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元青花是华夏各民族多种文化互相交融的产物,于元朝时成熟于景德镇,成为景德镇乃至世界陶瓷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元青花瓷在海外博物馆有大量的收藏,而我们自己长期以来却不识其庐山真面目。直至本世纪初《鬼谷子下山》青花大罐拍出2亿多元的天价,人们才真正意识到它的价值,开始对它进行较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有文章说:“由于一种钴料从中亚西亚引入我国产瓷区,才产生了青花瓷”。这种说法,认为青花是泊来品,似乎有点偏颇,理由是:一、我国陶瓷彩绘早就采用了钴料。学者研究证明,采用钴为原料绘画瓷器,源于唐代,那时的钴料直接画在陶瓷的表面,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釉下彩青花瓷。到了元代,才在工艺上有了重大突破,无论是造型艺术、绘画技巧、图案装饰、窑温控制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青花瓷器产生了质的飞跃。二、钴蓝色料在我国许多地方都有,景德镇周边地区就有很多,人们早就使用了这些原料施于陶瓷上,只是当时对钴料的提炼技术还不是那样精纯,外国钴料的引进,确实对青花的发色起到了好的效果。这就像一棵大树扎根在本土,用外来的肥料浇灌,使这棵树长得更好是一样的道理,不能说这棵树是外国的树。三、元青花的艺术文化内涵是丰富的,不仅仅表现在原料上,更表现在艺术文化的内涵上,也就是说,通过它的造型艺术和绘画艺术来表现它民族文化的风采。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国家,民族间的文化交融促使了青花瓷的产生与发展。成吉思汗、忽必烈率领蒙古草原游牧民族统一了中国,并开疆拓土,把版图扩展到欧亚广大区域,其疆域的广阔,使文化发展的空间扩大,推动着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形成多元文化的融合。这种多元文化,推动和影响着全国艺术形态的各个方面,也必然影响着正在成长的陶瓷艺术。同时,据有关资料反映,当时有不少汉族文人受元贵族的歧视和排挤,流落民间,成为艺术创作的生力军,使元代的陶瓷制造技术和装饰艺术有了明显的进步。元朝十分重视陶瓷的制造,忽必烈正元5年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以监督制造供贵族们享用的瓷器,这也推动了陶瓷艺术的发展。元青花实物器型硕大,敦厚沉稳,造型丰富,变化多样,充分体现了元代蒙古民族豪迈粗犷的游牧民族的特征。元青花具有代表性的玉壶春、梅瓶,就是从蒙古族的酒瓶器型演变过来的。从民族的色彩倾向看,蒙古族崇尚蓝色和白色,这与该民族生长在蓝天白云,青青草原的环境中有关,蓝色的图案经常装饰着白色的蒙古包和服饰,青花瓷那种蓝白相间,素朴清雅的色彩正是迎合了这个民族的色彩审美,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佛教文化对元青花的影响也颇为深远。佛教文化很早传到中国,忽必烈建元以后,藏传佛教成为主要宗教,佛教文化必然影响青花瓷的创作,这一点,在大量的元青花图案纹饰的分析上可以得到印证。元青花中最典型的图案“莲花瓣纹”、“缠枝莲纹”、“云纹”、“海水纹”都与佛教绘
画有很深的渊源。
中国的文人水墨画堪称国之精粹,其表现最具民族性,元代,中国画已经非常成熟,并在元青花瓷中得到运用和发挥。元代的文人画家、高级工匠部分被统治者招募进入“画院”、“瓷局”,从事创作绘制之事务。从诸多元青花瓷的装饰图案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装饰构图,线条力度,层次韵律以及那种水墨画的晕散效果等方面,都完全达到文人绘画的艺术效果。
中华民俗文化给元青花瓷的表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一个区域民族的习俗,是该民族长期传承和积淀的结果,形成独特的民俗文化和民族风情。从大量元青花瓷的图片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概念:这种民俗文化大量地表现在元青花瓷上绘画和装饰的内容中,不仅体现了它的广泛、生动、丰富、多彩的特色,而且充满着中华民俗风情,凝结了元代劳动人民智慧。创造出来的纹饰图案,充分体现和谐与吉祥如意主题思想的同时,青花瓷的艺术装饰性也在漫长的岁月中得以提炼升华,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美感。元青花纹饰的内容非常丰富,有反映吉祥如意主题的缠枝莲纹饰、三友纹饰;意寓富贵的龙凤纹饰,麒麟孔雀纹饰,缠枝牡丹纹饰、鱼藻纹饰;有反映历史故事的人物图案:如鬼谷子下山、萧何月下追韩信、明妃出寨、三顾茅庐等等,简直是一本生动的民俗文化教科书。它的每一个图案画面,都展现了东方华夏的艺术风格,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
