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实,在流行的趋势下,人人都自然会“喜新厌旧”。不过,在人类“喜新厌旧”的品性中,还裹挟着一种品质:怀旧。然而,怀旧需要载体,毕竟睹物才好思人。
胡同里流行“飞跃”
北京市东城区南锣鼓巷里,一对对“文艺青年”和一团团世界各地的游客穿梭在巷子深处,流连在一排排特色店里的特色物品前。
来自比利时的两名女游客,走进一间小国货店——ByeBye Disco,取下鞋架上的一双“飞跃”鞋,俯身,穿在脚上试起来。两人边试边聊着鞋子的舒适度。
其中一名女游客试到了合适的尺码,爽快地买下。另一名,因为脚小,合适的尺码暂时缺货。店主孙配配说,后天能拿到货。这名比利时女游客和店家约定,等他们从西安返京后,再来买。
女游客说,“飞跃”鞋在欧洲一些国家很流行,她们刚到北京,常住在北京的朋友就给他们介绍这家小店,她们直接跑来买“飞跃”鞋。
ByeBye Disco这家小店,是摇滚乐队“新裤子”的成员庞宽2008年奥运会前开的,专门经营各种老国货,有过去20世纪80年代用的瓷缸、保温壶、文具盒、梅花运动服、回力鞋、飞跃鞋……都是一些一看到就能想到20年前工作、生活、学习情形的东西。
在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里,大多数人早已习惯穿耐克、阿迪等这些名牌运动鞋,很少人会穿这样一双普通的“飞跃”运动鞋走在大街上。
然而,网络上,不知从哪个时刻开始,对“飞跃”鞋的追捧,忽然鼎盛起来。据说,这起源于4年前,法国人派特斯·巴斯坦在上海街头的一次无意发现。
当时,派特斯在上海看到一双平常无奇的飞跃鞋,独具慧眼地决定将它向海外推广。直到双方签署协议,中方代表还对这位老外报以怀疑的目光,因为在地摊上廉价到几十元一双、已淡出人们视线多年的“古董”,一位老外竟然想拿到国外卖上50多欧元(合500元人民币)。
3年后,这双鞋在欧洲火得一塌糊涂。
2008年4月,当主演过《指环王》《加勒比海盗》的男星奥兰多·布鲁姆穿着一双飞跃鞋出现在曼哈顿的片场时,中国人的镜头对准的不是他的面孔,而是他那一双脚。布鲁姆的脚将几乎已淡出国人记忆的老品牌“飞跃”唤醒:原来,国货如此时尚。
很快,“飞跃”鞋开始被时尚圈关注。网上出现了一些“追风者”,四处寻找那双曾经除了上体育课偶尔穿穿,下课立刻换掉,平时穿就怕被同学鄙视为“老土”的“飞跃”鞋。谁也想不到,当初弃之如同敝履的“飞跃”鞋,一跃会登上时尚排行榜。
再次成名后的“飞跃”鞋,如同明星成名后往往会遭遇“绯闻”,正版和盗版之争也随之而生,“大孚”和“大博文”,谁是正版和谁是盗版,在网上也是争得满天飞。
在追捧者的心里,能买到一双正版的飞跃鞋在今天成了一种特别的意味:怀旧和时尚。而且,也阴差阳错地引起追捧“回力”鞋的热潮。
“飞跃”、“回力”这些老品牌,一经人引导,不可控制地在网上流行开,从一个个时尚的“文艺青年”心头呼啸,形成一个挥之不去的口号:支持国货。通过网站,在北京、上海、重庆、南京等各地组织小型活动,追捧者相约走上大街,展示穿在身上的国货。
这多少有些令人摸不着头脑。
其实,在流行的趋势下,人人都自然会“喜新厌旧”。不过,在人类“喜新厌旧”的品性中,还裹挟着一种品质:怀旧。然而,怀旧需要载体,毕竟睹物才好思人。
抵抗时光流逝的坚守
南锣鼓巷,这条聚集着北京最多“文艺青年”的巷子,已经悄然成长为一块怀旧文化和时尚扩散地的新载体,一家家新开的特色艺术、怀旧店为这里聚起了最舒服的怀旧而浪漫的气息。
有意味的是,这条巷子凝聚起来的怀旧气息,与历史相隔的距离,似乎不远也不近,大概都在二三十年间,那些从生活中消逝的物品忽然在此闪现,令人慨叹不已。
几家老国货店的开张,更为巷子注入了悠长的怀旧气息。
时间过处,总有一些事物的存在是为抵抗时光的流逝,总有一些物品的存在是要唤醒人们的记忆。
南锣鼓巷的老国货店就是这样的事物,老国货就是这样的物品。循着老国货的踪迹,在南锣鼓巷之前,曾经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老百货商店更是让人难以忘怀。
在前门东大街附近,有一家至今仍在经营的老百货商店——大方百货商店。不仅店里的國货卖得齐全,而且一走进就会有“怀旧”的感觉。
