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凡是四五十岁以上年纪的人都记得,20世纪80年代初那场全国性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活动。
当时正值“文革”结束没多久,各项事业百废待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党和国家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上来,提出要在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总是联系在一起,经历了“文革”的一代人,无比珍惜到来的大好环境,都有一种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和责任。人们强烈希望掌握科学知识文化,为祖国的四个现代化贡献力量。全国总工会等部门为此向全国职工发出“开展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活动的通知”,一时间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一股轰轰烈烈、声势浩大的全民读书热潮在全国范围内兴起。延伸到每个地方、每个工厂单位,每个班组角落,无论是老是少,是男是女都在积极地响应。活动一直接近到20世纪90年代,时间之长,范围之大,人数之多,可以说都是空前的。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少年周恩来回答老师提问的一句话,包含着周恩来早有立志为国为民的远大理想,并从读书到行动救国而为之奋斗一生的深刻内涵,具有强烈的启发和教育意义。所以这句话做为读书活动的主题很迎合那个年代人们的心理,激发了人们的读书热情和报效国家的信心。我从1966年进小学,1976年高中毕业,整个青少年的读书生涯都在“文革”期间,是名符其实被延误的一代人。1977年我进了工厂才18岁,几年下来纵有满腔的热情可是缺乏科学文化知识,很难为企业做出多大贡献,心里也深深地苦恼。看到厂里几位大中专生被当宝贝似地安排做重要工作,施展自己的才能,心里很是羡慕和惭愧。于是读书活动开始时,我首先热烈响应,接着和厂里几位兴趣爱好的青工成立读书小组,订出读书学习计划,利用业余时间读完了指定的书目。为了弥补文化知识的不足,大家一起到县总工会夜校报名,参加每晚的文化补习班,在三年的时间学习了中学的数理化语英等文化课程知识。
那些日子,年轻的我白天上班,晚上和节假日读书,人生觉得非常充实和满足。而且学习有一种极大的主动性,一个问题不搞懂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有时会骑车到很远的地方找学校老师请教。坐在家中桌旁读书不管夏天蚊叮虫咬,冬天寒风刺骨,心里都感到很快乐。那时小城电压不稳,晚上家中经常断电,我会到路灯下去看书到很迟,或者躺在被子里打手电看书。每天清晨都是早早起来,到家后山的清静处去背书。除读文化书籍外还读了部份电大中文的教材。并结合自己在工厂从事的涂料油溪专业学习,购买了许多技术书籍来读。经常和几个人一起探讨涂料油漆配方工艺,自己到试验室里做试验。涂料油溪专业知识涉及到英语,我专门拜父亲单位一位当过英语教师“老右派”为师,每周一、五晚上到他家去求教,早晚还收听“英语广播讲座”,从而使自己本职的专业知识提高,在厂里担任工艺技术员。
读书,是当时每一个人普遍的追求,无论男女老少,要把被延误的时间抢回来。我们读书小组人越来越多,大家坐在一起,都是谈读书的话题。有人还到县里参加读书演讲,在厂里做读书学习经验介绍。小组许多人因为读书成为终生的好朋友,年轻的男女也有因为读书的共同爱好结合到了一起。那时没有金钱的刺激,没有物欲的诱惑,也没有任何压力的驱动,只是一种很朴实的上进想法。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技术本领,让自己成为一个对祖国四化建设的有用之人。
那场全民读书活动还伴随着一股“文学热”,很多年轻人因此爱上文学,把文学创作当作一种至高神圣的精神追求,我也是其中的一员。读书小组当时好多位青工都是文学爱好者,男男女女,我们常在一起谈创作,谈理想,写情诗,工作生活浪漫而多彩。也是因为爱好,我开始涉猎了大量古今中外的名著,为自己增加了文化的积淀,提高了自己的文学素养。我开始学习写诗写散文写小说,初期不敢拿给人看,只是自己偷偷地欣赏,后来也去投稿,投了几个月后大多是“石沉大海”,终于有一天收到了本地区文联《武夷山》杂志采用一首诗的通知。当一个月后我接到那满散油墨清香的杂志,看到那首仅10行“划船”诗登在上面,我激动了很久,当晚一夜没睡,第二天拿着到处拿给人看。是一种妶耀,也更是一种信心的激励。从那时起,我立志把文学创作作为一生的追求,而且一直坚持下来。到今天已有几千篇文学新闻作品在全国省市发表,成为中国散文家协会理事、省作家协会会员,还兼任县文联副主席等。
时光飞逝,那场全民读书活动已过去近30年,当年读书小组的年轻人都和我一样已到生命的老年,大家都各奔东西,难再聚首。今天我回想当年全民读书活动的日子,仍会有一种年轻时热切求知的冲动,我的心中充满了感激,充满了怀念。那段日子确定了我人生奋斗的方向,让我至今都保持每天读书的良好习惯,人生得到不断充实提高,一生都为之而受益。
