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中,适当地引进“空白”的艺术,可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思维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语文教学达到其应有的效果。
一、利用教材中的空白,引发学生想象
1. 情节、结构上的“空白”
空白的情节凝聚着作家思想深度,通过填补空白,学生的思维就会打开,天马行空或自由驰骋,有助于学生进入领悟作品的更高层次,增添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如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孔乙己最后一次出现在咸亨酒楼是“中秋过后”一天的下半天,“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了,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了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了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从孔乙己最后一次离开咸亨酒店,直到“现在”的这段时间在情节推移上出现了跳空,形成了一段空白。小说在这里设置这样一段空白,留给读者广阔的想像空间。孔乙己作为一个不会营生的读书人,在这段时间里命运如何,不能不引起读者的关注。孔乙己在咸亨酒店的酒客和掌柜的视线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但又有谁关心过他的命运呢?酒客们只是把他当作笑料,掌柜的只是关心孔乙己欠他十九个钱。老师可以充分利用这段空白让读者关注孔乙己命运的同时,进而理解作品的主题。
有一点必须明确,无论是省略原因,还是省略结果,由残缺造成的空白一定要是这篇艺术作品有机体的一部分,也就是作家有意留下空白,是作品因果情节链上的一个点。只有作品因果情节链上形成的残缺,才能给读者的参与想象创造一条预定的通道。这是教师在情节上抓“空白”时必须注意的问题。
2. 对话、标点上的“空白”
人物对话层的空白,表现在人物的语言之间不是逐层表述、符合逻辑的,而是往往有跳跃、逆转、省略、晦涩、双关等现象。这样的空白不理清,就会影响对作品的人物形象与主题的理解,影响文本整体模式的流通,作者与读者的交流也很难进行。如鲁迅的《故乡》中,闰土称少年好友为“老爷”时的几句话:“老爷!……水生,给老爷磕头。”“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这“老爷”后面的省略号,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这空白处的深层含意,进而理解省略号的作用,使闰土的形象在学生的想象中得以补充,更典型化。
3. 场景、意境上的“空白”
有些作品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常常不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常借助对生活背景或周围景色的纯客观描写,把自己的意图暗示给读者。因此,教师在讲解时要将这些藏起来的“空白”与文本整体所描述的图景结合起来。特别是中国古典诗歌非常讲究含蓄,以象表意,构成深邃、幽远的艺术境界,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这些诗句,都是通过描写自然景观来暗示深远的意蕴。教师在教学中没必要精讲细讲,面面俱到,以破坏诗歌的意境和韵味,而应引导学生去感悟、去联想、去创造,读出诗作的言外之意,把知识迁移到另一个更高的层面上来。
二、创设思维空间,激发学生创造
教育心理学的实验表明:学生在一节课内,头脑的思维节律是起伏变化的,有“兴奋高峰”,也有“疲劳低谷”。在语文课堂上必须给学习留下适当的“空白”,给学生“消化、吸收、发现、再创造”的时间,成为一种“召唤结构”,形成对学生“期待视野”的强烈呼应,从而使课堂呈现出一种有张有弛的和谐美。“留白”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提问”就是其中的一种。
运用提问的“空白艺术”,首先是要在思考上“留白”,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展现。思维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过程。有的教师问题一提出,就要学生马上回答,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只要学生说出正确答案即可。这种不“开”只“达”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能力培养也成了一句空话。所以,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至少要等待几秒钟,这样可以有较充裕的时间促使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回答,减少回答不出来的现象,增加学生的信心;还可以增多发散性思维的成分和学生回答问题的多样性等。若没有留时间给学生思考,那提问也就失去了价值。当然,“空白”的时间也不能过长,学生来得及思考就行,否则给学生造成思维的“空白”,让学生脱离思考的状态,那样就适得其反了。
三、巧留板书空白,深化学生思维
板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性的手段。设计精巧而又富有吸引力的板书可以弥补语言描述的抽象、笼统的缺陷,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条理化,使之更直接、更明晰地传授给学生,方便学生记忆等。倘若能再运用格式塔心理学的“完形”理论,在教学中有意识地留下板书的空白,让学生自己去设计,或根据已有的板书去思考,去填充,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深化学生的思维,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思维的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在教学《孔乙己》时,教师在对文章内容进行全面分析和理解后,可以这样设计板书:
板书的空白艺术在这里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后,归纳填写出把孔乙己致于死地的几把刀的名称。通过这种比较趣味的板书,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研读课文,探究答案。在成功补充完板书的同时,也巩固了知识,深化了学生的思维。板书中“留白”的方法在很多段落结构相似或相反的课文中都可运用。板书设计的“空白”在语文教学中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如同平静的湖面激起了波澜,学生由此进入了活跃的思维状态,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会起到推波助澜的效果。
