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施课程改革以来,大力提倡开展校本教研。那么,如何开展校本教研呢?我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校本教研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研究内容——教材
教材是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这是不容置疑的。由于现代课程论主张“用教材教”,因此教师不应只是被动的课程执行者,而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每位教师必须摒弃“教教材”和“以教材为本”的理念,通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促使学生在知識、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意味着教师有权按照自己的理解,根据学校教学条件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选择与利用课程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让教材转化为更易于学生接受的信息。
二、研究对象——学生
学生和教师一样,都有喜怒哀乐,都懂得失败的痛苦和胜利的欢乐,都希望教师能尊重他们的人格和肯定他们的劳动。一个成功的教师,总是善于运用夸奖的方法来激励学生的成长。这种“夸奖”,也许是教师颔首于学生的一隅之见,也许是教师赞许学生的一得之识、一技之长……这种“夸奖”,可以强化学生的自信、自爱、自尊、自强的信念,可以塑造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完善学生的自我形象。因此,摸清学情、尊重学生、奖励学生应成为教师的一种美德、一种使命。
三、研究自己——业务
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从“讲师”变为“导师”,从“教者”变为“学者”;要帮助学生确定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与学生一起寻找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要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要创设一个轻松的、宽容的教育教学氛围,为学生服务,与学生一起分享真实的情感体验和成功的喜悦。
四、研究课堂——过程
首先,要变“传授者”为“组织者”。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活动,才可能具有培养创新精神的力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是一个组织者、策划者、“伴奏”者;应做到“一分管,三分导,六分学”;应多一些旁观、少一些干预,把学习的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眼睛、头脑、双手、嘴巴、时间和空间;应尽量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主动参与的机会。其次,要变“封闭式”为“开放式”。过去的教学是一种封闭的教学,学习环境封闭,学习内容封闭,学习过程封闭,解答方法也是封闭的,这种教学就像驯养员训练动物一样,它不适用于有理想、有灵魂的学生。一个人不能生活在真空里,他一定有着独自的生活空间。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环境,不但要让学生在学校里学,还可以在社会中学;不但要让学生向老师学,还可以向身边的人学;不但要让学生从书本上学,还可以利用电脑网络学。从而让学生走出书本、走向生活,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开放学习的内容、时间与空间。第三,要变“会议式”为“议论式”。过去的教学模式,要么是“灌输式”,要么是“驯兽式”,就是先进的“引导式”教学模式也离不开“一刀切”的阴影,所有的学生想同一个问题、做同一个操作、练同一道题目,这些模式我们把它统称为“会议式”。为了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应该把教学模式改为“议论式”,大家可以围绕同一个话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课堂上允许学生自由上台板演或演示、自由提问、自由进行辩论与争论。做到让知道的人都来说一说,不知道的人都来问一问,充分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与求知欲,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而教师要冷静倾听,适时点拨与调控,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共同发展,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
一、研究内容——教材
教材是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这是不容置疑的。由于现代课程论主张“用教材教”,因此教师不应只是被动的课程执行者,而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每位教师必须摒弃“教教材”和“以教材为本”的理念,通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促使学生在知識、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意味着教师有权按照自己的理解,根据学校教学条件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选择与利用课程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让教材转化为更易于学生接受的信息。
二、研究对象——学生
学生和教师一样,都有喜怒哀乐,都懂得失败的痛苦和胜利的欢乐,都希望教师能尊重他们的人格和肯定他们的劳动。一个成功的教师,总是善于运用夸奖的方法来激励学生的成长。这种“夸奖”,也许是教师颔首于学生的一隅之见,也许是教师赞许学生的一得之识、一技之长……这种“夸奖”,可以强化学生的自信、自爱、自尊、自强的信念,可以塑造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完善学生的自我形象。因此,摸清学情、尊重学生、奖励学生应成为教师的一种美德、一种使命。
三、研究自己——业务
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从“讲师”变为“导师”,从“教者”变为“学者”;要帮助学生确定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与学生一起寻找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要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要创设一个轻松的、宽容的教育教学氛围,为学生服务,与学生一起分享真实的情感体验和成功的喜悦。
四、研究课堂——过程
首先,要变“传授者”为“组织者”。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活动,才可能具有培养创新精神的力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是一个组织者、策划者、“伴奏”者;应做到“一分管,三分导,六分学”;应多一些旁观、少一些干预,把学习的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眼睛、头脑、双手、嘴巴、时间和空间;应尽量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主动参与的机会。其次,要变“封闭式”为“开放式”。过去的教学是一种封闭的教学,学习环境封闭,学习内容封闭,学习过程封闭,解答方法也是封闭的,这种教学就像驯养员训练动物一样,它不适用于有理想、有灵魂的学生。一个人不能生活在真空里,他一定有着独自的生活空间。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环境,不但要让学生在学校里学,还可以在社会中学;不但要让学生向老师学,还可以向身边的人学;不但要让学生从书本上学,还可以利用电脑网络学。从而让学生走出书本、走向生活,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开放学习的内容、时间与空间。第三,要变“会议式”为“议论式”。过去的教学模式,要么是“灌输式”,要么是“驯兽式”,就是先进的“引导式”教学模式也离不开“一刀切”的阴影,所有的学生想同一个问题、做同一个操作、练同一道题目,这些模式我们把它统称为“会议式”。为了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应该把教学模式改为“议论式”,大家可以围绕同一个话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课堂上允许学生自由上台板演或演示、自由提问、自由进行辩论与争论。做到让知道的人都来说一说,不知道的人都来问一问,充分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与求知欲,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而教师要冷静倾听,适时点拨与调控,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共同发展,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