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新课程改革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提出了新要求,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态度与正确价值观。而要实现这些教学目标,就需要教师贯彻执行国家提出的核心素养理念,并将其渗透到实际课堂教学中,为国家培养出集创新能力、研究能力等多种能力于一身的优秀复合型人才。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核心素养展开探讨,供参考。
【关键词】历史核心素养 初中历史 渗透
历史,即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史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历史是延伸的,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历史核心素养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让学生能从历史课程中以及实际生活中有所获,有所得,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淬炼自身的能力、知识以及情感价值观等优良品质。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历史核心素养的教学极具现实意义,是当前所有历史教师都应重点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历史核心素养概述
核心素养即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合个人终生发展以及社会发展需求必备的品质和关键技能,具备开放性、稳定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对学生学习、技能培养、全面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朱汉国指出:“历史学科素养是历史课程的总目标,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历史课程学习中的具体体现”,它是“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获知的关键能力和个人修养品质,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体现。”[1]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核心素养包括五个方面内容,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以及家国情怀。其中唯物史观是核心理论,时空观念是核心思维,史料实证是核心方法,历史解释是核心能力,家国情怀是核心价值观。下面就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课堂的渗透方法进行阐述。
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核心素养的有效渗透
1.积极渗透“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一般指历史唯物主义,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在初中历史课堂上积极渗透唯物史观,帮助学生依靠唯物史观来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例如在《秦始皇统一中国》时,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1)因经济联系的密切,战国时各个国家表现出统一的趋势;(2)相较于其他六国,秦国更强大;(3)秦始皇以才智与谋略实现了中国统一,这是满足历史发展趋势的表现,但统一中国后,因违背人民意愿,暴虐百姓,刘邦、项羽顺应历史潮流,推翻秦的暴政。不过因项羽违背历史发展趋势,实行分封制,后被顺应历史潮流的刘邦击败。可见,唯有顺应历史潮流,反映民众愿望与要求,统治才能长治久安。这一讲述过程,让学生懂得以唯物史观来对历史人物给予正确评价,对问题作出主观分析。
2.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即对事物和特定时间与空间的联系给予观察、分析的观念。时空观念要求学生能养成观察并分析事物与特定时间和空间之间关联的习惯,在学习中能够根据时间顺序以及空间要素找出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历史现象之间的关联。如《新中国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相关内容,并将这段时间中国外交重大历史事件按照事件顺序制成时间轴: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思考中国重返联合国、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等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这样能使学生更深入地掌握各个历史事件,对史实作出合理解释,使学生时空观念得到培养,核心素养不断提高。
3.注重强调“历史解释”
历史距离我们是遥远的,教师在给学生讲解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过程中,每位学生都不可避免的带入自己的情感和理解去分析和评判,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发散性和灵活性。历史解释要求学生能够清楚区分历史叙述里的史实和解释,能保持客观的评判和理性的分析,而不是单纯凭个人情感去评判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例如三国鼎立相关知识的学习。在三国时期,是国家从大一统走向分裂再走向大一统的重要时期,在这个历史时期涌现出了很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如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等,也有很多著名的历史事件,如赤壁之战、巴蜀之战、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等[2]。对这个时期歷史事件和人物的评判存在很多争议,有学生会欣赏曹操的军事才能,能够统一北方,也有学生认为曹操太过自大,行事过于暴力;有学生欣赏刘皇叔的仁爱之心,也有学生认为在乱世中刘皇叔的仁爱反而是成就大事的绊脚石;有学生感叹诸葛亮的聪明才智无人能敌,也有学生会认为诸葛亮是聪明反被聪明误……针对学生的不同观点,教师应以史实为基础,对学生作出最合理的解释,只有不脱离史实才是对历史最好的诠释。
