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中,已明确提出“推动发展期货和金融衍生品市场”。而国债期货仿真交易更是早在去年2月就已正式启动。
今年6月末的“2013陆家嘴论坛”上,中金所董事长张慎峰就表示,目前推出国债期货“恰逢其时”。虽然该表态引发了市场极大的关注,但不少业内人士的总体态度仍是不以为然。
就在7月初得知国债期货已经获批前,多位行业研究员谈及国债期货重启,都向记者表示,在如此敏感的时点推出国债期货并“不太现实”——首先现券市场情况还很不稳定,而且“钱荒”中整顿的要点是“杠杆化”,而国债期货正好是一种高杠杆工具。
此情况下,国债期货的快速获批更是引发了市场对“政策深意”的揣测,甚至更多观点认为,正是“钱荒”催生了国债期货。
业内人士指出,今年6月份,银行间市场局部流动性紧张造成短期利率大幅波动,短期利率维持在高位,就是因为缺少国债期货这种能够规避利率风险的工具,令机构投资者暴露在风险下,这肯定催生了业内对避险工具的需求。
针对记者提出的“如果‘6.20钱荒’时期已经有了国债期货,形势会如何演变”的问题。不少市场人士都表示,国债期货的避险和对冲功能,对于缓解市场因资金紧张而导致的风险和损失,将发挥巨大作用。
南华期货分析师李东勇则推演了国债期货环境下“钱荒”出现时的另一种情境。
“如果场外市场的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交易员们手上有了在场内市场交易的流动性较高的国债期货,那么6月的资金大战应该会有所缓和。”李东勇指出。
一方面,银行在预计6月因为季末考核缺钱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国债期货6月合约的交割卖出债券回笼资金;另一方面,在预计利率波动加大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国债期货进行套期保值、风险对冲。
在利率风险攀升的时候,通过国债期货交易,债券持有者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迅速对利率风险头寸进行调整,将这些风险分散给那些具有真正承担能力和承担意愿的投资者,有效控制利率风险。
金融链条连锁聚变
从海外市场金融期货业务经验看,国债期货参与量及交易规模都是占据绝对主体地位。
3年前,股指期货的推出已经令券商系期货公司异军突起。如今,国债期货王者归来,整个期货行业将得以实现爆发性的发展。在此过程中,会否由银行或者更具实力的金融集团推动期货行业进一步裂变,成了业界热议的话题。
一位长期致力于金融业研究的业内资深人士甚至向本刊记者指出,可以预见此次国债期货业务的重启,不仅仅会改变金融期货市场的格局及影响力,更会促成整个金融链条中各类金融机构连锁聚变。
目前国内无论是股票市场还是债券市场,都缺乏“价格发现及做市”的工具和功能。国债期货的推出,对于现阶段国内相互割裂的“银行间及交易所”债券市场及其 “名存实亡”的做市功能更将具有直接的助推价值。
“金融机构参与国债期货,特别是现阶段主导银行间债券市场及交易所债券市场的银行、券商机构,可借助国债期货交易机制,开展国债期、现货价格的交易拟合,并为市场提供有效避险平台和一定的流动性支持,开展债券做市及服务产品提供。”上述业内资深人士进一步指出。
随着后续银行、券商等机构在国债期货业务上的参与规模的升级以及债券做市功能的发展,现阶段相对单一的国债期货交易结算会员限制必将被打破,并引发期货行业整合及兼并潮的到来。
现阶段,中金所共有15家全面结算会员、60家交易结算会员和75家交易会员单位,均为期货公司。
而今随着国债期货临近,作为国际上交易量最大的金融期货,更将引发参与国债期货交易的主力机构对期货公司牌照的追逐。
随着国内金融混业的发展,海外市场方面银行类机构参与国债期货的模式将引起国内商业银行同业的关注和效仿。
据一位中金所研究人士介绍,海外市场银行参与国债期货的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商业银行控股期货公司模式,商业银行通过设立或者收购具备期货经纪商业务资格的期货公司或证券公司参与国债期货交易;二是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全能银行模式,商业银行以交易所会员模式参与国债期货。
自去年12月1日起施行的新的《期货交易管理条例》中,已明确删去了原条例“禁止非期货公司结算会员参与期货交易,对违反者追究法律责任”的规定。
而此次征求意见稿更是明确提出了“非期货公司申请交易会员资格”的条项,尽管具体条款还待监管部门的进一步明确,但这至少印证了市场人士对于“打破现有期货市场期货公司单一交易会员资格的同时,带来一轮期货乃至整个金融行业的聚变与整合”的预想。
业内人士指出,中金所此次调整会员业务和资格,正是为银行、保险等非期货公司会员以结算会员身份从事自营业务提供制度空间。
继国务院、证监会于7月初批准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下称:中金所)开展国债期货业务后,中金所和证监会也分别就《5年期国债期货合约及其相关细则》和《券商、基金参与国债期货交易指引》(下称:《指引》)正式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作为国际衍生品市场上交易量最大的品种,国债期货是金融期货中当仁不让的王者。阔别市场18载,国债期货“王者归来”无疑是国内衍生品市场的里程碑,也让金融业界充满了期待与憧憬。
