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应当是学生内心感受的自我表达,这种表达充满了个性化的审美情感。《语文课程标准》在各个学段都十分重视情感态度对习作的影响,突出强调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注重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处处都体现新课标的人本理念。“个性”是创新的基础,它体现了个性独特的观察、思考与创造,是一切创造活动的基础。学习了新课程理念,笔者一直在习作教学方面努力探索,在教学实践中有以下体会:
一、拓展习作空间,实现写作个性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要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有创意的表达。
1.组织活动,参与生活
参加活动是每个学生最开心的事了。必要的活动可以补充课堂教学和社会生活的不足。每个学期笔者都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无论是大型活动,还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小组活动,哪怕是个体的行动,都会给孩子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我们组织的“六一”游艺会、国庆知识竞赛等,利用中队活动召开“畅想未来”“中国伟人介绍”等。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让学生经历活动的全部过程,真实体现其间的喜、怒、哀、乐。有了自己的亲身感受,学生当然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感可发。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习作空间,又营造了宽松的写作氛围,说自己的话,抒自己的情,写自己的感受。
2.广泛阅读,拓宽思路
叶圣陶说:“……果能善读,自必深受所读书籍文章之影响,不必有意摹仿,而思考与技巧自能渐有提高,我谓阅读为写作之基础,其意在此。”因此,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大量阅读,可拓宽学生的习作空间,增长知识见闻。平时,笔者向学生推荐一些浅显易懂的书籍,力求图文并茂,情节生动。如《安徒生童话集》《天方夜谭》等,让他们快乐地遨游于书海。学生阅读的内容和范围越广泛,他们的视野就越宽,知识面就越广,习作空间就越开阔。
二、鼓励自由表达,培养创新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贯彻了这样的思想: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个性化,学生才能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如第三学段提出“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反过来,追求个性化,让学生自主表达、自由表达,也会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少写命题作文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自主拟题,让作文选题更具个性化。如果过多地强调形式,即便是成年人或是作家也难以写出好的作品。对于八九岁的孩子来说,刚刚学习写作文,就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写、怎样写好……无形之中给学生戴上了沉重的枷锁,使学生感到了作文的可怕和困难。若减少了对作文的统一要求,让他们充分享受表达的自由,一定会激发他们的兴趣。例如: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会见物思主或触景生情,此时的感受、想法才是最真实的。因此,笔者这样引导:常言道:“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年中,有许多传统节日,遇到佳节,你也许会回忆起美好的往事,也许会特别思念某个人,也许有许多话要向谁诉说……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有的想起中秋节吃月饼的情景,有的想起“六一”儿童节时的某个同学等等。至此,笔者提出习作要求:将你在节日里的所思、所感写下来,题目自拟,体裁不限。这样学生就放开了手脚,自由表达,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又如:笔者在讲台上放了一个闹钟,学生们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最后确定自己写什么话题,用什么形式来写。有的学生写《闹钟的制作原理》,有的学生写《闹钟的自述》,有的学生写《可爱的闹钟》。同一素材,可以写出不同体裁的作文。每一次这样的习作,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一次张扬,创新的萌芽也便有一次破土而出的机会。
2.多些放胆文
放胆文,是指让学生放开思路,自由行文,让学生从写话、习作到写作,都不受文体束缚,也不受篇章束缚,自由表达。只要是学生自己的话,哪怕在老师看来是幼稚可笑的,也是珍贵的。让学生真切地反映自己的见闻,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独特感受,即应当写出“童心、童真、童趣”。如一位同学在日记中写道:今天傍晚,我家的小鸭子没回家,我想它们大概是和别人家的小鸭子玩得太高兴,忘了回家了吧!我赶紧到邻居家去找,果然不出我所料,十几只鸭子正玩得开心呢!我把它们往回赶时,它们还依依不舍地回头说:“伙伴们,我们明天再见!”多么有趣的一段话啊!童情反映童心,才显现出智慧的闪光、创新的萌芽。又如:学生写《我的一家》,分别用颜色代表妈妈、爸爸和自己,并配上插图……各种各样的写法,突破了僵化的文体藩篱,体现了个性的风采。
三、指导想象作文,展示学生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运用联想和想象”,要写“想象中的事物”,学写“想象作文”。想象可以有效增强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同时,也能展示学生的个性和才华。
1.创设情景想象
为了提高学生的想象力,笔者常创设一种情景,要求学生根据这种情况,借助生活实际展开想象,然后构思写作。例如:大扫除开始了,同学们纷纷干起活来,这时甲打水在楼道的拐弯处和乙相撞了,水泼了乙一身:①假设甲和乙是同学;②假设甲和乙有矛盾;③假设甲和乙不认识。根据假设,分别想象出甲和乙当时的表情、语言和动作,并写出不同立意的片断。
2.合理运用假想
假想的合理利用,能给文章增辉添色。笔者设计一些假想性习作题目,如《假如我是××》,让学生展开想象,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印象将题目空白处补充完整。有的学生说:“假如我是孙悟空……”“假如我是一片云……”“假如我是一棵树……”见时机已经成熟,笔者就补充说:“你们还可以充分发挥想象,最好有自己的特点和思想,你们想了什么?说了什么?最想做什么?”这样一来,学生思想的闸门立即打开了,他们倾诉了“自己”被砍伐的遭遇,他们还想象了“自己”童话般的经历。普普通通的树被学生赋予了新的生命,充分展示了他们的个性,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每个学生都是个性独特的、鲜明的个体,他们有着我们无法预测的想象力、创造力。因此,我们在习作指导中,只要注意拓展习作空间,鼓励自由表达,指导想象作文,就会促进儿童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建安小学)