4.适时引入“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如复习中国古代史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引出多则历史材料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材料一,谭嗣同《仁学》中的“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材料二,夏曾佑《中国古代史》中的“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自秦以来,垂二千年,虽百旺代兴,时有改革,然观其大义,不甚悬殊。”材料三,毛泽东的“历代皆行秦政制”[3]。根据材料,教师可提出如下问题:中央集权制度的诞生源于哪个朝代?材料二中的中央集权制度“时有改革”可借助明清时期哪些史实进行证实?谈谈自己对“观其大意、不甚悬殊”的理解?从材料的选择到问题的提出,做到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学生通过分析材料能很快得出中央集权制度诞生于秦朝,这样第一个问题就解决了。第二个问题稍难,需要学生融会贯通所学的历史知识,围绕材料和问题分析明清时期对中央集权制度的“改革”。第三个问题需要学生透过历史材料去理解其背后的深意和内涵,并且还要能对两千多年的中央集权制度有透彻的分析和理解,虽然历史的变迁伴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改革,但其本质都是对中央权力和皇权专制的强化。如此,通过材料的分析和对问题的解答,不仅能帮助学生很好地复习巩固知识,还能促进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历史知识。
5.有效激发“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该具有的社会责任和人文情怀,包括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民主法治、科学精神、世界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等。在历史知识的讲解中教师要有效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让学生能透过历史知识的学习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能积极学习历史著名人物的爱国精神和优秀品质,能透过历史事件看到国家的发展、民族的进步,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例如在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教学中,教师就可通过再现丝绸之路的活动,让学生分组搜集相关资料,并根据丝绸之路路线和课本知识分段讲述丝绸之路途经地区的风土人情、自然环境等,深刻体会历史先民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和坚强的毅力及探险精神。然后再引导学生将历史知识与当前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结合起来,让学生更深入体会到历史的发展和国家的昌盛,充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结语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历史核心素养十分重要,对提高学生历史思维、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激发学生爱国精神、培养学生优良品质等均有积极意义。作为初中历史教师,要深刻理解历史核心素养的含义,并在实际教学中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有效渗透核心素养,全面推进历史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朱汉国.浅议21世纪以来历史课程目标的变化[J].历史教学,2015(10):3-7.
[2]高能.对初中历史课堂如何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中),2017(11):184.
[3]包海峰.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思考与分析[J].考试周刊,2018(15):137-138.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碧溪镇东张中学新校)
【关键词】历史核心素养 初中历史 渗透
历史,即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史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历史是延伸的,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历史核心素养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让学生能从历史课程中以及实际生活中有所获,有所得,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淬炼自身的能力、知识以及情感价值观等优良品质。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历史核心素养的教学极具现实意义,是当前所有历史教师都应重点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历史核心素养概述
核心素养即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合个人终生发展以及社会发展需求必备的品质和关键技能,具备开放性、稳定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对学生学习、技能培养、全面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朱汉国指出:“历史学科素养是历史课程的总目标,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历史课程学习中的具体体现”,它是“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获知的关键能力和个人修养品质,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体现。”[1]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核心素养包括五个方面内容,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以及家国情怀。其中唯物史观是核心理论,时空观念是核心思维,史料实证是核心方法,历史解释是核心能力,家国情怀是核心价值观。下面就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课堂的渗透方法进行阐述。
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核心素养的有效渗透
1.积极渗透“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一般指历史唯物主义,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在初中历史课堂上积极渗透唯物史观,帮助学生依靠唯物史观来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例如在《秦始皇统一中国》时,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1)因经济联系的密切,战国时各个国家表现出统一的趋势;(2)相较于其他六国,秦国更强大;(3)秦始皇以才智与谋略实现了中国统一,这是满足历史发展趋势的表现,但统一中国后,因违背人民意愿,暴虐百姓,刘邦、项羽顺应历史潮流,推翻秦的暴政。不过因项羽违背历史发展趋势,实行分封制,后被顺应历史潮流的刘邦击败。可见,唯有顺应历史潮流,反映民众愿望与要求,统治才能长治久安。这一讲述过程,让学生懂得以唯物史观来对历史人物给予正确评价,对问题作出主观分析。
