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采矿事业发展十分迅猛,加强矿产预测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作者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对如何在找矿勘查中进行矿产预测进行了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找矿;预测;应用
【分类号】P624
0 前言
人类经济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是有限的自然资源,储量随着不断开发而逐渐减少,这也对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影响。因此,要加强对矿山的有效开采,提高利用率。
1 找矿的地质条件
任何矿床的形成都是受到各方面地质因素的作用,不同矿种的矿床和分布规律也受到地质因素的影响。矿床勘查中对这些矿床形成的地质因素叫做找矿地质条件,主要分为岩浆岩、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岩相-古地理、变质作用、地球化学、地貌及风化条件等。每一种矿种、矿床都会对应着不同的地质条件。如内生矿床-岩浆岩、地质构造、岩性;沉积与层控矿床-地层、岩相古地理;变质矿床-变质作用、原岩岩性;外生矿床-物质来源及成分、风化、地貌。
1.1 岩浆岩条件
岩浆岩主要能够提供矿质的来源、热动力以及有利的物理和化学的环境。岩浆岩的物质成分、形成期次和分异作用对矿种、矿体形态、空间分布都会起控制作用。
基性、超基性岩-Cr、Ni、Co、Pt、Ti、Cu、Fe等。
中酸性、酸性岩-W、Sn、Mo、Cu、Pb、Zn、Au、Ag、Fe、U等。
碱性岩-Na、Ta、Zr、Hf、U、Th、Al、稀土等。
火山岩-Fe、Cu、Pb、Zn、Au、Ag、Hg、U、稀土、金刚石、沸石、明矾、叶腊石等。
1.2 构造条件
通过构造能为矿产资源的形成提供良好的物理化学环境和良好的动力能源,为矿产资源的储存提供了大量的空间,构造有分为区域构造和局部构造,一个是对盲矿田和盲旷带进行控制,另一个是对矿产资源的空间分布及形态、规模进行控制。
(1)断裂构造
断裂构造对矿产资源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压性、张性断裂不利;压扭、张扭性断裂有利。多期断裂构造活动对断裂前是十分有力的,在断裂后就成為不利的条件。
(2)褶皱构造
褶皱构造对成矿作用的影响:能够控制和改造内生矿床,矿前有利但是矿后不利。对于外生矿产有破坏的作用。褶皱构造利于矿床形成的部位在:背斜轴部、倾伏背斜的倾伏端、轴线弯曲处、倒转背斜翼部、轴面层间破碎带、轴部虚脱部等。
1.3 地层、岩性条件
地层:是一定地质年代内形成的具有一定岩性特征的沉积层。通常沉积的矿床都和地层有直接关系。最集中的表现就是成矿时代和空间的分布控制。比如,当前世界的大部分铁矿都集中在∈(寒武纪)地层中,锰矿多集中在∈(寒武纪)与P(泥盆纪)地层之间,铝土矿多集中在C(石炭纪)。岩性就是矿物质来源,有用成分高的岩性,经过长期叠加之后形成富矿,因此,岩性能够控制矿体的分布。
1.4 岩相——古地理条件
在地球矿产资源中根据古地理条件形成了化学成分分布区间,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化学类型的矿石储存,这就有利于对矿床、矿体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为矿产的预测奠定基础。
1.5 变质作用条件
变质程度不同造成了物理、化学条件不同,这也决定了不同元素、不同矿种的富集。其研究主要对象是变质程度、变质作用和变质相。
2 大比例找矿预测的方法技术及准则
2.1 找矿预测准则
(1)相似类比及求异准则
在进行地质找矿作业中,没有完全相同的成矿地质条件。但是,我们能够通过对相异条件的寻找比较之后,得到一些结论。如果两种矿床是同一矿系,那么这两种矿床会具有相类似的成矿条件。这样就能够通过对已知矿化标准以及预测区间的相似点当中突破,对两者的结果进行比较,进而实现找矿。通过比较的方法对地质条件的的分析找到相类似的矿床,当遇到矿床的类型还没有准确认识的时候,就可以采取求同存异的方法,对矿床的成矿环境进行分析,并对矿床以及矿化类型进行预测。
(2)控矿综合预测与因素组合准则
