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艺术课程在高职院校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但其开设的必要性不容忽视。本文从分析其必要性入手,强调应重视该类课程,并就我校开设艺术课程的现状、改革思路和当前艺术修养课程的初步改革进行思考总结和探索。
关键词:高职院校;艺术课程;必要性;改革
1 高职院校开设艺术课程的必要性分析
1.1 当前高职院校的办学现状分析
在科技高度发达、社会化大生产空前紧密的今天,作为产业化生产中不可或缺的技术人才——“蓝领”群体也在不断扩大。而该人群的思想变化以及内心体验也日益为人们所重视,特别是在“富士康十连跳”及千人员工群殴等一系列事件发生之后,更让我们反思技术人员的内心世界是否过于苍白。技术人员归根结底还是“人”,而不是“机器”,他们也有自己的思想,遇到烦恼的事情或是气愤、悲伤都会需要发泄或是安慰。在工作时,如果仅仅按部就班地工作,而不去进行创新和改进,做得再好也只是一个工作效率较高的“机器”,隨时可能被取代。高职教育现在越来越被人们关注和重视,但更多的都仅仅关注其中的技能培训,高职教育似乎已经走向了一个极端。
我们的高职教育,想要办大办强,如果只是重视专业技术的培训,那么跟普通的培训机构又有什么区别呢?这也是高职教育工作者们一直在思索的问题。“职业学校应当开设满足不同学生需要的艺术课程”,[1]“新形势要求加快发展学校艺术教育。”[2]一味地追求专业技能培训是不符合社会需求的,在高职教育中,我们除了关注专业技术的研究(这是各所高职院校的办学之本)之外,还需要重视对学生人文思想、艺术修养等各方面素质的培养。
1.2 当前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现状及开设艺术课程的必要性
其实,在今天,在每所高职院校中,或多或少都会进行一些艺术方面的教育,其中有些是某个特定职业所需的必要技能,以教授艺术专业技能为主,也就是另一种特殊的“职业技能培训”;而更多的则是以通识类大课、第二课堂或社团建设、文艺演出呈现。动辄一百多人大课堂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而其他几种所谓的“艺术教育”仅仅面对极少数特定人群,更多的是为了娱乐——虽然也起到一定舒缓、放松心情的作用,但大多是“外行人看热闹”,这距离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审美情趣是远远不够的。要想成为“内行人”来看“门道”,应注重面对所有学生广泛开设较为全面的艺术修养方面的课程,为学生制造“敲门砖”、找到“门道”。高职院校不仅仅要培养具备掌握高水平专业技能的人员,还应培养有思想、有内涵、有创意的综合人才。“公共艺术课程是职业学校实施美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3]应该“从素质教育高度充分认识公共艺术教育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尊重艺术教育规律和特殊性,为艺术教育提供机制保障。”[4]毕竟,只有学会更好地生活,才能更好地工作。
2 高职院校艺术课程改革初探
2.1 当前我校艺术课程的开设现状
我校是江苏省一所普通五年制高职学校,隶属于江苏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尝试在所有专业普遍开设艺术类课程,目前我校开设的艺术类课程主要是《音乐欣赏》(所以以下内容均以此课程为例)。从我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可以看出,大部分专业都将艺术修养课程安排在一年级第二学期进行,因此参加学习的学生年龄都在十六七岁,他们思维活跃,兴趣广泛。在实际进行高职艺术修养课程教学中,因为没有一本非常贴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教材,因此笔者也在不停地更新教学内容,从刚开始的照本宣科,逐渐地增添了一些新内容,学生在一年一年的更替,笔者也在绞尽脑汁思考这门课程的定位:如果仅仅是教授一些艺术方面的技能,则不能完全体现其原本设置课程的目的——提高艺术修养;而如果仅仅介绍欣赏教材上的经典曲目,似乎也不能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完善提供帮助;如果教授音乐基础理论方面的知识,似乎也不太可能,毕竟课时有限,更不用说这门课程很多时候需要平行学科来支撑。
2.2 当前艺术课程的改革思路
事实上,在尝试安排了几次古典音乐欣赏内容之后,更是觉得不可行——在介绍作品背景、作者生平事迹时,学生都比较感兴趣,可当音乐响起,学生就像听到催眠曲,昏昏欲睡。另外,由于音乐基础差,很多学生简谱都不认识,更不用说五线谱了,因此无从谈起分析谱例了。如果一味迎合学生的兴趣,放点流行歌曲,看几部电影,更是不负责任。于是,我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利用每周上4~5个平行班可以随时改进的便利,不断尝试各种新方法和新内容进行教学,之后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即时反馈和自己的课后回顾进行完善。将一学期的课程分为三个部分: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层层递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
2.3 当前设置的艺术课程的教学安排
