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分析,指出影响农村居民经营净收入的主要因素为农村产业结构和农资价格;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快速增长的渠道是政府各项惠农政策;提升农村居民技术技能是农民工资性收入增加的因素;依托城镇化建设,可以增加农村居民获得的财产性收入。提出提高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外在因素。
【关键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一、基本情况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忻府区在种植业上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稳粮、抓特、攻绿”为基本思路,以杂粮产业振兴为重点,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培育新型农业主体,依托农村城镇化建设,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成绩。前三季度全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16元,同比增长7.0%,为完成全年目标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因素分析
1.因地制宜地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确保农村居民经营净收入稳步增加
(1)种植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创新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将有机旱作农业打造成全区现代农业的重要品牌。打好特色优势牌,按照“做精杂粮、做强畜牧、做优果菜、做好药材”的思路,科学合理布局杂粮、畜牧、蔬菜、鲜干果、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融合。今年全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3.5万亩,减少玉米种植面积10万亩,同比下降15.8%,大力发展辣椒、甜瓜、甜糯玉米、红薯等特色种植,辣椒增加5.077万亩,达到10.087万亩,种植辣椒比种植玉米每亩可增收3000元,共增收15231万元,人均增收435元;杂粮增加1万亩,达到5.4万亩;红薯增加到1.5万亩、瓜类增加到1.4万亩、中药材增加到3000亩;甜糯玉米2.1万亩。
(2)农资价格部分走低,农业投入略减。据调查,今年玉米种子价格持续走低,每亩35—45元居多,比上年降低10元左右,杂交谷子价格较去年同期略涨5元左右,肥料价格较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地膜价格略有上涨,总体是由于农资价格稳中有降,再加上投入量减少,今年种植成本有所下降。种植结构的调整,为农村居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
2.实施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快速增长
在確保我区粮食安全和稳定增长的前提下,突出绿色生态导向,落实和完善我区农业“三项补贴”改革政策实施方案,重点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保障农民合理收益。实施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创新财政农业投入机制,确保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1)今年全区收到省市村级组织运转经费3546万元(村均9万元),比2016年增加394万元(村均8万元),仅忻府区政府为每村配套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比上年增加0.4万元,总额增加157.6万元,人均增加转移性净收入4.5元。
(2)全区农民获得农业支持保护资金3991.06元,农机购置补贴资金710万元,保持农业补贴政策的稳定性,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3)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确保农业增产增收。区政府投入水利设施533.4万元,用于机电井、输变电配套、开挖疏浚渠道、埋设管道等工程;投入农业措施如改良土壤、机械深耕等资金34.8万元。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保障农业增产增收。
(4)为扶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试点工作,忻府财发[2017]16号关于印发《忻府区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全区扶持11个村,资金1000万元,扶持用于发展农业综合服务、中药材种植、油用牡丹、菊花茶种植、旅游服务业、新建温泉入户管网、花椒种植等项目,创新财政投入机制,农民转移性收入有望增加。
(5)城乡居民加班养老保险补助区级配套资金470多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区级配套1301万元,人均43元。民生保障持续改善,居民收入稳步提速。
(6)针对不同程度的雹灾、风灾,区委、区政府及时组织37名专家技术人员包乡包村指导农民开展生产自救,协调保险公司及时理赔,据一个保险公司的调研,农民投保资金54.5万元,获得玉米种植业保险资金140万元,挽回了部分损失。
3.抓好新型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增加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
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完善适合我区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通过教育培训提高职业农民综合素质和生产经营水平,通过规范管理引导农民走上职业化发展道路,通过政策支持提高职业农民自我发展能力。今年。忻府区一是围绕春耕备耕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二是开展基层农技体系项目、退耕还林科技培训,对示范基地、示范户、退耕农民进行科技培训,在全区打造一批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讲诚信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全年专业技能资金31.2万元,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资金51万元。农户技能得以提升,工资性收入增加。西张村运输司机每月收入5000元,张村掌握旋耕技术的农户每亩旋耕地收入50-60元,收割机收获玉米每亩80-100元,一个月收入就上万元了。
4.实施产业扶贫,依托依托城镇化建设,农村居民获得的财产性收入
(1)实施农业产业扶贫,贫困地区居民获得的政策性补贴增加。我区持续加大扶贫综合投入力度,通过产业扶持、转移就业、易地搬迁、教育支持、健康扶贫、社保兜底等措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施策,确保如期实现今年脱贫攻坚目标。将民生项目、惠民政策最大限度地向贫困村倾斜,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加大以工代赈投入力度,支持农村中小型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技能扶贫专项行动,增加贫困人口劳务报酬收入。今年立足于忻府区贫困村实际,一是实施异地搬迁集中安置人均补助2.5万元,涉及1482人,分散安置人均2万元,涉及136人,共补助3977万元;二是实施五位一体金融扶贫,2017年下半年有1472户农民分红,每户1500元,获得220.65万元。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增加了农村贫困地区居民获得的财政性补贴。 (2)依托城镇化建设,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增加。忻府区落实市委市政府为改善发展环境,提升竞争软实力,在城区开展了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省级智慧城市为目标的“五城联创”活动,今年财政拨付的土地补偿款比上年增加了2亿元,农村居民获得的财产性收入大大增加。
