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安定区不同地域,通过比较黑色全膜垄上微沟侧播、黑色全膜双垄垄侧栽培及露地种植3种马铃薯栽培模式,分析研究黑色全膜垄上微沟侧播技术的优势和可行性。结果表明,3种栽培模式以黑色全膜垄上微沟侧播为最好,其保水性、单株结薯数、单株薯重、大薯率和产量均优于其他2种栽培模式。
关键词 马铃薯;旱地;黑色全膜垄上微沟侧播技术;性状;产量
中图分类号 S5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02-0062-02
地膜覆盖技术使定西市安定区马铃薯产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其主要栽培模式是黑色全膜双垄垄侧种植,该模式下,马铃薯生育期内降雨经垄面集流后通过垄沟直接渗入地下,大垄中间部位土壤始终较干,而马铃薯正好种植在大垄垄侧,这样不利于马铃薯生长和降雨的高效利用[1-2]。通过近几年的试验和技术改进,将原来大垄的弓形垄面改为“M”形垄面,改垄侧种植为垄脊种植,实现了对降雨资源的最大化集纳保蓄,可有效提高马铃薯商品率。为了进一步验证该技术的可行性和增产性,选择有代表性的乡镇,分3个不同地域,进行了旱地马铃薯黑色全膜垄上微沟侧播高产栽培技术试验示范研究。现将试验示范情况总结如下,供同类地区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示范地概况
该试验示范分别设在李家堡镇李家堡村、香泉镇香泉村和内官镇永丰村进行。其中李家堡镇李家堡村试验地为梯田地,土壤类型为黑垆土,试验地海拔1 953 m,常年降雨量360 mm,无霜期140 d,示范地前茬为玉米,肥力中等,地力均匀,种植密度4.5万株/hm2。香泉镇香泉村试验地为旱川地,土壤类型为黑麻垆土,试验地海拔2 050 m,常年降雨量380 mm,无霜期145 d,示范地前茬为玉米,肥力中等,地力均匀,种植密度5.25万株/hm2。内官镇永丰村试验地为梯田地,土壤类型为黑麻垆土,试验地海拔2 130 m,常年降雨量380 mm,无霜期140 d。示范地前茬马铃薯,肥力中等,地力均匀,种植密度5.25万株/hm2。
1.2 试验材料
供试马铃薯品种青薯9号,由定西市百泉马铃薯种业有限公司提供。黑色聚乙烯地膜,厚度0.012mm,由甘肃宏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1.3 试验示范设计
该试验示范共设3个处理,分别为处理1:黑色全膜垄上微沟侧播,选用120 cm宽、厚度为0.012 mm的黑色地膜,大垄宽70 cm、高15 cm,大垄垄脊微沟10 cm,小垄宽40 cm、高5 cm,全地面覆盖,马铃薯种植于垄脊;处理2:黑色全膜双垄垄侧栽培,选用120 cm宽、厚度为0.012 mm的黑色地膜,膜与膜间不留缝隙,相接覆盖,地膜相接处在小垄中间垄脊处,大垄宽70 cm、高15 cm,小垄宽40 cm、高5 cm,马铃薯种植于大垄垄侧;CK:露地种植,采用垄作方式,大垄宽70 cm、高15 cm,垄沟宽40 cm,马铃薯种植于垄侧。不设重复,其中马铃薯黑色全膜垄上微沟侧播示范面积667 m2,黑色全膜双垄垄侧栽培和露地种植(CK)示范面积333.5 m2。
1.4 调查内容与方法
一是调查不同处理马铃薯生育期及各生育期农艺性状表现。二是测定土壤水分。在出苗期、现蕾期、薯块膨大期,各小区分0~10、10~20、20~30 cm共3个土层分别取土样,用烘干法测定土壤含水量。三是测定产量与大薯率。收获时各小区单收计产。并按大小分级,50 g以下为中小薯,50 g以上为大薯,大薯所占的重量百分比为大薯率。四是调查块茎生长状况。观察块茎性状特征、块茎数目、单株块茎重[3-4]。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马铃薯物候期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各示范点处理1(黑色全膜垄上微沟侧播处理)与处理2(黑色全膜双垄垄侧栽培处理)马铃薯生育期基本一致,在李家堡镇李家堡村示范点,CK(露地种植)较处理1(黑色全膜垄上微沟侧播处理)出苗期推迟4 d、现蕾期推迟4 d、开花期推迟3 d。在香泉镇香泉村示范点,处理1(黑色全膜垄上微沟侧播处理)较CK(露地种植)出苗期提前2 d、现蕾期提前2 d、开花期提前4 d。在内官镇永丰村示范点,处理1(黑色全膜垄上微沟侧播处理)较CK(露地种植)提前5 d,现蕾期、开花期提前3 d。