当时正值“文革”结束没多久,各项事业百废待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党和国家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上来,提出要在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总是联系在一起,经历了“文革”的一代人,无比珍惜到来的大好环境,都有一种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和责任。人们强烈希望掌握科学知识文化,为祖国的四个现代化贡献力量。全国总工会等部门为此向全国职工发出“开展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活动的通知”,一时间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一股轰轰烈烈、声势浩大的全民读书热潮在全国范围内兴起。延伸到每个地方、每个工厂单位,每个班组角落,无论是老是少,是男是女都在积极地响应。活动一直接近到20世纪90年代,时间之长,范围之大,人数之多,可以说都是空前的。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少年周恩来回答老师提问的一句话,包含着周恩来早有立志为国为民的远大理想,并从读书到行动救国而为之奋斗一生的深刻内涵,具有强烈的启发和教育意义。所以这句话做为读书活动的主题很迎合那个年代人们的心理,激发了人们的读书热情和报效国家的信心。我从1966年进小学,1976年高中毕业,整个青少年的读书生涯都在“文革”期间,是名符其实被延误的一代人。1977年我进了工厂才18岁,几年下来纵有满腔的热情可是缺乏科学文化知识,很难为企业做出多大贡献,心里也深深地苦恼。看到厂里几位大中专生被当宝贝似地安排做重要工作,施展自己的才能,心里很是羡慕和惭愧。于是读书活动开始时,我首先热烈响应,接着和厂里几位兴趣爱好的青工成立读书小组,订出读书学习计划,利用业余时间读完了指定的书目。为了弥补文化知识的不足,大家一起到县总工会夜校报名,参加每晚的文化补习班,在三年的时间学习了中学的数理化语英等文化课程知识。
那些日子,年轻的我白天上班,晚上和节假日读书,人生觉得非常充实和满足。而且学习有一种极大的主动性,一个问题不搞懂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有时会骑车到很远的地方找学校老师请教。坐在家中桌旁读书不管夏天蚊叮虫咬,冬天寒风刺骨,心里都感到很快乐。那时小城电压不稳,晚上家中经常断电,我会到路灯下去看书到很迟,或者躺在被子里打手电看书。每天清晨都是早早起来,到家后山的清静处去背书。除读文化书籍外还读了部份电大中文的教材。并结合自己在工厂从事的涂料油溪专业学习,购买了许多技术书籍来读。经常和几个人一起探讨涂料油漆配方工艺,自己到试验室里做试验。涂料油溪专业知识涉及到英语,我专门拜父亲单位一位当过英语教师“老右派”为师,每周一、五晚上到他家去求教,早晚还收听“英语广播讲座”,从而使自己本职的专业知识提高,在厂里担任工艺技术员。
读书,是当时每一个人普遍的追求,无论男女老少,要把被延误的时间抢回来。我们读书小组人越来越多,大家坐在一起,都是谈读书的话题。有人还到县里参加读书演讲,在厂里做读书学习经验介绍。小组许多人因为读书成为终生的好朋友,年轻的男女也有因为读书的共同爱好结合到了一起。那时没有金钱的刺激,没有物欲的诱惑,也没有任何压力的驱动,只是一种很朴实的上进想法。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技术本领,让自己成为一个对祖国四化建设的有用之人。
那场全民读书活动还伴随着一股“文学热”,很多年轻人因此爱上文学,把文学创作当作一种至高神圣的精神追求,我也是其中的一员。读书小组当时好多位青工都是文学爱好者,男男女女,我们常在一起谈创作,谈理想,写情诗,工作生活浪漫而多彩。也是因为爱好,我开始涉猎了大量古今中外的名著,为自己增加了文化的积淀,提高了自己的文学素养。我开始学习写诗写散文写小说,初期不敢拿给人看,只是自己偷偷地欣赏,后来也去投稿,投了几个月后大多是“石沉大海”,终于有一天收到了本地区文联《武夷山》杂志采用一首诗的通知。当一个月后我接到那满散油墨清香的杂志,看到那首仅10行“划船”诗登在上面,我激动了很久,当晚一夜没睡,第二天拿着到处拿给人看。是一种妶耀,也更是一种信心的激励。从那时起,我立志把文学创作作为一生的追求,而且一直坚持下来。到今天已有几千篇文学新闻作品在全国省市发表,成为中国散文家协会理事、省作家协会会员,还兼任县文联副主席等。
时光飞逝,那场全民读书活动已过去近30年,当年读书小组的年轻人都和我一样已到生命的老年,大家都各奔东西,难再聚首。今天我回想当年全民读书活动的日子,仍会有一种年轻时热切求知的冲动,我的心中充满了感激,充满了怀念。那段日子确定了我人生奋斗的方向,让我至今都保持每天读书的良好习惯,人生得到不断充实提高,一生都为之而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