探讨元青花文化的意义巨大,青花结束了以往白瓷无彩的时代,显示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湛艺术,促进了文化交流,对外贸易,它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结晶,使“中国——CHINA——瓷器”誉满全球,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元青花瓷在海外博物馆有大量的收藏,而我们自己长期以来却不识其庐山真面目。直至本世纪初《鬼谷子下山》青花大罐拍出2亿多元的天价,人们才真正意识到它的价值,开始对它进行较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有文章说:“由于一种钴料从中亚西亚引入我国产瓷区,才产生了青花瓷”。这种说法,认为青花是泊来品,似乎有点偏颇,理由是:一、我国陶瓷彩绘早就采用了钴料。学者研究证明,采用钴为原料绘画瓷器,源于唐代,那时的钴料直接画在陶瓷的表面,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釉下彩青花瓷。到了元代,才在工艺上有了重大突破,无论是造型艺术、绘画技巧、图案装饰、窑温控制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青花瓷器产生了质的飞跃。二、钴蓝色料在我国许多地方都有,景德镇周边地区就有很多,人们早就使用了这些原料施于陶瓷上,只是当时对钴料的提炼技术还不是那样精纯,外国钴料的引进,确实对青花的发色起到了好的效果。这就像一棵大树扎根在本土,用外来的肥料浇灌,使这棵树长得更好是一样的道理,不能说这棵树是外国的树。三、元青花的艺术文化内涵是丰富的,不仅仅表现在原料上,更表现在艺术文化的内涵上,也就是说,通过它的造型艺术和绘画艺术来表现它民族文化的风采。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国家,民族间的文化交融促使了青花瓷的产生与发展。成吉思汗、忽必烈率领蒙古草原游牧民族统一了中国,并开疆拓土,把版图扩展到欧亚广大区域,其疆域的广阔,使文化发展的空间扩大,推动着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形成多元文化的融合。这种多元文化,推动和影响着全国艺术形态的各个方面,也必然影响着正在成长的陶瓷艺术。同时,据有关资料反映,当时有不少汉族文人受元贵族的歧视和排挤,流落民间,成为艺术创作的生力军,使元代的陶瓷制造技术和装饰艺术有了明显的进步。元朝十分重视陶瓷的制造,忽必烈正元5年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以监督制造供贵族们享用的瓷器,这也推动了陶瓷艺术的发展。元青花实物器型硕大,敦厚沉稳,造型丰富,变化多样,充分体现了元代蒙古民族豪迈粗犷的游牧民族的特征。元青花具有代表性的玉壶春、梅瓶,就是从蒙古族的酒瓶器型演变过来的。从民族的色彩倾向看,蒙古族崇尚蓝色和白色,这与该民族生长在蓝天白云,青青草原的环境中有关,蓝色的图案经常装饰着白色的蒙古包和服饰,青花瓷那种蓝白相间,素朴清雅的色彩正是迎合了这个民族的色彩审美,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佛教文化对元青花的影响也颇为深远。佛教文化很早传到中国,忽必烈建元以后,藏传佛教成为主要宗教,佛教文化必然影响青花瓷的创作,这一点,在大量的元青花图案纹饰的分析上可以得到印证。元青花中最典型的图案“莲花瓣纹”、“缠枝莲纹”、“云纹”、“海水纹”都与佛教绘
画有很深的渊源。
中国的文人水墨画堪称国之精粹,其表现最具民族性,元代,中国画已经非常成熟,并在元青花瓷中得到运用和发挥。元代的文人画家、高级工匠部分被统治者招募进入“画院”、“瓷局”,从事创作绘制之事务。从诸多元青花瓷的装饰图案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装饰构图,线条力度,层次韵律以及那种水墨画的晕散效果等方面,都完全达到文人绘画的艺术效果。
中华民俗文化给元青花瓷的表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一个区域民族的习俗,是该民族长期传承和积淀的结果,形成独特的民俗文化和民族风情。从大量元青花瓷的图片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概念:这种民俗文化大量地表现在元青花瓷上绘画和装饰的内容中,不仅体现了它的广泛、生动、丰富、多彩的特色,而且充满着中华民俗风情,凝结了元代劳动人民智慧。创造出来的纹饰图案,充分体现和谐与吉祥如意主题思想的同时,青花瓷的艺术装饰性也在漫长的岁月中得以提炼升华,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美感。元青花纹饰的内容非常丰富,有反映吉祥如意主题的缠枝莲纹饰、三友纹饰;意寓富贵的龙凤纹饰,麒麟孔雀纹饰,缠枝牡丹纹饰、鱼藻纹饰;有反映历史故事的人物图案:如鬼谷子下山、萧何月下追韩信、明妃出寨、三顾茅庐等等,简直是一本生动的民俗文化教科书。它的每一个图案画面,都展现了东方华夏的艺术风格,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
探讨元青花文化的意义巨大,青花结束了以往白瓷无彩的时代,显示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湛艺术,促进了文化交流,对外贸易,它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结晶,使“中国——CHINA——瓷器”誉满全球,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