2.2 不同处理对土壤耕层含水量变化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处理1和处理2土壤0~30 cm平均含水量均高于CK,处理1土壤0~30 cm平均含水量高于处理2,说明黑色全膜垄上微沟侧播处理能更充分地接纳天然降水,提高水分利用率。在李家堡镇李家堡村示范点,处理1苗期、现蕾期、薯块膨大期土壤0~30 cm平均含水量分别为10.85%、10.77%、9.57%,分别较处理2高0.26、0.14、0.06个百分点,分别较CK高1.68、1.24、1.28个百分点。在香泉镇香泉村示范点,处理1苗期、现蕾期、薯块膨大期土壤0~30 cm平均含水量分别为11.83%、11.21%、11.77%,分别较处理2高0.35、0.08、0.23个百分点,分别较CK高2.18、0.64、1.03个百分点。在内官镇永丰村示范点,处理1苗期、现蕾期、薯块膨大期土壤0~30 cm平均含水量分别为11.59%、11.73%、11.53%,分别较处理2高0.24、0.35、0.04个百分点,分别较CK高1.97、2.06、1.3个百分点。
2.3 不同处理对马铃薯经济性状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不同处理对馬铃薯在单株结薯数、单株薯重、大薯率等性状表现上有差异。以处理1为最好。在李家堡镇李家堡村示范点,处理1的单株结薯数、单株薯重、大薯率分别为6.2个、0.56 kg、64.29%,较处理2分别高0.4个、0.03 kg、3.91个百分点,较CK分别高0.9个、0.13 kg、10.8个百分点。在香泉镇香泉村示范点,处理1的单株结薯数、单株薯重、大薯率分别为8.4个、0.75 kg、70.67%,较处理2分别高0.3个、0.04 kg、4.47个百分点,较CK分别高1.1个、0.1 kg、9.13个百分点。在内官镇永丰村示范点,处理1的单株结薯数、单株薯重、大薯率分别是7.8个、0.69 kg、66.67%,较处理2分别高0.5个、0.02 kg、2.49个百分点,较CK分别高1.3个、0.11 kg、11.5个百分点。 2.4 不同处理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从表4可以看出,各处理以黑色全膜垄上微沟侧播处理的产量最高,黑色全膜双垄垄侧栽培处理次之,露地种植(CK)处理的产量最低。在李家堡镇李家堡村示范点,处理1的产量为25 200 kg/hm2,较处理2增产1 350 kg/hm2,增幅5.66%,较CK增产5 850 kg/hm2,增幅30.23%。在香泉镇香泉村示范点,处理1的产量为3 9375 kg/hm2,较处理2增产2 100 kg/hm2,增幅5.63%,较CK增产5 250 kg/hm2,增幅15.38%。在內官镇永丰村示范点,处理1的产量为36 225 kg/hm2,较处理2增产1 050 kg/hm2,增幅2.99%,较CK增产5 775 kg/hm2,增幅18.97%。
3 结论与讨论
安定区马铃薯栽培模式主要以黑色全膜双垄垄侧种植为主,其显著的增产保墒效果使旱作区马铃薯实现了稳产高产,如何更好地利用地膜覆盖技术,使其发挥更大的粮食增产作用成为关键。通过改进黑色全膜双垄垄侧栽培技术,形成黑色全膜垄上微沟侧播技术,3个试验示范点的试验结果表明,黑色全膜垄上微沟侧播技术能更充分地接纳天然降水,在保水效果相同的情况下,水分利用率较黑色全膜双垄垄侧种植更高。黑色全膜垄上微沟侧播技术较黑色全膜双垄垄侧种植技术更具有增产作用。因此,黑色全膜垄上微沟侧播技术可以在安定区进行推广应用[5-6]。
4 参考文献
[1] 王红丽,张绪成,于显枫,等.黑色地膜覆盖的土壤水热效应及其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6,36(16):5215-5226.
[2] 张淑敏,宁堂原,刘振,等.不同类型地膜覆盖的抑草与水热效应及其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7,43(4):571-580.
[3] 张维国.不同类型地膜覆盖对马铃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作物杂志,2013(1):87-90.
[4] 李振华,张丽芳,康暄,等.降解地膜覆盖对土壤环境和旱地马铃薯生育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5):249-253.
[5] 谭雪莲,吕军锋,郭天文,等.旱地地膜覆盖和施肥对马铃薯干物质累积和土壤水分含量的影响[J].灌溉排水学报,2011,30(2):104-106.
