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情境导入;初中;语文]
单调的语文课堂,机械的教学模式,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课堂气氛沉闷,造成学生心理上的厌倦情绪,教学质量难以提高。想要扭转这种局面,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合理运用情境教学就是一个好方法。那么,怎样才能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应,激活课堂,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呢?本人试从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导入,就多年来的经验和心得谈谈自己的认识。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课伊始,教师如果能通过巧妙的导入设计,调动学生创造出学习、竞赛、思考等等各种于课堂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情境,那就为一堂好课奠定良好的基调。可以说,好的导入,是打开学生兴趣之门的钥匙。
一、问题导入
只要有问题就是好事,最怕的是学生默默无语。学习源自于疑问。结合课文,在导入中提出疑问,激发悬念,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心存疑问,渴望答案的求知情境中学习。我常在课前给学生来一个“小甜点”,给他们一些语文的趣味问题,从而激发他们讨论和思考的兴趣,培养他们动脑的习惯,更为一堂课创造了探索的气氛。我在教学郑振铎的《海燕》(语文出版社七年级)一文时,并没有直接进入文本,而是给学生设计了几个问题:同学们都接触过写燕子的文章吗?写燕子的文章大概都表现或表达怎样的主题或情感?离开家乡和燕子有什么联系吗?通过几个问题,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当有(教师点拨就会出现)与文本接近的说法、观点等出现时,进入课题就自然而然了。
二、故事导入
与课文有关的奇闻逸事往往会使学生兴致勃勃的进入课文的学习。这其中常见的就是作家的小故事,其影响常不限于课内,有时还会激起学生课外的阅读兴趣,自己去寻找作家的作品来阅读。如在七年级作文“观察要仔细”教学中,先给学生提出一个关于观察的事例:同学们平时看古装剧,知道为什么古代皇帝的帽子上前后为啥有个都“门帘”?哪些皇帝带过?这是一个看似普通的问题,却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兴趣,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接着,给学生讲了关于“门帘”的起源和作用(古代皇冠前面的珠帘是一种有趣的道具,它们在皇帝的眼前脑后来回晃动,使他极不舒服,其目的就在于提醒他必须具有端庄的仪态,不能轻浮造次,汉朝皇帝比较多带,比如汉武帝),这样一个悬念般的材料,可以引起学生注意观察、仔细观察、主动探究的兴趣,还给学生提供了一则写做素材。
在枯燥无味的语法教学中,故事更是起到了点活的作用。如在给学生分析句子结构对表达作用的影响的时候,先给学生讲述这样的一个故事:从前,在一个私塾里,学生正在听先生讲课。一会儿,有两个学生靠在课桌上睡着了。“啪”——先生一戒尺打醒了那个穿得破破烂烂的学生,说:“你一摸到书,就睡着了。你看他,”——先生指了指旁边那个穿戴阔气的学生说,“睡着了,却还拿着书呢!”明明都是上课打瞌睡,为什么说法不同呢?先生讲的两句话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吗?这个设计把问题和故事结合,学生讨论后对第一个问题很容易解决,第二个问题,需要在老师的点拨之下才能完成,教会学生如何分析和应对类似的问题,自然学生全部兴趣都被激发了。
三、扮演“角色”导入
在教学语文知识“说话要清楚、明白,使人听得清楚”的时候,教师上课后走上讲台,说是上课要用到其它的书,但忘了拿,然后让小组长去拿。学生犹豫了片刻,问拿什么书?几本?在办公室拿还是图书室拿?老师均未明确回答,只是叫学生去拿。结果学生想老师故意“整”人,便群起而攻之,批评老师只说拿书太笼统,不具体。而后老师指出:在“书”字前面加上一句话,表明什么书、几本书、在什么地方拿。这些加在名词“书”的前面确定具体意思的话,起限制作用(这里不谈修饰的作用),如“请去我的办公室拿三本《故事会》来”,只有把这些词放在“书”的前面,才能表达清楚的意思,别人才能听的明白。学生恍然大悟,自己不知不觉中配合老师扮演了情境中的“角色”。
四、诗词导入
中国传统的诗词讲究意境,意境本身就是一种高度浓缩的情境。运用与课文相关的诗词做铺垫,可以创设一种优美的一情境,最快的激發学生的心理感受。比如在《春》这一课中,优美的文章需要学生的感情去体验。所以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去寻找自己喜欢的有关初天春天的诗。上课时我请学生起来充满感情的朗读这些优美的诗句,在老师的提示下,春景仿佛一幅幅的呈现在同学们的眼前,通过诗句的意境的引导,学生们进入了春天的环境中。在这种情境中,学生自然能够较好理解课文。
五、生活导入
学生都喜欢和自己生活有关的文章。创设生活情境导入课文,能够消除学生对课文的畏惧情绪,使他们带着一种放松和快乐的心情去学习。比如在教学《风筝》这一课时,课前我给学生提出要求,要他们在家制作一只小风筝或制作一个自己喜欢的玩具带到课堂上,讲述自己制作的过程和感受,特别是有家长制止和反对没有?如果有同学的家长反对或制止,那么就详细的诉说自己被制止时的感受,然后请他们将这种感受带到课文中去,看看作者鲁迅先生在文章中是怎么样讲诉一个关于风筝的故事的。《白鹅》一课,先请学生说自己心目中的关于鹅的形象,然后让学生用简单的语句描述鹅的体态,习性等,看谁的描述更细腻、更生动传神,结合学生的描述,引入对丰子恺先生的《白鹅》教学。
总之,情景导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极为重要的,关键在于还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发现和运用。
