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实行,要求转变之前的教学模式,改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新的理念,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 知识;改进;训练;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9-0-01
1.抓好基础知识的传授
1.1随着新课改的实行,教师应该改变教学观念。传统的课堂上,教师一人主宰,提问成了教师的专职,回答成了学生的必须义务。教师只有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才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语文教学中有些题目就有不同的答案。一篇文章也是一个多面体,不同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划出不同层次,只要有道理、合乎逻辑就要给予及时肯定,且阅读一篇课文,你不拘泥于一种成型的看法,而多思考多琢磨,经常从多角度来划分层次,能使学生的思维严密、全面、深刻、灵活。推而广之,看一切事物、事件、分析人物也就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提炼、研究,以激起自己的创新意识。突出思索,变学生的“学答”为“学问”。一要把学生的活动变为“思维体操”,强调学生“跳起来摘果子”。课堂上,根据学生实际设疑或让学生互相设疑,启发学生多思解疑。
在语文教学中有创造性地进行美育与德育。美育是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而初中语文课本集中古今中外名篇佳作颇丰,这就要求教师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在实践中勇于探索、积累经验、寻找规律,教学中给学生讲一些美学理论,并通过具体的佳篇隽文让学生体会文学美,进而享受到美的熏陶、美的教育。语文课堂是实施德育的主阵地,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仁人志士典范事迹、名言警句、精辟论述等实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杜甫高尚的爱国忧民情操;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节;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堂堂正气;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襟;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是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人格尊严等等,这些都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极好素材。教师要善于引导,以期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成为他们理想的人格目标。
1.2改进教学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大冲浪,电脑真实地走进我们的生活,它几乎可以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于是单调的课堂一下子变的有趣了,学生们走进了多媒体教室,尝到了课件教学的甜头,它容量大,效率高,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五彩的画面、神秘的背景、亮丽的色彩、奇妙的曲线、图形、清晰的知识结构图、出奇不意的拓展延伸,都激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接受与创新,以达到提高课堂质量,加入创新分子的目的,让学生爱创、乐创、变成勇于创新的一代新人。
1.3改进教学方法。传统的语文教法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是注射器,学生是接收容器,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教师教一篇课文常常是五大块: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因此教法必须改進。要考虑:怎么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如何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在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上改进教学方法,要大胆走出课文、走出课本,让课内长骨、课内长肉,让潜在的创新意识大展宏图。
2.注重阅读
2.1培养迁移能力的关键是培养联想力。在阅读教学中,读课文是学生理解与接受作品内容的第一步,所以不论是课上课下、默读朗读,都要求准确地阅读作品的内容。准确的阅读,能引导学生正确地展开联想。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久而久之他们就能进入高层次的阅读,即凭语感自动地、直接地了解课文,快速准确地产生联想。
2.2培养迁移能力的最终是培养分析类化能力。迁移是已经学过的东西在新情境中的应用,也就是已有经验对解决新课题的影响。这一现象广泛地存在于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引起了人们普遍的关注。语文教学中主要表现为通过对已有知识的概括和对生活经验的总结,进而达到独立写作的迁移,不断用原有知识解决新课题的迁移同化就是已有经验应用到同类事物中去,以揭示新事物的意义、作用,从而把新事物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这类迁移中,有了高度概括的知识、经验,再有准确的联想,教师因势利导,新问题会迎刃而解。
3.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3.1提倡模仿,培养文风。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讲,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培养好文风。即使刚模仿时比较机械,也应加以肯定。历史上许多文学家也曾模仿古人写作,成为一代风范,如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脱化来的。模仿是创新的一步,但不能一味地模仿,开始求"与古人合",其后必须"与古人离",所以我们必须强调模仿时还要加以创新,培养好文风。
3.2观察生活,力求写实。峻青的《海滨仲夏夜》一段中的描写:“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这段文字确确实实是描写海上的晚霞,绝非别处,只有在海上。作者抓住了海滨夏夜的特色,用“橘红色”来形容晚霞,用"染成了红色"写海水的色彩,用"燃烧"一词生动地描绘了晚霞的情态。作者以生活为写作素材,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感受和思考,才把这一景色写活了。
3.3积累材料,迁移运用。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提倡多阅读文章。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
3.4多写片段,多记日记。中学生平时可以进行多练笔,多记日记。平时多记日记,多写片段,让自己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不仅可以得到一种精神享受和乐趣,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写作水平。
3.5以说促写,下笔成文。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即在作文时,让学生构思后,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进行演讲,培养口头作文能力,并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这样说说写写,写写说说,不仅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而且通过说话过程中对口头语言的叙述,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写作能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
3.6多加肯定,少点批评。我们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应尽量肯定他们的优点,用委婉的话指出不足之处。在作文中,有些学生的习作并不见佳,但在用词、组句等方面有一点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我们也应多给予赞美,激发其创作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张丽萍.新教学环境下的中语文教学[D].四川师范大学,2008.
[2]陈晓桦.初中语文教学模式比较及优化[D].苏州大学,2008.
[3]刘素芳.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与对策[D].苏州大学,2008.
[4]钟建才.论对初中语文阅读能力的探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年02期.