(1)教学目标设置:将学生领进艺术欣赏的大门,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以音乐基础知识做铺垫,并在此基础上适当参与到艺术创作中,在自己已有的基础上,尝试将学习的知识运用于鉴赏和创作中,最终达到提高艺术修养的目的。
(2)教学内容设置:将教学内容分为三个基础模块进行教学,这三个模块既相互独立,又有其内在联系,环环相扣,让学生先了解音乐的一些基本常识,然后在此基础上学习如何欣赏和评价,最后能运用这些知识参与到艺术的创作过程中去,学习创造属于自己的艺术作品。1)音乐基础知识部分(感受美)。包括:简易记谱法和乐理知识、音乐欣赏的功能、音乐欣赏的三个阶段、欣赏音乐时必须具备和掌握的知识、中国古代乐器介绍和音乐作品的欣赏、中国近现代乐器介绍和音乐作品的欣赏、西洋乐器介绍和音乐作品的欣赏等。2)欣赏部分(鉴赏美):艺术影片欣赏、音乐评论的写作、中国作品欣赏、外国作曲家作品欣赏、流行风格的欣赏、近现代音乐作品欣赏、当代艺术欣赏等。3)音乐技能部分(创造美):合唱指挥、礼仪及背景音乐的选择与运用、音乐剪辑制作等。
(3)教学方法选用:在课堂上,笔者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辅以情景模拟法及实例分析,借助多媒体设备,在实践中学理论,将每个知识点都结合生活中的常识来理解,并且大胆地采用电影中的片段或流行音乐来帮助体会。例如,在介绍第二创作(即表演)的重要性时,借助《歌舞青春》中选角的片段——所有参选者演唱同一首歌曲,表演却千差万别,来帮助学生体会并尝试选择“何为优美的表演”。
3 结语
在实际进行教学改革中,也经常遇到一些困惑。例如,教学内容之间的衔接还略显僵硬,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的比例调整,在采用流行音乐作为实例进行讲解时是否有迎合学生喜好,而降低艺术层次之嫌,一些实践内容究竟应讲解到什么程度等等。这些问题将会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思考解决的方法,也会积极阅览相关文献材料和参考其他高职学院的成功经验来寻求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不断探索艺术课程的发展新途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S]. 2002.
[2]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教体艺[2014]1号)[S].
[3] 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S]. 2013.
[4] 苏春玉.对职业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的思考[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35(2):64.
作者简介:谭晨(1983—),女,重庆万州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关键词:高职院校;艺术课程;必要性;改革
1 高职院校开设艺术课程的必要性分析
1.1 当前高职院校的办学现状分析
在科技高度发达、社会化大生产空前紧密的今天,作为产业化生产中不可或缺的技术人才——“蓝领”群体也在不断扩大。而该人群的思想变化以及内心体验也日益为人们所重视,特别是在“富士康十连跳”及千人员工群殴等一系列事件发生之后,更让我们反思技术人员的内心世界是否过于苍白。技术人员归根结底还是“人”,而不是“机器”,他们也有自己的思想,遇到烦恼的事情或是气愤、悲伤都会需要发泄或是安慰。在工作时,如果仅仅按部就班地工作,而不去进行创新和改进,做得再好也只是一个工作效率较高的“机器”,隨时可能被取代。高职教育现在越来越被人们关注和重视,但更多的都仅仅关注其中的技能培训,高职教育似乎已经走向了一个极端。
我们的高职教育,想要办大办强,如果只是重视专业技术的培训,那么跟普通的培训机构又有什么区别呢?这也是高职教育工作者们一直在思索的问题。“职业学校应当开设满足不同学生需要的艺术课程”,[1]“新形势要求加快发展学校艺术教育。”[2]一味地追求专业技能培训是不符合社会需求的,在高职教育中,我们除了关注专业技术的研究(这是各所高职院校的办学之本)之外,还需要重视对学生人文思想、艺术修养等各方面素质的培养。
1.2 当前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现状及开设艺术课程的必要性
其实,在今天,在每所高职院校中,或多或少都会进行一些艺术方面的教育,其中有些是某个特定职业所需的必要技能,以教授艺术专业技能为主,也就是另一种特殊的“职业技能培训”;而更多的则是以通识类大课、第二课堂或社团建设、文艺演出呈现。动辄一百多人大课堂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而其他几种所谓的“艺术教育”仅仅面对极少数特定人群,更多的是为了娱乐——虽然也起到一定舒缓、放松心情的作用,但大多是“外行人看热闹”,这距离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审美情趣是远远不够的。要想成为“内行人”来看“门道”,应注重面对所有学生广泛开设较为全面的艺术修养方面的课程,为学生制造“敲门砖”、找到“门道”。高职院校不仅仅要培养具备掌握高水平专业技能的人员,还应培养有思想、有内涵、有创意的综合人才。“公共艺术课程是职业学校实施美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3]应该“从素质教育高度充分认识公共艺术教育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尊重艺术教育规律和特殊性,为艺术教育提供机制保障。”[4]毕竟,只有学会更好地生活,才能更好地工作。