[6] 王连喜,钱蕊,曹宁,等.地膜覆盖对粉用马铃薯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作物杂志,2011(5):68-72.
关键词 马铃薯;旱地;黑色全膜垄上微沟侧播技术;性状;产量
中图分类号 S5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02-0062-02
地膜覆盖技术使定西市安定区马铃薯产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其主要栽培模式是黑色全膜双垄垄侧种植,该模式下,马铃薯生育期内降雨经垄面集流后通过垄沟直接渗入地下,大垄中间部位土壤始终较干,而马铃薯正好种植在大垄垄侧,这样不利于马铃薯生长和降雨的高效利用[1-2]。通过近几年的试验和技术改进,将原来大垄的弓形垄面改为“M”形垄面,改垄侧种植为垄脊种植,实现了对降雨资源的最大化集纳保蓄,可有效提高马铃薯商品率。为了进一步验证该技术的可行性和增产性,选择有代表性的乡镇,分3个不同地域,进行了旱地马铃薯黑色全膜垄上微沟侧播高产栽培技术试验示范研究。现将试验示范情况总结如下,供同类地区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示范地概况
该试验示范分别设在李家堡镇李家堡村、香泉镇香泉村和内官镇永丰村进行。其中李家堡镇李家堡村试验地为梯田地,土壤类型为黑垆土,试验地海拔1 953 m,常年降雨量360 mm,无霜期140 d,示范地前茬为玉米,肥力中等,地力均匀,种植密度4.5万株/hm2。香泉镇香泉村试验地为旱川地,土壤类型为黑麻垆土,试验地海拔2 050 m,常年降雨量380 mm,无霜期145 d,示范地前茬为玉米,肥力中等,地力均匀,种植密度5.25万株/hm2。内官镇永丰村试验地为梯田地,土壤类型为黑麻垆土,试验地海拔2 130 m,常年降雨量380 mm,无霜期140 d。示范地前茬马铃薯,肥力中等,地力均匀,种植密度5.25万株/hm2。
1.2 试验材料
供试马铃薯品种青薯9号,由定西市百泉马铃薯种业有限公司提供。黑色聚乙烯地膜,厚度0.012mm,由甘肃宏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1.3 试验示范设计
该试验示范共设3个处理,分别为处理1:黑色全膜垄上微沟侧播,选用120 cm宽、厚度为0.012 mm的黑色地膜,大垄宽70 cm、高15 cm,大垄垄脊微沟10 cm,小垄宽40 cm、高5 cm,全地面覆盖,马铃薯种植于垄脊;处理2:黑色全膜双垄垄侧栽培,选用120 cm宽、厚度为0.012 mm的黑色地膜,膜与膜间不留缝隙,相接覆盖,地膜相接处在小垄中间垄脊处,大垄宽70 cm、高15 cm,小垄宽40 cm、高5 cm,马铃薯种植于大垄垄侧;CK:露地种植,采用垄作方式,大垄宽70 cm、高15 cm,垄沟宽40 cm,马铃薯种植于垄侧。不设重复,其中马铃薯黑色全膜垄上微沟侧播示范面积667 m2,黑色全膜双垄垄侧栽培和露地种植(CK)示范面积333.5 m2。
1.4 调查内容与方法
一是调查不同处理马铃薯生育期及各生育期农艺性状表现。二是测定土壤水分。在出苗期、现蕾期、薯块膨大期,各小区分0~10、10~20、20~30 cm共3个土层分别取土样,用烘干法测定土壤含水量。三是测定产量与大薯率。收获时各小区单收计产。并按大小分级,50 g以下为中小薯,50 g以上为大薯,大薯所占的重量百分比为大薯率。四是调查块茎生长状况。观察块茎性状特征、块茎数目、单株块茎重[3-4]。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马铃薯物候期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各示范点处理1(黑色全膜垄上微沟侧播处理)与处理2(黑色全膜双垄垄侧栽培处理)马铃薯生育期基本一致,在李家堡镇李家堡村示范点,CK(露地种植)较处理1(黑色全膜垄上微沟侧播处理)出苗期推迟4 d、现蕾期推迟4 d、开花期推迟3 d。在香泉镇香泉村示范点,处理1(黑色全膜垄上微沟侧播处理)较CK(露地种植)出苗期提前2 d、现蕾期提前2 d、开花期提前4 d。在内官镇永丰村示范点,处理1(黑色全膜垄上微沟侧播处理)较CK(露地种植)提前5 d,现蕾期、开花期提前3 d。