这家曾在经济改革中,几乎面临倒闭的老百货商店,在经过改制和多年的坚持后,终于在购物商场、大型超市等大商圈的背后,形成了国货文化。在改革开放30年的回顾中,北京电视台等媒体都前去采访。
店里,还是很多年前的简陋装修,也没有再装修的打算,营业面积仅100多平米,服务员依然是站在柜台里为顾客服务,柜台后面的货架上“乱七八糟”地摆放着各式各样的日常用品:百雀羚、郁美净、友谊牌护肤脂、淡黄色的铁制圆盒子……
隔着柜台,看见“友谊”牌护肤脂,来买东西的小翟说,就像是闻到妈妈身上的味道,一股特别温暖的馨香。小时候,他常盼着妈妈赶快用完,然后,将空盒子洗干净,铺上一层白棉花,放上几片桑叶,里面养上几条肉乎乎的蚕,揣在怀里,每天在课堂上偷偷打开,看着它结茧,破茧,变成一只飞蛾。
在店里逛,恍若时光倒流回20世纪80年代的农村合作社。
经理薛红已经在大方百货商店工作了十几年,她说,百货商店改制后连续经历了几年的低潮期,几乎就要撑不下去,一直到2007年9月18日,北京电视台《身边》栏目报道了这家老百货店,彻底改变了这家老店的命运。
当时,《身边》栏目正在制作纪念改革开放30年的节目,栏目的记者到店里发现这家店卖的商品非常贴近老百姓,物美价廉:竟然有“友谊”,“回力”鞋,“飞跃”鞋……一系列老国货品牌,节目播出后,追随国货的人蜂拥而至。连续几个月,店里的人比肩接踵,好像回到了多年前的经营状况。
薛红说,本来安排半天班的都让回来加班了,顾客多得忙不过来。“来的人,不只是中老年人,也有年轻人。中老年人来买,是怀旧;年轻人来买,是追风。”
媒体的这次报道,再次催生了大方百货商店在老百姓中的市场。尽管之前,因为前门地区的拆迁,数万名老住户迁走,流失了数万名固定的老客源,经媒体这一报道后,又有一些客源不辞远途跑过来,就是想买一些大商场里没有的老东西。
或许,这是一种消费者的依赖心理和消费习惯,使得大方这家老百货店,在崇文门的商圈包围中,依然生机勃勃,有着固定的消费群。“过大方的门,不进去看看,心里不踏实,几十年都习惯了。”薛红说,老年客户群中,好多人跟她这么说。
至今,各种国货在这家老店里依然卖得红红火火。必须看到的是,来购买旧国货的人,无论是注重情怀还是跟风,最主要的,还是经过岁月洗礼能留存下来的国货,都是经过了品质的考验的。
(综合摘编自《半月谈》《中国周刊》、新华网)
胡同里流行“飞跃”
北京市东城区南锣鼓巷里,一对对“文艺青年”和一团团世界各地的游客穿梭在巷子深处,流连在一排排特色店里的特色物品前。
来自比利时的两名女游客,走进一间小国货店——ByeBye Disco,取下鞋架上的一双“飞跃”鞋,俯身,穿在脚上试起来。两人边试边聊着鞋子的舒适度。
其中一名女游客试到了合适的尺码,爽快地买下。另一名,因为脚小,合适的尺码暂时缺货。店主孙配配说,后天能拿到货。这名比利时女游客和店家约定,等他们从西安返京后,再来买。
女游客说,“飞跃”鞋在欧洲一些国家很流行,她们刚到北京,常住在北京的朋友就给他们介绍这家小店,她们直接跑来买“飞跃”鞋。
ByeBye Disco这家小店,是摇滚乐队“新裤子”的成员庞宽2008年奥运会前开的,专门经营各种老国货,有过去20世纪80年代用的瓷缸、保温壶、文具盒、梅花运动服、回力鞋、飞跃鞋……都是一些一看到就能想到20年前工作、生活、学习情形的东西。
在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里,大多数人早已习惯穿耐克、阿迪等这些名牌运动鞋,很少人会穿这样一双普通的“飞跃”运动鞋走在大街上。
然而,网络上,不知从哪个时刻开始,对“飞跃”鞋的追捧,忽然鼎盛起来。据说,这起源于4年前,法国人派特斯·巴斯坦在上海街头的一次无意发现。
当时,派特斯在上海看到一双平常无奇的飞跃鞋,独具慧眼地决定将它向海外推广。直到双方签署协议,中方代表还对这位老外报以怀疑的目光,因为在地摊上廉价到几十元一双、已淡出人们视线多年的“古董”,一位老外竟然想拿到国外卖上50多欧元(合500元人民币)。
3年后,这双鞋在欧洲火得一塌糊涂。
2008年4月,当主演过《指环王》《加勒比海盗》的男星奥兰多·布鲁姆穿着一双飞跃鞋出现在曼哈顿的片场时,中国人的镜头对准的不是他的面孔,而是他那一双脚。布鲁姆的脚将几乎已淡出国人记忆的老品牌“飞跃”唤醒:原来,国货如此时尚。