2 高职院校艺术课程改革初探
2.1 当前我校艺术课程的开设现状
我校是江苏省一所普通五年制高职学校,隶属于江苏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尝试在所有专业普遍开设艺术类课程,目前我校开设的艺术类课程主要是《音乐欣赏》(所以以下内容均以此课程为例)。从我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可以看出,大部分专业都将艺术修养课程安排在一年级第二学期进行,因此参加学习的学生年龄都在十六七岁,他们思维活跃,兴趣广泛。在实际进行高职艺术修养课程教学中,因为没有一本非常贴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教材,因此笔者也在不停地更新教学内容,从刚开始的照本宣科,逐渐地增添了一些新内容,学生在一年一年的更替,笔者也在绞尽脑汁思考这门课程的定位:如果仅仅是教授一些艺术方面的技能,则不能完全体现其原本设置课程的目的——提高艺术修养;而如果仅仅介绍欣赏教材上的经典曲目,似乎也不能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完善提供帮助;如果教授音乐基础理论方面的知识,似乎也不太可能,毕竟课时有限,更不用说这门课程很多时候需要平行学科来支撑。
2.2 当前艺术课程的改革思路
事实上,在尝试安排了几次古典音乐欣赏内容之后,更是觉得不可行——在介绍作品背景、作者生平事迹时,学生都比较感兴趣,可当音乐响起,学生就像听到催眠曲,昏昏欲睡。另外,由于音乐基础差,很多学生简谱都不认识,更不用说五线谱了,因此无从谈起分析谱例了。如果一味迎合学生的兴趣,放点流行歌曲,看几部电影,更是不负责任。于是,我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利用每周上4~5个平行班可以随时改进的便利,不断尝试各种新方法和新内容进行教学,之后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即时反馈和自己的课后回顾进行完善。将一学期的课程分为三个部分: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层层递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
2.3 当前设置的艺术课程的教学安排
(1)教学目标设置:将学生领进艺术欣赏的大门,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以音乐基础知识做铺垫,并在此基础上适当参与到艺术创作中,在自己已有的基础上,尝试将学习的知识运用于鉴赏和创作中,最终达到提高艺术修养的目的。
(2)教学内容设置:将教学内容分为三个基础模块进行教学,这三个模块既相互独立,又有其内在联系,环环相扣,让学生先了解音乐的一些基本常识,然后在此基础上学习如何欣赏和评价,最后能运用这些知识参与到艺术的创作过程中去,学习创造属于自己的艺术作品。1)音乐基础知识部分(感受美)。包括:简易记谱法和乐理知识、音乐欣赏的功能、音乐欣赏的三个阶段、欣赏音乐时必须具备和掌握的知识、中国古代乐器介绍和音乐作品的欣赏、中国近现代乐器介绍和音乐作品的欣赏、西洋乐器介绍和音乐作品的欣赏等。2)欣赏部分(鉴赏美):艺术影片欣赏、音乐评论的写作、中国作品欣赏、外国作曲家作品欣赏、流行风格的欣赏、近现代音乐作品欣赏、当代艺术欣赏等。3)音乐技能部分(创造美):合唱指挥、礼仪及背景音乐的选择与运用、音乐剪辑制作等。
(3)教学方法选用:在课堂上,笔者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辅以情景模拟法及实例分析,借助多媒体设备,在实践中学理论,将每个知识点都结合生活中的常识来理解,并且大胆地采用电影中的片段或流行音乐来帮助体会。例如,在介绍第二创作(即表演)的重要性时,借助《歌舞青春》中选角的片段——所有参选者演唱同一首歌曲,表演却千差万别,来帮助学生体会并尝试选择“何为优美的表演”。
3 结语
在实际进行教学改革中,也经常遇到一些困惑。例如,教学内容之间的衔接还略显僵硬,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的比例调整,在采用流行音乐作为实例进行讲解时是否有迎合学生喜好,而降低艺术层次之嫌,一些实践内容究竟应讲解到什么程度等等。这些问题将会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思考解决的方法,也会积极阅览相关文献材料和参考其他高职学院的成功经验来寻求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不断探索艺术课程的发展新途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S]. 2002.
[2]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教体艺[2014]1号)[S].
[3] 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S]. 2013.
[4] 苏春玉.对职业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的思考[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35(2):64.
作者简介:谭晨(1983—),女,重庆万州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