成矿因素和成矿条件的合理搭配是矿区成矿率最主要的因素。因此,在进行找矿工作预测的时候,要重视各种地质条件和成矿作用的相互关系,需要明白成矿主因和各种有利因素,进而对成矿条件有清晰认识。综合预测就是综合评价和方法的预测,对测区的地质、物化遥,及重砂成果进行充分的利用与分析,使得对矿产的预测能够与资料保持一致。
2.2 找矿方法技术
(1)在对找矿方法和技术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大比例尺找矿技术在对矿区的相关基础信息进行一些了解,并通过调查补充的方法对信息结果进行分析,这样能够降低大比例找矿的难度,还能使找矿的效果有效提高,进而为技术人员提供精确数据。
(2)找矿模式的构建能够把物化探得到更大发挥,得到更好的找矿靶区。当前,最普遍的地质预测方法就是控矿和成矿模式,通过对不同数据和特征的评测得到相应结果。特别是对于埋藏较深、隐伏矿等要结合不同的情况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得到更加可靠的数据。
3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矿产预测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是当前矿产预测中使用最广的技术,其通过对矿产资源数据的收集,根据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推理,实现可视化图像传达。这样在找矿的过程中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构对矿产资源进行预测,在预测的过程中按照下面的方法和步骤进行操作。首选,我们要根据矿产资源的特点建立起完整的数据库,再对数据库研究,创建新的模型,得到变量。在预算的基础上尽可能提高远景区的视觉效果,并用科学方法进行专业评测。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对矿产资源的相关数据进行勘查,再根据矿化地质相关的信息对矿产进行预测和分析,最终确定矿产资源的大体类型,矿产资源的数量及大体的分布情况,以便利于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4 三维立体预测进展
4.1 建造构造图的造构推断
当前,我国的地质找矿工作正在不断深入发展,地表矿床已经日益匮乏,我们迫切需要寻找隐伏矿。隐伏矿的重要勘查途径就是找到隐伏含矿建造和控矿构造。可以根据综合信息构造图,这也是找矿的重要任务指引。例如安徽庐枞地区陆相火山岩型铁矿为例,次火山岩体、火山机构和断裂构造的分布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该类型铁矿的分布,如罗河、泥河、大鲍庄等。然而受后期改造的影响,大部分火山机构和部分断裂已经难以辨认,因此通过重磁解译,可以推断出隐伏的次火山岩体、火山机构和控矿断裂,从而为该类型铁矿的预测提供了地质依据。
4.2 成矿地质体三维参数确定
在矿产预测工作中,要实现其从二维平面预测向三维立体预测的转变,三维参数(面积和深度)的确定往往是必不可少的。而其中深度参数的确定往往是三维立体定位和合理估算资源量的关键。深度确定的依据有多种,如矿体的产状延伸以及稳定情况、磁法反演、地球化学分带确定剥蚀水平、同类矿床的最大勘探深度等。以辽宁西鞍山沉积变质型铁矿为例,通过磁法反演确定预测深度。从磁法反演磁性矿体的深度可以看出,矿体可延伸至1800m,说明深部还有很大的资源潜力。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矿产行业的快速发展和进步,找矿技术也不断发展进步,对矿产预测的准确性大大提高,为找矿工作的效率提升起到了助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猛.强化开展地壳内部第二深度空间金属矿产资源地球物理找矿、勘探和开发[J].地质通报,2006(7).
[2]翟裕生.成矿系统研究与找矿[J].地质调查与研究,2013(3).
[3]任天祥,刘应汉,汪明启. 纳米科学与隐伏矿藏──一种寻找隐伏矿的新方法、新技术[J]. 科技导报. 1995(08)..
[4]陈林. 浅析金属矿产勘查中的新技术与新方法[J]. 科技传播. 2010(18).
[5] 惠卫东,雷军文. 金属矿产勘查中的新技术与新方法[J]. 新疆有色金属. 2008(06).