三、提高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外在因素
1.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增加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
增加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必须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完善重要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探索部分农产品价格改革试点,完善补贴方式,确保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兑现农户。建立重要商品商贸企业代储制度,合理确定储备规模,完善种植面积和产量统计调查,保障重要农产品价格水平合理,确保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2.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增加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
增加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必须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帮助农民降成本、控风险。抓好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试点,重点支持为农户提供代耕代收、统防统治、烘干贮藏等服务。发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在农技推广中的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服务,更好服务“三农”, 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3.培育发展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增加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
鼓励和支持乡村整合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将“旅游+”“互联网+”“服务+”等概念融入农业农村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为农村经济发展、农业转型升级和农民就业增收注入持久活力。不断拓展农业新功能,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支持。挖掘和保护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加大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乡村创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提升工程力度,积极发展“农家乐”“休闲农业”“文化农庄”等乡村休闲旅游,开展“农家乐”标准化创建,打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品牌。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发展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打造农特产品网上热销品牌。加强对城郊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探索城郊型农业发展新途径,在城郊结合部和中心城镇发展民宿经济、养老经济、物业经济等新型农村服务业模式。加快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作业的社会化服务,大力发展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农业生产性服务,培育农业农村经济新业态,带动农民稳步增收。
【关键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一、基本情况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忻府区在种植业上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稳粮、抓特、攻绿”为基本思路,以杂粮产业振兴为重点,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培育新型农业主体,依托农村城镇化建设,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成绩。前三季度全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16元,同比增长7.0%,为完成全年目标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因素分析
1.因地制宜地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确保农村居民经营净收入稳步增加
(1)种植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创新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将有机旱作农业打造成全区现代农业的重要品牌。打好特色优势牌,按照“做精杂粮、做强畜牧、做优果菜、做好药材”的思路,科学合理布局杂粮、畜牧、蔬菜、鲜干果、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融合。今年全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3.5万亩,减少玉米种植面积10万亩,同比下降15.8%,大力发展辣椒、甜瓜、甜糯玉米、红薯等特色种植,辣椒增加5.077万亩,达到10.087万亩,种植辣椒比种植玉米每亩可增收3000元,共增收15231万元,人均增收435元;杂粮增加1万亩,达到5.4万亩;红薯增加到1.5万亩、瓜类增加到1.4万亩、中药材增加到3000亩;甜糯玉米2.1万亩。
(2)农资价格部分走低,农业投入略减。据调查,今年玉米种子价格持续走低,每亩35—45元居多,比上年降低10元左右,杂交谷子价格较去年同期略涨5元左右,肥料价格较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地膜价格略有上涨,总体是由于农资价格稳中有降,再加上投入量减少,今年种植成本有所下降。种植结构的调整,为农村居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
2.实施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快速增长
在確保我区粮食安全和稳定增长的前提下,突出绿色生态导向,落实和完善我区农业“三项补贴”改革政策实施方案,重点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保障农民合理收益。实施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创新财政农业投入机制,确保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1)今年全区收到省市村级组织运转经费3546万元(村均9万元),比2016年增加394万元(村均8万元),仅忻府区政府为每村配套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比上年增加0.4万元,总额增加157.6万元,人均增加转移性净收入4.5元。
(2)全区农民获得农业支持保护资金3991.06元,农机购置补贴资金710万元,保持农业补贴政策的稳定性,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3)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确保农业增产增收。区政府投入水利设施533.4万元,用于机电井、输变电配套、开挖疏浚渠道、埋设管道等工程;投入农业措施如改良土壤、机械深耕等资金34.8万元。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保障农业增产增收。
