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你在就好了
作者:蔻蔻梁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终于,蔻蔻梁开始认真地写旅行书了。
上一本打着旅行的名义写的《辞职,去旅行》着实把旅行这件事的五脏六腑调侃了一番,从她的文字和图片里看不到那些著名景点的踪影,也不见歌功颂德式的赞美,相反,一些景点之外的琐碎吐槽,却是旅行中不可避免的顾虑和思考,那么实际、那么用心。而这一次,《如果你在就好了》,蔻蔻梁开始用细腻的文字书写旅行见闻了,这一次,她是一个人旅行,全身上下的探测器都被打开,所有的感官也都被放大数倍,她眼里的世界和人物便呈现出立体的姿态。幸好,蔻蔻梁没有枯燥地把这些见闻进行罗列,而是带着“与人分享”的宗旨把一个个故事生动地描绘出来:她在旅途中遇到真实版的里昂和马蒂达,遇到年老色衰的卡门,遇到怀念初恋的老人,遇到在垃圾堆里仰望星空的拾荒者;她路过拿破仑甜点一样的里斯本,钻入妖异莫名的辛特拉井底,在古巴驱车开往世界尽头,在曾经鲜血流淌的马萨达阅读犹太人悲歌……每一个故事都与人有关,与“你”有关,读懂了才算。
其实书名就已经让人心碎一地了。想必每个人都曾想:我所经历的一切,再精彩也只是孤单的记忆,如果你在就好了。对,就是那种“不在场”的遗憾、无法弥补的缺失感,一句“如果你在就好了”概括了全部,蔻蔻梁恰如其分地抓住了人类的细小神经、微微伤感,只是她惯有的调侃姿态依然在字里行间跳跃,你不得不微笑着擦去泪水。
蔻蔻梁,本名梁春雪,原南方都市报城市杂志中心首席编辑,美食旅游作家,足迹遍布50个国家,三百多个城市。著有《辞职,去旅行!》、《吃遍深圳》、《我爱小馆子》。
Q:这部《如果你在就好了》是怎样的作品呢?
A:这是一本基于遗憾的书。这种遗憾就像书名上所说的那样,如果你在就好了。我独自旅行很久,有趣的是,每当艰难的时候反而更容易自己一个人咬牙坚持下来,但是当遇到有趣的人和美好的景物,这种遗憾就像蓝天会生出薄薄的乌云那样,悄悄蔓延出一点点来。世界美如斯,但分享基本是不可能的。所以有些读者总结出来的是,如果上一本让人笑,那么这一本让人哭。我想说的是,其实我没打算“让人哭”,但是“鼻子一酸”,呵呵,可能挺能还原我当时的情绪。
Q:为什么“分享是不可能的”?
A:因为时间和心绪都是无法被定格的。任何记录和回忆都是虚妄的徒劳。你以为你抓住了那一刻的本质,事实上在你阐述它的时候——无论你的阐述能力有多高,都注定了它会在你的个人情绪作用之下改变原来的形状。而且任何人都不可能还原当下的温度、湿度以及那一刻空气中那些说不清楚的微小分子。我认为正是那些微小分子令人感慨,而非别的。
Q:在旅行书大热的今天,你认为好的旅行文学是怎样的?
A:既然你提到的是旅行文学而非“旅行书”,那么好的旅行文学和“文学”的标准大抵是一样的。它必须带来阅读快感,哪怕放好多年以后看,依然有阅读的价值——这点是攻略型旅行书做不到的;它必须让一个根本不旅行的人都能从中获得阅读的乐趣。这种乐趣可能仅仅来自于好的表达,也可能来自于从这本书里能窥探到世界的一角和时间的片段。
我反感那些用百度和谷歌搜索结果 历史书 个人流水账捏捏而成的旅行书,这几乎是一种批量的生产模式,似乎利用了拷贝黏贴键就可以掩盖自己的无知。如果那样,我情愿无知,无知得还单纯真挚一些。 态度,情趣,观点,故事,这是一个旅行作者起码要有的东西。
Q:从阅读旅行书到实际出发的旅行,会不会有很多落差?
A:呵呵当然。时间改变一切!我们既然无法踏入同一秒,又如何可能看到想同的风景?我们怎么可能遇上同样的人,进行同样的对话,拥有同样的故事?这些东西造成了旅途和阅读的落差。我的旅途是我的旅途,你的旅途是你自己的旅途。同一个地方有人说好死了,有人说糟透了,其实地方是一样的,故事不同而已。旅行很美好,但赶时髦的旅行很苦逼。
Q:旅行过程当中,有人重在用眼睛观望一切,有人重在用镜头记录一切,你的旅行状态是怎样的呢?
A:我用所有的感官记录一切。有一次一个当地人很好奇地问我说,你好像很愿意去摸任何你见到的东西。是的,我就是这样,对于所有东西,我闻它们,摸它们,尝它们,听它们,我张开毛孔吸收它们。记忆是立体的,同时又是没有边界的,不张开所有感官,我就无法记录它们。
Q:如果文中期望的那个“你”出现了,你会计划一同启程去哪里?