关键词:找矿;预测;应用
【分类号】P624
0 前言
人类经济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是有限的自然资源,储量随着不断开发而逐渐减少,这也对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影响。因此,要加强对矿山的有效开采,提高利用率。
1 找矿的地质条件
任何矿床的形成都是受到各方面地质因素的作用,不同矿种的矿床和分布规律也受到地质因素的影响。矿床勘查中对这些矿床形成的地质因素叫做找矿地质条件,主要分为岩浆岩、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岩相-古地理、变质作用、地球化学、地貌及风化条件等。每一种矿种、矿床都会对应着不同的地质条件。如内生矿床-岩浆岩、地质构造、岩性;沉积与层控矿床-地层、岩相古地理;变质矿床-变质作用、原岩岩性;外生矿床-物质来源及成分、风化、地貌。
1.1 岩浆岩条件
岩浆岩主要能够提供矿质的来源、热动力以及有利的物理和化学的环境。岩浆岩的物质成分、形成期次和分异作用对矿种、矿体形态、空间分布都会起控制作用。
基性、超基性岩-Cr、Ni、Co、Pt、Ti、Cu、Fe等。
中酸性、酸性岩-W、Sn、Mo、Cu、Pb、Zn、Au、Ag、Fe、U等。
碱性岩-Na、Ta、Zr、Hf、U、Th、Al、稀土等。
火山岩-Fe、Cu、Pb、Zn、Au、Ag、Hg、U、稀土、金刚石、沸石、明矾、叶腊石等。
1.2 构造条件
通过构造能为矿产资源的形成提供良好的物理化学环境和良好的动力能源,为矿产资源的储存提供了大量的空间,构造有分为区域构造和局部构造,一个是对盲矿田和盲旷带进行控制,另一个是对矿产资源的空间分布及形态、规模进行控制。
(1)断裂构造
断裂构造对矿产资源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压性、张性断裂不利;压扭、张扭性断裂有利。多期断裂构造活动对断裂前是十分有力的,在断裂后就成為不利的条件。
(2)褶皱构造
褶皱构造对成矿作用的影响:能够控制和改造内生矿床,矿前有利但是矿后不利。对于外生矿产有破坏的作用。褶皱构造利于矿床形成的部位在:背斜轴部、倾伏背斜的倾伏端、轴线弯曲处、倒转背斜翼部、轴面层间破碎带、轴部虚脱部等。
1.3 地层、岩性条件
地层:是一定地质年代内形成的具有一定岩性特征的沉积层。通常沉积的矿床都和地层有直接关系。最集中的表现就是成矿时代和空间的分布控制。比如,当前世界的大部分铁矿都集中在∈(寒武纪)地层中,锰矿多集中在∈(寒武纪)与P(泥盆纪)地层之间,铝土矿多集中在C(石炭纪)。岩性就是矿物质来源,有用成分高的岩性,经过长期叠加之后形成富矿,因此,岩性能够控制矿体的分布。
1.4 岩相——古地理条件
在地球矿产资源中根据古地理条件形成了化学成分分布区间,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化学类型的矿石储存,这就有利于对矿床、矿体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为矿产的预测奠定基础。
1.5 变质作用条件
变质程度不同造成了物理、化学条件不同,这也决定了不同元素、不同矿种的富集。其研究主要对象是变质程度、变质作用和变质相。
2 大比例找矿预测的方法技术及准则
2.1 找矿预测准则
(1)相似类比及求异准则
在进行地质找矿作业中,没有完全相同的成矿地质条件。但是,我们能够通过对相异条件的寻找比较之后,得到一些结论。如果两种矿床是同一矿系,那么这两种矿床会具有相类似的成矿条件。这样就能够通过对已知矿化标准以及预测区间的相似点当中突破,对两者的结果进行比较,进而实现找矿。通过比较的方法对地质条件的的分析找到相类似的矿床,当遇到矿床的类型还没有准确认识的时候,就可以采取求同存异的方法,对矿床的成矿环境进行分析,并对矿床以及矿化类型进行预测。
(2)控矿综合预测与因素组合准则
成矿因素和成矿条件的合理搭配是矿区成矿率最主要的因素。因此,在进行找矿工作预测的时候,要重视各种地质条件和成矿作用的相互关系,需要明白成矿主因和各种有利因素,进而对成矿条件有清晰认识。综合预测就是综合评价和方法的预测,对测区的地质、物化遥,及重砂成果进行充分的利用与分析,使得对矿产的预测能够与资料保持一致。