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国内市场上存量债券约为26万亿元,其中可流通国债余额达到7万亿元,是1995年国债期货试点时期可流通国债存量的70余倍。业内人士指出,当前我国国债现货规模充足,现货市场日臻完善,国债期货的上市条件已经成熟。
如果“6.20”时有国债期货
尽管近两年来政策层面已多有铺垫,但值此“钱荒”敏感时点,管理层突然宣布正式批准重启国债期货,还是让业内感到相当意外。
事实上,在去年9月发布的《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中,已明确提出“推动发展期货和金融衍生品市场”。而国债期货仿真交易更是早在去年2月就已正式启动。
今年6月末的“2013陆家嘴论坛”上,中金所董事长张慎峰就表示,目前推出国债期货“恰逢其时”。虽然该表态引发了市场极大的关注,但不少业内人士的总体态度仍是不以为然。
就在7月初得知国债期货已经获批前,多位行业研究员谈及国债期货重启,都向记者表示,在如此敏感的时点推出国债期货并“不太现实”——首先现券市场情况还很不稳定,而且“钱荒”中整顿的要点是“杠杆化”,而国债期货正好是一种高杠杆工具。
此情况下,国债期货的快速获批更是引发了市场对“政策深意”的揣测,甚至更多观点认为,正是“钱荒”催生了国债期货。
业内人士指出,今年6月份,银行间市场局部流动性紧张造成短期利率大幅波动,短期利率维持在高位,就是因为缺少国债期货这种能够规避利率风险的工具,令机构投资者暴露在风险下,这肯定催生了业内对避险工具的需求。
针对记者提出的“如果‘6.20钱荒’时期已经有了国债期货,形势会如何演变”的问题。不少市场人士都表示,国债期货的避险和对冲功能,对于缓解市场因资金紧张而导致的风险和损失,将发挥巨大作用。
南华期货分析师李东勇则推演了国债期货环境下“钱荒”出现时的另一种情境。
“如果场外市场的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交易员们手上有了在场内市场交易的流动性较高的国债期货,那么6月的资金大战应该会有所缓和。”李东勇指出。
一方面,银行在预计6月因为季末考核缺钱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国债期货6月合约的交割卖出债券回笼资金;另一方面,在预计利率波动加大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国债期货进行套期保值、风险对冲。
在利率风险攀升的时候,通过国债期货交易,债券持有者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迅速对利率风险头寸进行调整,将这些风险分散给那些具有真正承担能力和承担意愿的投资者,有效控制利率风险。
金融链条连锁聚变
从海外市场金融期货业务经验看,国债期货参与量及交易规模都是占据绝对主体地位。
3年前,股指期货的推出已经令券商系期货公司异军突起。如今,国债期货王者归来,整个期货行业将得以实现爆发性的发展。在此过程中,会否由银行或者更具实力的金融集团推动期货行业进一步裂变,成了业界热议的话题。
一位长期致力于金融业研究的业内资深人士甚至向本刊记者指出,可以预见此次国债期货业务的重启,不仅仅会改变金融期货市场的格局及影响力,更会促成整个金融链条中各类金融机构连锁聚变。
目前国内无论是股票市场还是债券市场,都缺乏“价格发现及做市”的工具和功能。国债期货的推出,对于现阶段国内相互割裂的“银行间及交易所”债券市场及其 “名存实亡”的做市功能更将具有直接的助推价值。
“金融机构参与国债期货,特别是现阶段主导银行间债券市场及交易所债券市场的银行、券商机构,可借助国债期货交易机制,开展国债期、现货价格的交易拟合,并为市场提供有效避险平台和一定的流动性支持,开展债券做市及服务产品提供。”上述业内资深人士进一步指出。
随着后续银行、券商等机构在国债期货业务上的参与规模的升级以及债券做市功能的发展,现阶段相对单一的国债期货交易结算会员限制必将被打破,并引发期货行业整合及兼并潮的到来。
现阶段,中金所共有15家全面结算会员、60家交易结算会员和75家交易会员单位,均为期货公司。
而今随着国债期货临近,作为国际上交易量最大的金融期货,更将引发参与国债期货交易的主力机构对期货公司牌照的追逐。
随着国内金融混业的发展,海外市场方面银行类机构参与国债期货的模式将引起国内商业银行同业的关注和效仿。
据一位中金所研究人士介绍,海外市场银行参与国债期货的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商业银行控股期货公司模式,商业银行通过设立或者收购具备期货经纪商业务资格的期货公司或证券公司参与国债期货交易;二是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全能银行模式,商业银行以交易所会员模式参与国债期货。
自去年12月1日起施行的新的《期货交易管理条例》中,已明确删去了原条例“禁止非期货公司结算会员参与期货交易,对违反者追究法律责任”的规定。
而此次征求意见稿更是明确提出了“非期货公司申请交易会员资格”的条项,尽管具体条款还待监管部门的进一步明确,但这至少印证了市场人士对于“打破现有期货市场期货公司单一交易会员资格的同时,带来一轮期货乃至整个金融行业的聚变与整合”的预想。
业内人士指出,中金所此次调整会员业务和资格,正是为银行、保险等非期货公司会员以结算会员身份从事自营业务提供制度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