2.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即对事物和特定时间与空间的联系给予观察、分析的观念。时空观念要求学生能养成观察并分析事物与特定时间和空间之间关联的习惯,在学习中能够根据时间顺序以及空间要素找出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历史现象之间的关联。如《新中国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相关内容,并将这段时间中国外交重大历史事件按照事件顺序制成时间轴: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思考中国重返联合国、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等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这样能使学生更深入地掌握各个历史事件,对史实作出合理解释,使学生时空观念得到培养,核心素养不断提高。
3.注重强调“历史解释”
历史距离我们是遥远的,教师在给学生讲解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过程中,每位学生都不可避免的带入自己的情感和理解去分析和评判,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发散性和灵活性。历史解释要求学生能够清楚区分历史叙述里的史实和解释,能保持客观的评判和理性的分析,而不是单纯凭个人情感去评判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例如三国鼎立相关知识的学习。在三国时期,是国家从大一统走向分裂再走向大一统的重要时期,在这个历史时期涌现出了很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如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等,也有很多著名的历史事件,如赤壁之战、巴蜀之战、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等[2]。对这个时期歷史事件和人物的评判存在很多争议,有学生会欣赏曹操的军事才能,能够统一北方,也有学生认为曹操太过自大,行事过于暴力;有学生欣赏刘皇叔的仁爱之心,也有学生认为在乱世中刘皇叔的仁爱反而是成就大事的绊脚石;有学生感叹诸葛亮的聪明才智无人能敌,也有学生会认为诸葛亮是聪明反被聪明误……针对学生的不同观点,教师应以史实为基础,对学生作出最合理的解释,只有不脱离史实才是对历史最好的诠释。
4.适时引入“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如复习中国古代史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引出多则历史材料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材料一,谭嗣同《仁学》中的“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材料二,夏曾佑《中国古代史》中的“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自秦以来,垂二千年,虽百旺代兴,时有改革,然观其大义,不甚悬殊。”材料三,毛泽东的“历代皆行秦政制”[3]。根据材料,教师可提出如下问题:中央集权制度的诞生源于哪个朝代?材料二中的中央集权制度“时有改革”可借助明清时期哪些史实进行证实?谈谈自己对“观其大意、不甚悬殊”的理解?从材料的选择到问题的提出,做到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学生通过分析材料能很快得出中央集权制度诞生于秦朝,这样第一个问题就解决了。第二个问题稍难,需要学生融会贯通所学的历史知识,围绕材料和问题分析明清时期对中央集权制度的“改革”。第三个问题需要学生透过历史材料去理解其背后的深意和内涵,并且还要能对两千多年的中央集权制度有透彻的分析和理解,虽然历史的变迁伴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改革,但其本质都是对中央权力和皇权专制的强化。如此,通过材料的分析和对问题的解答,不仅能帮助学生很好地复习巩固知识,还能促进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历史知识。
5.有效激发“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该具有的社会责任和人文情怀,包括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民主法治、科学精神、世界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等。在历史知识的讲解中教师要有效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让学生能透过历史知识的学习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能积极学习历史著名人物的爱国精神和优秀品质,能透过历史事件看到国家的发展、民族的进步,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例如在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教学中,教师就可通过再现丝绸之路的活动,让学生分组搜集相关资料,并根据丝绸之路路线和课本知识分段讲述丝绸之路途经地区的风土人情、自然环境等,深刻体会历史先民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和坚强的毅力及探险精神。然后再引导学生将历史知识与当前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结合起来,让学生更深入体会到历史的发展和国家的昌盛,充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结语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历史核心素养十分重要,对提高学生历史思维、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激发学生爱国精神、培养学生优良品质等均有积极意义。作为初中历史教师,要深刻理解历史核心素养的含义,并在实际教学中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有效渗透核心素养,全面推进历史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朱汉国.浅议21世纪以来历史课程目标的变化[J].历史教学,2015(10):3-7.
[2]高能.对初中历史课堂如何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中),2017(11):184.
[3]包海峰.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思考与分析[J].考试周刊,2018(15):137-138.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碧溪镇东张中学新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