2.2 找矿方法技术
(1)在对找矿方法和技术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大比例尺找矿技术在对矿区的相关基础信息进行一些了解,并通过调查补充的方法对信息结果进行分析,这样能够降低大比例找矿的难度,还能使找矿的效果有效提高,进而为技术人员提供精确数据。
(2)找矿模式的构建能够把物化探得到更大发挥,得到更好的找矿靶区。当前,最普遍的地质预测方法就是控矿和成矿模式,通过对不同数据和特征的评测得到相应结果。特别是对于埋藏较深、隐伏矿等要结合不同的情况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得到更加可靠的数据。
3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矿产预测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是当前矿产预测中使用最广的技术,其通过对矿产资源数据的收集,根据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推理,实现可视化图像传达。这样在找矿的过程中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构对矿产资源进行预测,在预测的过程中按照下面的方法和步骤进行操作。首选,我们要根据矿产资源的特点建立起完整的数据库,再对数据库研究,创建新的模型,得到变量。在预算的基础上尽可能提高远景区的视觉效果,并用科学方法进行专业评测。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对矿产资源的相关数据进行勘查,再根据矿化地质相关的信息对矿产进行预测和分析,最终确定矿产资源的大体类型,矿产资源的数量及大体的分布情况,以便利于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4 三维立体预测进展
4.1 建造构造图的造构推断
当前,我国的地质找矿工作正在不断深入发展,地表矿床已经日益匮乏,我们迫切需要寻找隐伏矿。隐伏矿的重要勘查途径就是找到隐伏含矿建造和控矿构造。可以根据综合信息构造图,这也是找矿的重要任务指引。例如安徽庐枞地区陆相火山岩型铁矿为例,次火山岩体、火山机构和断裂构造的分布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该类型铁矿的分布,如罗河、泥河、大鲍庄等。然而受后期改造的影响,大部分火山机构和部分断裂已经难以辨认,因此通过重磁解译,可以推断出隐伏的次火山岩体、火山机构和控矿断裂,从而为该类型铁矿的预测提供了地质依据。
4.2 成矿地质体三维参数确定
在矿产预测工作中,要实现其从二维平面预测向三维立体预测的转变,三维参数(面积和深度)的确定往往是必不可少的。而其中深度参数的确定往往是三维立体定位和合理估算资源量的关键。深度确定的依据有多种,如矿体的产状延伸以及稳定情况、磁法反演、地球化学分带确定剥蚀水平、同类矿床的最大勘探深度等。以辽宁西鞍山沉积变质型铁矿为例,通过磁法反演确定预测深度。从磁法反演磁性矿体的深度可以看出,矿体可延伸至1800m,说明深部还有很大的资源潜力。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矿产行业的快速发展和进步,找矿技术也不断发展进步,对矿产预测的准确性大大提高,为找矿工作的效率提升起到了助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猛.强化开展地壳内部第二深度空间金属矿产资源地球物理找矿、勘探和开发[J].地质通报,2006(7).
[2]翟裕生.成矿系统研究与找矿[J].地质调查与研究,2013(3).
[3]任天祥,刘应汉,汪明启. 纳米科学与隐伏矿藏──一种寻找隐伏矿的新方法、新技术[J]. 科技导报. 1995(08)..
[4]陈林. 浅析金属矿产勘查中的新技术与新方法[J]. 科技传播. 2010(18).
[5] 惠卫东,雷军文. 金属矿产勘查中的新技术与新方法[J]. 新疆有色金属. 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