一、拓展习作空间,实现写作个性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要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有创意的表达。
1.组织活动,参与生活
参加活动是每个学生最开心的事了。必要的活动可以补充课堂教学和社会生活的不足。每个学期笔者都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无论是大型活动,还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小组活动,哪怕是个体的行动,都会给孩子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我们组织的“六一”游艺会、国庆知识竞赛等,利用中队活动召开“畅想未来”“中国伟人介绍”等。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让学生经历活动的全部过程,真实体现其间的喜、怒、哀、乐。有了自己的亲身感受,学生当然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感可发。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习作空间,又营造了宽松的写作氛围,说自己的话,抒自己的情,写自己的感受。
2.广泛阅读,拓宽思路
叶圣陶说:“……果能善读,自必深受所读书籍文章之影响,不必有意摹仿,而思考与技巧自能渐有提高,我谓阅读为写作之基础,其意在此。”因此,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大量阅读,可拓宽学生的习作空间,增长知识见闻。平时,笔者向学生推荐一些浅显易懂的书籍,力求图文并茂,情节生动。如《安徒生童话集》《天方夜谭》等,让他们快乐地遨游于书海。学生阅读的内容和范围越广泛,他们的视野就越宽,知识面就越广,习作空间就越开阔。
二、鼓励自由表达,培养创新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贯彻了这样的思想: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个性化,学生才能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如第三学段提出“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反过来,追求个性化,让学生自主表达、自由表达,也会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少写命题作文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自主拟题,让作文选题更具个性化。如果过多地强调形式,即便是成年人或是作家也难以写出好的作品。对于八九岁的孩子来说,刚刚学习写作文,就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写、怎样写好……无形之中给学生戴上了沉重的枷锁,使学生感到了作文的可怕和困难。若减少了对作文的统一要求,让他们充分享受表达的自由,一定会激发他们的兴趣。例如: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会见物思主或触景生情,此时的感受、想法才是最真实的。因此,笔者这样引导:常言道:“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年中,有许多传统节日,遇到佳节,你也许会回忆起美好的往事,也许会特别思念某个人,也许有许多话要向谁诉说……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有的想起中秋节吃月饼的情景,有的想起“六一”儿童节时的某个同学等等。至此,笔者提出习作要求:将你在节日里的所思、所感写下来,题目自拟,体裁不限。这样学生就放开了手脚,自由表达,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又如:笔者在讲台上放了一个闹钟,学生们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最后确定自己写什么话题,用什么形式来写。有的学生写《闹钟的制作原理》,有的学生写《闹钟的自述》,有的学生写《可爱的闹钟》。同一素材,可以写出不同体裁的作文。每一次这样的习作,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一次张扬,创新的萌芽也便有一次破土而出的机会。
2.多些放胆文
放胆文,是指让学生放开思路,自由行文,让学生从写话、习作到写作,都不受文体束缚,也不受篇章束缚,自由表达。只要是学生自己的话,哪怕在老师看来是幼稚可笑的,也是珍贵的。让学生真切地反映自己的见闻,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独特感受,即应当写出“童心、童真、童趣”。如一位同学在日记中写道:今天傍晚,我家的小鸭子没回家,我想它们大概是和别人家的小鸭子玩得太高兴,忘了回家了吧!我赶紧到邻居家去找,果然不出我所料,十几只鸭子正玩得开心呢!我把它们往回赶时,它们还依依不舍地回头说:“伙伴们,我们明天再见!”多么有趣的一段话啊!童情反映童心,才显现出智慧的闪光、创新的萌芽。又如:学生写《我的一家》,分别用颜色代表妈妈、爸爸和自己,并配上插图……各种各样的写法,突破了僵化的文体藩篱,体现了个性的风采。
三、指导想象作文,展示学生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运用联想和想象”,要写“想象中的事物”,学写“想象作文”。想象可以有效增强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同时,也能展示学生的个性和才华。
1.创设情景想象
为了提高学生的想象力,笔者常创设一种情景,要求学生根据这种情况,借助生活实际展开想象,然后构思写作。例如:大扫除开始了,同学们纷纷干起活来,这时甲打水在楼道的拐弯处和乙相撞了,水泼了乙一身:①假设甲和乙是同学;②假设甲和乙有矛盾;③假设甲和乙不认识。根据假设,分别想象出甲和乙当时的表情、语言和动作,并写出不同立意的片断。
2.合理运用假想
假想的合理利用,能给文章增辉添色。笔者设计一些假想性习作题目,如《假如我是××》,让学生展开想象,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印象将题目空白处补充完整。有的学生说:“假如我是孙悟空……”“假如我是一片云……”“假如我是一棵树……”见时机已经成熟,笔者就补充说:“你们还可以充分发挥想象,最好有自己的特点和思想,你们想了什么?说了什么?最想做什么?”这样一来,学生思想的闸门立即打开了,他们倾诉了“自己”被砍伐的遭遇,他们还想象了“自己”童话般的经历。普普通通的树被学生赋予了新的生命,充分展示了他们的个性,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每个学生都是个性独特的、鲜明的个体,他们有着我们无法预测的想象力、创造力。因此,我们在习作指导中,只要注意拓展习作空间,鼓励自由表达,指导想象作文,就会促进儿童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建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