2.2 不同处理对土壤耕层含水量变化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处理1和处理2土壤0~30 cm平均含水量均高于CK,处理1土壤0~30 cm平均含水量高于处理2,说明黑色全膜垄上微沟侧播处理能更充分地接纳天然降水,提高水分利用率。在李家堡镇李家堡村示范点,处理1苗期、现蕾期、薯块膨大期土壤0~30 cm平均含水量分别为10.85%、10.77%、9.57%,分别较处理2高0.26、0.14、0.06个百分点,分别较CK高1.68、1.24、1.28个百分点。在香泉镇香泉村示范点,处理1苗期、现蕾期、薯块膨大期土壤0~30 cm平均含水量分别为11.83%、11.21%、11.77%,分别较处理2高0.35、0.08、0.23个百分点,分别较CK高2.18、0.64、1.03个百分点。在内官镇永丰村示范点,处理1苗期、现蕾期、薯块膨大期土壤0~30 cm平均含水量分别为11.59%、11.73%、11.53%,分别较处理2高0.24、0.35、0.04个百分点,分别较CK高1.97、2.06、1.3个百分点。
2.3 不同处理对马铃薯经济性状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不同处理对馬铃薯在单株结薯数、单株薯重、大薯率等性状表现上有差异。以处理1为最好。在李家堡镇李家堡村示范点,处理1的单株结薯数、单株薯重、大薯率分别为6.2个、0.56 kg、64.29%,较处理2分别高0.4个、0.03 kg、3.91个百分点,较CK分别高0.9个、0.13 kg、10.8个百分点。在香泉镇香泉村示范点,处理1的单株结薯数、单株薯重、大薯率分别为8.4个、0.75 kg、70.67%,较处理2分别高0.3个、0.04 kg、4.47个百分点,较CK分别高1.1个、0.1 kg、9.13个百分点。在内官镇永丰村示范点,处理1的单株结薯数、单株薯重、大薯率分别是7.8个、0.69 kg、66.67%,较处理2分别高0.5个、0.02 kg、2.49个百分点,较CK分别高1.3个、0.11 kg、11.5个百分点。 2.4 不同处理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从表4可以看出,各处理以黑色全膜垄上微沟侧播处理的产量最高,黑色全膜双垄垄侧栽培处理次之,露地种植(CK)处理的产量最低。在李家堡镇李家堡村示范点,处理1的产量为25 200 kg/hm2,较处理2增产1 350 kg/hm2,增幅5.66%,较CK增产5 850 kg/hm2,增幅30.23%。在香泉镇香泉村示范点,处理1的产量为3 9375 kg/hm2,较处理2增产2 100 kg/hm2,增幅5.63%,较CK增产5 250 kg/hm2,增幅15.38%。在內官镇永丰村示范点,处理1的产量为36 225 kg/hm2,较处理2增产1 050 kg/hm2,增幅2.99%,较CK增产5 775 kg/hm2,增幅18.97%。
3 结论与讨论
安定区马铃薯栽培模式主要以黑色全膜双垄垄侧种植为主,其显著的增产保墒效果使旱作区马铃薯实现了稳产高产,如何更好地利用地膜覆盖技术,使其发挥更大的粮食增产作用成为关键。通过改进黑色全膜双垄垄侧栽培技术,形成黑色全膜垄上微沟侧播技术,3个试验示范点的试验结果表明,黑色全膜垄上微沟侧播技术能更充分地接纳天然降水,在保水效果相同的情况下,水分利用率较黑色全膜双垄垄侧种植更高。黑色全膜垄上微沟侧播技术较黑色全膜双垄垄侧种植技术更具有增产作用。因此,黑色全膜垄上微沟侧播技术可以在安定区进行推广应用[5-6]。
4 参考文献
[1] 王红丽,张绪成,于显枫,等.黑色地膜覆盖的土壤水热效应及其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6,36(16):5215-5226.
[2] 张淑敏,宁堂原,刘振,等.不同类型地膜覆盖的抑草与水热效应及其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7,43(4):571-580.
[3] 张维国.不同类型地膜覆盖对马铃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作物杂志,2013(1):87-90.
[4] 李振华,张丽芳,康暄,等.降解地膜覆盖对土壤环境和旱地马铃薯生育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5):249-253.
[5] 谭雪莲,吕军锋,郭天文,等.旱地地膜覆盖和施肥对马铃薯干物质累积和土壤水分含量的影响[J].灌溉排水学报,2011,30(2):104-106.
[6] 王连喜,钱蕊,曹宁,等.地膜覆盖对粉用马铃薯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作物杂志,2011(5):68-72.