【关键词】 知识;改进;训练;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9-0-01
1.抓好基础知识的传授
1.1随着新课改的实行,教师应该改变教学观念。传统的课堂上,教师一人主宰,提问成了教师的专职,回答成了学生的必须义务。教师只有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才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语文教学中有些题目就有不同的答案。一篇文章也是一个多面体,不同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划出不同层次,只要有道理、合乎逻辑就要给予及时肯定,且阅读一篇课文,你不拘泥于一种成型的看法,而多思考多琢磨,经常从多角度来划分层次,能使学生的思维严密、全面、深刻、灵活。推而广之,看一切事物、事件、分析人物也就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提炼、研究,以激起自己的创新意识。突出思索,变学生的“学答”为“学问”。一要把学生的活动变为“思维体操”,强调学生“跳起来摘果子”。课堂上,根据学生实际设疑或让学生互相设疑,启发学生多思解疑。
在语文教学中有创造性地进行美育与德育。美育是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而初中语文课本集中古今中外名篇佳作颇丰,这就要求教师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在实践中勇于探索、积累经验、寻找规律,教学中给学生讲一些美学理论,并通过具体的佳篇隽文让学生体会文学美,进而享受到美的熏陶、美的教育。语文课堂是实施德育的主阵地,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仁人志士典范事迹、名言警句、精辟论述等实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杜甫高尚的爱国忧民情操;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节;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堂堂正气;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襟;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是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人格尊严等等,这些都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极好素材。教师要善于引导,以期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成为他们理想的人格目标。
1.2改进教学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大冲浪,电脑真实地走进我们的生活,它几乎可以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于是单调的课堂一下子变的有趣了,学生们走进了多媒体教室,尝到了课件教学的甜头,它容量大,效率高,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五彩的画面、神秘的背景、亮丽的色彩、奇妙的曲线、图形、清晰的知识结构图、出奇不意的拓展延伸,都激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接受与创新,以达到提高课堂质量,加入创新分子的目的,让学生爱创、乐创、变成勇于创新的一代新人。
1.3改进教学方法。传统的语文教法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是注射器,学生是接收容器,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教师教一篇课文常常是五大块: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因此教法必须改進。要考虑:怎么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如何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在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上改进教学方法,要大胆走出课文、走出课本,让课内长骨、课内长肉,让潜在的创新意识大展宏图。
2.注重阅读
2.1培养迁移能力的关键是培养联想力。在阅读教学中,读课文是学生理解与接受作品内容的第一步,所以不论是课上课下、默读朗读,都要求准确地阅读作品的内容。准确的阅读,能引导学生正确地展开联想。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久而久之他们就能进入高层次的阅读,即凭语感自动地、直接地了解课文,快速准确地产生联想。
2.2培养迁移能力的最终是培养分析类化能力。迁移是已经学过的东西在新情境中的应用,也就是已有经验对解决新课题的影响。这一现象广泛地存在于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引起了人们普遍的关注。语文教学中主要表现为通过对已有知识的概括和对生活经验的总结,进而达到独立写作的迁移,不断用原有知识解决新课题的迁移同化就是已有经验应用到同类事物中去,以揭示新事物的意义、作用,从而把新事物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这类迁移中,有了高度概括的知识、经验,再有准确的联想,教师因势利导,新问题会迎刃而解。
3.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3.1提倡模仿,培养文风。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讲,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培养好文风。即使刚模仿时比较机械,也应加以肯定。历史上许多文学家也曾模仿古人写作,成为一代风范,如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脱化来的。模仿是创新的一步,但不能一味地模仿,开始求"与古人合",其后必须"与古人离",所以我们必须强调模仿时还要加以创新,培养好文风。
3.2观察生活,力求写实。峻青的《海滨仲夏夜》一段中的描写:“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这段文字确确实实是描写海上的晚霞,绝非别处,只有在海上。作者抓住了海滨夏夜的特色,用“橘红色”来形容晚霞,用"染成了红色"写海水的色彩,用"燃烧"一词生动地描绘了晚霞的情态。作者以生活为写作素材,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感受和思考,才把这一景色写活了。
3.3积累材料,迁移运用。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提倡多阅读文章。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
3.4多写片段,多记日记。中学生平时可以进行多练笔,多记日记。平时多记日记,多写片段,让自己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不仅可以得到一种精神享受和乐趣,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写作水平。
3.5以说促写,下笔成文。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即在作文时,让学生构思后,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进行演讲,培养口头作文能力,并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这样说说写写,写写说说,不仅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而且通过说话过程中对口头语言的叙述,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写作能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
3.6多加肯定,少点批评。我们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应尽量肯定他们的优点,用委婉的话指出不足之处。在作文中,有些学生的习作并不见佳,但在用词、组句等方面有一点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我们也应多给予赞美,激发其创作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张丽萍.新教学环境下的中语文教学[D].四川师范大学,2008.
[2]陈晓桦.初中语文教学模式比较及优化[D].苏州大学,2008.
[3]刘素芳.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与对策[D].苏州大学,2008.
[4]钟建才.论对初中语文阅读能力的探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