A:任何地方。哪怕在沙发上都是天堂。爱情本身就是冲动,旅行需要更多的是理智。如果那个“你”出现了,而他不跟我去,我还不是要一个人去?若他能为我填补“不快乐”的洞,我愿为此放弃远行。
作者:蔻蔻梁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终于,蔻蔻梁开始认真地写旅行书了。
上一本打着旅行的名义写的《辞职,去旅行》着实把旅行这件事的五脏六腑调侃了一番,从她的文字和图片里看不到那些著名景点的踪影,也不见歌功颂德式的赞美,相反,一些景点之外的琐碎吐槽,却是旅行中不可避免的顾虑和思考,那么实际、那么用心。而这一次,《如果你在就好了》,蔻蔻梁开始用细腻的文字书写旅行见闻了,这一次,她是一个人旅行,全身上下的探测器都被打开,所有的感官也都被放大数倍,她眼里的世界和人物便呈现出立体的姿态。幸好,蔻蔻梁没有枯燥地把这些见闻进行罗列,而是带着“与人分享”的宗旨把一个个故事生动地描绘出来:她在旅途中遇到真实版的里昂和马蒂达,遇到年老色衰的卡门,遇到怀念初恋的老人,遇到在垃圾堆里仰望星空的拾荒者;她路过拿破仑甜点一样的里斯本,钻入妖异莫名的辛特拉井底,在古巴驱车开往世界尽头,在曾经鲜血流淌的马萨达阅读犹太人悲歌……每一个故事都与人有关,与“你”有关,读懂了才算。
其实书名就已经让人心碎一地了。想必每个人都曾想:我所经历的一切,再精彩也只是孤单的记忆,如果你在就好了。对,就是那种“不在场”的遗憾、无法弥补的缺失感,一句“如果你在就好了”概括了全部,蔻蔻梁恰如其分地抓住了人类的细小神经、微微伤感,只是她惯有的调侃姿态依然在字里行间跳跃,你不得不微笑着擦去泪水。
蔻蔻梁,本名梁春雪,原南方都市报城市杂志中心首席编辑,美食旅游作家,足迹遍布50个国家,三百多个城市。著有《辞职,去旅行!》、《吃遍深圳》、《我爱小馆子》。
Q:这部《如果你在就好了》是怎样的作品呢?
A:这是一本基于遗憾的书。这种遗憾就像书名上所说的那样,如果你在就好了。我独自旅行很久,有趣的是,每当艰难的时候反而更容易自己一个人咬牙坚持下来,但是当遇到有趣的人和美好的景物,这种遗憾就像蓝天会生出薄薄的乌云那样,悄悄蔓延出一点点来。世界美如斯,但分享基本是不可能的。所以有些读者总结出来的是,如果上一本让人笑,那么这一本让人哭。我想说的是,其实我没打算“让人哭”,但是“鼻子一酸”,呵呵,可能挺能还原我当时的情绪。
Q:为什么“分享是不可能的”?
A:因为时间和心绪都是无法被定格的。任何记录和回忆都是虚妄的徒劳。你以为你抓住了那一刻的本质,事实上在你阐述它的时候——无论你的阐述能力有多高,都注定了它会在你的个人情绪作用之下改变原来的形状。而且任何人都不可能还原当下的温度、湿度以及那一刻空气中那些说不清楚的微小分子。我认为正是那些微小分子令人感慨,而非别的。
Q:在旅行书大热的今天,你认为好的旅行文学是怎样的?
A:既然你提到的是旅行文学而非“旅行书”,那么好的旅行文学和“文学”的标准大抵是一样的。它必须带来阅读快感,哪怕放好多年以后看,依然有阅读的价值——这点是攻略型旅行书做不到的;它必须让一个根本不旅行的人都能从中获得阅读的乐趣。这种乐趣可能仅仅来自于好的表达,也可能来自于从这本书里能窥探到世界的一角和时间的片段。
我反感那些用百度和谷歌搜索结果 历史书 个人流水账捏捏而成的旅行书,这几乎是一种批量的生产模式,似乎利用了拷贝黏贴键就可以掩盖自己的无知。如果那样,我情愿无知,无知得还单纯真挚一些。 态度,情趣,观点,故事,这是一个旅行作者起码要有的东西。
Q:从阅读旅行书到实际出发的旅行,会不会有很多落差?
A:呵呵当然。时间改变一切!我们既然无法踏入同一秒,又如何可能看到想同的风景?我们怎么可能遇上同样的人,进行同样的对话,拥有同样的故事?这些东西造成了旅途和阅读的落差。我的旅途是我的旅途,你的旅途是你自己的旅途。同一个地方有人说好死了,有人说糟透了,其实地方是一样的,故事不同而已。旅行很美好,但赶时髦的旅行很苦逼。
Q:旅行过程当中,有人重在用眼睛观望一切,有人重在用镜头记录一切,你的旅行状态是怎样的呢?
A:我用所有的感官记录一切。有一次一个当地人很好奇地问我说,你好像很愿意去摸任何你见到的东西。是的,我就是这样,对于所有东西,我闻它们,摸它们,尝它们,听它们,我张开毛孔吸收它们。记忆是立体的,同时又是没有边界的,不张开所有感官,我就无法记录它们。
Q:如果文中期望的那个“你”出现了,你会计划一同启程去哪里?
A:任何地方。哪怕在沙发上都是天堂。爱情本身就是冲动,旅行需要更多的是理智。如果那个“你”出现了,而他不跟我去,我还不是要一个人去?若他能为我填补“不快乐”的洞,我愿为此放弃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