单调的语文课堂,机械的教学模式,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课堂气氛沉闷,造成学生心理上的厌倦情绪,教学质量难以提高。想要扭转这种局面,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合理运用情境教学就是一个好方法。那么,怎样才能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应,激活课堂,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呢?本人试从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导入,就多年来的经验和心得谈谈自己的认识。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课伊始,教师如果能通过巧妙的导入设计,调动学生创造出学习、竞赛、思考等等各种于课堂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情境,那就为一堂好课奠定良好的基调。可以说,好的导入,是打开学生兴趣之门的钥匙。
一、问题导入
只要有问题就是好事,最怕的是学生默默无语。学习源自于疑问。结合课文,在导入中提出疑问,激发悬念,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心存疑问,渴望答案的求知情境中学习。我常在课前给学生来一个“小甜点”,给他们一些语文的趣味问题,从而激发他们讨论和思考的兴趣,培养他们动脑的习惯,更为一堂课创造了探索的气氛。我在教学郑振铎的《海燕》(语文出版社七年级)一文时,并没有直接进入文本,而是给学生设计了几个问题:同学们都接触过写燕子的文章吗?写燕子的文章大概都表现或表达怎样的主题或情感?离开家乡和燕子有什么联系吗?通过几个问题,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当有(教师点拨就会出现)与文本接近的说法、观点等出现时,进入课题就自然而然了。
二、故事导入
与课文有关的奇闻逸事往往会使学生兴致勃勃的进入课文的学习。这其中常见的就是作家的小故事,其影响常不限于课内,有时还会激起学生课外的阅读兴趣,自己去寻找作家的作品来阅读。如在七年级作文“观察要仔细”教学中,先给学生提出一个关于观察的事例:同学们平时看古装剧,知道为什么古代皇帝的帽子上前后为啥有个都“门帘”?哪些皇帝带过?这是一个看似普通的问题,却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兴趣,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接着,给学生讲了关于“门帘”的起源和作用(古代皇冠前面的珠帘是一种有趣的道具,它们在皇帝的眼前脑后来回晃动,使他极不舒服,其目的就在于提醒他必须具有端庄的仪态,不能轻浮造次,汉朝皇帝比较多带,比如汉武帝),这样一个悬念般的材料,可以引起学生注意观察、仔细观察、主动探究的兴趣,还给学生提供了一则写做素材。
在枯燥无味的语法教学中,故事更是起到了点活的作用。如在给学生分析句子结构对表达作用的影响的时候,先给学生讲述这样的一个故事:从前,在一个私塾里,学生正在听先生讲课。一会儿,有两个学生靠在课桌上睡着了。“啪”——先生一戒尺打醒了那个穿得破破烂烂的学生,说:“你一摸到书,就睡着了。你看他,”——先生指了指旁边那个穿戴阔气的学生说,“睡着了,却还拿着书呢!”明明都是上课打瞌睡,为什么说法不同呢?先生讲的两句话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吗?这个设计把问题和故事结合,学生讨论后对第一个问题很容易解决,第二个问题,需要在老师的点拨之下才能完成,教会学生如何分析和应对类似的问题,自然学生全部兴趣都被激发了。
三、扮演“角色”导入
在教学语文知识“说话要清楚、明白,使人听得清楚”的时候,教师上课后走上讲台,说是上课要用到其它的书,但忘了拿,然后让小组长去拿。学生犹豫了片刻,问拿什么书?几本?在办公室拿还是图书室拿?老师均未明确回答,只是叫学生去拿。结果学生想老师故意“整”人,便群起而攻之,批评老师只说拿书太笼统,不具体。而后老师指出:在“书”字前面加上一句话,表明什么书、几本书、在什么地方拿。这些加在名词“书”的前面确定具体意思的话,起限制作用(这里不谈修饰的作用),如“请去我的办公室拿三本《故事会》来”,只有把这些词放在“书”的前面,才能表达清楚的意思,别人才能听的明白。学生恍然大悟,自己不知不觉中配合老师扮演了情境中的“角色”。
四、诗词导入
中国传统的诗词讲究意境,意境本身就是一种高度浓缩的情境。运用与课文相关的诗词做铺垫,可以创设一种优美的一情境,最快的激發学生的心理感受。比如在《春》这一课中,优美的文章需要学生的感情去体验。所以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去寻找自己喜欢的有关初天春天的诗。上课时我请学生起来充满感情的朗读这些优美的诗句,在老师的提示下,春景仿佛一幅幅的呈现在同学们的眼前,通过诗句的意境的引导,学生们进入了春天的环境中。在这种情境中,学生自然能够较好理解课文。
五、生活导入
学生都喜欢和自己生活有关的文章。创设生活情境导入课文,能够消除学生对课文的畏惧情绪,使他们带着一种放松和快乐的心情去学习。比如在教学《风筝》这一课时,课前我给学生提出要求,要他们在家制作一只小风筝或制作一个自己喜欢的玩具带到课堂上,讲述自己制作的过程和感受,特别是有家长制止和反对没有?如果有同学的家长反对或制止,那么就详细的诉说自己被制止时的感受,然后请他们将这种感受带到课文中去,看看作者鲁迅先生在文章中是怎么样讲诉一个关于风筝的故事的。《白鹅》一课,先请学生说自己心目中的关于鹅的形象,然后让学生用简单的语句描述鹅的体态,习性等,看谁的描述更细腻、更生动传神,结合学生的描述,引入对丰子恺先生的《白鹅》教学。
总之,情景导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极为重要的,关键在于还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发现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