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路径

来源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shion_dar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鲜活资源.只有将科学家精神真正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才能够抓住立德树人的“中心环节”,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因此,要结合科学家精神的理论内核和时代价值,在丰富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体系、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范式、完善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机制中融入科学家精神,不断提升科学家精神的育人价值,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其他文献
新时代开展好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把品学兼优、符合党员发展条件的大学生源源不断地吸收到党内来,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内在要求.全方位推动大学生党员质量与数量“双提升”,须在源头上增强大学生对党的认知,在衔接处做好各阶段接续培养,在标准体系上进行多维度分析.文章从建立大学生党员综合评价体系、改进大学生党支部设置方式、完善党建带团建工作机制、健全大学生党员分级培训体系、配齐建强党务工作队伍等方面,提出全过程加强大学生党员考察及培养教育的优化路径.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百年辉煌党史,是中国近现代以来历史最为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是史诗般的“思政大课”,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光荣传统和精神谱系,承载着巨大思想道德伟力,对干部群众和青年学生有巨大教益.讲好百年党史“思政大课”,要充分发挥百年党史资政育人功能,利用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用党的不懈奋斗史、理论探索史和自身建设史讲好百年党史的理想信念教育课、爱国主义教育课和道德教育课,引导干部群众和青年学生树立正确党史观,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是检验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重要依据.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具体可从四个方面着手.在更新教学理念层面,思政课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需求导向、“三全育人”的教学理念,为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在深拓教学内容层面,思政课教师要强调教学内容的理论底色、突出教学内容的问题意识、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在改进教学方法层面,思政课教师应通过合理运用新媒体技术、多渠道加强课堂互动、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等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在优化教师队伍层面,应着力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理论素养、
党史教育融入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是思政课改革的必然要求,有助于驱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性与深刻性的糅合、实现个体价值目标与公共价值目标的统一、促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与碎片化的融合.党史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应遵循起承转合的内在逻辑,在小学阶段注重使学生知史悟情,通过“真、美、情、思”的党史故事情境,推动产生社会主义情感启蒙;在中学阶段引导学生明史通义,通过党史与地方史相联系的体验式学习,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在大学阶段强调信史笃行,构建党史、行业史、人物志史相统一的党史话语体系,使
“信息茧房”肇始于个人偏好,壮大于算法推送,叠加于群体分化.在大数据时代,“信息茧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仅直接作用于青年爱国主义的信息传递、理性意识和崇高意义,而且对青年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传播效力、内容供给、实施效果、理性实践提出了严峻挑战.鉴于此,需要多元主体联动以实现青年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协同发力,优化内容供给以丰富青年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饱满内核,规范法制保障以健全青年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长效机制.
“双主体”教学模式下高校思政课教学主体和客体互为依托,能够在动态转换中提增教学成效.高校思政课“双主体”教学模式强调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关系,为了优化“双主体”教学模式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遵循教师主导性原则、教学有效性原则以及教育实践性原则.基于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从以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素养要求为基点,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内容投入和教学成效为核心,用卓越的课堂管控能力达成思政课教学预设目标;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多维创新课堂教学方式三个方面提升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