(4)为扶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试点工作,忻府财发[2017]16号关于印发《忻府区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全区扶持11个村,资金1000万元,扶持用于发展农业综合服务、中药材种植、油用牡丹、菊花茶种植、旅游服务业、新建温泉入户管网、花椒种植等项目,创新财政投入机制,农民转移性收入有望增加。
(5)城乡居民加班养老保险补助区级配套资金470多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区级配套1301万元,人均43元。民生保障持续改善,居民收入稳步提速。
(6)针对不同程度的雹灾、风灾,区委、区政府及时组织37名专家技术人员包乡包村指导农民开展生产自救,协调保险公司及时理赔,据一个保险公司的调研,农民投保资金54.5万元,获得玉米种植业保险资金140万元,挽回了部分损失。
3.抓好新型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增加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
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完善适合我区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通过教育培训提高职业农民综合素质和生产经营水平,通过规范管理引导农民走上职业化发展道路,通过政策支持提高职业农民自我发展能力。今年。忻府区一是围绕春耕备耕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二是开展基层农技体系项目、退耕还林科技培训,对示范基地、示范户、退耕农民进行科技培训,在全区打造一批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讲诚信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全年专业技能资金31.2万元,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资金51万元。农户技能得以提升,工资性收入增加。西张村运输司机每月收入5000元,张村掌握旋耕技术的农户每亩旋耕地收入50-60元,收割机收获玉米每亩80-100元,一个月收入就上万元了。
4.实施产业扶贫,依托依托城镇化建设,农村居民获得的财产性收入
(1)实施农业产业扶贫,贫困地区居民获得的政策性补贴增加。我区持续加大扶贫综合投入力度,通过产业扶持、转移就业、易地搬迁、教育支持、健康扶贫、社保兜底等措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施策,确保如期实现今年脱贫攻坚目标。将民生项目、惠民政策最大限度地向贫困村倾斜,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加大以工代赈投入力度,支持农村中小型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技能扶贫专项行动,增加贫困人口劳务报酬收入。今年立足于忻府区贫困村实际,一是实施异地搬迁集中安置人均补助2.5万元,涉及1482人,分散安置人均2万元,涉及136人,共补助3977万元;二是实施五位一体金融扶贫,2017年下半年有1472户农民分红,每户1500元,获得220.65万元。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增加了农村贫困地区居民获得的财政性补贴。 (2)依托城镇化建设,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增加。忻府区落实市委市政府为改善发展环境,提升竞争软实力,在城区开展了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省级智慧城市为目标的“五城联创”活动,今年财政拨付的土地补偿款比上年增加了2亿元,农村居民获得的财产性收入大大增加。
三、提高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外在因素
1.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增加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
增加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必须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完善重要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探索部分农产品价格改革试点,完善补贴方式,确保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兑现农户。建立重要商品商贸企业代储制度,合理确定储备规模,完善种植面积和产量统计调查,保障重要农产品价格水平合理,确保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2.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增加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
增加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必须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帮助农民降成本、控风险。抓好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试点,重点支持为农户提供代耕代收、统防统治、烘干贮藏等服务。发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在农技推广中的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服务,更好服务“三农”, 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3.培育发展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增加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
鼓励和支持乡村整合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将“旅游+”“互联网+”“服务+”等概念融入农业农村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为农村经济发展、农业转型升级和农民就业增收注入持久活力。不断拓展农业新功能,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支持。挖掘和保护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加大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乡村创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提升工程力度,积极发展“农家乐”“休闲农业”“文化农庄”等乡村休闲旅游,开展“农家乐”标准化创建,打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品牌。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发展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打造农特产品网上热销品牌。加强对城郊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探索城郊型农业发展新途径,在城郊结合部和中心城镇发展民宿经济、养老经济、物业经济等新型农村服务业模式。加快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作业的社会化服务,大力发展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农业生产性服务,培育农业农村经济新业态,带动农民稳步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