责任编辑 邱 丽
一、利用教材中的空白,引发学生想象
1. 情节、结构上的“空白”
空白的情节凝聚着作家思想深度,通过填补空白,学生的思维就会打开,天马行空或自由驰骋,有助于学生进入领悟作品的更高层次,增添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如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孔乙己最后一次出现在咸亨酒楼是“中秋过后”一天的下半天,“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了,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了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了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从孔乙己最后一次离开咸亨酒店,直到“现在”的这段时间在情节推移上出现了跳空,形成了一段空白。小说在这里设置这样一段空白,留给读者广阔的想像空间。孔乙己作为一个不会营生的读书人,在这段时间里命运如何,不能不引起读者的关注。孔乙己在咸亨酒店的酒客和掌柜的视线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但又有谁关心过他的命运呢?酒客们只是把他当作笑料,掌柜的只是关心孔乙己欠他十九个钱。老师可以充分利用这段空白让读者关注孔乙己命运的同时,进而理解作品的主题。
有一点必须明确,无论是省略原因,还是省略结果,由残缺造成的空白一定要是这篇艺术作品有机体的一部分,也就是作家有意留下空白,是作品因果情节链上的一个点。只有作品因果情节链上形成的残缺,才能给读者的参与想象创造一条预定的通道。这是教师在情节上抓“空白”时必须注意的问题。
2. 对话、标点上的“空白”
人物对话层的空白,表现在人物的语言之间不是逐层表述、符合逻辑的,而是往往有跳跃、逆转、省略、晦涩、双关等现象。这样的空白不理清,就会影响对作品的人物形象与主题的理解,影响文本整体模式的流通,作者与读者的交流也很难进行。如鲁迅的《故乡》中,闰土称少年好友为“老爷”时的几句话:“老爷!……水生,给老爷磕头。”“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这“老爷”后面的省略号,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这空白处的深层含意,进而理解省略号的作用,使闰土的形象在学生的想象中得以补充,更典型化。
3. 场景、意境上的“空白”
有些作品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常常不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常借助对生活背景或周围景色的纯客观描写,把自己的意图暗示给读者。因此,教师在讲解时要将这些藏起来的“空白”与文本整体所描述的图景结合起来。特别是中国古典诗歌非常讲究含蓄,以象表意,构成深邃、幽远的艺术境界,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这些诗句,都是通过描写自然景观来暗示深远的意蕴。教师在教学中没必要精讲细讲,面面俱到,以破坏诗歌的意境和韵味,而应引导学生去感悟、去联想、去创造,读出诗作的言外之意,把知识迁移到另一个更高的层面上来。
二、创设思维空间,激发学生创造
教育心理学的实验表明:学生在一节课内,头脑的思维节律是起伏变化的,有“兴奋高峰”,也有“疲劳低谷”。在语文课堂上必须给学习留下适当的“空白”,给学生“消化、吸收、发现、再创造”的时间,成为一种“召唤结构”,形成对学生“期待视野”的强烈呼应,从而使课堂呈现出一种有张有弛的和谐美。“留白”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提问”就是其中的一种。
运用提问的“空白艺术”,首先是要在思考上“留白”,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展现。思维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过程。有的教师问题一提出,就要学生马上回答,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只要学生说出正确答案即可。这种不“开”只“达”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能力培养也成了一句空话。所以,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至少要等待几秒钟,这样可以有较充裕的时间促使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回答,减少回答不出来的现象,增加学生的信心;还可以增多发散性思维的成分和学生回答问题的多样性等。若没有留时间给学生思考,那提问也就失去了价值。当然,“空白”的时间也不能过长,学生来得及思考就行,否则给学生造成思维的“空白”,让学生脱离思考的状态,那样就适得其反了。
三、巧留板书空白,深化学生思维
板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性的手段。设计精巧而又富有吸引力的板书可以弥补语言描述的抽象、笼统的缺陷,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条理化,使之更直接、更明晰地传授给学生,方便学生记忆等。倘若能再运用格式塔心理学的“完形”理论,在教学中有意识地留下板书的空白,让学生自己去设计,或根据已有的板书去思考,去填充,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深化学生的思维,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思维的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在教学《孔乙己》时,教师在对文章内容进行全面分析和理解后,可以这样设计板书:
板书的空白艺术在这里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后,归纳填写出把孔乙己致于死地的几把刀的名称。通过这种比较趣味的板书,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研读课文,探究答案。在成功补充完板书的同时,也巩固了知识,深化了学生的思维。板书中“留白”的方法在很多段落结构相似或相反的课文中都可运用。板书设计的“空白”在语文教学中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如同平静的湖面激起了波澜,学生由此进入了活跃的思维状态,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会起到推波助澜的效果。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