很快,“飞跃”鞋开始被时尚圈关注。网上出现了一些“追风者”,四处寻找那双曾经除了上体育课偶尔穿穿,下课立刻换掉,平时穿就怕被同学鄙视为“老土”的“飞跃”鞋。谁也想不到,当初弃之如同敝履的“飞跃”鞋,一跃会登上时尚排行榜。
再次成名后的“飞跃”鞋,如同明星成名后往往会遭遇“绯闻”,正版和盗版之争也随之而生,“大孚”和“大博文”,谁是正版和谁是盗版,在网上也是争得满天飞。
在追捧者的心里,能买到一双正版的飞跃鞋在今天成了一种特别的意味:怀旧和时尚。而且,也阴差阳错地引起追捧“回力”鞋的热潮。
“飞跃”、“回力”这些老品牌,一经人引导,不可控制地在网上流行开,从一个个时尚的“文艺青年”心头呼啸,形成一个挥之不去的口号:支持国货。通过网站,在北京、上海、重庆、南京等各地组织小型活动,追捧者相约走上大街,展示穿在身上的国货。
这多少有些令人摸不着头脑。
其实,在流行的趋势下,人人都自然会“喜新厌旧”。不过,在人类“喜新厌旧”的品性中,还裹挟着一种品质:怀旧。然而,怀旧需要载体,毕竟睹物才好思人。
抵抗时光流逝的坚守
南锣鼓巷,这条聚集着北京最多“文艺青年”的巷子,已经悄然成长为一块怀旧文化和时尚扩散地的新载体,一家家新开的特色艺术、怀旧店为这里聚起了最舒服的怀旧而浪漫的气息。
有意味的是,这条巷子凝聚起来的怀旧气息,与历史相隔的距离,似乎不远也不近,大概都在二三十年间,那些从生活中消逝的物品忽然在此闪现,令人慨叹不已。
几家老国货店的开张,更为巷子注入了悠长的怀旧气息。
时间过处,总有一些事物的存在是为抵抗时光的流逝,总有一些物品的存在是要唤醒人们的记忆。
南锣鼓巷的老国货店就是这样的事物,老国货就是这样的物品。循着老国货的踪迹,在南锣鼓巷之前,曾经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老百货商店更是让人难以忘怀。
在前门东大街附近,有一家至今仍在经营的老百货商店——大方百货商店。不仅店里的國货卖得齐全,而且一走进就会有“怀旧”的感觉。
这家曾在经济改革中,几乎面临倒闭的老百货商店,在经过改制和多年的坚持后,终于在购物商场、大型超市等大商圈的背后,形成了国货文化。在改革开放30年的回顾中,北京电视台等媒体都前去采访。
店里,还是很多年前的简陋装修,也没有再装修的打算,营业面积仅100多平米,服务员依然是站在柜台里为顾客服务,柜台后面的货架上“乱七八糟”地摆放着各式各样的日常用品:百雀羚、郁美净、友谊牌护肤脂、淡黄色的铁制圆盒子……
隔着柜台,看见“友谊”牌护肤脂,来买东西的小翟说,就像是闻到妈妈身上的味道,一股特别温暖的馨香。小时候,他常盼着妈妈赶快用完,然后,将空盒子洗干净,铺上一层白棉花,放上几片桑叶,里面养上几条肉乎乎的蚕,揣在怀里,每天在课堂上偷偷打开,看着它结茧,破茧,变成一只飞蛾。
在店里逛,恍若时光倒流回20世纪80年代的农村合作社。
经理薛红已经在大方百货商店工作了十几年,她说,百货商店改制后连续经历了几年的低潮期,几乎就要撑不下去,一直到2007年9月18日,北京电视台《身边》栏目报道了这家老百货店,彻底改变了这家老店的命运。
当时,《身边》栏目正在制作纪念改革开放30年的节目,栏目的记者到店里发现这家店卖的商品非常贴近老百姓,物美价廉:竟然有“友谊”,“回力”鞋,“飞跃”鞋……一系列老国货品牌,节目播出后,追随国货的人蜂拥而至。连续几个月,店里的人比肩接踵,好像回到了多年前的经营状况。
薛红说,本来安排半天班的都让回来加班了,顾客多得忙不过来。“来的人,不只是中老年人,也有年轻人。中老年人来买,是怀旧;年轻人来买,是追风。”
媒体的这次报道,再次催生了大方百货商店在老百姓中的市场。尽管之前,因为前门地区的拆迁,数万名老住户迁走,流失了数万名固定的老客源,经媒体这一报道后,又有一些客源不辞远途跑过来,就是想买一些大商场里没有的老东西。
或许,这是一种消费者的依赖心理和消费习惯,使得大方这家老百货店,在崇文门的商圈包围中,依然生机勃勃,有着固定的消费群。“过大方的门,不进去看看,心里不踏实,几十年都习惯了。”薛红说,老年客户群中,好多人跟她这么说。
至今,各种国货在这家老店里依然卖得红红火火。必须看到的是,来购买旧国货的人,无论是注重情怀还是跟风,最主要的,还是经过岁月洗礼能留存下来的国货,都是经过了品质的考验的。
(综合摘编自《半月谈》《中国周刊》、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